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的第一個基本技能

男孩,在一歲前一切成長指標均未發現異常,包括生理和情緒。

兩歲半前一直是由老人來撫養的,老人深居簡出,社交也不廣泛,整天整天的不讓孩子出去,出去也不和其他帶孩子的老人進行交流。

孩子兩歲半時初步診斷為重度自閉,半年後再評估為輕度。

在為期半年的干預矯正過程中,發現孩子有社會性,很喜歡和小朋友還有老師互動,三歲才開始說話,個案的老師通過觀察覺得孩子不是自閉症。

孩子四歲正常入托,在幼兒園裡和小朋友共處是發現社交存在障礙,喜歡小朋友,但不知怎麼表達,往往用在別人看來是趨於攻擊性的行為(推搡,打人)來表達自己對他人的好感(小班中班都表現的不明顯,大班時問題才凸顯出來)另外還有坐不住,容易興奮以至於不聽勸阻等行為問題,但記憶力好,而且會對大人察言觀色,很會「看臉」。

至六歲,父母帶孩子再次去看兒童心理,一個醫生說就是個隔色的孩子,行為也是性格的原因造成的,建議上學後診斷智力及阿斯伯格;

另一位學兒童行為的老師說,孩子智力有問題(低下),感統失調,有自閉傾向,懷疑是阿斯伯格或是高功;

幼兒園的老師也做過自閉症兒童的干預老師,觀察稱孩子智力沒有問題,甚至可以說聰穎,但在社交上確實不如同齡兒,不是自閉症……

情況就是上述這樣,我很奇怪,三家各執一詞:老師跟孩子接觸的時間最長,剩下一個醫生好歹問了問就下了結論,行為老師做了15分鐘的測試也一口咬定結果。但不管怎樣,暫不討論家庭成員的對錯,孩子的行為確實存在問題,但誰說的更準確呢?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生長環境,在現在來看是否也起了一定的不良影響,甚至說,歸根結底就是環境和撫養的問題呢?

望解惑!

~;~ ~;~ ~;~ ~;~ ~;~ ~;~

做一個這樣的診斷是肯定是需要很長時間跟孩子接觸才能夠做出的,所以……精神科的確存在著草率做出診斷的問題,對於一個六歲,而且本身就有社交方面的問題的孩子來說,醫生和行為老師的診斷都過於草率,對於這個孩子來說,他需要的並不是診斷他有什麼問題,而是需要協助他解決他遇到的問題。

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都會與他的養育者直接相關,用創巴仁波切的話說,我們每一個人都繼承了父母的心理問題,而在中國,很多孩子其實繼承的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心理問題,就象這個孩子,如果從小就跟不擅於社交的老人在一起生活,必然就會導致社交能力低下,這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如果他由一個不擅於社交的人養大,然後特別具備社交能力,這才可能意味著他的心理存在著巨大的隱患。

所以這個孩子,從他的生活環境來說,他的表現是很正常,並不能直接診斷為自閉症,或者說診斷自閉症應當考慮到環境因素,畢竟孩子表現受家庭環境影響非常大。

但是這個孩子有可能會有感統失調的問題,這跟老人過度溺愛有關,現在中國的孩子普遍存在著語言發育遲緩,感統失調的問題,很多人認為這是孩子的「質量」不好,先天不足,但事實上是成年人過度的照顧導致孩子根本沒有機會說話,也沒有必要說話,更沒有機會運用他的身體,甚至根本沒有必要運用他的身體造成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成年人的焦慮影響了孩子,什麼事都要速度快,要立即,要馬上,結果根本沒有給孩子學習的時間和機會。

所以估計帶孩子的老人不只是深居簡出的問題,很有可能這個老人自己跟孩子也幾乎沒有什麼交流,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不會說話是非常正常,也是非常普遍的。

這樣的孩子從小到大,他想要什麼,只需要一個眼神,就能調動身邊的人為他服務,只需要一個手指,就能指揮身邊的人滿足他的需求,他為什麼還要練習說話?為什麼還要練習身體的協調性?在孩子看來,他完全沒有理由費這個勁呀。

所以現在的中國的孩子,普遍存在著語言表達能力下降,感統失調,行為不當,社交能力不足的問題,但是問題的根源其實是成年人沒有在他需要訓練的時候給予他訓練,可是卻在他年紀長大之後,比方說五、六歲的時候,突然就跟別的孩子有了比較,突然就有了要求,突然就覺得——咦,這個孩子不正常,他需要訓練。

但是,他需要的其實並不是治療式的集中訓練,他需要的其實是成長的空間,如果你沒有順應孩子成長的「勢」,而是用力去校正他,結果必然會兩敗俱傷。

我個人覺得這跟成年人的完美主義有關,是成年人自己一直生活在幻覺里,按自己的幻覺來生活,這就導致成年人始終沒有看到孩子的需求,只是透過自己的心相來看待孩子,這個心相包括了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對孩子的理解,很多成年人,甚至始終都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嬰幼兒,無論孩子多大年紀,在他們眼裡永遠都是小寶寶,而且理直氣壯地把孩子當成小寶寶。

