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孔子的形象:弟子們為何將孔子的日常言行舉止編入《論語》
【《論語》中為何有《鄉黨》一篇】
《鄉黨》這一篇,記載的都是孔子上朝臨政之際的言談舉止以及他平時的衣食住行。都說《論語》記錄的是孔子應答弟子及時人之語也,後來弟子們又將孔子的衣食住行、居家上朝等事統為《鄉黨》一篇,編入《論語》,為什麼呢?弟子們的初衷就是為了使我們後人能對孔子形成一個感性直觀的認識,讓我們在心中有一個孔子的形象。其實,孔子日常居家之時的吃和穿,他上朝時怎樣講話、怎樣走路,與孔子之道並沒有太大的關係,而弟子們仍要將其記錄下來傳諸後世,可謂用心良苦。
為什麼這麼說?以貌取人是人之常情,要將孔子之道發揚光大,必須讓孔子其人的形容外貌根植於人們心中,不是因為他有多麼英俊瀟洒,只是為了使人們對孔子之道的尊敬崇拜有一個具體的寄託。讓後人知道,我們所尊崇的是這個人,我們所學的道德學問來自於這個人,我們所欲行之「道」也是來自於這個人。
正如我們崇拜神靈,祭祀先祖,都要對著牌位三跪九叩,牌位不過是刻著幾個字的木板而已,它並不是神靈和祖先本身,我們對其跪拜,只是因為它是我們崇敬思念之情的寄託罷了。《金剛經》上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若是學佛的人說自己能看見如來長的是這般模樣,說話又是這般聲音,那這個人行的肯定是邪門外道,他也不可能領悟佛的真諦。那為什麼世上還有那麼多寺廟,廟裡還供奉著那麼多高大的釋迦牟尼像呢?其實,寺廟與佛像,並不是佛祖之道本身,這個道若是用言語表述出來,用塑像和圖畫形容出來,那已經是第二性的了。蓋廟立塔塑佛像,只是為了讓那些悟性低的芸芸眾生有一個寄託,在心中時刻有一個佛的形象而已,以使他們能一心向佛,一心求道。當然,兄弟也是悟性低的芸芸眾生之一。《論語》中的《鄉黨》一篇,亦應作如是觀。
《論語》二十篇,那些最難解的辭彙大概有一多半都在《鄉黨》這一篇里。這些辭彙並沒有什麼深刻的內涵,但是很難從現代語言中找出恰當的詞來與之相對。所以,我們最好不要把它們翻譯成白話,也很難翻譯。恰當的做法是把關鍵詞解釋一下,然後各位反覆誦讀原文,自己理解,在自己心中形成一個孔子的形象。
【讀完《鄉黨》篇,我們心中形成的孔子的形象肯定比這幅畫像更豐滿一些】
此處,這一篇中涉及很多春秋之世的衣食住行,兩千多年過去了,其中所記載的器物、服飾、制度等等,對今天的人們來說早已十分陌生,我們無法找到實物加以參證。所以,很多章節的解釋也是不明不白,雖然前人花了很多工夫,作了很多註解,但幫助有限,我們仍無法獲得十分感性直觀的認識。
說實話,其中很多章節,兄弟至今也沒弄清楚。不過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不要說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就算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它才亡了一百年,離我們夠近了吧。可當時人盡皆知的風俗習慣、日用器物,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同樣變得很陌生。所以,《鄉黨》一篇,能解則解,不能解則付之闕如。對於這一篇的解讀,兄弟完全是照本宣科,將前人的解釋複製粘貼在這裡,只不過用自己的語言稍加潤色而已。
1001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鄉黨,街坊鄰里。
恂,讀作旬。「某某如也」這種結構的形容詞,比較口語化,如恂恂如也,其他古書上有的作「遜遜如也」,有的作「逡逡如也」。恂、遜、逡古音相近通用,這些字僅僅是代表當時口語辭彙中的音,時過境遷,中國人的口語已經不知變過多少次了。正因為如此,「恂恂如也」的含義,我們今天無法依據「恂」的字面含義判斷出來,如恂,《說文解字》解釋為「信心」,「恂恂如也」肯定不是充滿信心的樣子。只能依據上下文義來反推。如後面緊接著「似不能言者」,我們據此可以斷定,「恂恂如也」的意思就是恭順溫和、不善言辭的意思。
宗廟,供奉祭祀先祖的地方。朝廷,治國理政的地方。
