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想】如果你不夠聰明,那你就需要更努力學習
學習的定義
我們將學習定義為由經驗導致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持久改變。
比如,通過積累英語經驗,我們的英語水平提高了,導致我們能更好地說英語,或者聽懂他人說的英語。這就是英語經驗導致英語行為的持久改變。而通過接觸感冒病毒導致我們上呼吸道系統的生理反應的改變不屬於學習,因為感冒病毒不是經驗,而且這種行為改變也不持久。
根據我們的定義,玩遊戲也是一種學習。通過在守望先鋒的遊戲世界中不斷積累遊戲經驗,我的遊戲水平提高了。比如我的76和麥克雷的武器命中率越來越高,我能更高效地擊殺對手,從而贏得比賽。
看電視劇也是一種學習。通過看日本電視劇,我們能了解日本的文化,日本人的行為習慣。當我們以後和日本人打交道的時候,就能更好地與其相處。
學習途徑本身的趣味性
現在問題來了,既然打電子遊戲和看電視也是學習,看書和上課也是學習,那為什麼大家都愛看電視劇、打遊戲,大家都不愛看書、上課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打電子遊戲和看電視劇本身就是讓我們感到開心的事情,而看書和上課本身則沒那麼讓我們感到開心。
就拿打遊戲舉例,當我在國王大道成功打出一波四殺從而在絕境中翻盤時,隊友們紛紛打出「666」來表示讚賞。而我也沉浸在成就感帶來的愉悅之中,我感到很興奮,很開心。既然打遊戲會給我們帶來開心的主觀感受,那麼我們就會喜歡打遊戲。看電視劇同理。
但是看書和上課會給我們帶來開心的感受嗎?
對我個人來說,會。不過我是一個很特殊的人,我的好奇心很旺盛,所以我想要去知道那些我不知道的知識。我對自己也很有信心,所以我相信自己可以學懂那些我之前不懂的知識,無論它是社會學知識還是語言學知識,無論它對於其他人來說有多難。當然,作為我本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就更是不再話下了。
不過,大多數人都是不那麼喜歡看書和上課的,因為大多數人無法從中獲得直接的主觀愉悅感。而這又有很多原因,比如,假設有一本書很難懂,大家讀起來很枯燥,那麼讀書只會讓我們有負面情緒,不會令我們感到開心。或者,假設給我們很討厭給我們上物理課的老師,我們一看到那個老師就感到厭煩。那我們就可能恨屋及烏,因為討厭物理老師,從而討厭物理學。
其實,從最底層上的心理動機來看。我們之所以不喜歡某個東西,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從中獲得較高的積極情緒。大多數人不喜歡數學,就是因為大多數人不能從數學中獲得較高的積極情緒。而少數喜歡數學的人則是因為能從數學中獲得較高的積極情緒所以喜歡數學。這種積極情緒可能是因為這個人數學考試分數高,家長就會給他買玩具,老師就會表揚他,同學就會羨慕他。也可能是因為這個人就是覺得數學很有趣,或者數學能力對他的事業來說至關重要,而他熱愛他的事業,所以他也熱愛數學。(順帶一提,數學對於許多重要的智力事業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總結一下,為什麼許多人不喜歡學習呢?因為這些人學習成就(注意,學習成就不等於考試成績)不高,無法從學習中獲得較高的積極情緒。老師不會表揚他,同學不會羨慕他,他自己也無法從學習中獲得滿足感或優越感。
智商影響學習成就
現在我們有一個問題,為什麼許多人的學習成就不高呢?
現在要向大家公布一個比較殘忍的事實。許多人之所以學習成就不高,就是因為這些人學習能力不夠強。
而為什麼這些人的學習能力不夠強呢?
其實這已經是一個比較委婉的說法了。學習能力不夠強,其實就是說智商不夠高。而智商又有相當程度的遺傳影響,所以學習能力很難通過後天的努力而得到突分猛進的提高。
我們換個問題。先假定身高對於打籃球這樣運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素。那麼大多數人打籃球的水平不夠高,原因就是因為大多數人的身高不夠高。而身高基本上由遺傳影響,後天因素作用有限。
許多人都會坦然承認自己打籃球的水平不夠高。但沒有多少人願意坦然承認自己智商不夠高。這個現象很值得討論討論,但這篇文章的主題不在此。
可控的「別的因素」
回到對於學習的討論上來。有沒有那種身高不夠高,但是籃球也打得很好的人呢?有的。那有沒有那種智商不夠高,但是學習成就卻很高的人呢?也是有的。
雖然這種人是少數,不過他們的存在就像我們表明了,智商和學習成就有正相關,但是相關係數不是1。這意味著還有別的因素會影響我們的學習成就。一些高智商者不具備這些因素,所以哪怕他們本身屬於高智商人群,但他們的學習成就依然不高。而一些低智商者(這裡的低智商只是相對高智商者而言較低而已,比如100比140要低,不過100已經是平均智商了,68%的人的智商都在85到115之間。實際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見不到精神病學意義上的智力發育遲滯患者。因為他們在數量上非常少,而且需要在特殊的機構中接受特殊的照顧。)則由於具備這個「別的因素」,從而能取得甚至較高智商者更高的成就。
現在,問題的關鍵在於,哪個「別的因素」究竟是什麼因素?
概括地說,學習方法也會影響學習成就,不過我相信這個「別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努力程度。
在初級課的第二講中,我花費了許多時間來講當兩個標準正態分布均值接近時,我們不應該輕易地談論兩個群體的差異。因為兩個群體內的組內變異很大,一般性地討論兩個組的組間差異,會讓人們高估單個組內不同樣本的同質性。
我們以學習成就為橫坐標,以人數為縱坐標,那我們就可以得出兩條正態分布曲線,一條叫做高智商組,另一條叫做低智商組。而我們可以預測,這兩條正態分布曲線的均值不會相距太遠。
這就意味著,努力程度可以決定我們在具體哪條線的哪個位置上,而先天智商只能決定我們具體在哪條線之上。我們真正關心就是點的位置,而不是點所在的線。
以上,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如果你很聰明,那麼你需要努力學習,從而讓自己的點的位置儘可能位於高智商組那條線的右邊。
2.如果你不夠聰明,那麼你也需要努力學習,從而讓自己的點的位置儘可能位於低智商組那條線的右邊。
3.如果你不夠聰明,而且你想要比高智商組上的某些點的位置更加靠右,那你就要更加努力地學習,從而讓自己的點的位置儘可能位於低智商組那條線的右邊。而這個點已經相當靠右,以至於超越了高智商組中絕大多數點的位置。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網友對「北京夫妻超生6人」的反對鄙夷諷刺的評論?
※智商130就一定成績好嗎 | 對智商,你可能也有的誤解
※智商和種族是否有對應關係?
※致知乎上那些天賦異稟的大牛們之天才是如何思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