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下一個金融跳槽的風口在哪裡2

今天文章會有點長,我們會把上一篇沒說透的都說開:

香港金融圈的江湖其實也一直吹著大陸的風

曾幾何時,國內權貴子女的標準成長路徑是:

國內大學本科—海外名校碩士—香港金融機構

這些年來,香港金融圈吹過了三股大陸風

第一股大陸風是港股IPO

為什麼國內的企業要去香港上市

其實當年背後的兩個理由現在看起來都頗為有趣

一是因為A股的IPO政策相當不連貫,這個不連貫的意思是一會凶如洪水,一會又突然叫停

這導致很多有再融資企業願意去香港市場先試試水

另一個理由是當時很多公司有所謂的「國際化」戰略面子工程,業務走出去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於是先在香港上個市,就算是走出國門大功一件了

可現在想想,在香港上市真是雞肋

先說再融資需求,由於港股的估值一直比A股低,特別是很多中資頭企業,基本估值已經低到塵埃了

上市之後就變殭屍股,完全失去了再融資能力

再談面子工程,中國企業去了香港才發現,香港還真是個法制社會

我自己參加過幾次香港上市公司的股東大會,發現還真有小股東是來鬧場的,行使自己神聖一票的權利

這第一股風吹的結果就是每家香港投行都會僱傭一堆VIP,通過給人家提供工作,拉人家爹媽IPO的單

這也真是中國式體制內資源「變現」的獨有方式吧

第二股大陸風是美元債發行

2014年之前,我都覺得「盛況」這個詞不能足以描述國內企業去發美元債的熱情了

應該是真TM的盛況

當時的背景是這樣的,利率和匯率雙倒掛

海外美元利率低於國內人民幣利率

人民幣對美元是升值預期

我打個比方,比如你境外借100美元,利率3%

你把美元變成人民幣,買個國內10%收益率的信託

1年後,人民幣比美元升值了5%,你會突然發現你借錢的利率是負的!

回頭想想,正是因為這段亂搞導致後來人民幣的全面崩潰

如果你去翻當年的新聞,都是說外匯儲備太多了怎麼辦,如何防止熱錢湧入國內,跟現在完全相反

當時所有企業都是評級忙,發債忙

所有香港的債券投行們都是

北京、香港、新加坡、倫敦四地穿梭飛行

繁花似錦易摧折

第三股風是美元資產配置的萌芽

2015年開始,國內利率水平開始下降,而海外利率開始小幅上升

更要命的是,與此同時人民幣從升值預期變成了貶值預期

一夜之間,海外債就到了冰點

第二股風吹著吹著就驟停了

作為市場的參與者,雖然邏輯錚錚確鑿,但仍對這樣180度的大轉彎表現出理解不能

融資SB了,投資就開始NB了

美元資產投資第一次進入了國內主流機構的視野

一方面當然是匯率起了決定因素

但客觀上講,本輪井噴還是因為跟日本和其他國家比,我們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資產中美元資產的比重太低,提升空間巨大

我一直覺得未來五年資產管理行業真正的藍海是做境外優秀機構的引路人

國外有太多優秀的投資團隊和產品,但如何把這些策略講給中國人聽,聽的懂,還是需要中國人做銷售來銜接

好產品不愁賣,美元好產品必須是瘋搶

我彷彿已經看見美元資產配置的風起了

國內債券投行的風口還在不在

國內的債券投行天生就分為了兩撥人:銀行系和券商系

前者比後者規模大無數倍

但後者比前者掙的多很多

原因也很簡單,在銀行看來,你們發債這些單子都是我們銀行跟企業關係好

發債團隊只是比活幹了,我幹嘛分你那麼多錢

但在券商眼中,發債團隊就是個小創業公司,跟公司分利潤,當然收入驚人

由於80%的人都沒有機會去銀行做發債,我還是主要說說券商這邊

券商發債的第一波浪潮毫無疑問就是當年的#城投債#

那個年代發債就是靠路條,路條怎麼來的,我就不方便說了

有了路條,那都是地方政府融資,又沒有風險,費率高,金額大

你看過#華爾街之狼#嗎?