便便言,唯謹爾:史記作「辯辯言」,便便即是言辭犀利,能擊中要害、令人信服的意思。有的版本將這句話斷為:便便,言唯謹爾。「便便」與「恂恂如也」相對,「言唯謹爾」與「似不能言者」相對。兄弟比較贊同這個觀點,但是兩種劃分方式對句義影響不大。
孔子平日在街坊鄰里之間,與鄉親父老相處時,態度溫和恭順,像是不善言辭的木訥之人。但是他在祭祀行禮、上朝參政時,卻能言善辯,一語中的,只是說話謹慎一些。
1002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
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朝,名詞動用,上朝參政之時。
侃侃,和樂之貌,如成語侃侃而談。
誾,音銀,誾誾,和悅而諍也。
踧,音促,行平易也。踖,音及,長脛行也。踧踖,恭順敬畏而不安的樣子。
與,繁體為與,通懙。懙懙,行步安舒。
春秋時大夫有上下之分,上大夫即三卿,司徒、司馬、司空。三卿之下各有幾個副手,為下大夫,如孔子做過的司寇,即是受司空領導的下大夫。
朝堂之上,國君尚未臨朝時,孔子與下大夫交流時,侃侃而談,從容不迫。與上大夫交流時,和顏悅色,卻能堅持己見不一味地奉承對方。國君臨朝後,孔子走路時邁著大步,恭敬中透著一絲緊張,又能步伐舒緩安然,威儀適中得體,不失態。
1003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
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
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擯,音鬢,出接賓客曰擯。
勃,變色貌。
躩,音決,速貌。
因為孔子博學,以知禮而聞名,所以,有他國諸侯大夫來訪時,魯君便讓孔子去接待賓客。孔子稱公西赤「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這項工作就是「擯」。此時的孔子,臉色莊重,走路也很快。
所與立,與孔子並排而立的人。孔子和他們作揖,人在他左邊,孔子雙手向左。人在他右邊,孔子雙手向右。
襜,音摻,整齊之貌。作揖時衣服隨著他的身體前後俯仰,但整齊而不散亂。
趨,疾行曰趨。快步向前時,身體輕快便捷。賓客退出之後,孔子必會反迴向國君復命,說:客人離去,已不再回頭看了。顧,回頭看,如義無所顧。
1004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
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
公門,公室之門。鞠躬如也,彎腰低頭,好像門大矮,容不下身體一般。當然了,不是真的容不下,孔子此舉乃是為了表示恭敬。
閾,音遇,門檻。
過位,經過國君之座位,此時國君不在座。說話輕聲細語,好像中氣不足一樣。
攝,提也,齊,音自,衣服的下擺。升堂,走上朝堂。
逞,極也,盡也,通也。逞顏色,即是表情放鬆,使臉色舒展。
怡怡如也,和順之貌。
復其位,回到自己的位置。
1005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
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
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
圭,玉器,朝聘、祭祀等重大場合所執。
勝,克也,能也。本義就是一方的能力強過另一方,如戰勝,引申為有能力克服困難,有能力承受。如高處不勝寒,即是無法克服寒冷。弱不勝衣,即是身體虛弱得不能承受衣服之重。不勝惶恐,即是無法承受惶恐的情緒。
執圭如不勝,孔子手執玉圭,好像托不動它的樣子,莊重緊張,以示恭敬。
上如揖,下如授。上舉圭似作揖,下持圭像是在交給他人。
勃如戰色,勃,變色。戰色,戰戰兢兢之色。
蹜蹜,音速,小步快走的樣子。如有循,走路像是在循著一條線。
享禮,他國來使把所帶來的禮物擺放出來,呈給你看,此時的你就是在「享禮」,享,受也。
覿,音迪,見也。正式的接待儀式過後,與來訪賓客私下相見叫私覿。
1006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
