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讓你學會臨危不亂、隨機應變

### (1)

被上司臨時安排一件沒做過的事情,或者負責的事情突然間發生了變故,一剎那間頭腦一片空白,心中一團慌亂,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

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類似的情境呢?

可是,別人在做一些沒做過的事情,卻能進退有據、應對自如;他們在突發事件面前,依然鎮定自若、有條不紊。

你是不是也非常的羨慕他們,想跟他們一樣做到臨危不懼、隨機應變呢?

我之前就常有頭腦一片空白的狀態,特別羨慕那種隨機應變的應變之才,所以請教了很多人,研究了很多情境,最後找到一種非常簡單的、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方法,讓我們能夠做到一定程度的隨機應變。

這種方法,能讓你做到80分的隨機應變,這個分數是很多人都能通過努力達到的高度;而要做到90分以上,就需要一定的才智和天賦了。

### (2)

一位好朋友,在我們眾人眼中,是一位大將之材,尤其擅長面對突發緊急事件。

在他工作單位遇到緊急事件時,他常常會臨危受命,卻臨危不亂,在千鈞一髮之際,力挽狂瀾,解救危局,一舉定乾坤。

對於他的這種臨陣快速應變的應變之才,眾人非常羨慕,遂向他請教:如何才能做到這種靈活應對突發事件呢?

這位朋友告訴大家說:他其實最不擅長的就是臨陣隨機應變!

一眾人大驚:這怎麼可能?

他告訴大家:他真心不擅長應變,但是他擅長準備,看起來就好像擅長隨機應變了。這話是什麼意思呢?

這位朋友分享了他的經歷。

他以往實在不擅長臨陣隨機應變,面臨突發事件時,常常跟多數人一樣頭腦空白、不知所措。

為了解決不擅應變的問題,他就在平時預先設想各種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的場景,並設想在這種突發事件情境下,該怎麼去應對。

預測多了,他發現:多數的突發事件,雖然事情各有不同,但是事情發生、發展的模式以及應對的方法,大體是有規律可循的。

時間久了,他總結出了一套應變的方法論;利用這套方法論,面對一般的突發事件,只要在方法論奏效的範圍內,他很清楚該怎麼應對。無它,有經驗、習慣了而已。

他也會遇到一些他的方法論不奏效的情景,那就繼續地完善他的方法論,使之更有效。

從此意義上講,這位朋友的確不算是天生具備應變的才能,他通過後天的努力,讓自己的應變之才大幅度的提升,提升到好過大多數人,也就給我們留下了他擅長隨機應變的印象。

### (3)

面對突發事件,沒有應變能力的人,常常的表現是心慌意亂——大腦一片空白,內心充滿恐懼而茫然不知所措。這就是常說的「亂了方寸」。

面對此時此景,人們先是內心心慌意亂,而後才不知所措。一旦人冷靜下來,是可以很快找到一些應對的方法的。也就是說,每個人多少都有一些應變才能的,前提是人在突發事件情境下,要能夠鎮定下來。

問題來了,面對突發事件時,人的內心為何會心慌意亂呢?

之前一篇文章討論過如何克服恐懼。人們為何會恐懼呢?核心原因在於兩點:其一是預期發生的事情對於生命有威脅;其二是預期發生的事情對「自我」有不良的影響。

這兩點本質上也就是一點——預期發生的事情,對自己或自我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因為對生命有威脅,算是對自我的最不良的影響之一。而這種不良的影響,有些是預期會真實發生,有些則是僅僅存在我們頭腦中。

但如果預期發生的事情,所帶來的不良後果,是可預期的、在可控範圍之內,且是自己能夠接受的,雖然我們會有些許的恐慌,但大體心理上是可以承受的。

最怕的是我們預期發生的事情會帶來不良後果,但我們無法預期這個不良後果到底有多嚴重。這種無法預期的嚴重性所帶來的恐懼,是一種未知帶給我們的恐懼,是不確定性帶給我們的恐懼。這類恐懼,是我們最常見的恐懼來源之一。

面對突發事件,我們其實面對的是巨大的未知性和不確定性,正是這種巨大未知性和不確定性,讓我們在臨危受命時,內心充滿了巨大的恐懼,從而心慌意亂、亂了方寸。

明白了這一點,大體上也就會明白,我們在面臨突發事件時,該如何表現得鎮定自若,進而靈活應變、臨危不亂。

核心方法就是前文提到的我那位朋友的方法論——要在事前做好準備,設想可能發生的各種意外,並作出相應的應對準備。

我們設想了事情可能會發生怎樣的意外,掌握了應對每類意外的方法,也預期了事情最差的結果在自己可承受的範圍內,那就沒有什麼好怕的,最差也就是這樣了,不是么?這就是所謂的「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只要有「糧」在,我們怎麼著都不會餓死;只要餓不死,留得青山在,不怕打不著劫。

當然,我們很難完全設想事情可能發生的所有意外,若能夠完全設想到的話,也就不是什麼意外了。我們也沒有必要窮舉所有的意外,這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們如果能夠設想出70%的意外,只有30%的意外無法預測,那麼也就意味著整個事情的70%是可控的,不可控的部分只有30%。這不就是說整件事情的不可控風險降低了70%了么?這要比100%不可控要好的多。

接著,我們再看30%的不可預測意外是否還可以繼續降低,或者其後果是否在我們接受範圍之內?只要可以繼續降低,只要我們能夠接受後果,整件事情就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如此的話,我們心中就會有底。心中有底,自然不會亂了方寸。

面對任何可能的意外和突發事件,我們都要儘可能地讓自己可以掌控部分的比例高一些,讓完全無法掌控的部分比例低一些,這是最起碼的風險控制的目標和方向。那些擅於應變的人和企業,都是如此去做的。

我上文提到的那位朋友,在事前做的準備,其實就是規避風險的準備,是一種規避風險的方法。

### (4)

所謂「擅於應變」,其本質是「擅於風險管理」。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尤其是在金融行業里,風險管理都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

所有的企業,都在努力地做這麼一件事情:把不靠譜的事情,盡量給做靠譜了;把不確定的事情,盡量給做確定了。

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在做企業的過程中,把各種可能的意外都做一定的設想,並找出應對的方案,這是最基本的風險管理。

因而,很多做企業的人,喜歡研究別人失敗的案例,以找到並規避那些導致失敗的坑,而不去研究別人成功的案例,因為成功人人不同,並沒有太多可借鑒的東西。

做企業是如此,我們個人面對工作生活,也該是如此——把不靠譜的生命,給活的靠譜了;把不確定的生命,給活的盡量確定了。

推薦閱讀:

社會90%的人是非理性且人云亦云的
網貸新規風暴中,這21家平台還比較靠譜(附數據清單) | 網貸新規無馬評論四
如何看待富國銀行 2016 年的假帳戶醜聞?
資產評估行業分析接地氣版
投資有風險絕不是一句「經典」

TAG:能力提升 | 自我提升 | 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