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朗之爭-中國的胡蘿蔔策略和印度冒險政策
李明澤
中印洞朗地區的對峙在9月1日已經宣布結束,但是背後遠未完結。關注各種分析和專欄有很多收穫,但很多關心的問題沒有得到解答,引起了自己嘗試一答的想法。那就是洞朗的衝突為什麼會迅速上升為中印爭端,所謂中國威脅印度古里西里走廊的說法並不可靠。原因在於中國對於洞朗實際控制和巡邏在1975年以後就持續不間斷,單純修路並不足以引發印度的激烈反應。
中國不丹領土糾紛
回顧中國不丹之間歷史,在中印建交之初,印度方面提出由其代替錫金和不丹來和中國簽署邊界協定。但為中國方面堅決反對,中國要求和錫金與不丹直接談判。此後中印關係因為1962戰爭交惡,印度在戰爭中利用不丹領土進軍和組織戰鬥。但在1970年代中印關係轉暖,1971不丹投票支持中國在聯合國席位,在1974年邀請中國駐印大師參加國王旺楚克的登基大典。1983不丹外長Dawa Tsering與中國外長吳學謙在紐約舉行雙邊關係的會談,此後從1984年開始,不丹與中國開展了24輪領土會談。
觀察整個事件首先要回到問題本身,也就是中國和不丹的領土爭議。要明確的是中國與不丹之間領土爭議分為兩個區域,一個是不丹北部和中國西藏普莫雍錯以南的白玉地區,英文名稱Pasamlung,這片位於不丹中北部的地域即下圖虛線區域位置,總面積496平方千米。
其次則是在不丹西部與中國亞東地區之間4塊爭議領土,但是谷歌地區只表明了最上面的一塊,虛線區域內名稱是基伍地區(Dramana),下面我自己添加的紅線和旁邊實現邊界構成了三個小塊區域,自上而下分別是茶馬浦地區(Charithang)、魯林地區(Sinchulung)和最下方紅線內的洞朗地區(Doklam)。這4塊區域是269平方公里,不丹方面把這四塊區域都劃歸Dramana地區,這樣劃分的話,Doklam只是其中一個區域。
不丹與洞朗的歷史
直到1913年之前,洞朗地區都在西藏地方政府亞東地區管轄之下,不丹對這一地區的歷史權益聲索來源於一次饋贈。在1913年亞東地區下屬的一片位於洞朗的飛地被贈予了不丹王族親近人士卡茲烏金多傑(Kazi Ugyen Dorje),要注意的是贈與的並不是整個洞朗地區只是其中一片草場。
北部與西部領土的互換建議
在1996年的第10輪會談中,中不雙方就中國獲得269 平方公里包含洞朗Doklam等4塊的Dramana區域,不丹獲得496平方公里的白玉地區Pasamlung,達成諒解。但在1997年第11輪會談中,不丹突然推翻原來計劃,重新堅持對西部Dramana地區的領土要求。這一建議,顯而易見是符合不丹利益的,不丹政府對這換方案也一直抱有期望。最關鍵的因素在於,洞朗等地區和白玉地區實際控制權是在中方手中,假如中國同意更換那麼意味著中國從實際控制線後撤,對於不丹是非常有利的條件。
只要同意,就可以用名義上並不控制的洞朗等小塊區域,換取中國控制中的北部白玉地區。不丹不同意原因,背後推測是印度施加巨大壓力,印度理由是對於古里西里走廊造成戰略威脅。從此之後,中國方面的應對也發生變化,也重新在洞朗等區域和白玉地區兩個方向都堅持領土主張。知道最近不丹政府立場再次鬆動,才有了中國主動築路而不擔心不丹在國際輿論場上對中國採取敵對態度。
搖擺中的不丹
從2008-2013不丹第一屆民選的吉格梅·廷里政府開始了大規模拓展外交關係進程,在2012年與溫家寶總理在里約熱內盧會面後,新華社發布了「不丹希望與中國儘快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並以合作方式解決邊境問題」的報道,然後不丹首相辦公室很快聲明說「中國地方媒體對中不建立外交關係做了誤報」。背後是中國以同不丹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為條件,來作為儘快解決邊境問題的條件。印度則以停止提供燃氣和柴油補貼方式,促使民怨沸騰,在大選中促成了不丹政府更迭。