當暑,袗絺裕,必表而出之。
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
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
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君子,即孔子。
紺,讀作幹部的干。緅,音鄒。朱熹的觀點是,紺為深青之中透著紅色。緅,絳色,即火紅色。其實這些顏色,說實話,兄弟不懂,兩千多年前的服飾顏色,當時或許人所共知,而今天的我們必定不熟悉,不明白也不奇怪。如果說是深空灰色,玫瑰金色,或是太空銀色,想必大家都知道是什麼顏色,因為這是蘋果手機的顏色,日常所見,當然不陌生。如果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聽到什麼深空灰色,必定不知道是什麼顏色。
飾,領口和袖口的鑲邊,孔子不以紺和緅這兩種顏色來裝飾領口和袖口。
褻,親也,近也。褻服即是貼身穿的家居服。
袗,音診,單衣。
絺,音吃,細葛。綌,音細,粗葛。葛是一種植物,可以織布編繩。
當暑,袗絺裕。即是夏天穿布葛布所制的單衣,出門時,必會在單衣之外加上一層外衣。
緇衣,黑衣。羔裘,黑羊羔皮做的皮衣。
素衣,白衣。麑裘,白色麑皮做的皮衣。麍,音泥,小鹿也。
黃衣,黃衣。狐裘,黃色狐皮做的皮衣。
穿什麼樣的衣服,就搭配顏色與之相同或是相近的皮衣。
袂,衣袖。聯袂即是牽著手一起的意思。
寢衣,寬大的睡衣,相當於被子。
春秋時沒有椅子凳子,古人皆是席地而坐,為了防濕寒,用狐或是貉的皮毛為坐墊。
帷裳,禮服,用整塊布製成,不加剪裁。
殺,指剪裁掉多餘的布料。
玄冠,黑色禮帽。去弔喪時不穿黑羔羊皮做的皮衣,不戴黑色的禮帽。
吉月,月朔,每月初一。朝服,特指皮弁服。
0713子之所慎:齊,戰,疾。
齊,繁體作齊,齋,繁體作齋,古時二字通用。這裡的齊是齋的通假字,即齋戒之義。
古人在祭祀朝拜等重大典禮之前,都要沐浴更衣,清淡飲食以潔凈其身心,肅穆其態度。如齊國陳恆弒其君之後,孔子便「沐浴而朝」,請求魯哀公討伐他,沐浴便是齋戒時的沐浴。戰爭,關乎國家存亡,疾病關乎生死,齋戒關乎鬼神,所以對此三者孔子慎之又慎。
1007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什麼是明衣,「三禮」之中沒有相關記載。有人說是齋戒時穿在裡面的貼身襯衣,有人說是齋戒沐浴之後,身上未乾,要穿明衣以待身燥,相當於今天的浴袍。
變食即是改變日常飲食,平時葷腥不忌,齋時就要清淡飲食。
居必遷坐。古時寢室有內外之分,外寢為正寢,齋戒時便居於外寢,平時則居於內寢。居必遷坐即是齋戒時須遷到外寢居住,至於為什麼叫「遷坐」,兄弟不明所以。
1008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
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1009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祭於公,助祭於公。
宿肉,用法與「宿諾」相似,即不讓祭肉過夜。
古人祭祀,殺牛宰羊,以肉獻祭,結束之後會將祭肉分發給大臣。這樣的祭肉過了三天,孔子就不會吃,因為早已變質。
1010食不語,寢不言。
1011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魯國瓜與必發音相近,所以瓜祭當作必祭。
菜羹即是菜粥。
古人吃飯之前,每樣菜都會夾出一點,放在食器邊上,以祭祀最初發明此種飲食的先人。
齊如,齊通齋,齊如即是齋如,像齋戒一樣恭敬。
1012席不正,不坐。
古人席地而坐,如果席子擺放得歪邪不端正,孔子就不坐,與「割不正,不食」一樣。
1013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鄉飲酒,和射禮一樣,也是一種禮儀形式。或是由大夫主持召集鄉人會飲,以推薦賢能之士,或是由地方長官召集鄉民會射,射前飲酒。或是舉行蜡祭(什麼叫蜡祭,兄弟也不懂)時飲酒,依長幼次序而坐。這裡的「鄉人飲酒」當是第三種。
