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質疑史書
昨天看到一位知友私信,問了我一個問題,有關高演和高渙的年齡問題,史書記載的出現矛盾之處。這個細節質疑的非常精彩,我全部複製下來
(天保)八年來朝,從幸東山。帝裸裎為樂,雜以婦女,又作狐掉尾戲。浚進言此非人主所宜。帝甚不悅。浚又於屏處召楊遵彥,譏其不諫。帝時不欲大臣與諸王交通,遵彥懼以奏。帝大怒曰:"小人由來難忍!"遂罷酒還宮。浚尋還州,又上書切諫。詔令征浚,浚懼禍,謝疾不至。上怒,馳驛收浚,老幼泣送者數千人。至,盛以鐵籠,與上黨王渙俱置北城地牢下,飲食溲穢共在一所。明年,帝親將左右臨穴歌謳,令浚和之。浚等惶怖且悲,不覺聲戰。帝為愴然,因泣,將赦之。長廣王湛先與浚不睦,進曰:"猛獸安可出穴。"帝默然。浚等聞之,呼長廣小字曰:"步落稽,皇天見汝!"左右聞者,莫不悲傷。浚與渙皆有雄略,為諸王所傾服,帝恐為害,乃自刺渙,又使壯土劉桃枝就籠亂刺。槊每下,浚、渙輒以手拉折之,號哭呼天。於是薪火亂投,燒殺之,填以石土。後出,皮發皆盡,屍色如炭,天下為之痛心
初,術士言亡高者黑衣,由是自神武后,每出行,不欲見沙門,為黑衣故也。是時文宣幸晉陽,以所忌問左右曰:"何物最黑?"對曰:"莫過漆。"帝以渙第七子為當之,乃使庫真都督破六韓伯升之鄴征渙。渙至紫陌橋,殺伯升以逃,憑河而度,土人執以送帝。鐵籠盛之,與永安王浚同置地牢下。歲余,與浚同見殺,時年二十六。
天保八年是公元557年,天保八年的明年是558年,高渙死年二十六,古人講虛歲,其生年就是533年
(皇建)二年春正月辛亥,祀圓丘。壬子,禘於太廟。癸丑,詔降罪人各有差。二月丁丑,詔內外執事之官從五品已上及三府主簿錄事參軍、諸王文學、侍御史、廷尉三官、尚書郎中、中書舍人,每二年之內各舉一人。冬十月丙子,以尚書令、彭城王浟為太保,長樂王尉粲為太尉。己酉,野雉棲於前殿之庭。十一月甲辰,詔曰:「朕嬰此暴疾,奄忽無逮。今嗣子沖眇,未閑政術,社稷業重,理歸上德。右丞相、長廣王湛研機測化,體道居宗,人雄之望,海內瞻仰,同胞共氣,家國所憑,可遣尚書左僕射、趙郡王睿喻旨,征王統茲大寶。其喪紀之禮一同漢文,三十六日悉從公除,山陵施用,務從儉約。」先是帝不豫而無闕聽覽,是月,崩於晉陽宮,時年二十七
皇建二年是561年,孝昭死時二十七,生年就是535年
高渙比高演還大兩歲
請問為什麼以高演為第六子,高渙為第七子
這一段對有關高演和高渙兄弟年齡的質疑就很精彩,其材料皆引自北齊書,而且並無任何需要隱諱之處,確實是矛盾。在更新的研究資料出現前,只能懸而未決。我個人傾向於排序是不錯的,但兩人的年齡至少有一個記載錯了。
史書由於各種原因有不實之處,這個很好理解。在最初的寫作過程中,史官可能就因來源錯誤而記錯,又或者出於為尊者諱而曲筆;或者在傳播的過程中,由於漏字之類的原因,導致記載不完全。這些錯誤被發現,是由於史料之間的相互矛盾,並由此基礎上在互相參考,結合其他相關,最終得出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
史書不是不能質疑,而是質疑要有嚴密的邏輯推理順序,要根據不同的史料、相關人物的事迹、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大量的分析,最後才能確定其有錯誤,以及判斷其錯誤依據在哪裡。絕不能是按照所謂的現代人的思路,脫離時代背景,對著一句資治通鑒的里的史料,覺得這裡不符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然後大肆發揮,最後按照自己的邏輯想法給出了一個腦補的結論,沾沾自喜,好像發現了什麼了不得的。
這樣的人,還是看小說去比較好。因為按照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史書有的內容是很荒誕的,而質疑史書的內容的基礎是閱讀理解,至於其他同期其他史書筆記的相關情況、國內相關著作的研究情況、目前的考古研究進展,對不起,不在考慮範圍之內。畢竟記得半年前還有人說過在這套分析方法下,連史書都不用看。
