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印度優質工程師不少,卻連低端工業品也造不出?

原載共青團中央

最近去了印度,發現印度有非常多的優秀工程師,為什麼是中國而不是印度抓住了全球化的機會? - 知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應該明確一點:從利用全球化進行經濟起飛的這個角度上來說,工程師(或者抽象的說人力資本)是否充足並不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條件

在利用全球化這一點上,中國最早並不依靠技術人才發跡。畢竟在大量廉價勞動力幾乎無限供應的開放初期,低成本的用工成本優勢,再加上一個還過得去的經營環境,就可以大張旗鼓接收從成本過高的疲勞經濟體轉移過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然而,優秀的工程師的重要價值要隨著經濟發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爬顯才會顯示出來,尤其是在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成為主流產業之後。現在我國每年量產千萬級別的高中畢業生和本科生,再加上經過世界產業競爭淬鍊世界最大技術工人隊伍,就成了中國產業持續升級的底氣所在。海量技術人員(技工、技師、工程師、科學家)再加上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這就是中國可以把一切貌似高端的產品一樣樣「白菜化」的秘密配方。

印度為什麼重要呢?

其實核心原因就在於印度是除了中國以外唯一可能憑藉自身規模復刻這種「白菜化」特技的國家,其他國家連這種可能性都沒有。印度是世界上除了中國之外唯一十億級別人口的國家,這一點尤為關鍵。其實如果打開方式正確,印度的十億級人口再加上次大陸級別的遼闊幅員、優越海陸位置和提主所說的「人力資本」儲備,完成工業化的起飛也並非遙不可及。

萬一印度真搞出了大規模的工業化,就必將成為歷史性的大事件。有中國的例子在前,把印度工業化成功的概率先放在一邊,單單探究印度工業化可能帶來的全球後果就非常有意義:原本幾乎自給自足的十億人口被納入工業化的軌道之後,世界產業結構如何調整、能源資源如何調配、金融秩序如何適應、治理體系如何更新?這些都會對世界地緣政治、經濟權力格局產生重構性的影響。

但是……更關鍵的問題是印度如何從製造「白菜」一步一步推到製造「白菜化」?現在印度連「白菜」做起來都費力,想把全球高端產品「白菜化」根本無從談起。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印度現在連白菜也造不了?

作為一個前工業化國家,印度的經濟結構居然和處於後工業化時代的美國、西歐類似——服務業GDP產值佔比70%左右,剩下的農業和工業各佔15%。但是,如果研究印度三產所佔的勞動力就會發現,佔GDP大約15%的農業卻僱傭了超過50%的勞動力,農業部門的生產效率之地可見一斑,這也造成印度農業部門工資極低,大量人口僅僅處於餓不死的狀態。這也帶來一個效應,既大量勞動力開始向其他效率更高、收入更高的部門轉移。

如下圖所示,印度1990年市場化改革以後,工業佔比(藍色)幾乎沒有變化,有幾年甚至出現下降,而服務業(紫色)明顯上升,農業(綠色)明顯下降。這說明大量的廉價勞動力流入服務業部門,而不像中國一樣主要流入製造業部門。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為什麼印度人不進入工廠,而是去給人做傭人、幫人跑腿、或是沿街售貨?分析印度工業化不成功的硬體原因的文章很多,主要涉及供電、供水、鐵路、公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問題。這些硬體問題顯而易見,印度歷屆政府也意識到了基礎設施短板,近幾年投資力度很大,也有所好轉,因此本文對此不具體討論。

這裡主要談一些體制機制層面的問題。什麼樣錯誤最難糾正,人們自認為「正確」的錯誤最難糾正,因為當事人都先入為主覺得沒錯了,那還談何糾正?印度現在工業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大多都屬於這種「正確」的問題。

這和美國流行的「政治正確」還不太一樣,因為「政治正確」其實並不是全民共識而更像是輿論強勢一方壓在另一方的輿論霸權,因此很多人私下是對「政治正確」極為鄙夷。但是在印度,對於土地產權、勞工權利和小業主的保護幾乎已經是其政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不可置疑的正確性,因為這和印度立國的法統有關。

