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賞花:你可能不相信 牡丹最初根本沒靠顏值
又到了五一小長假,又到了每年牡丹花開時節。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的一首《賞牡丹》十足道出了人們對牡丹的喜愛。
作為我國特有的一種花卉植物,牡丹被譽為「百花之王」,在唐、明、清三朝曾被當做「國花」,歷史上很早便融入了我國人民的生活。
然而,開始的開始,它根本不是作為觀賞花卉存在的,而是靠產出丹皮「吃飯」。
集食、藥用價值於一身
牡丹藥用可追溯到秦漢,當時被列為上品,是名貴的藥材,秦漢時的醫書《神農本草經》中就有關於牡丹的記載。此後的《華佗神醫秘方》和《本草綱目》等醫書中,均詳細地記載了牡丹的藥用價值。
《神農本草經》及神農氏
牡丹的根皮為中藥丹皮,其主要藥用成分是丹皮酚。
牡丹的藥理用途十分廣泛。
丹皮
據統計,我國有1300多個藥方涉及到丹皮,它是諸如「六味地黃丸」等著名中成藥的主要原料。
另外隨著丹皮消炎、抗過敏、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祛斑美白等藥效的不斷發現,其應用範圍正不斷向化妝品、保健品等領域延伸。
當然,對於吃貨來說,牡丹的食用方法更加重要。
早在五代時期,在《復齋漫錄》中就記載了牡丹花的食用方法。
明清以後,牡丹食用品的種類日益增多,應用牡丹花製作的糕點、花酒、菜肴和茶的方法逐漸完善起來。
牡丹餅
到了現代,經過有關科研機構、醫學專家、烹調專家的精心研製,選用牡丹的根、莖、葉、花為原料,經上漿、烹炸、澆汁等工序,燒製成了「牡丹菜」系列,進一步將牡丹的食用功能發揚光大。
既然牡丹是以藥用起家,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老祖宗發現了它的美呢?
國花起源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竟誇天下無雙艷,獨佔人間第一香。」
——皮日休《牡丹》
牡丹是芍藥科芍藥屬植物(明白為啥牡丹、芍藥長得如此相似了吧),人們一直以群花之中牡丹為最,故又冠之以「花王」的稱謂。
秦漢之時,作為藥用的它,木芍藥和牡丹兩個名字幾乎同時出現,其中木芍藥之名大約延續到唐代,在此以後,牡丹的名字最終被確定下來,並延續至今。
而牡丹作為觀賞栽培則始於東晉,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
隋代牡丹栽培的數量和範圍開始擴大,古籍《海山記》載:「隋帝闢地周二百里為西苑……詔天下境內所有鳥獸草木驛至京師(洛陽)……易州進二十箱牡丹」。
以進入皇家宮苑為標誌,牡丹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並為牡丹的迅速發展與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晉·顧愷之《洛神賦圖》中的牡丹
唐代牡丹的興盛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
——周敦頤《愛蓮說》
唐朝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牡丹在國都長安逐漸興盛起來,到唐朝中上葉,長安牡丹的發展已有相當規模,形成歷史上第一個高潮。
唐人崇尚牡丹達到「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的程度,除宮廷御苑栽植牡丹外,道觀寺廟,富豪宅院以及民間皆遍植牡丹。
此時不僅牡丹花色品種多了,而且還出現了「雙頭牡丹」、「重台牡丹」和「千葉牡丹」等奇異而又珍稀的品種。
詩人李白曾作詩云「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沈香亭北倚闌干。」生動地勾勒出唐時宮廷賞牡丹的情景,牡丹也自此留下「傾國」之名。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中頭飾牡丹的貴婦
唐代自武則天始,至唐玄宗天寶年間是牡丹發展的鼎盛時期,這同時也是中國牡丹發展的黃金時代。
這裡還有一段武則天與牡丹廣為流傳的典故。
傳說一日武則天雪後賞梅花,趁酒興作詩「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她自持貴為天子,世間萬物皆應順從,百花也不能例外,不管季節如何,須與梅花一道開放,以供其觀賞。
眾花仙子不敢違旨,於是違背時令,果然於次日開放,唯獨牡丹仙子不願曲意奉承。武則天大怒,將苑中牡丹焚燒大半,其餘盡貶至洛陽。
據說從此牡丹待到秋末便枝葉焦枯如火焚狀,似乎仍在向世人訴說著武則天的驕狂。