那樣的場景只在當年#城投債#和信託的鼎盛時期出現過

隨著2013年因丙類戶引發的債券風暴颳起

券商一夜之間從烈火烹油變成了萬籟俱寂

這個時候,制度紅利的大門卻又悄悄向券商開起

2015年,公司債改革突然降臨

以房地產企業代表的債券發行瞬間井噴

我知道從那之後所有債券發行團隊人數都翻了3-4倍

一個團隊一年凈利潤1個億也都不再是新聞

回頭想想債券投行的這兩次風口還是很不一樣的

城投債的時代是走的權錢交換,其實量不大,但利潤率太高

而新公司債時代的利潤率其實已經很低,但量的井噴實在超乎所有人的想像

本質上是發債在搶銀行信貸的蛋糕

而券商的發債團隊又在搶銀行的發債團隊的蛋糕

所以未來,債券直接融資市場的風還得看三個:

  1. 債券利率和銀行信貸之間是否還能長期存在利差

  2. 不同監管體系下的債券市場是否會統一

  3. 銀行發債團隊體系是否可以有朝一日轉型為事業部

到底誰該為互聯網金融的制度套利去負責

互聯網金融從短短几年前要顛覆整個金融業到現在成為過街老鼠

所謂的大數據,機制創新最後發現都是噱頭,玩的還是制度套利

互聯網金融的第一波紅利我稱之為「非標溢出」,也是當年那個高利率環境下的畸形產物

如果我們把整個金融體系想像成一個巨大的漏斗

那漏斗里的沙子第一層會落在以銀行為代表的表內渠道里

但如果這層網漏下來還有沙子,就會進入第二層的非標體系里

上一篇說了,有傳統的信託,後來還有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資管

如果說此時還能有沙子再往下漏,那傳統金融已經無法滿足這樣的需求了

這個時候地下錢莊,典當行這些灰色領域就會應運而生

而互聯網金融,就是披著「金融創新」外皮的灰色地帶

當然,後來隨著非標的衰退,互聯網金融進入了低潮

但很快,2014-2015的大牛市又救了互聯網金融

股票配資成了最爽的高利貸

傳統的股票配資應該是券商的兩融業務,但是額度實在有限

於是大量的信託公司開始介入這塊領域

看到這塊高利貸的肥肉,互聯網金融和銀行消費貸款其實是第三波殺進來的資金

隨著A股的崩盤,互聯網金融再次出現了資產荒

這次他們看上了一塊傳統金融業都很難啃的骨頭:消費信貸

大學生「裸貸」的背後其實是互聯網金融把黑社會的潛規則翻上了大眾了檯面

我想這件事最神奇的就是直到最後破滅之前,都沒有監管機構比照傳統金融業去對互聯網金融進行監管

這是誰的鍋?

在我眼中,真正的互聯網金融是用來解決傳統金融的信息不對稱和降低信息獲取成本的

舉個栗子,如果你是某寶上賣襪子的,你想從銀行取得貸款是幾乎不可能的

因為你既沒有多少資產,連完整的財務報表都沒有

但是某寶卻可以給你放貸款,而且風險很低,為什麼呢?

  1. 某寶有你的所有交易流失,會計可能作假,流水不能作假

  2. 某寶可以給賣襪子的前十名同時放款,降低風險

  3. 某寶的放款額可以限制為單日流水的三倍,一旦違約可以直接扣支付寶里的資金

這樣的優勢會把傳統金融打的摧枯拉朽

當然,比起好好做生意,高利貸和制度套利當然更讓互聯網金融沉迷

天使投資到底是在掙什麼錢

投資一項企業,看著他成長,然後IPO上市賺個100倍收益率

我老覺得,怎麼好事都讓天使投資佔了呢?

後來圈裡的人多了,就慢慢發現不是那麼回事了

環境變了

現在A股3000家上市公司,新三板1萬家掛牌公司,中概股200家上市公司,還有一些港股和未上市的巨頭們

你這樣算算,你現在還有可能在這1萬5000家公司之外投出特別牛逼的公司,戰勝這些人嗎?

現在市場就是錢太多,項目太少

項目少不是創業者不夠努力,是自然規律

你現在哪個創業的方向面前沒站著幾個巨頭?

憑什麼你就能幹掉人家了?

這跟15年前,上上代創業浪潮時,遍地都是商業空白的時代

格局早就不同了

那既然如此,如此多的PEVC都在掙誰的錢?

