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徒都食素嗎

作者:戴夫杜特·帕特奈克(Devdutt Pattanaik)

2017年6月14日發表於dailyo.in

原文 Are Hindus vegetarian?

素食理念傳遍世界,要歸功於眾多移民英美的印度教徒和耆那教徒,以及瑜伽的流行。然而,並非所有印度教徒都食素。事實上,大多數不是。素食將印度教徒與其他群體區分開來,直到不久前都被西方社會視為一種「怪癖」,它便成為印度教的顯著特色,但數據統計並不支持。

印度教徒有素食者也有非素者。印度教是一種多樣性宗教,一個囊括了許多迦提(jati)、流派(sampradaya)、傳承(parampara)的大概念[1]。其中一些人在某些時候可能食素,也可能一直都是非素。印度教並沒有戒律來規定信眾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有兩類人經常一葉障目地將印度教等同於某一種行為,即激進的「印度教特性」者(Hindutva)和與他們不共戴天的「反印度教者」(Hinduphobe)。

有個泰米爾聖人的故事揭示了印度教徒對食物的態度。曾經有兩位信徒敬拜濕婆神廟,一位是遵循一切儀軌的食素祭司,另一位是不懂任何儀軌的部落獵人。每天清晨,祭司按照經書上的規定舉行祭祀。每天黃昏,獵人來到神廟,將當日在森林中尋到的東西都獻給神祇,包括鮮花、山泉,以及獵物最好的肉。獵人用頭頂著花,用嘴含著山泉,還把獸肉嚼軟了才獻給神祇。每天一早祭司看到神廟裡的獸肉、骨頭和枯萎的花,都深惡痛絕。如此日復一日。住在吉羅娑的薩克蒂問濕婆,誰才是他鐘愛的信徒。

濕婆決定考驗祭司和獵人。於是神廟裡的濕婆林伽長出了一對眼睛。祭司見了以為是神的賜福。但接著其中一隻眼開始流血。祭司以為是噩兆或神祇發怒,立刻逃之夭夭。獵人看見眼睛流血,試圖用林中草藥去醫治它。實在止不住,他便挖出自己一隻眼睛獻給神祇。可是一隻眼剛停止流血,另一隻又流血了。獵人決心挖出自己另一隻眼,但如此一來他就目盲,會看不見神祇是哪隻眼在流血。為了確定位置,他把腳踩在了需要被替換的流血之眼上。正當他要弄瞎自己時,濕婆現身阻止了這位聖人。

這個奇妙的故事是否告訴我們,神祇在意的是祭祀背後的感情,而不是祭祀行為?神不關心社會等級,也不關心純凈和污穢的習慣概念。神只關心人類愛的能力,即克服自身的不安全感並救助他人苦難的能力。阿漢姆(aham,自我)讓我們以為自身是純凈的,比他人更高貴。而通往阿特曼(atman)之旅使我們明白,沒有人是不純凈或低等的,每個人都應該獲得認可,值得尊重。重要的不是祭司的祭祀,而是獵人的愛。祭祀應當成為對愛的表達,而不是機械行為,也不是讓人沉浸在統治欲中的工具。

在印度,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飲食習慣,並沒有統一的規矩。舉個例子,許多人認為婆羅門全都是素食者。並非如此。在孟加拉,婆羅門吃魚,並且在薩克多(Shakto)習俗[2]中,他們向迦梨獻祭山羊和水牛。在克什米爾,一些婆羅門群體向濕婆的畏怖尊祭獻肉類。

在南印,婆羅門都是素食者。他們受高等教育,通曉數學,很容易當上會計、記者和商人,躋身於全印度的中心城市。寶萊塢電影中這一類形象創造了經典的「馬德拉西」(Madrasi)[3],他們只吃素食。但這掩蓋了南印廣大的非素群體。

印度一些最成功的商業人士出身耆那教和古吉拉特邦、拉賈斯坦邦的毗濕奴教派。他們是嚴格的素食者。許多外商與他們打交道,便以為所有的印度人都是嚴格的素食者。耆那教徒不是印度教徒,他們不信仰濕婆、毗濕奴和梵天,雖然他們也遵循重生信仰(恆法)這個大框架。馬爾瓦里(Marwari)與巴尼亞(Bania)文化[4]也掩蓋了北印廣大的非素群體。

在印度教的往世書中,毗濕奴是嚴格的素食神,濕婆食用任何祭品,大女神嗜好鮮血。不過這也並非沒有例外。當毗濕奴降世為羅摩時,他也獵鹿作為食物(很多素食印度教徒堅拒這個說法)。在耆那教文獻中,黑天參加了輪主(Neminath)[5]的婚宴,婚宴上屠宰了很多牲口。毗濕奴化身為人獅那拉辛哈時也曾飲血。濕婆作為隱修者接受任何獻祭。作為溫和相白怖尊,他接受水果和牛奶的祭品。作為狂暴相黑怖尊,他接受鮮血和酒類。大女神則與自然最原始的行為——性與暴力——相關。她接受鮮血。在奧里薩邦的瓦拉西(warahi)神廟,她吃魚。然而在許多與毗濕奴相關的女神廟中,她也是素食者,比如馬哈拉施特邦戈爾哈布爾的阿巴拜(Amba-bai)神廟[6]和查謨-克什米爾邦高山上的女神廟。因此即使對神也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定。

