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批「鏟屎官」來自古埃及!《自然》子刊告訴你:你家的貓主子誕生於尼羅河畔
貓作為與人類最親近的動物,其形象廣泛的存在於社會中的各個角落。但事實上,科學家們對這類動物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演化過程是不甚了解的,直到最近發表於《自然-生態和演化》(Nature Ecology&Evolution)上的一份分析報告強調了古埃及和近東地區在家貓馴化之路上的重要地位,才終於使得這一脈絡清晰起來。
在此之前,貓類最早被馴化於埃及被認為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早些時候,在距離開羅 230 公里的地方曾發現了一塊石灰岩墓碑,經測定,它大約完成於公元前 1950 年。令人稱奇的是,上面描繪了一個十分神奇的動物的形象——修長的前肢、豎起的尾巴和倒三角狀的腦袋,它正在試圖捕獲一隻田鼠——一切特徵都表明,這是一隻非常逼真的被馴化的貓的形象。
圖丨古埃及壁畫中一隻在座椅下吃魚的貓(公元前1500年)
而隨著越來越多有關貓的繪畫、雕塑甚至木乃伊的發現,歷史學家做出了十分肯定的判斷——古埃及就是第一個開始馴化貓科動物的文明。
但真理總是處於不斷的修修補補之中,在 2004 年,一具有著 9500 年歷史的貓的遺骸在塞普勒斯島上出土,又將貓類這一神奇動物的存在時間向前推進了數千年,但更關鍵的是,「埃及起源論」遭到了質疑。
圖丨塞普勒斯的出土現場
不過,隨著考古學家們的最新突破性發現,埃及又重新引起了專家們的重視,根據他們的結論,貓類很有可能不是在埃及率先被馴化的,但卻是古埃及人完成了對貓的二次馴化,使它們最終演化成了如今我們看到的毛茸茸可愛的樣子。
「這是一項很棒的研究,」位於開羅的美國大學的古埃及動物學家Salima Ikram表示,「古埃及人對現代貓類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一結論是這十分合理的。」
圖丨美國大學的古埃及動物學家Salima Ikram
同時,支持這一觀點的還有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院的考古學家Wim Van Neer。他表示,「在塞普勒斯的那具貓的遺骸被發現之後,埃及這片土地在某種程度上被考古學家們忘卻了。」
2008年,他在位於埃及南部尼羅河西岸的古代墓地中挖掘出了六具家貓遺骸——一隻公貓、一隻母貓和四隻貓崽——這表明,人們在6000年前就開始馴養貓了。雖然這比發掘於塞普勒斯的那具仍然要晚,但Van Neer還是堅定地認為,古埃及人可能獨立馴化了現代貓科動物。
圖丨比利時考古學家Wim Van Neer(左)
為了證明他的觀點,他還從非洲、歐洲和中東地區收集了幾百個貓的標本,包括骨頭、牙齒和木乃伊,標本的歷史跨度能從公元前7000年到十九世紀。接著,他又組織了兩撥研究者去研究殘留在標本中的DNA——這種DNA只能從母系基因中繼承,且對身體的能量產生機制有著重要的作用。
2007年,又有科學家對現代家貓的DNA進行檢測,發現它們都能夠追溯到古代近東地區的野貓品種(Felis silvestris lybica)——一種長得像今天虎斑貓(Mackerel tabby)的小型沙黃色貓科動物。這一亞種貓科動物的DNA中帶有五種獨特的基因信息。
圖丨虎斑貓
「我們把年份和地點信息與古代貓類的DNA譜系聯繫起來,並找到了該種類最早的散布行跡。」該實驗的基因分析員,奧斯陸大學的博士後Claudio Ottoni表示。而他們的最後結論則是——家貓起源於遙遠的土耳其和埃及。
根據《自然-生態和演化》(Nature Ecology &Evolution)上的報告,世界上第一批家貓似乎是非洲野貓的亞種,它們有著某種共同的線粒體遺傳特徵,因而被劃分為世系A。世系A至少在9000年前就出現在如今的土耳其地區。
考古學家認為,當時這個地區的野貓就偷偷溜到當地村莊去追捕嚙齒動物,最後被馴化成了現代的家貓。他們還發現,到6500年前,這個世系的貓開始出現在歐洲東南部,這個變化可能是當地農民人口流動所帶來的。在這之後,貓的勢力便開始滲透到歐洲、非洲和亞洲的其他地方。
但是,故事到這裡還沒有完結。世系C——這支源於埃及的非洲野貓亞種——同樣在崛起。研究小組採集到的公元前800年的樣本記錄下了它們最初的足跡(世系C出現的時間可能還更早,但目前的出土研究並未發現相關的DNA證據)。而且,和世系A相比,世系C的貓群擴張得更快:到公元5世紀,它們已經滲入到歐洲和地中海地區。而在公元1000年左右,在土耳其西部,世系C數量已經超過了世系A,比例接近2:1。
圖丨現在的斑點貓(左)都是源於近東的世系A貓群(右)
而在這一重大轉折之中,古埃及人可能幫了世系C的大忙。2007年負責過這項研究的Carlos Driscoll說:「當時古埃及人的生產力取得了空前的進步,社會資源極大地豐富,也就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養貓,自然而然的,那些較容易與人類相處且領地意識更弱的貓被留了下來,而這也就使得野貓馴化的過程得到了極大地加速。」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樣,這一馴化過程在古埃及遺留下來的藝術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古埃及,貓類在人們生活中的角色也發生了轉變,最早僅僅是扮演人類的幫手來解決工作中問題,最典型的就是捕捉老鼠了。
但幾個世紀之後,改變發生了,出現了越來越多有關貓類捕鳥、戴上項圈(變成家貓)的形象,再到了公元前1500年,曾經兇猛一時的貓科動物已經被馴化成了乖巧的小貓咪,會時刻不離主人,表現出極高的依賴性。賈克·莫諾研究所的進化遺傳學家Eva Maria-Geigl和分子生物學家Thierry Grange對此做出了這樣評價,「它們(貓類)已經完全從兇悍的老鼠獵手退變成了只會撥弄玩具的小可愛。」
圖丨進化遺傳學家Eva Maria-Geigl
不過,關於世系C到底來自哪裡這一問題始終卻沒有定論。有兩種觀點,一是古埃及的野貓與來自土耳其的世系A貓群交配產生的後代;二是直接從古埃及本地的野貓進化而來的。
而有分歧就會有爭執,Ikram認為從本地野貓經過反覆馴化而來的觀點是說得通的,因為其他動物(包括狗和豬)也都是處於不斷的馴化之中。但是,Driscoll則表示懷疑,他認為埃及許多植物和動物最初都是來自土耳其和近東的其他地方。「沒有理由相信在埃及可以獨立馴化出貓類。」
不管怎麼說,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世系A和世系C最終在歐洲及以外地區融合在一起,而當今的家貓則很可能同時混合了兩者的遺傳基因。
而在貓類的進化歷程之中,科學家們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小插曲,相較於同樣是被較早馴化的狗和馬,貓類的外表變化顯得慢了許多,直到14世紀,它們身上才開始出現有別於祖先的斑點圖案。對此,Driscoll解釋道:「相比於它們可愛的外表,人們更看重貓類的各種使用價值(例如捕老鼠)。」
當然,有問題就要被解決,Van Neer仍然在積極探索古埃及人是否獨立馴化了貓類。他已經開始前往維也納的博物館,去分析那裡收藏的古老的貓的木乃伊和DNA,估計不久,新的發現就將填補貓類尚不為人知的進化秘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