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者有罪

有一句老話叫做「無知者無罪」,但這句話不該用來給愚昧無知而犯錯的人開脫。

最近有一則新聞,說的是某16歲少年死於糖尿病(根據報道推測很可能是1型糖尿病)的事情。這則新聞的重點在於批評「溺愛」:1型糖尿病原本需要控制飲食加長期注射胰島素,醫生的治療中規中矩,但因為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順從孩子怕疼、嫌麻煩的要求,停用胰島素,改用中藥,結果病情急劇加重。

從新聞報道的文字推測,應該是出現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危在旦夕。

在一百年前,1型糖尿病病人恐怕就沒有結婚生孩子的機會,因為在第一次發作時早就死亡了。1920年代之後有了胰島素,情況大為改善。雖然早期胰島素還比較難獲取,死亡率依然很高,但因為胰島素的使用,該病死亡率明顯下降。

如今隨著胰島素的廣泛使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死亡率最低降到了1%以下。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死亡的病人幾乎都是老年體弱,死於其他合併症。

幾十年前如果搶救成功一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能會上新聞,如今要是某個醫生搶救不成功倒很有可能上新聞。

糖尿病患者的核心問題就是胰島素不足,有的是根本無法產生,有的是供不應求;前者叫做1型糖尿病,後者叫做2型糖尿病。在所有的身體激素里,胰島素是唯一一個能夠降低血糖的。

降低血糖不是像騙子們詆毀的那樣把血糖化掉,而是督促身體的細胞去使用葡萄糖。

如果葡萄糖供過於求,胰島素還會命令肝臟和脂肪細胞把葡萄糖儲存起來以備飢餓的時候使用。

如果沒有胰島素,不僅是積存在血液里的葡萄糖無法處理,在某些誘因如感染、妊娠、應激之下,和胰島素針鋒相對的升高血糖的激素(主要的是胰高血糖素)還會大量釋放。另外,應激還會增加糖皮質激素的釋放。

這些升高血糖的激素會讓儲存的葡萄糖大量釋放。其實身體這個時候釋放這些激素主要是動員脂肪,為身體提供替代葡萄糖的能量。

脂肪分解會產生酮體,酮體能夠替代葡萄糖供應能量;但酮體是酸性的,代謝性酸中毒由此而來。

一方面,體內巨高的血糖會產生利尿效應,水分連同電解質隨尿液丟失;另一方面,酸中毒促使呼吸系統超負荷工作,通過呼出二氧化碳的方式排出大量碳酸以減輕酸中毒。

學過中學化學的都知道,呼出一個二氧化碳分子就要同時呼出一個水分子。兩方面都導致身體大量脫水。

脫水休克加重酸中毒,酸中毒再加重脫水——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呼吸循環衰竭而死。

了解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原理,搶救原則最重要的就是兩條:補充胰島素和補液。如何補充胰島素和如何補液,如今是每一個內科醫生都掌握的常識和常規。只要診斷清楚,治療及時,大多數病人都會轉危為安。

而這些常識和常規,是大量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數十年反覆摸索,並通過學術期刊、學術交流活動、教科書廣泛傳播的,一線醫生認真學習和實踐,最終才造福了大量的病人。

過程雖然艱辛漫長,但當它最終展示在公眾和專業人員面前時,卻是如此的清晰明了,沒什麼博大精深,也不會有面對質疑的火冒三丈。

所以,父母失去16歲的孩子,主要原因絕不是溺愛,而是無知。一個合格的醫生絕對會告知患者家屬:對於1型糖尿病病人來說,停用胰島素幾乎百分之百要出事;而發生酮症酸中毒不及時處理必死無疑。

在現代醫學是全世界主流醫學、1型糖尿病又有著明確的風險和治療手段的前提下,造成16歲的未成年人死亡,其父母有犯過失殺人和虐待罪的嫌疑。

作為1型糖尿病患者的監護人,掌握必要的常識,摒棄沒有證據、安全性不明的巫醫巫葯並不是什麼多高的要求。

喪子之痛值得同情,但不值得原諒。家長如果一定要推卸責任的話,只能怪社會多年來對非科學醫療的鼓吹,以及對科學無端詆毀。

李長青,貓頭鷹作者,內科學(消化系病)博士,現任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

閱讀更多靠譜文章,請關注「科學貓頭鷹」公眾號,微信搜索:sci-red


推薦閱讀:

胰島素,該出手時就出手!
兩北大同學相愛相殺,竟做出了中國最牛的胰島素
胖 多囊 甲減 現又查出胰島素抵抗 開了次格列酮 要吃么 胰島素抵抗單靠運動減肥就能治好么?
胰島素泵有什麼好推薦的?
糖尿病是胰島素多還是胰島素少?

TAG:糖尿病 | 胰岛素 | 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