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趁早女性社群,再聊聊行動類社群的4個價值

前兩天一碗梁粉寫了一篇關於《相比知識付費社群,我為什麼更看好行動類社群》(點此鏈接閱讀原文),聊了聊我為什麼更看好行動類社群的原因,不知道你還有沒有印象 :-)

行動類社群是個大的概念,有沒有什麼原型可以參考呢?

這兩天看到了一篇關於趁早女性社群準備推出app的報道("戳破知識付費的假面 趁早有自己的新花樣"-億邦動力網,點原文鏈接),其中一些有關行動類社群的觀點值得大家參考,一起來摘錄並解讀一下。

簡單介紹一下趁早

其實在一碗梁粉公眾號分享的社群營銷案例中已經對趁早做了一個簡介

最新的數據是:

四年時間,女性社群趁早用120個讀書會,78個跑團,2個自營品牌和多個自媒體大號締結了超過300萬讀者、50萬線上買家、30萬線下死忠粉,整個體系觸達超過600萬人。

解讀1:從知道,學到,到做到

「你沒讀過的書我來幫你讀,你沒去過的地方我來幫你描述,這一層級的內容是有必要的,但它只是興趣啟蒙或知識普及,變相出版並不是知識學習。「大量淺顯的內容打著提供知識的旗號,粉飾出一種假象,讓用戶以為自己真的在學習。但接受別人咀嚼過的東西根本不能消除焦慮,往往會越學越焦慮。」

她介紹,趁早的內容付費和上述模式不同,會讓用戶在「知道」的基礎上,還能「學到」並且「做到」。

【一碗梁粉】:

在以前的文章里《為什麼你應該關掉朋友圈,刪掉今日頭條》(點此鏈接閱讀原文),提到過這麼一個觀點:

人生幾大境界: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其中第二個層次便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也就是對應這個表格里的第一個學習深度。

絕大多數的知識付費類,都是在知道的這個層面做文章

除了解決你的焦慮,和了解到一些二手的知識,對改變自己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

當然,就像我的朋友圈有朋友提的,做知識付費社群,來錢更快,你懂的。

解讀2:行動類社群的四個價值點

真正的知識學習是反人性的,但好學生之所以能夠堅持下來,是因為他們能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找到愉快的技巧,包括追趕榜樣、得到激勵、有人陪伴和發現自身的成長等,而這些愉悅是可以系統操作的。

追趕榜樣

"群眾不管需要別的什麼,他們首先需要一個上帝"。《烏合之眾》

  • 在減肥社群里,需要一個半年瘦二十斤的"上帝"。

  • 在跑步社群里,需要一個堅持跑步十年的"上帝".

  • 在創業社群里,需要一個1年拿到A輪的創業者"上帝".

你的社群,毫無疑問,也需要一個適當的"上帝"。

得到激勵

一碗梁粉在寫過的文章里,提了很多次激勵的作用。

即時且正向的激勵是社群活躍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對於行動類服務社群。

這個激勵可能是一聲喝彩,一個社群的獎章,也可能是一個與去年的對比成長的記錄,形式有多種多樣。

看下跑步類社群悅跑圈的獎章都賣到某寶上去了。

有人陪伴

人是群居動物,這是刻在骨子裡的基因。

與社群里的"上帝"相比,結伴一起掙扎,一起改變的隊友起到的作用是無法代替的。

有"上帝"引領,有"隊友"陪伴,有「激勵」做反饋,這是行動類社群的重要機制。

發現自身成長

連接上面三點:

從知道,學到,到做到

有"上帝"引領,有"隊友"陪伴,有「激勵」做反饋

行動類社群的最終目的是讓社群成員發現自身成長。

解讀3:內容分層,並提供服務

「內容讓人天然分層,也就是讓需求分層。我們內容覆蓋的場景越多,就可以更細緻地標籤化用戶,以內容場景為單位,讓每個場景下的同類相認

【一碗梁粉】:《擴大社群規模,這3點看看你少做了哪一點?》(點此鏈接閱讀原文)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內容是篩選人群的最好方式。

因為,特定的人群總是對特定的內容感興趣,例如:

  • 以創業為主的人群不會關注美術愛好者的圈子

  • 心理學愛好者的俱樂部不會關注工業互聯網協會

  • 營銷愛好者的圈子不會主動關注海洋漁業部落

所以,一旦人群對你發布的特定內容感興趣,那麼他們就是你所建社群的目標人群。

你的內容也成了你的社群天然篩選器,如果社群有門檻,懂的人自然懂,你也無需進行面試,無需進行筆試了

小結:行動類社群的3大價值

從知道,學到,到做到。

有"上帝"引領,有"隊友"陪伴,有「激勵」做反饋, 讓社群成員發現自身成長,這就是行動類社群的3大價值。

恩,同樣,趁早也沒給廣告費,就寫到這裡,:-)

作者公眾號:社群那些事 (wenbin-pr)

作者博客: 社群那些事


推薦閱讀:

嘗試運營讀者社群的一些階段性經驗
社群運營方案手冊PPT 思維導圖【收藏專用】
脈訊社群指數排行(11月):百雀羚、百威借雙十一熱度入圍美妝榜與啤酒榜
寶媽社群構建思維導圖(附資源對接)
Scalers:社群是一種陪伴,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TAG: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