掙估值差的錢

2010年左右,是A股上市公司併購玩的最爽的時代

那個時代的行業潛規則是這樣的

比如一個上市公司100億市值,3億的凈利潤,就是33倍靜態PE

這個時候咱們先弄個定增,把利益相關方都弄進來,按照9折市價,那對應的市值就是90億的價格

等定增弄完了融資了好多錢吧

我們來做併購,咱們併購一個凈利潤1億,但市值只有20億的公司,這個公司就是20倍靜態PE

合併後,這兩個公司的凈利潤變成了4億,如果還是按照33倍PE的話,那市值就變成了132億

但現實中,這種有併購預期又有庄的,PE拉到40倍很輕鬆,這樣市值就變成了160億

那初期進入的人就賺了80%,爽啊

這套玩法的核心就是利用#上市公司高估值定增—併購低估值非上市公司#這個玩法提高市值,傳說中的市值管理

但現在,環境又變了

我舉個3年前的CASE,你們總不好再XX我了吧

某著名公司當時的一份策劃書里的市場分析

現在看看,當時的估值高簡直荒唐的可笑

這個市場不會有壟斷的,壟斷的結果就是新玩家的進入

價格戰是永遠打不完的

我再貼一個某著名IP公司電影版權融資時的材料

看我以前寫的多的小夥伴都知道,現在電影業的天已經變了

10億不再是個起步價,是個天價

所以祝前兩年投過影視基金的小夥伴們好運吧

一方面是一級市場的種種不靠譜和估值水漲船高

但另一方面二級市場創業板的估值可是持續下降

現在創業板指數(不是整個版)的2016年PE是41倍,2017年PE是35倍左右

這個價格明顯已經與一級市場的很多項目倒掛了

那誰來接盤?

既然PEVC已經選不出好企業,跟上市公司勾兌也玩不轉了,於是行業開始琢磨掙股東的錢

你說這怎麼可能,我是投資人啊

我投錢給你是讓你給我掙錢的,怎麼反過來變成你掙我的錢了?

過去5年,我對一級市場最大的感觸就是資金方迅速的散戶化和國家隊化

一方面有大量的機構靠著名人或是牌子發了大量的一級市場的產品給完全不了解這個市場的散戶

這種錢一般都是投進去鎖定個5-7年,等業績出來了,人早就跑了

在另一端,相反的,有大量國家隊背景的資金進入了市場

我要注意下我的措辭,以免XX,不是說國家隊不能進,而是他們現在這種做法很奇怪

圈裡的人肯定都懂我的意思,點到為止

在這兩種「傻錢」的作用下,把整個一級市場給玩壞了

創業公司不再想著掙錢,而是想掙股東PEVC的錢,而PEVC再去掙其背後投資人的錢

這樣做會不會遭報應,我傻傻看不清楚

百變大咖秀的租賃

租賃行業我要實話實說,真是個神秘的小行業

我還真沒親身接觸過,因此為了寫這段是我請教了好幾位我業內的小夥伴,感謝感謝

如果你翻開租賃行業的江山,基本是有兩種掙錢方式

一種是做船舶、飛機、醫療、工業設備租賃業務

這類型的業務其實已經很成熟了,因為牌照資源等原因有一些行業壁壘,大家都過的好好的

悶聲掙大錢

但還有一類租賃做的是基礎設施租賃業務,掙的是政府的錢

說白了是自帶槓桿的資金二道販子

其本質仍是我們之前談到的「非標」渠道,只不過他沒有非標那麼簡單粗暴,是繞了一圈的融資

所以我覺得租賃行業再次站在風口上可能需要下面兩個條件之一成立

1.中國經濟再次變「重」,實業重新開始大規模資本開支

2.高利率,融資難的「非標溢出」再現

四大AMC公司的生意經

這幾年,AMC公司可算是走進了所有主流投資機構的視野

先是信達第一個完成港股IPO,之後華融引進戰投,最終港股上市

圈內只要是大的機構應該都看過這些AMC的項目

很多人問,為什麼壞賬處理公司能掙那麼多錢

這還叫壞賬嗎?

我是覺得,這完全是時代使然

十幾年前,四大商業銀行剝離壞賬,對應成立了四大AMC公司

當時的處理是這樣,比如一個水泥廠倒閉了,資不抵債了,員工還需要安置

這個時候銀行的爛攤子就都讓AMC收拾

基本上當時的價格是1-2折走的,換言之,100塊的貸款,AMC接走的成本是10-20塊

那到手後怎麼弄呢?

事後看,有兩個方式是一本萬利的

一個是土地,一個是股權

先說土地,比如你水泥廠破產了,但是我可以把你的廠子拆了地留下啊

十年後,你想想那塊地值多少錢

另一種就是債轉股,為什麼AMC公司都持有那麼多A股上市公司的股份,是因為當年轉股再合併後留存下來了

你想想那個時候股市才幾百點,所以這麼看,AMC才是被動的價值投資者

這麼想,資產處置背後說什麼技術性都是忽悠人

土地價格上漲,股市繁榮才是AMC公司真正的風口

所以說房價要崩了,說難聽點

第一個崩潰的一定是金融體系


推薦閱讀:

房價一直瘋漲的秘密在這裡
你為什麼選擇餘額寶(或理財通)而非銀行?
沒有金融學基礎,怎麼準備 CFA 考試?
互聯網金融衝擊下,銀行從業人員何去何從?
看英國超市如何影響周邊房價?

TAG:金融 | 求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