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親愛之人逝去,這才是最好的告別

你第一次接觸到死亡的氣息是什麼時候呢?

死亡對你的觸動是什麼呢?

當親愛之人逝去,你的感覺是什麼樣的,又是怎麼走過來的呢?

我記憶中第一次接觸到死亡,是在我差不多三歲的時候,親眼目睹一個人自殺,所幸的是最終搶救回來了。

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便非常清楚的意識到「人是會死的」這個事實,儘管這樣的意識對於一個不到三歲的孩子來說有些過於殘酷。

等我再長大一些,是我的太婆婆壽終正寢,在那個年代,她活到了90多歲,算是高壽,沒有病痛,非常安詳的逝去。

年幼的我在她的床前玩耍,她逝去後沒有了氣息,是我去跑去告訴我的舅母,說太婆婆不動了,然後我的舅母走過來放下了床帳,接著去通知其他親人來奔喪。

因為太婆婆走得安詳,親人們雖然悲傷,但是大多也是安靜而祥和的,沒有非常痛苦的感覺,也許是太婆婆的安詳給了我們安定的力量。

再往後,關於死亡,給我觸動最大的就是2008年那個讓舉國哀悼的汶川大地震,那個時候我正好在成都求學,因此有機會作為志願者到震區支援。

當我到了震區,親眼目睹了無數的人因為突如其來的天災流離失所,看到了那些倖存的人陷入了失去了至親的痛苦之中無法自拔,也親身感受到了人間至真至純的善與愛。

那場地震,讓我意識到了在大自然的絕對力量面前人類的渺小,讓我體悟了人生的無常,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與堅強,生命之脆弱經不起太多意外,生命之堅強經得起眾多的困苦。

那場地震,直接改變了我的生命觀。

再到後來,我的爸爸因為意外去世,他去世之時我沒有在他身邊,他也沒有留下隻字片語,就這樣突然的離開了,這也成為我心中永遠也無法彌補的遺憾。

這個傷痛伴隨我許久,直到我有幸遇到機緣才得以化解。

回顧這些經歷,寫下這些簡單的文字,輕描淡寫間似乎一切都已過去,似乎都已能看淡,但此時心中不斷翻湧的情感,實在難以言表,也不知如何描述,也就只能輕輕感嘆:算了吧,都過去了。

我發現,我們接觸到的很多知識都是教我們如何愛自己愛他人,卻很少有知識能教我們:當親愛之人逝去,我們該如何自處,如何應對?

因此在這裡我想分享我的一些經歷和感悟,也提供一些方法,希望也能讓你有所感悟。

面對親愛之人的逝去,首先要做的是接受並承認TA的逝去。

親愛之人逝去,尤其是對那些由於意外逝去的人,我們應該要去看親人的遺體,這非常重要,否則有些人不易體悟死亡確實發生了。

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們可以靜靜地坐在遺體旁邊,說我們想說的話,表達我們對TA的愛,並開始說再見。