杖者,拄拐杖的人,即是老年人。等老年人都出去之後,孔子才走,這說明孔子敬老尊老。
1014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儺,古人以為瘟疫疾病是由疫鬼造成的,儺即是驅除疫鬼的一種儀式。
阼階,東邊的台階。
1015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
問人,問候友人。託人給居於他國的友人帶去問候。
再拜而送之,對受託之人,孔子送他時會向他拜兩次。
1016康子饋葯,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未達,對藥性不太了解,所以這葯不敢吃。
1017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廄,馬棚。
1018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
君賜腥,必熟而薦之。
君賜生,必畜之。
侍食於君,君祭,先飯。
腥,生肉。
薦,繁體作薦,祭獻曰薦。薦之,即是向自己的祖先祭獻,以國君所賜為榮。
畜,音序,圈養。
君祭,這裡的祭即是古人吃飯前將食物置於地上以祭發明此食物的人。侍奉國君吃飯,君在祭時,孔子先吃飯,相當於為國君嘗飯食的味道是否合適。
1019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
東首,頭朝東而卧。
加朝服,將朝服蓋在身上。
紳,繫於腰間的帶子。
1020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俟,通竢,待也。如原壤夷竢。
國君命人來召孔子,他不等車駕備好就急著先出門了。
1021入太廟,每事問。
1022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
殯,停放靈柩以待下葬。於我殯即是我來替他料理後事。
朋友死了,沒有人給他收斂送葬,孔子在自己家為他辦理喪事。
1023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朋友所贈之物,除了祭肉,即便是像車馬這樣貴重的東西,孔子接受時也不會行拜禮。
1024寢不屍,居不容。
不屍,不像死屍那樣四肢僵硬。
不容,顏色舒緩,不莊重嚴肅。
0910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齊衰,音咨催。衰通縗,喪服中的一種,依喪禮,根據與死者的親疏遠近,所穿的喪服分為五種,即五服,齊衰為其中的第二等。
冕,冠也。衣,上衣。裳,下衣。三個字名詞動用,冕衣裳者,即是穿戴華麗莊重者,這樣的人多為貴族或是有位之君子。
瞽者,目盲之人。
作,起也,為也。
見之,不是一般的遇見,看見,而是這三類人拜見孔子,孔子與之相見時。當時沒有椅子凳子,人們皆是席地而坐。正常情況下相見,都是坐在席子上的,但是孔子見到這三類人,雖然年紀小,但孔子哀憐有喪之人,尊重有位之人,不欺耍盲人,也子與之相見時都人站起來。從他們身邊經過時也是快步而行,而不是慢慢悠悠、大搖大擺。
1025見齊衰者,雖狎,必變。
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
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
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狎,犬可習也,從犬,甲聲。狗見到主人就會搖著尾巴靠近,和主人一起玩耍,讓它做什麼就做什麼,引申為親昵。
變,變色。見到穿著齊衰這種喪服的人,雖然平時與他關係親近,但仍會一改親近不拘的態度,變得莊重起來。
褻,私服,平時家居所穿的衣服,與上朝、祭祀等正式場合所穿的衣服不同,穿這種衣服相見的人都是關係親密的人,所以褻又引申為親昵、親近,與狎是一個意思。如可遠觀而不可褻玩,褻瀆,都是狎而不敬的意思。
以貌,以禮貌與之相見。
凶服,死者的衣物,凶服者,即是拿著這些衣物的人。