比方說我接觸到的有的家長,孩子七、八歲了,過馬路的時候,母親居然非常自然地就把孩子抱起來,就象抱一個一歲的幼兒一樣,以至於這個孩子十來歲的時候,過馬路也完全不看路,仔細觀察他就會發現,他確實在過馬路之前,觀察了交通狀況,但是過馬路的時候,他抬起腳要穿過馬路的時候,基本是在抬頭望天,也就是說他完全沒有應對突發交通狀況變化的能力。

這難道是孩子的問題嗎?其實是成年人的問題,這個母親根本沒有看到事情的真相,只是一味地按她理解的東西去看這個世界,換句話說,她其實一直在做夢,她在透過自己的夢境看待這個世界。她完全沒有意識到她的孩子已經長大了,她也沒有意識到她這樣做其實是侵犯了孩子成長的空間,對於她來說,她只想做一個完美的母親,而完美的母親在她的幻想中就應當是無論什麼時候,當孩子遇到問題,就可以替孩子來解決,這就意味著過馬路的時候,她就成為孩子的腿,她都已經成為孩子的腿了,那她怎麼訓練孩子過馬路?還有什麼必要費這個心力來訓練孩子過馬路?孩子又怎麼可能學會過馬路?

這只是一件小事,事實上我接觸過的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我看來是心靈的整體退化。

有一個五、六歲的男孩子,剛到南山書苑第一天,吃飯的時候不吃,就站在一邊,他的父親跟我們一起坐下來吃飯,然後他就開始哭,哭了一會兒就開始發脾氣,他的意思很簡單——我不好意思吃飯,希望爸爸喂我——這孩子長得漂亮,也很可愛,在家裡算是人見人愛,甚至有人抱著他上樓,有人喂他吃飯……

所以你覺得他的心智水平是什麼樣?他如何看待他身邊的人?

問題是現在我們國家這樣的孩子非常多,家人過度溺愛,過度侵犯了兒童成長的空間,以至於孩子的整體的心智水平的發展都受到嚴重的影響。所以這其實不是孩子有沒有病的問題,看到這樣的孩子,我常常覺得孩子沒病,有病的是家長,是有病的家長把孩子養成了病人。

就象問題中的小孩子,三歲才開始說話,其實就是因為他沒必要講話,成年人的溺愛直接剝奪了他語言發展的空間,對於一個不會表達自己的人,容易採取攻擊性的行為,可以說是非常正常的反應,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必然會產生挫敗感,又被家人照顧得非常周到,必然性格急躁,挫敗感+性格急躁,必然會產生攻擊行為。

就算一個成年人,如果他不斷地試圖表達自己,但是卻無法表達清楚,對方也無法明白,成年人也一定會有無力感,也會覺得挫敗,也一樣會憤怒。

我遇到過一個個案,就因為她不會表達自己,她說的跟她想要的完全不是一回事,於是她經常被家暴,她問我:「為什麼我小的時候,不用我說,我媽也知道我要什麼,可是現在,誰都不知道我要什麼,連我媽都不知道我要什麼。」

是啊,別說你媽,就是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都表達不清楚自己,誰還能知道?

這個個案的特點就是處女座的媽媽,極其細緻完美地照顧了她,從小她不說話,她媽媽就知道她要什麼,結果她就養成了「即便我不說,你也應當知道我要什麼」這樣的慣性思維,當這種慣性思維在成年後複雜的生活環境中必然「慣」不起來,必然遇到障礙,必然會產生挫敗感,然後也必然導致情緒的累積和暴發,所以她經常被她老公家暴,因為她想要的,和她表達出來的東西完全不同,甚至正好相悖,在這種情況下,她當然就會挫敗,會憤怒,於是就發脾氣,然後夫妻兩個人的情緒都被刺激起來,最後開始使用暴力,進入惡性循環——每隔一段時間就被家暴。

所以在幼兒成長得過程中,父母及其照顧者越是體貼入微,越是會直接剝奪孩子的語言發展空間,使孩子越來越喪失了語言表達的能力,而當一個孩子無法駕馭語言的時候,他也無法進行深入思考,思考也缺乏邏輯,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會因為無法理清自己的情緒,也無法表達情緒,而產生挫敗感,這種挫敗感就會帶來憤怒,使他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甚至於激發對方的情緒,然後矛盾衝突就會加劇,孔武有力的人會以暴力釋放來欺負別人,懦弱的人會招引別人對他的憤怒,受到別人的欺負。而這一切都源於一個過於體貼的照顧者。

對於現代的兒童來說,最為悲哀的是孩子們的身邊經常會圍繞著幾個這個體貼而無智的照顧者,這實在是非常令人悲傷,也非常令人無力的事情,我見過很多這樣的孩子,以及這樣的家長,跟很多家長談過,口苦婆心,但是沒有辦法,人類的特點是他必須經歷了痛苦,才能夠反省,因為本質上,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的成年人,其實是在藉助孩子的生命來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沒有孩子,他們的生命也就失去了價值。