正常的對史書的質疑應該是什麼樣的呢?如上所述,史書由於各種原因有不實之處,在最初的寫作過程中,史官可能就因來源錯誤而記錯,又或者出於為尊者諱而曲筆;或者在傳播的過程中,由於漏字、混淆字之類的原因,導致記載不完全。
如寫的時候就記錯的
記載高洋死時年齡的北齊書和北史本傳是
天保十年……冬十月甲午,帝暴崩於晉陽宮德陽堂,時年三十一
天保十年是559年,反推則高洋應該出生於孝庄帝永安元年529年。然而其本傳開頭又言:
初,高祖之歸爾朱榮,時經危亂,家徒壁立,後與親姻相對,共憂寒餒。帝時尚未能言,欻然應曰「得活」,太后及左右大驚而不敢言。
也即高洋出生不久,高歡因六鎮亂起,躲避杜洛周、葛榮追殺,極其窘迫。然而再看高歡本人經歷
525年:孝昌元年,柔玄鎮人杜洛周反於上谷,神武乃與同志從之……遂奔葛榮,又亡歸爾朱榮於秀容
528年:永安元年,孝庄帝立,以定策勛,封銅鞮伯。
529年:永安二年,及爾朱榮擊葛榮,令神武喻下賊別稱王者七人。後與行台於暉破羊侃於泰山,尋與元天穆破邢杲於濟南。累遷第三鎮人酋長
530年:永安三年,以神武為晉州刺史……無幾而孝庄誅榮。
若高洋真出生於529年,此時高歡已經是爾朱榮親信,屢有戰功,屬於爾朱榮集團中的重要人物了,富貴恩寵,自然早無寒餒可言,故而高洋出生時間應該提前,以高洋屬馬推論,應是526年孝昌二年,時間也與高歡剛脫離葛榮,投奔爾朱榮但未馬上受重用相吻合。所以高洋死時應是三十四。
出於為尊者諱的曲筆:
爾朱榮在河陰殺盡公卿後,曾經臨時起意,試圖稱帝,然而短短時間又改變主意,放棄篡位,放棄推舉盟友元天穆,重新迎奉孝庄帝。按照魏書爾朱榮傳的記載,是因為高歡的力勸,打消了爾朱榮稱帝的念頭。
於是獻武王、榮外兵參軍司馬子如等切諫,陳不可之理
然而在北史賀拔岳傳中,卻言:
榮既殺害朝士,時齊神武為榮軍都督,勸榮稱帝,左右多欲同之,榮疑未決。岳乃從容進而言曰:「將軍首舉義兵,共除奸逆,功勤未立,逆有此謀,可謂速禍,未見其福。」榮尋亦自悟,乃尊立孝庄。岳又勸榮誅齊神武以謝天下。左右咸言:「高歡雖復庸疏,言不思難。今四方尚梗,事藉武臣,請舍之,收其後效。」榮乃止。
兩者記載完全相反,互相矛盾,再參考高歡北齊書本紀里初見爾朱榮時的情景
榮遂坐神武於床下,屏左右而訪時事。神武曰:"聞公有馬十二谷,色別為群,將此竟何用也?"榮曰:"但言爾意。"神武曰:"方今天子愚弱,太后淫亂,孽寵擅命,朝政不行。以明公雄武,乘時奮發,討鄭儼、徐紇而清帝側,霸業可舉鞭而成。此賀六渾之意也。"榮大悅
即可知高歡早有勸進之舉,在河陰之變里並沒有扮演什麼光彩的角色,之所以記載其勸諫爾朱榮稱帝,就是為尊者諱,掩蓋其行為。司馬光即持此觀點。而在日後宇文泰討伐高歡的檄文里也可旁證,其直言:
賊臣高歡……直以一介鷹犬,效力戎行,塤冒恩私,遂階榮寵。不能竭誠盡節,專挾奸回,乃勸爾朱榮行茲篡逆。
傳播過程中的錯誤
北齊書武成帝紀中
天統四年十二月辛未,太上皇帝崩於鄴宮乾壽堂,時年三十二
高湛死於568年天統四年,按照三十二歲反推,則應該生於537年天平四年。但同樣本紀中又有
神武方招懷荒遠,乃為帝聘蠕蠕太子庵羅辰女,號「鄰和公主」。帝時年八歲
在北史蠕蠕傳中則有
(興和)四年,阿那瑰請以其孫女號鄰和公主妻齊神武第九子長廣公湛,靜帝詔為婚焉。
興和四年542年,高湛8歲,反推則其應生於535年天平二年,與本紀矛盾。另參考其兄高歡八子高淯,生於天平三年536年,而娶鄰和公主時,高湛年齡應為六歲。可能是在史書傳播過程中,六被誤為了八。
對史書質疑是好的,但要有理有據,若是拿自己所謂的情理邏輯來質疑,還是算了。即使是對一個與歷史實際毫無影響的年齡考證,也要涉及到諸多史料的辨析,對前人還是敬畏一點。尤其是學貫上下五千年,更容易多而不精。
參考:
陳爽 《河陰之變考論》
許福謙 劉勇《北齊諸帝諸王生卒年考》《北齊書紀傳疑年錄》
推薦閱讀:
※應如何評價宣武帝元恪其人?是英主還是庸主?
※如何整體評價北魏政權的歷史地位及其影響?
※三晉古迹(1)晉省雁並兩地北魏遺風景點推薦
※請問 南北朝時期的戍主 有多少兵力 怎麼能兩次憑一己之力擊破北魏的有備而來的大軍?
※你認為北魏和柔然誰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