式,通軾,車前橫木。蘇軾的軾就是指這個車前的橫木。這裡的式名詞動用,即在車上雙手握式,上身微俯,以對人表示尊敬。
什麼叫負版,有很多說法,鄭玄認為版上載有邦國圖籍等文檔,負版者即是背負這些東西的人,屬於賤隸。有人認為「負版」是「負販」之誤,還有人認為「負版」是喪服的領子,真是各執一詞,讓人不知所從。
1026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必正立,上車之前身體正立,牽綏以登車。
綏,車上的繩子,人們上車時用來牽握綏以借力。
內顧,向里看。
疾言,快速說話。
親指,用手指指點點。
1027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樑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要說《論語》中爭議最多、最不可解的,非這一章莫屬,前人博聞強志,好古敏求,尚不能說通這一章,兄弟不學無術,怎敢置喙?我也不想弄明白這一章到底是什麼意思,也不想說我比較贊同哪一種觀點,不過,通過對這一章的解讀,我們可以知道,對於經典中難解難通之處,古人都會採用什麼樣的分析方法。而且,你會發現,古人的基本方法不外乎那麼幾種,這些方法不見得有多高明,有多玄妙。其實,如果換作我們來注《論語》,也會不自覺地採用這些方法,只不過他們見過的書比我們多一些,文言功底比我們強一些罷了。
這一章,單從字面上看,無論如何也說不通,孔子的話是什麼意思,子路為什麼做這樣的動作,真是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為了將此章說通,古人採取了以下方法:
1. 改字。有人說梁當作粱,好粟曰粱。「山樑雌雉」應作「山粱雌雉」,這裡的雌雉當時正在山上吃米。這個「三嗅」有人說應是「三嘆」,有人說是「三噫」,還有人說是「三鳴」,還有人說應是「三狊」,狊從目從犬,表示狗埋頭,左右張望,雌雉做的也是這個動作。
2. 改變文序。有人認為「山樑雌雉」四字應該放在最前面。山樑上有幾隻雌雉,「色斯舉矣」,揮動翅膀,飛了起來,「翔而後集」就是後來又停在一起。孔子見了,感嘆雌雉毛色美麗,在山上自在飛翔,所以說「時哉時哉」,意思是得其時哉,得其所哉,而自己卻生不逢時,所以感嘆。
3. 有闕漏。有人認為此章必有闕文,漏掉了一個或是幾個字,因此上下文義不連貫。
4. 變換主語。有人認為「色斯舉矣」是指子路等人作色,而不是雌雉。子路想要抓雌雉,雌雉見人色之不善,所以飛走了,翔而後集。也有人認為「三嗅而作」的是子路,也有人認為是雌雉。
對這一章的解釋,我們只能付之闕如,這才是明智之舉。
除了《鄉黨》,其他十九篇中也有一些描述孔子形象的章節。
0727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綱,漁網上最粗的那一根大繩。目,漁網上的孔眼。所謂綱舉目張,舉起漁網上的綱,細小的孔眼自然就跟著張開。凡事抓住要領,貫徹重要的原則,細節小事自然可以隨之理順。
弋,以繩系矢射鳥。宿,歸巢之鳥。
孔子捕魚,只垂一竿而釣。不綱,是指不用漁網橫斷河流。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大概是說孔子捕魚射鳥,只求夠食用而已,不過多殺生。
070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燕居即是宴居,日常家居之時,閑暇無事之時。
申申如也,其容舒也。夭夭,其色愉也。申申夭夭都是和舒之貌。
《論語》中一個疊字詞後面加一個「如」字,就是什麼什麼的樣子。《鄉黨》篇中「某某如也」的詞很多,用這樣的詞是為了使後人對孔子的言行外貌形成一個感性的認識。這類詞,有些較易理解,如「空空如也」,而有些則不易明白。大概這些話都是當時的口語,時過境遷,我們今天已經很陌生。
推薦閱讀:
※有哪些關於《論語》的書適合個人自學使用?
※論語中有哪些有趣的段子?
※論語中提到「為仁由己」以現在的社會環境來看是否是「為仁不盡由己」呢?
※孔子是禮樂射御書數全科老師,為什麼記他的書只有語錄,其專業課筆記傳世(像《費曼物理學》)不更有價值?
※怎麼理解「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