當年英國人在印度設立了本地議會,而印度人則利用議會和作為英國大地主、大資本家和大商人周旋,為了反對英國的殖民剝削,這些印度人仿照英國的法規出台了大量保護措施。因此,這些對於土地、勞工和小業主的保護是當年偉大的反殖民運動的一部分,而後來印度立國,則成了尼赫魯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神聖政治遺產。當然,這種正確性之下也從反殖民運動中繼承了強大的組織支撐——農業協會維護地權、各種工會維護工權、小業主協會反對大企業。

這樣一來各種麻煩就來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脫節:上層建築是從完成了工業化的英國人那裡「借鑒」來的,而經濟基礎卻還處於半封建的前工業階段。上過高中的中國人都知道,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會產生反作用,而印度就是兩者脫節之後,上層建築制約經濟發展的活生生例子:印度工人常常濫用勞工保護法,堅決反對新的農村轉移勞動力進入工廠,以維護他們的穩定生活和高工資;小地主結成聯盟,寧願土地荒蕪,也要漫天要價,使得印度工業征地成本堪比北美;小業主形成政治壓力集團,寧願堅守極低的勞動生產率也要用行政許可證的辦法來限制規模生產。

到頭來,即使印度有世界上最充裕的廉價勞動力,印度工業還是沒法享受人口紅利,到最後連造個白菜也費力。

而對於廣大壯勞力來說,既然不能進工廠做工,種田又不得溫飽,那就只能大批進入服務業,成為傭人、司機、保安、小販、服務業、清潔工。這種勞動力的供應過剩,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印度即使是普通公司職員也能雇的起好幾個傭人。

印度的這些「正確」的法規政策結果如何?我們看看門檻很低的勞動密集型成衣行業的情況:

作為勞動密集型且低門檻的行業,成衣業情況非常具有代表性。如上圖所示,僱傭規模8個人以下的成衣作坊在印度(綠色)佔比達85%的絕對多數,而這種微型作坊在中國(紅色)幾乎絕跡;印度大中型(51-2000人規模)成衣廠比例加起來不到10%,而這一規模的成衣廠在中國是絕對主力,佔比達到80%左右;而中國還有近10%僱傭數量超過2000人的超大規模成衣企業,印度這一比例幾乎為零。

為什麼8人是印度企業的分水嶺?因為印度勞工法規定,僱傭規模10人以下的作坊可以免受勞工法限制。而一旦僱傭規模超過10人,印度企業就不能按照市場需要解僱員工,而要支付大筆的安置費和遣散費。如果超過100人這些企業就只有在取得政府許可文件的情況下才能解僱。但是政府會冒著得罪工會的風險去批准嗎?基本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為了避免各種各樣的行政扭曲,往往選擇保持小作坊的規模。這樣一來,同時企業也避免了大規模征地的麻煩,因為小作坊在家裡就能開工。

小作坊遍地開花的後果是什麼?幾個人的小作坊根本沒法取得規模優勢,大規模的自動化設備也負擔不起,同時小作坊四處分散也很難通過共享來降低基礎設施開銷。這樣一來,印度就成了類似國家中,勞動密集型企業生產效率最低的,其生產效率低的直接後果就是工資低。印度製造業從生產效率上說,連一些比它窮的多的國家都不如。

比如,孟加拉國人均GDP只有印度一半,但是通過鼓勵規模化生產和建立靈活的行政環境,孟加拉國成功開發了人力成本優勢,使其成為廣受國際成衣和紡織企業青睞的投資目的地,因此孟加拉國服裝在國際市場大行其道,而工人收入也因為產業發展而大大提高。反觀印度,因為效率地下,造出來的衣物競爭力遠不如孟加拉國。在這個過程中,印度的所謂大量優質工程師並沒有發揮什麼關鍵作用,因為離他們登場還遠著呢。這也就是說印度連白菜都造不好,更別想著搞「白菜化」的事情了。