對於這樣的人來說,他們必須毀掉了他們照顧的孩子,然後他們才有機會反省,在這種情況下,能反省的人都是好樣的,絕大多數人只會把責任推卸給別人,因為這些成年人本質上是還沒有長大的孩子,他們還沒有長大,所以註定他們培養的孩子也不會長大,也會患有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

所以對於孩子來說,「笨」一點的照顧者才是最有智慧的,但是現在成年人都太聰明了,太喜歡太希望時時刻刻證明自己是聰明人,於是孩子一個眼神過來,全家人爭相猜測他要什麼,猜對的人還洋洋自得,覺得——你看,你們都不行,還是我了解他……其實猜對的人最是害人不淺,孩子的成長空間就是被這些自以為聰明的成年人剝削了。

至於問題中所說的小孩子推搡他喜歡的人,其實這也是很普遍的現象,他只是不會表達自己的感情,也沒有人告訴他如何與同齡人相處才會有這樣的狀況,一般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因為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們在兄弟姐妹相處的過程中,就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所以解決這個問題,只要有人告訴他不可以這樣做,然後告訴他應當怎樣做,並且訓練他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這種問題很容易解決。只不過這樣的孩子所遭遇的大多僅僅是成年人大聲的呵斥,卻沒有人告訴他應當怎麼做,這是非常遺憾的。

最後,會察言觀色的孩子絕對不可能是自閉症。自閉症的孩子不會察言觀色,也不想察言觀色。他們會拒絕與人進行目光接觸。

綜上,對於問題中提到的這個孩子來說,有問題的根本不是這個孩子,而是孩子身邊成年人。

成年人必須要知道,人活著是沒有標準的,尤其是現代人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好象為了爭相證明自己知道得多,就經常拿著各種各樣的標準來衡量別人,衡量自己,衡量孩子,沒有達到標準,就一味地認為不正常,孩子不會說話,不去觀察一下他為什麼不會說話,有沒有語言發展的機會,就單純地認為這是障礙,好象孩子天生就應該會說話,好象孩子就是天才,就不需要學習就能成長一樣,事實上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是學習來的,說話也一樣,所以不學會說話是不會說話的,不學會吃飯是不會吃飯的,這都是正常現象。

孩子缺乏社交能力,也要觀察一下為什麼這孩子會缺乏社交能力,他有沒有環境去鍛煉社交能力,不要希望孩子天然什麼都懂,天生就知道尊老愛幼,天生就知道孝順父母,然後天生就知道符合社會標準,這是幻覺,是不可能的。

所以人活著,不是按標準來活的,你活著不必符合標準,別人活著也不必符合標準。

我記得有一個家長,前幾天在南山書苑群問我,為什麼她的孩子不知道分享,她喝了孩子的水,孩子就大發脾氣……

我說:「因為你沒有教他分享。」

她說:「我覺得教育應當是言傳身教。」

我只好告訴她:「從教育的角度上來看,你從來沒言傳過這件事,也沒教過他這件事,他不會很正常,更何況他從來沒有失去過,也從來沒有覺得父母需要他的照顧,在他的世界裡,你們就是奴僕,就應該事事都想著他,讚美他,包容他,溫柔地呵護他,而且你們也一直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你言傳身教的是——他是皇帝陛下,而你們都是奴僕,並沒有言傳身教他什麼是尊重,什麼是愛,如何對待父母。」

所以如果你都不知道什麼是言傳身教,不知道如何言傳身教,那就不要說「教育是應當言傳身教的」,當言傳身教變成了一個概念,一個口號的時候,它的存在本身就是謬誤。

因此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先不要急著拿標準去套,而要學會反省,學會問問自己:我做了什麼,導致這樣的結果。

當然最悲哀的是很多人反省完了以後下了一個結論:「我什麼也沒幹啊,可是他還是這樣,說明他有問題。」

這無疑是孩子人生中最悲慘的遭遇——遇到了一個沒有自省能力的父母。

自省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的基本特徵和能力,如果你是成年人,麻煩你先學會自省,千萬不要說「我生在了一個父母都沒有沒有自省能力的家庭」,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自我教育是成就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步驟,不要拿自己跟五、六歲的孩子相提並論。

尤其是父母,具備自省能力才不會把生活中發生的問題進行錯誤歸因,孩子才不會被扣上精神疾病的帽子,當然也不會象鴕鳥一樣假裝孩子的心理問題不存在。誠實地反省自己,應當是作為父母的第一個基本技能。


推薦閱讀:

何為S.T.E.M.?歐美國家一直重視的能力培養
感覺統合訓練對兒童的作用!
孩子嫌家裡窮該怎麼辦?
葡萄科技:打造兒童世界的「蘋果」!
帶家長深度解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TAG:儿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