如果做不到親自去看遺體,那對著TA的照片,試著和TA說再見,把想說的話都說出來,然後試著放下。

這樣做可以幫助我們接受殘酷的死亡事實。

面對親愛之人的逝去,我們需要把我們的各種心理和情緒表達出來。

面對親愛之人的逝去,有些人會出現不安、悲傷、憤怒、拒絕、退縮的情緒,有些人甚至會有罪惡感,這些心理和情緒不斷的侵蝕我們的內心,讓我們痛苦不堪。

我們需要明白,悲傷是需要關注才能痊癒的傷口。

要想讓自己不再悲傷,首先就必須坦然的承認和接納我們的悲傷,並把它充分的表達和釋放出來。

請容忍和接納我們的悲傷,無論多久,直到傷口痊癒為止。

我們總害怕一旦承認我們正在悲傷這個事實,悲傷就會擊倒我們。

但事實上,表達出來的悲傷終會化解,沒有表達出來的悲傷,才會是永遠持續的悲傷。

我們需要明白,憤怒是必須排解的情緒。

有些人會對親愛之人的死因產生強烈而陌生的憤怒。

有時候會憤怒於TA就這樣走了,還有那麼多未完成的事情,還有那麼多未說完的話,TA居然就這樣走了,留下我們獨自一人去面對這個冷清的世界。

有時候會憤怒於別人沒有及時的施與援手,讓TA就這樣無助又無奈的逝去。

這時候,我們需要表達那種憤怒,因為如果憤怒積壓在心中,遲早會陷入長期的沮喪和無助感之中。

我們需要慢慢放下嗔恨,將憤怒背後的深度痛苦顯現出來。

然後,我們會慢慢放下,雖然痛苦,但終究是具有療效的。

我們需要明白,罪惡感是需要宣洩出來的。

在很多情況下,面對親愛之人的逝去,有些人會有強烈的罪惡感。

有些人會心神不寧地回顧過去所犯的錯誤,或痛責自己當時可以做些什麼來避免死亡的發生。

有些人會覺得「TA逝去了而我還活著,還活得很好,這是罪惡的」,或者會有「為什麼死去的人不是我」這樣的心理。

這時,我們需要和人談談我們的罪惡感,不管這種感覺聽起來多麼非理性和瘋狂。

慢慢地,這種感覺會減輕,最後我們也將寬恕自己,繼續活下去。

面對親愛之人的逝去,我們需要時間來讓自己慢慢恢復。

喪親之痛是一個漫長而折磨人的過程,各種複雜的情緒會一再回來。

從最開始的震驚、麻痹、拒絕相信親人已逝去的想法將逐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重大的失落感、非常深刻的絕望感,然後再漸漸的達到痊癒和平衡。

這是幾乎所有人都會有的一種共同的心理歷程,是非常正常現象,並非你獨自一人經歷。

這種情形會一再的重複,那些悲傷感、失落感、無助感、絕望感,都是正常的心理和情緒。

請不要強迫自己很快就「恢復正常」,這隻會加強你的迷惑和孤獨,使悲傷持續下去,甚至會加深悲傷的程度。

恢復的時間會因人而異,短則數月,長的有一兩年,甚至幾年,但是我們需要知道,痛苦終會結束。

當你傷心時,要有勇氣對自己說:「不管我正在經歷什麼感覺,它們都會過去,即使它們回來,也不能持久。

只要你不試著延長它們,一切的失落和悲傷都會自然消退。

面對親愛之人的逝去,我們需要接受別人的支持和關懷。

人是群居動物,人是有社會性的,因此在我們最為脆弱的時候,如果有人伸出援助之手,請坦然的接受吧。

每個人都會有低谷期,在這個時期,我們是非常脆弱的,我們需要別人的支持和關懷,需要從別人那裡獲得正能量,用來支撐我們走出低谷。

不要認為接受別人的善意是可恥的,不要認為那是懦弱的表現,相反,勇於接受別人善意的人往往都是內心強大之人,因為只有內心有善意又足夠強大的人,才能感知別人的善意,也才能做到坦然接受而不去計較。

我們只需接納並銘記那些給予我們幫助之人,再用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心理去感恩就是了。

接納別人的幫助,有助於我們更快的恢復過來。

當親愛之人已經逝去,我們仍然可以為TA做許多事。

很多時候,當親愛之人已經逝去,我們最深重的痛苦來源於我們認為自己或他人無法為親愛的亡者提供任何幫助。

其實我們是可以為TA做許多事的。

比如我們可以在TA過世後,以更大的熱忱活下去,讓逝去的TA不必為我們掛心。

比如我們可以以各種方式去完成亡者的希望或願望,讓TA走得更安心。

比如我們可以以TA的名義去做善事,為TA積累功德,賦予TA的死亡更深的意義。

這些都是我們能做到的,而一旦我們真的這樣去做了,那會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極大的安慰和鼓勵。

世事無常,世人皆以為永遠會很遠,其實它可能短暫得無法看見。

請惜取眼前人,善待有緣人,莫待子欲養而親不在,莫待汝欲善待而故人已離開。

當親愛之人逝去,願你能有一顆透明的心靈和會流淚的眼睛。

我是明月,每天堅持做原創,可愛勤勞的心理諮詢師一枚,既然有緣相遇,關注我可好?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的人總是自認為看透社會?認為社會的所有人都是為利所趨,向錢看齊?
從小到大,我們的閱讀方向從善良美好的童話世界到複雜倫理的陰暗內容說明了什麼?怎麼樣才能跳出這樣的怪圈?
為什麼蠢人的脾氣都很大?
女人說她不漂亮,是什麼心理?
不想申請國家助學金,但是家裡肯定不同意,怎麼辦呢?

TAG:死亡 | 面对死亡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