同樣在2017年的洞朗衝突中,我們又看到了這種誤報。不丹6月29日外交部通告:不丹已通過外交渠道向中方表示,不丹領土內的道路建設,直接違反了相關協議,影響了兩國邊界劃分的進程。不丹希望將洞朗地區維持在2017年6月16日前的狀態。
但據8月9日印度通訊社印度報業托拉斯(PTI)報道,中國外交部邊海司副司長王文麗在接待一印度媒體代表團時透露說:「印軍越界事件發生後,不丹方面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該事件發生地不屬於不丹領土。不丹人也很奇怪為什麼印度邊境部隊會進入中國領土。 「
很快不丹政府在印度媒體詢問時再次聲明以29日聲明為準,而耐人尋味的是,在11日印度外長斯瓦拉傑在加德滿都會見不丹外長多吉後,不丹政府聲明中又有變化。不提及中國築路問題,只希望雙方和平解決。印度沒能在外交上獲得不丹政府配合,即在兩國僵持之際聲明譴責中國在爭議地區築路行為。
這一搖擺現象則說明,不丹政府對於中國築路行為背後的領土互換計劃抱有期待。洞朗爭端並不等同於中國在南海地區島礁建設問題,因為倘若中國以道路修建來推進爭議領土實際佔有,那麼很難想像不丹在自身利益損害的情況下會拒絕配合印度的宣傳攻勢。
這一次事件背後還在於兩國金錢攻勢的起落,2017-2018年度印度援助金額為6億美元,比2015-2016年度的9.85億大幅減少。而未被中國傳媒所關注的是據日經8月24日報道,中國向不丹提供100億美元援助來軟化不丹立場。https://asia.nikkei.com/Politics-Economy/Policy-Politics/China-woos-Bhutan-with-10-billion-in-standoff-with-India?n_cid=NARAN1507 這是一個有些令人驚訝的報道,但假如確有實據的話,印度在不丹後退立場情況下撤軍也是無奈之舉。因為一旦不丹作為當事國放棄立場,那麼以保護不丹主權為由的印度在法理上完全沒有理由待在洞朗地區。
中國的胡蘿蔔與印度的冒險策略
中國方面在洞朗地區的築路行動,暗含的前提是此前的領土互換協議仍然是有效的。並非西方觀察家認為的是單純的挑釁行為,是在不丹無法自主的情況下,用既成事實方式來使其完成領土交換。這是被很多人忽略的,中國築路的首要目的。
進而在一場衝突面前把印度與不丹之間圍繞著互換領土方案的分歧公開化,中國或許沒有料到印度的激烈反應,給雙方帶來僵局。印度是士兵越境這種同中國矛盾公開化的方式,重新把不丹擠出棋局,通過把洞朗中不領土爭議升級為中印兩大國之間危機。坦率來講,我認為印度的策略選擇冒險而激進,通過加大賭注來消減危機的方式非常不明智。特別是對於有著廣泛合作領域,同樣有些廣泛衝突領域的中印來說。
另一方面,倘若此後中國的大額援助屬實,那麼中國在危機下通過拉攏不丹來終結爭議,算是釜底抽薪的辦法。單純就這次中印之間圍繞洞朗的競爭,勝利的天平已經不可避免開始向中國傾斜。但對於更重要的中印關係來說,這次的博弈所展現出來隱隱失控的風險讓人心驚。幸運的是本次衝突,中國以中不領土爭議為出發點,印度則以印不協議為緣由而出兵越境,脆弱的不丹在中間充當了緩衝角色。中國得以在應對過程中,再次發揮胡蘿蔔戰術,獲得不丹支持,最終和平解決爭端。
但洞朗衝突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印度的冒險策略讓人擔憂,同樣中國在事件過程當中勿謂言之不預的戰爭宣言也讓人不安。畢竟從一片狹小的牧場爭端,升級到兩個世界大國的軍事威脅也不過是短短數月間。
推薦閱讀:
※公廁太恐怖怎麼辦?這些初創都在幫印度姑娘們解決難題
※印度為什麼經常會大面積停電?
※為什麼戰忽局張局座如此熱衷於黑印度?
※印度在晶元設計上要強於中國嗎?
※唐僧取西經時如何跟別人交流?他是怎樣翻譯經書的?
TAG: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