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自己的內心,做真正的自己
先別著急發力,找對了方向,比什麼都重要。
王小波曾說:「凡是有悖於我心胸的工作就不值得一做,凡是有悖於我心胸的生活就不值得一過。」常有人說我太有個性(不服管),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只是追隨自己內心的聲音,並不想活的那麼惴惴不安。
我的大學並不加分,比起大學我更喜歡稱它為小社會。這個小社會就像是一個競技場一般,身邊無時無刻都會有新的「成功」和「意想不到」帶給你無形的壓力。回想現在已經畢業快一年了,相比剛入學時我已然成熟了許多,學著用更豐富的眼光看待他人和自己。我覺得《人生不必太用力》中有句話說的特別好,生命的價值並不在一時的得失勝敗,而在整個過程中所獲得的體驗;只有這些體驗會載入記憶,一直保留到我們生命的最後一刻,它們才是衡量我們人生是否精彩的標準。
至少在我看來,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我個子不高、體弱多病,但老天給了我一個善於思考的大腦和一個相對來說健全、殷實的家庭。從高中時就開始體驗生活,雖然沒有上知名大學,在學習生活上有所欠缺,但這些都是我寶貴的財富。
《人生不必太用力》一書中說,「有人說,每一個作家都是體驗狂」,高見深以為然。從一開始因為好玩兒而體驗,到後來有選擇有側重的去體驗。我希望能夠體驗別人的工作和生活,這有利於我觀察和學習別人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我把每個我體驗的對象和生活,都當作是一種獨特的經驗。我相信我選擇的,都是對的,它終究會潛移默化地變成我自己的一部分,最終成為我自己。
《人生不必太用力》最吸引我的一句話其實是「世界上主要有兩種人:一種是想成為某種人的人,一種是想做事情的人。而第二種人,幾乎沒有競爭者。」
高見不才,沒有讀過多少書積累自己的「底蘊」。大三的時候讀過二十幾本心理學教材,有一種力,叫自驅力。這種驅動,它沒有對錯之分,但源於自身的本能與慾望。我們做的很多事情,其實都是無意識的。這種無意識不受理性把控,遵循快樂原則。比如你今晚下班後想做keep,但是卻在沙發上玩兒了一晚上的手機。於是乎,我認為:一個人之所以努力讀書、拚命工作,並不是因為什麼意志力堅強、喜歡吃苦,而是因為他無意識中的驅力得到了健康的分配和安排,享受讀書和工作。
而正是這種想做事情的人,通常自驅力都異常強。
這種無意識就像是一種開了掛輔助。雖然可以引導自身行為,幫助個人成長,但終究不能為你的前途買單。那些拚命努力奮鬥的人,卻依然認為自己「不夠努力」的人,不就是很好的例子么?在我看來,他們不是裝逼就是處於迷失漩渦的中心。他們不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而《人生不必太用力》恰好可以解讀他們的問題。它更像是一本教你正確認識自己的入門書,帶領你沉下心來,認真的了解自己。其實真的,不用活的,那麼累。
生活有時太用力,反而適得其反。與其擠破腦袋,拚命的往「里」擠,不如換條路走。只有走真正適合自己的路,才能在成長中一直擁有幸福的體驗。
推薦閱讀:
※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一個男人活到中年,怎麼樣才能不變得既油膩又猥瑣?
※28歲覺得人生毫無希望,怎麼破?
※活了20多年,發現自己一無是處?
※有哪些違反直覺或常識,但非常有價值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