明明很想信任別人,但就是做不到,是我的錯嗎?
開選題會的時候,同事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在現在這個時代,真正信任一個人到底有多難?」
眾:……(陷入沉思.jpg)
我們的沉默源於我們真的很想信任別人。
學校和公司團建的時候常常會玩一個「建立信任」的活動,就是一個人站在檯子上,往後倒下去,下面的同學或同事會一起接住Ta。通過這樣的活動,來培養信任感。
我們也常常聽到這樣的論調:談戀愛的時候,彼此信任是基礎,如果都不信任對方了,那還談什麼戀愛。
然而誰不是一邊說著人與人之間要互相信任,一邊又在苦口婆心勸別人不要做輕易信任別人的傻白甜呢。
互相傷害、互相欺騙的故事聽多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產生了信任危機(trust issues)。
信任他人,哪怕是最親近的家人、朋友或戀人,好像也變成了越來越困難的事。
明明很想信任別人,但就是做不到,這是我們的問題嗎?
來找我問路的人
長得都像碰瓷兒的
以前在路上走的時候,有一個大爺叫住我,問我說:「小姑娘,請問xxx怎麼走啊?」
當我費勁巴拉地拿手機地圖查出來線路給他看的時候,他卻好像根本沒在聽我說什麼,只是隨便應付我一下,然後問我:「我身上沒錢了,你能給我五塊錢嗎?」
我當時真的是有點失望的,再加上身上確實沒有現金,所以擺擺手就走了。
再之後,我隔三差五就能碰見一個用同樣套路的大爺大媽,已經有點不願意相信來找我問路的陌生人了。
有一天坐車,一個阿姨指著自己手機的Home鍵問我:「小姑娘,你能幫我按一下這個鍵嗎?我怎麼按都不亮。」
我立刻就拒絕了,覺得這也太蹊蹺了,該不是新的什麼詐騙套路吧,我按一下然後她說我把她手機按壞了讓我賠之類的。那個阿姨一直小聲說自己真的很著急,這手機是孩子給的,自己不會用啊,然後再三讓我幫忙,我拗不過她,就按了一下。
手機亮了,阿姨就趕緊輸入密碼,跟我說了聲謝謝就跑到一邊打電話去了。當時我心裡的第一個反應是「咦?還真就只是讓我幫著按一下手機啊……」
可能很多人也像我一樣,在別人向我們尋求幫助時,越來越難相信對方是真的需要幫忙。哪怕想要伸出援手,都要先觀察試探一番。
生活中一次次的被欺騙、新聞里碰瓷兒的報道和利用人性善良的騙局,變成了我們所有人的一種集體創傷(collective trauma)。
見識過人性醜惡的一面,對那些傷害也感同身受,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我們難免會對陌生人心懷戒備,不再輕易付出信任。
我不相信你會留下
所以要先推開你
其實不信任陌生人也沒什麼關係,我們本來從小就被教育說不要跟陌生人說話(在此想謝謝馮遠征老師讓我們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如此深刻)。
無條件的信任陌生人本來就很罕見,也不值得推崇。但如果一個人經受過熟人的背叛或被拋棄,可能會對信任感造成更深的破壞。
我的一個朋友對於分離非常敏感,總是懷疑周圍人會拋棄她。
敏感到只要朋友對她稍微敷衍一點、或是表現出最近有了除她之外新的好朋友,她就會找借口和對方大吵一架,或是選擇做其他事情讓這段關係變糟,甚至直接疏遠對方。
後來我才知道,她曾經有個非常信賴的朋友,最後因為種種矛盾而絕交,並且在絕交後以一種輕視的態度對待她。自那之後,她在關係中總是十分不安。
有一次,我在和她聊天的時候睡著了,沒有回消息,第二天再解釋的時候,她就不理我了。
在我試探著問她是不是有什麼誤會之後,她小心翼翼地問我,是不是生她的氣了,如果不想理她,可以直接告訴她。
「我害怕對方先走。如果真的不再是朋友了,我寧願先離開的人是我。」
你打字用個新表情
我都覺得你和別人好了
看過一個這樣的段子:
男朋友說:你剛買的洗面奶是生薑味的啊?
