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的這四類人,你屬於哪一類?

又是很久沒法文章了,接下來又要開始連更了。不要叫我「知秋」,請叫我「不穩定選手」。另外以後我估計要發一些類似「今晨被判刑的曾蔭權20年前是怎樣擊退索羅斯的」這種文章,很簡單,這種文章你們也愛看,也通俗易懂,我寫起來得心應手。像那些CPI,M2,GDP什麼的,你們也不愛看,大部分人也不是很懂,盡量少寫。所以以後你們就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知秋講那過去的故事就可以了。

上正文,今天說說三國。

前幾天在看三國(說實話已經看了不下20遍了,但次次看次次都有巨大的收穫,尤其是從去年開始),在程昱(曹操身邊的謀士)不知為何曹操做錯了一件事不認錯的時候,荀彧(曹操身邊的第一謀士)站出來對其說了一句話:知錯改錯不認錯,此為人主。通過這個事,我又結合了之前發過的一篇文章,從引誘人闖紅燈引發的思考,思考出來一個事情。

以我目前的認知來看,人分四類(聰明才智IQ放在一邊不討論,只討論關於是否知錯、改錯、認錯,這涉及到情商問題EQ,而且只討論雄踞一方的霸主,一些謀士和大將就暫不考慮在內了,其實挺想把不知錯不認錯不改錯的腦殘許攸算在內的,不過是個小人物,就不談了):

不知錯,不改錯,認錯

此為下人,例如袁紹;

知錯,不改錯,不認錯

此為常人,例如孫堅;

知錯,改錯,認錯

此為上人,例如劉備;

知錯,改錯,不認錯

此為雄主,例如曹操。

下文我依次舉例為大家逐一說明以上為何為下人常人上人雄主

1.不知錯,不改錯,認錯,下人袁紹

話說袁紹袁本初還是原汝南汝陽人,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周口市,跟我是老鄉。。。此處說的下人,並非為人下之人。

袁紹的「不知錯,不改錯,認錯」(其實不知錯很難改錯和認錯,因為沒有自知之明的話一切都是空談,所以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是:人貴有自知之明),體現在其舉70萬大軍攻打曹操時,用兵無謀。袁紹身邊謀士眾多,才華顯赫,例如田豐,許攸,郭圖,逢紀等,但彼此都不和睦,尤其是許攸和田豐二位,在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官渡之戰」前夕,田豐推崇防禦, 屯兵養糧,三五年內必不戰自勝(因為當時袁紹大軍數量為曹軍的數倍有餘);而許攸則主張立刻大舉進攻。但由於袁紹有勇無謀,並無殺伐決斷的能力,所以屢次犯錯

比如謀士田豐深諳曹操用兵之道,多次冒死進諫建議袁紹切勿大舉出兵伐曹,袁紹非但不聽,而且在小人(就是許攸,這位兄弟是個人才,但是品行不好)讒言相加下,把田豐打進了大牢。在袁紹揮師70萬大軍伐曹的時候,兵敗官渡,後曹操夜襲烏巢燒毀了袁紹百萬石糧草(這是許攸這貨看在袁紹那呆不下去了當晚直接騎馬跑到曹軍大營投奔曹操,告訴了曹操袁紹的屯糧之地。。。真特么醉)。

從袁紹舉兵70萬伐曹到最後兵敗不足百騎後吐血暴斃身亡,這當中有數次後悔當初的決定,70萬大軍被曹操10萬將士幹掉至40萬,又幹掉至數萬,最後直至不足百騎,袁紹數次後悔不該不聽信田豐之言屯賓養糧,富國強兵(這還是身邊謀士郭圖的數次提醒,若不是,袁紹可能根本意識不到這是個錯誤)。但其又數次一錯再錯,不止損,終歸一命嗚呼。

此為袁紹的不知錯(缺乏謀略),認錯(承認自己之前的過失,不過認錯不改錯,跟不認錯沒啥區別,基本無用),但不改錯(不止損,無論是誰,最後都要掛掉,這屬於硬著頭皮上,看見牆二話不說往上撞,這種人如果打王者榮耀肯定會選亞瑟)。

2.知錯,不改錯,不認錯,常人孫堅

孫堅孫文台,東漢末年著名將領,東吳大帝孫權之父。

在孫權年幼之時, 董卓亂政,孫堅聯合袁術,參加了十八路諸侯聯軍,共同討伐董卓,表現最為積極,其數次擊敗董卓的部隊;後董卓帶著大漢天子遷都長安,孫堅進兵洛陽,意外發現傳國玉璽,孫堅起私心,欲藏匿玉璽返回,不料事情敗露,因此與袁紹,劉表結仇。不久後在與劉表手下的皇祖交戰中,中伏兵而死。

其實在孫堅發現玉璽之際,想據為己以此稱帝有的時候,孫權孫仲謀(當時他才9歲)就提醒自己的父親:「秦皇想用它傳千世萬世,可僅僅傳了兩世秦國就亡了。我們不知道這個東西是福還是禍啊!」後來在孫堅帶著玉璽返回江東之前,曹操也提醒過孫堅,傳國玉璽,這是個禍害。它不僅不會助人,而且極有可能殺人。(明白曹操為什麼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了吧?