有些人將素食主義等同於非暴力。非暴力是耆那教和瑜伽的基本理念,然而這是個非常複雜的概念。非暴力意為不傷害任何生物的身體(tann)和心靈(mann),但這並沒有延伸到飲食行為,因為一切對食物的追求都涉及暴力。農耕非常暴力,殺害許多動物,並不僅限於有害動物。同時非暴力涉及「非絕對論」(anekantavada)[7]、「不執」(aparigraha)[8]、「相對論」(syada-vada)。許多士兵都是素食者。許多貪污政客和裙帶資本家辦的企業和工廠破壞生態,剝削勞工,但他們都是素食者。這些都稱不上非暴力!

許多隱修者放棄肉食是為了凈化精神。他們將肉食、鮮血視為污穢。這種想法很危險:這造成了「不可接觸」的思想,使得一些人因為其傳統工種與血肉相關,就成了「不潔」。將「鮮血」轉化為污穢的結果之一就是女性在經期和產期被視為「不潔」。宗教儀式純凈觀中對鮮血的排斥導致了最惡劣的歧視。我們必須警惕。許多素食隱修者認為他們比肉食家主更為高貴,這種比較反映了「自我」造就的幻象。我們必須警惕。我們應該時刻謹記,大女神迦梨是要求鮮血獻祭的,難道這讓大女神不潔了嗎?自然不會不潔,一切自然皆為大女神。

許多印度教優越論者試圖用亞伯拉罕的模式來重塑印度教,並因此否認印度教的多樣性。他們想炮製一份印度教徒行為清單。他們認為某些佔主導地位的婆羅門和商人群體的行為是具有普適性的。他們將非素視為低等,將素食視為進化,這種信念並無科學依據,只是自我陶醉而已。他們否認許多非主導群體的肉食行為。我們不應忘記,在飲食普查中,印度人70%以某種形式吃肉。我們不應忘記,印度教並不是某些婆羅門和巴尼亞所決定的。婆羅門教只是印度教中的一小分支,而且並不是所有的婆羅門都食素。

譯註

[1]【迦提】jati:建立於社會分工之上的群落劃分,是印度教種姓的基礎,也譯「闍提」。【流派】sampradaya:印度教概念,指的是導師-學生的靈性傳承,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人際關係與宗教身份,本文譯為「流派」。【傳承】parampara:導師-學生一脈相傳的關係,起源於吠陀文化,泛見於印度教、錫克教、耆那教和佛教。

[2]【薩克多】Shakto:孟加拉地區的大女神薩克蒂信仰。

[3]【馬德拉西】Madrasi:這個詞源自南印城市馬德拉斯(泰米爾納德邦的金奈),現泛指南印人,常被印度中北部以及西方人使用,帶有對南印人黑膚的貶義色彩。

[4]【馬爾瓦里】Marwari:拉賈斯特邦的一個地區,也指當地的一種少數民族語言(屬於印歐語系),馬爾瓦里人以經商傳統而著稱。【巴尼亞】Bania:商人群體,這個概念多用於尼泊爾和孟加拉,在印度更多指一種商人種姓。

[5]【輪主】Neminath:耆那教第二十位祖師(或譯「津渡者」)。Nemi在梵語中意為車輪,在吠陀文獻中也指日輪。本文譯為輪主。

[6]【阿巴拜】拉克什米女神的神廟。

[7]【非絕對論】anekantavada:耆那教的哲學理念,認為宇宙所有事物都在不停轉變中,沒有固定模式,唯有靈魂在常變狀況中維持其自覺性。後面的【相對論】syada-vada也是這個意思,也譯為「或然論」。

[8]【不執】aparigraha:印度教和耆那教都有的概念,指不依賴於一切事物,拋棄一切物質慾望,從而不殺生。

--

有些概念DP文章里反覆在談,不詳細作注了

關於迦提,可讀迦提是如何被分類的 - 知乎專欄

關於印度教特性,可讀印度教與印度教特性是一回事嗎 - 知乎專欄

第三張插圖「毗濕奴向濕婆獻祭鮮血」很有意思。《梵轉往世書》中提到過這個故事,濕婆斬下梵天第五首後成為「持骷髏者」,雲遊乞討至毗恭吒(毗濕奴居處),毗濕奴挖開自己額頭,向梵天頭顱中注入鮮血,這個過程持續一千年,頭顱猶未盛滿。(看我哪天高興了把這段翻譯出來╮(╯_╰)╭) 我找到了原圖 Vishnu Offers Shiva His Blood,還配了一篇說明,與往世書的故事頗有出入。


推薦閱讀:

《摩訶婆羅多》裡面的美女顏值排名大概是怎樣的?
印度半島土地平坦為什麼沒有出現政治經濟文化統一的大帝國?
印度人口為什麼這麼多?歷史上人口就很多嗎?
印度人怎麼擦擦?

TAG:印度神话 | 印度文化 | 印度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