妹子聽後,覺得蠢男友連青檸和生薑都分不清,又想起男朋友不喜歡吃生薑,又想起為他做菜好些都沒放姜,又想起自己不愛吃青椒但男友每次都不記得,又想起男朋友上次居然記得前女友不喜歡吃豆芽……妹子說你自己一個人過吧然後收拾東西要走。男友:???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選擇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對於有信任危機的人來說,他們會更多地注意到那些可能指向背叛和不愛的信號,忽略那些指向愛的信號。
所以說真正有信任危機的人,未必會每天問對方八百次愛不愛我,而是會從心底就認定了對方總有一天會背叛,會離開。
有些時候,我們也會意識到信任危機引發了自己過多的擔心和焦慮。在實際上沒有發生任何危險的時候,我們就開始不由自主地懷疑。
可自我保護好像已經成為一種本能,要一個有信任危機的人去卸下心防試著完全信任對方,真的很難。
重建信任三部曲
信任分為兩種:一種是無條件的信任(unconditional trust),也就是俗話說的「很傻很天真」。這樣的信任是盲目的,也非常容易被破壞。
而另一種信任,是有條件的(conditional trust);在仔細的探索、判斷、求證之後,慢慢形成的信任,會更加可靠,也更加堅固。
如果你想了解如何有條件地去信任別人,可以來試試這些方法(Catlett, 2017):
1.
增進對自己的了解
比難以信任別人更加為難的處境,是「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相信Ta」。
這種時候,我們可以先試著充分地了解自己,在這一過程中,先發展出對自己的信任。
當我們能夠相信自己的價值、感受、信念、判斷和決策,我們就能夠知道,什麼時候可以選擇相信他人,什麼時候需要提高警惕。
2.
在溝通中保持開放心態
就像前文所說的,在溝通中,我們可能會選擇注意到那些符合我們內心懷疑的跡象。
比如朋友對你說自己最近特別忙,沒法和你約出去吃飯。我們可能因為內心的不安,而理解為對方想要疏遠自己。
如果想要避免這一點,就需要我們在溝通中留意多方面的訊息,既能夠察覺到那些不利於自己的、引起猜疑的信號,也能夠察覺到那些代表信任與接納的含義。
用朋友說自己最近很忙沒有時間為例,對方可能是希望兩人之間的關係在這段時間裡稍稍放遠一些,也可能是考慮到我們的感受,希望不要因為自己忙碌而冷落彼此。
3.
重新理解內心的懷疑與不安
建立信任,也意味著直面內心的懷疑。
有一些懷疑是健康,可能是以自我保護為目的,或是真的有實錘證據指向背叛與欺瞞。
而另一些懷疑是盲目的。在盲目的懷疑里,我們被內心批判的聲音(critical voice)所控制,以非理性的態度懷疑周遭的一切關係。
那個曾被好友背叛的朋友告訴我,她內心裡好像一直有一個聲音在說「Ta才沒有真的把你當朋友呢」、「別傻了,Ta才不在乎你呢」。這些聲音讓她很難真正親近周圍的朋友。
試著區分內心的懷疑是有依據的,還是盲目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選擇在怎樣的條件下去信任他人。
我以前看過一個TED演講,叫《脆弱的力量》(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裡面傳達了這樣一個宗旨:敢於去受傷、敢於在關係中展現自己脆弱的一面,會讓你更接近人性本真,也會過得更幸福。
最後想說的是,無法真正信任別人是很正常的,無可厚非。
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不同的,不應該去要求所有人都要互相信任。難以信任他人,有時也是為了給自己多上一層保護,這樣未必就要比容易信任、敢於受傷的人生更糟糕。
知道坦誠和信任可以是一種選擇,就足夠了。
參考文獻:
Catlett, J. (2016, February 10). Trust Issues: Why Is It So Hard for Some People to Trust? Retrieved August 30, 2017, from Psychalive.
關注我們的公眾號 簡單心理(janelee1231),查看更多有趣的心理學科普文章。
原文發佈於:明明很想信任別人,但就是做不到,是我的錯嗎?
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幫助請戳:簡單心理
推薦閱讀:
※賣掉北京的房子,然後去鄉下生活靠譜嗎?
※請收下! 這些裝修上網購的經驗
※喜歡吃什麼,就能看出你是什麼性格!超準的
※如何優雅地對女孩子的才或貌表達讚美?
※在生活中你曾經遭遇過哪些微歧視(microagg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