其實孫堅當時在孫權極力阻撓和曹操的提醒之後,已經意識到這傳國玉璽會早來殺身之禍(此為知錯),但其想,若回到江東之後,就算稱帝,也無人敢來侵犯。但沒有料到在回去的路上卻被伏兵殺害。當時孫堅是鐵了心的要把傳國玉璽據為己有,雖然其子孫權不停阻撓,而且曹操也好言相勸,但孫堅還是固執己見,嘴上一直不承認這個傳國玉璽會對他造成什麼壞處。不改錯,不認錯,心裡一邊犯著嘀咕一邊還堅持著拿著傳國玉璽,後死在了回江東的路上。

此為孫堅的知錯(明辨是非,知道趨勢是什麼),錯且不改錯(明知道錯了還不止損,這種屬於管不住手,在很多事情上,大多數人都是這種。)。

3.知錯,改錯,認錯,上人劉備

劉備劉皇叔,並非滿腹經論,論才華,曹操是不亞於劉備的。但劉備知人善任,也深知自己謀略方面並無多少才能(此為知錯),沒有請到孔明之前劉備經常輸給曹操。後來三顧茅廬請到「卧龍」諸葛亮,重用「鳳雛」龐統等。(龐統第一次來見劉備的時候被劉備打發走了做了一個小縣令,後來由於張飛發現其才能,推薦龐統,劉備才意識到自己原先的錯誤,拜其為左軍師。此為認錯改錯)。劉備這種屬於中國人常說的韜光養晦,就是能忍。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對部下們掏心掏肺,平日里平易近人。做決定的時候都是聽每一個人的發言之後再做定奪。這種人屬於大智若愚,沒有人能說准到底他是度量和忍耐力極大真的忠厚還是扮豬吃老虎。

此人其實一點兒都不傻,只是裝傻罷了。光這一點就讓很多人對其輕敵,但曹操倒是看破了這點對他一防再防。

4.知錯,改錯,不認錯,雄主曹操

曹丞相的就更不用說了,知錯改錯不認錯,世人皆知。

舉個最明顯的例子。官渡之戰前夕,袁術(袁紹的弟弟)在獲得「傳國玉璽」後,率先稱帝,立刻成為各路諸侯的眾矢之的。而這個時候,劉備暫居於曹操帳下,卻乘機請戰,要求領兵攻打袁術。結果曹操沒有識破表面謙恭的「野心家」劉皇叔,痛下決心除掉他,反而撥給了他五萬鐵騎。劉備星夜率軍離開,逃離虎口(因為當時曹操已知劉備以後定為他的大敵,必須率先除掉)。當時曹操身邊的謀士程昱立刻指出:這是放虎歸山,必定後患無窮。曹操當時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失誤,馬上採取措施,命令手下前去追趕,但為時已晚。劉備一去不復返,既佔領了徐州,又獲得了五萬精兵,從此走上了與曹操分庭抗禮逐鹿天下之路。

曹操氣的當場倒地,且複發了嚴重的偏頭痛,但他卻沒有做自我批評,只是在手下面前哈哈大笑道:「我越來越覺得用劉備是用對了,第一,必能截殺袁術,替我除一大害;第二,五萬精兵在我的二位將軍手裡,並非劉備直接掌權;第三,我向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用了,豈能後悔。如果劉備敢反,正好給我一個取他首級的機會!」而謀士程昱卻不以為然,唉聲嘆氣。

事後,程昱不解,問荀彧(也是曹操的謀士):「為何丞相明明錯了,卻不認錯呢?」荀彧笑道:「其實主公心裡早就知道錯了,他日後也會改錯,但永不會認錯。何為人主?那就是知錯,改錯,不認錯。萬萬不可認錯。」

能做到這三點即非為常人,絕對是非常優秀的領導。

知錯者,有自知之明,有明辨是非之智;

改錯者,有決斷之魄力,有扭轉乾坤之手段;

不認錯者,臉皮之厚,心機之深,勝於常人千百倍。

能做到以上三點的,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點,從事於任何職業,都是萬中無一的人中龍鳳,必為優秀的領導。

以上四類人,所對應的結局和人生,在當今社會也是如此。若想有個好未來,事明主,你一定要擦亮眼睛。其實對於大部分自命不凡的普通人來說,我想說的是:很多人都以為自己是劉備,殊不知自己就是孫堅


推薦閱讀:

孫夫人西遊記
三國前傳——士族崛起
【三國】二袁爭霸
姜維偷渡陰平死守劍閣,是什麼讓他採用這樣的作戰方略,再求解讀最後防禦戰的過程?

TAG:三国 | 历史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