從世界範圍看,說印度優質工程師供應充足是符合實際情況的,這是因為印度龐大的人口基數、印度家庭對「教育改變命運」的篤信、再加上比較發達的教育系統。印度公立中小學因為管理混亂導致質量極差,反倒是大量私立學校質量頗高,填補作用明顯。大量的高中生經過嚴格的入學考試進入印度大學,因此即使這些大學本身教學質量一般,也能按比例篩選出極為優秀的學生,其中大多數都成為理工科專業的學生。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我的一位曾任中興駐印高管的朋友的觀察,印度很多學校鼓勵學生兼修理工科和商科,因此很多人擁有雙重背景。

印度產生的大量理工人才如果不能投入工業化的大潮,他們幹什麼去呢?其中大部分人會選擇出國,並通過各種手段留在當地,最後成為矽谷、華爾街成群結隊的印度幫,印度工程師的名聲很大一部分是這些人賺來的。剩下的一部分留在印度,成為印度技術服務外包業崛起的基石。

為什麼技術服務外包業會崛起?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印度產業結構走入歧途的結果。製造業被各種「正確」的政策壓制以後變得極為畸形,因此技術、資本、人才只能流入到管理相對放鬆,且對基礎設施要求不高的服務領域。憑藉英語優勢和人力成本優勢,印度技術外包服務很快打開西方市場,形成了「人才流入-產業壯大」的正向反饋。有意思的是,目前由於印度服務外包發展過快,本地技術人才供應跟不上,不僅導致用工成本瘋狂上升,工程師的水準也大不如前,出現文盲培訓幾個月就送去充當程序員的怪事。

&lt;img src="<a href="pic2.zhimg.com/v2-a69c9"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pic2.zhimg.com/v2-a69c9</a>" data-rawwidth_="774" data-rawheight="5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_="774" data-original="<a href="pic2.zhimg.com/v2-a69c9"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pic2.zhimg.com/v2-a69c9</a>"&gt;

三蹦子和軟體培訓廣告在程序員短缺的大背景下相得益彰

莫迪機遇非常好。經濟上,他一上台就適逢國際大宗商品大跌,通脹、財政赤字、貿易赤字問題一次性全部解決,可以放手制定更激進的經濟目標。文化上,莫迪的發展主義和國民志願團背景使他可以很方便的利用近年來興起的印度教民族主義,並轉化為政治資源。政治上,印度人民黨帶有部分列寧黨特徵,是「意識形態+幹部」路線,因此莫迪面對軟趴趴的國大黨就取得了空前勝利,同時也集中了更多政治資源可以用於推進改革。

但是莫迪是否會把印度帶向騰飛?關鍵不在印度是否能帶著它的「優秀工程師」像中國一樣大搞「白菜化」,而是印度能否先憑藉廉價勞動力造出「白菜」。

目前,雖然稅改取得階段性進展,但是土地、勞工的改革因為阻力過大,已經在聯邦層面完全停滯,現在轉由地方政府推行改革。很多改革派把持的邦(比如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安德拉)已經開始打破僵化的舊法律,但是實施效果如何還有待時間考驗。退一步說,如果勞工、土地兩項關鍵改革不能及時落實,印度想造白菜連門都摸不到,想通過服務業彎道超車,已經被證明是一條死路。

此外,印度國家轉型委員會——也就是印度發改委——最近印發了關於「沿海經濟區」的文件,強調要集中一切政策資源在基礎設施條件過關的地方搞大規模勞動密集型園區。這份文件的作者Panagariya精通中國改革歷程,值得特別關注。如果這一方案真的付諸實施,那麼印度外來幾年逐漸成為「白菜製造者」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推薦閱讀:

又是一年芒果季,身在印度的小夥伴們準備好參加斗芒果大賽了嗎?
你知道印度拿亞運會獎牌有多麼不容易嗎?!|毛克疾
印度人對自己國家了解多少?
想系統了解一下印度有何出眾的成就?
你們都去雄安「搶房」,雷軍卻去印度畫了個圈

TAG:印度 | 工业化 | 软件工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