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立人講史——孫臏:一招鮮,吃遍天

鬼谷子門下有兩位高徒,一個叫孫臏,一個叫龐涓,他倆都跟著鬼谷子老先生學兵法戰陣、三韜六略之術,這龐涓在鬼老師辦的學校里耐不住寂寞,就提前申請畢業了,鬼谷子也不留他,任他瀟洒而去,他臨行前孫臏前來送行,兩人哭天抹淚了一番,龐涓說,等我混出個名堂,你也跟著我一起干吧,孫臏把這客套話給當真了,連連點頭目送著龐涓的身影消失在五里雲霧之中。

龐涓去了魏國,時值魏惠王在位,見他是個人才,便委以重任,讓他統帥魏國大軍東征西討,龐涓也不辱使命,為魏國奪得不少土地。魏惠王胃口越來越大,他把眼光瞄準了韓國與趙國,想當年晉國百年霸業是何等輝煌,列國賓服,西卻強秦,南擯楚蠻,一揮手都能把周天子給招過來會盟,可現如今分裂成三塊,實力大損,三晉如果由寡人統一,豈不美哉。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這邊惠王做著統一三晉的春秋大夢,那邊孫臏畢業前來投奔龐涓,剛來沒多久就被龐涓誣陷受刑,白白凈凈的大小夥子被挖去膝蓋骨,臉上刺字,徹底成了廢人,這同窗一場怎麼換了個這種結局,原因很簡單,因為嫉妒,越是同學,越是互相了解的人越容易產生嫌隙,龐涓心中的慾望漸漸膨脹,令他一步步貼近孫臏,仰慕他,迷戀他,模仿他,渴望成為他,最後毀掉他、取代他。

可毀掉了孫臏的肉體,卻擊不垮他的意志,蒼天開眼,孫臏被齊國重臣田忌帶離魏國,時值齊國崛起,齊威王在位的時刻,依著父輩祖輩留下來的資產,他萌生了進軍中原的野心,孫臏的到來,更讓霸業的實現成為了可能。

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魏將龐涓引兵自大梁一路北向攻趙,圍困趙都邯鄲。邯鄲危若累卵,趙國求救於齊國,齊威王召集大臣商議對策,鄒忌反對救援,而段干朋則不以為然,他建議齊威王兵分兩路,一路南向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縣)拖住魏軍後腿,一路由田忌、孫臏率兵救趙。

孫臏建議田忌停止向邯鄲進發,一路向西進入魏境,一部西南向佯攻魏都大梁,主力西北向,設伏於桂陵,正在邯鄲坐等趙國投降的龐涓獲知大梁有警,急忙回師急馳大梁,在桂陵遇到齊軍的伏擊,魏軍潰敗,龐涓也被齊軍擒獲,然而桂陵之戰並沒有全殲魏軍主力,魏國兵力依然強大,齊軍也沒有進攻魏都大梁,趙國都城邯鄲依舊為魏國佔領。

孫臏雖想將龐涓千刀萬剮,懾於魏國的強大,齊國只得將龐涓放歸,這無異於放虎歸山。

周顯王二十八年(前341年),魏派龐涓聯趙伐韓,龐涓率軍自魏都大梁西向攻韓,韓國求救於齊國,齊國答應會出兵助戰,韓國吃了定心丸跟魏國死磕,可畢竟國力相較懸殊,韓國國小民弱怎是魏國的敵手,待到韓國五戰五敗,魏軍實力也大損之際,齊國見時機已到,下令大軍開拔,好一出卞莊刺虎,一死一傷的戲碼。

領軍出戰的依然是田忌與孫臏,二人率軍自齊西進,進逼與大梁近在咫尺的外黃,這一招佯攻魏都早在桂陵之戰時就已用過,百試百靈,龐涓聞訊,急忙東返回攻齊軍,齊軍斥候探知魏軍兵鋒臨近,孫臏下令大軍向東北方向撤退,撤退途中逐日減灶,露出一副齊軍潰逃的敗相,龐涓誤判齊軍不戰自潰,遂以輕騎躡蹤突進。孫臏又使出老招式,在馬陵設伏,張網以待,龐涓絲毫不長記性,到達馬陵後,齊伏兵四起,發動突然襲擊,魏軍大敗,龐涓被齊軍亂箭射死,孫臏大仇得報,史稱「馬陵之戰」,戰後,魏國由盛轉衰,向齊國屈服。

前334年,魏惠王與齊威王會於徐州(今山東藤縣一帶),彼此互尊為王,從此魏國失去獨霸東方的地位,嗣後各國群起效尤,相率稱王。

縱觀桂陵、馬陵二戰,孫臏的用兵哲學其實非常簡單,敵國大軍在外,都城空虛,我便引軍佯攻敵國都城,迫使敵國部隊回師,然後一路牽著敵軍鼻子走,最後設伏殲敵,一戰而勝。真可謂是,一招鮮,吃遍天。

只可惜龐涓機關算盡,雖然摧殘了孫臏的肉體卻還是無法逃脫敗亡的命運,當真是多行不義必自斃。

另外,打個廣告,這是我的長篇歷史小說《行路難》與行路難 - 知乎專欄,喜歡的朋友可以進去轉轉。
推薦閱讀:

有哪些有趣的地名?
為什麼「除夕」的法定假日地位被取消了?
世界上有哪些需要重新設計的國旗?
泥人和手辦有什麼差別?

TAG:历史 | 文学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