傳說畢竟是傳說,僅供作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事實上武則天在某種程度上是牡丹的「貴人」,她十分喜歡牡丹,她的家鄉文水縣就盛產牡丹。
她在登基後,發現宮苑內牡丹很少,就命人把家鄉的牡丹移到御苑中,由於有皇帝做表率,於是王公貴族及平民百姓們也爭相效仿,牡丹自此繁盛起來。
宋、元牡丹不一般
「南北梅枝噤雪寒,玉梨皴雨淚闌干。一年春色摧殘盡,更覓姚黃魏紫看。」
——范成大《再賦簡養正》
北宋是中國牡丹發展的又一個輝煌時期,此時牡丹栽培中心由長安移至洛陽。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在他的《洛陽牡丹記》中寫道:「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花開時,士庶競為遨遊」。
這段時期出現了千葉黃花的「姚黃」和千葉肉紅花的「魏紫」等十分珍貴的品種。
「姚黃」
在洛陽牡丹鼎盛之時,成都、陳州(今河南淮陽)牡丹也相繼興盛起來。
徽宗年間,張邦基著的《陳州牡丹記》中記述了陳州牡丹的盛況:「洛陽牡丹之品見於花譜,然未若陳州之盛且多也,園戶植花如黍粟,動以頃記」。
南宋時,牡丹栽培中心南移,四川天彭(今彭州市)、浙江杭州等地成為栽植中心,陸遊在他的《天彭牡丹譜》中記述道:「牡丹在中州,洛陽為第一;在蜀,天彭為第一」,於是天彭遂有「小西京」(洛陽也曾被稱為西京)之稱。
元代,由於社會變化,牡丹栽培處於低谷,直到明朝建立後才有改觀。
元?王淵《牡丹圖》明、清牡丹再發展
「春風料峭幾枝斜,濃艷依然帶露華。牧佐舊為芸閣吏,曹南今有洛陽花。」
——陳庭敬《自曹州以牡丹見遺賦答》
明代是牡丹栽植的繁榮時期,栽培中心轉移到亳州、曹州等地,明?薛鳳翔在他撰寫的《亳州牡丹史》中記述了150多個牡丹品種的形狀和顏色,並總結栽培管理經驗,寫了《牡丹八書》,從種、栽、分、接、澆、養、醫、忌八個方面進行了科學的論述。
在黃河中下游牡丹栽培盛行的同時,甘肅臨夏、臨洮、蘭州一帶牡丹栽培也發展迅速,並形成了當地特有的紫斑牡丹品種群。
紫斑牡丹
明末清初,牡丹發展受到影響,到清康熙年間又逐漸恢復,從康熙到咸豐的200年間,又是牡丹栽培的一個昌盛時期,廣東東昌縣曾報道過一棵清乾隆年間從洛陽移來的牡丹,時隔200多年,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仍能開放。
清?惲壽平《牡丹圖》
今日的牡丹之美
品種繁多的牡丹
在牡丹一千多年的栽培史中,人們培育了數以千計的牡丹品種。
除按花色、花型分類外,人們也常根據花期的早晚、植株的高矮、當年生枝條成長量、香味濃淡、用途等進行分類。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範圍內又形成了牡丹發展的高潮,無論品種數量、類型還是規模都是以往歷朝歷代無法比擬的。
這段時期牡丹與科技緊密結合,並且在規模化、產業化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以山東菏澤為例,其牡丹栽培面積已達8萬餘畝,品種1000多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牡丹栽培、觀賞和科研中心。
趙粉牡丹
近年來,人們又發現不同地區栽培牡丹不僅形態上有一定差異,而且生態習性上也有本質的差別,據此又把牡丹劃分了不同的栽培類群(品種群),這種分類對引種具有重要意義。
如今,我國作為世界牡丹的發源地,擁有所有8個野生種和1000多個栽培品種,遍及除海南省外的所有地區。
牡丹的文化內涵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吉祥文化、喜慶文化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內容,而牡丹繁榮興旺、富貴吉祥的文化內涵恰恰與此相吻合,因此受到人們的喜愛,並湧現出許多以牡丹為題材的詩詞文賦、書法繪畫以及其它藝術品。
剪紙藝術中的牡丹
據不完全統計,歷代牡丹詩詞約有10000餘首,與牡丹有關的小說、戲劇、影視、故事傳說更是不勝枚舉。
此外,牡丹的形象也以各種形式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並被廣泛運用於建築裝飾、衣物服飾、生活用品、流通貨幣、窗花剪紙……
石刻中的牡丹
可以說,牡丹被融入到了我國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還等啥,放假了,走起~
作者: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李敬濤
出品:科學大院
推薦閱讀:
※如何分辨牡丹和芍藥?
※花開如錦
※四月帶父母去洛陽看牡丹,有什麼注意的?
TAG:牡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