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五蘊 之 想

想,謂於境取差別相。——《阿毗達磨俱舍論》

又,比丘們!什麼是想?比丘們!有六類想:色想、聲想、氣味想、味道想、所觸想、法想,比丘們!這被稱為想。——相應部22相應57經

在禪修中,想蘊相對於其他四種蘊在識別上要相對困難點。這種困難是因為想蘊無時無刻的在起作用。生命的本質就是想蘊作用的結果,一切正見、邪見、正念、妄念,本質上也都是想蘊在起作用。甚至辨析、觀察想蘊,也是想蘊的作用。所以能夠正確的如實認識想蘊,對正見的建立是絕對有幫助的事情。

對於意識而言,邏輯是不可或缺的。無論是複雜的邏輯還是簡單的邏輯、縝密的邏輯還是漏洞百出的邏輯、正確的邏輯還是意淫的邏輯,這些邏輯的存在構成了意識的活動。人類每時每刻都被參與到各種數不清的邏輯中。邏輯的本質是一堆概念之間的因果關係,比如你出門買東西,錢、商品、交換,這三種概念就是構成交易邏輯的基礎。

然而概念並不是沒有來頭的。比如對於一個剛出生的嬰兒而言,他對錢、商品、交換等等概念是完全感知不到的,就算你拿了一張紙幣展示給她,她也並不會關注這張紙幣,甚至都不會關注你。其實就算是成人也並不是所有概念都能夠了知的,比如如果不是相關從業者,相比也不會知道DevOps是什麼意思。而當你去Google了這詞,把這個概念分解成種種更多的子概念,然後把分解後的子概念再次分解成更多的孫子概念……最終這些孫子概念被你所了解,你也就了解了種種的子概念,從而建立了DevOps這個概念。這個過程被稱之為認知。人的一生都在不斷的建立著許許多多的概念。在佛教中,概念被稱為名法。種種的名法以及它們間的因果關係,在以貪愛為驅動力不停的演繹著,構成了念頭。

名法的建立緣於識。在十二緣起中,識緣名色即是描述了這個過程。不過這個過程還可以被更細更精確的描述,比如在佛陀就曾詳細的描述了概念的產生過程:

有二法,何等為二?眼、色為二,……如是廣說,……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眼、色緣,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無色陰、眼、色,此等法名為人,於斯等法作人想、眾生、那羅、摩?([少/兔])闍、摩那婆、士{其}[夫] 、福伽羅、耆婆、禪頭。——雜阿含306

以上佛陀詳細的描述了概念被構造的過程:眼根、色與意識的融合被稱為觸;緣觸,感受和概念以及基於這二者形成的因果業力隨之而來。在這其中,概念被建立過程即是想蘊的作用。而觀察這個過程,都是因緣故,非我。除了眼,耳鼻身口意為緣建立的想蘊過程同樣是因緣故,非我。另外,想蘊的結果完全取決於之前的經驗,是因緣故,非我。

識是一種現象,有什麼樣的器官決定了有什麼樣的現象。因此識並不是絕對的、必然的、先驗的,而基於識構造出的種種概念,也必然不是絕對的、必然的、先驗的。妄圖通過想蘊構造出的種種概念來還原一個絕對的、必然的、先驗的真理,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佛教中首先要突破的就是這種障眼法,建立起「種種概念、邏輯都是想蘊的結果」的邏輯;然後連這「種種概念、邏輯都是想蘊的結果」的邏輯,也要被如實認知;最後,根據如實觀察構造起符合佛陀教法的邏輯,在這個邏輯下去實踐,引導貪愛的目標從感官慾望變成出離的慾望,最終完成解脫。


推薦閱讀:

吃素就是慈悲嗎?
轉載一篇文章,關於《無量壽經》的彙集本
佛學中的無明什麼意思?
南北朝的門閥制度是否是受印度文化中的種姓制度的影響?
如何看待少林寺方丈釋永信被舉報後調查公布的結果?

TAG:上座部佛教 | 修行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