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時代,最後留下來的只能是精英

來源:科技雜談

鏈接:人工智慧時代,最後留下來的只能是精英_格上理財_傳送門

前段時間,亞馬遜即將開業的線下生鮮實體店Amazon Go,在朋友圈裡刷了屏。

這個商店整合了亞馬遜最新的智能技術,可以自動感知顧客有沒有從貨架上拿走商品,或者是把商品放回貨架,用戶不需要排除結賬,拿著商品就可以直接回家,亞馬遜會從你的賬戶里自動扣款,並生成賬單。

很神奇。但亞馬遜真的已經實現了。

事實上,很多以前我們想像得到,甚至想像不到的"黑科技",都正在走入現實。

比如猿題庫,只需要拿出手機拍照,就可以自動識別手寫的英語作文,將其轉化為單詞,顯示作文評分,並對語法、單詞等錯誤和亮點進行批註,有的地方甚至比老師批改更詳細。

比如訊飛,不但可以智能識別語音、將文字合成為語音,甚至可以模擬真人的語音,讓聽者難辯真假。

比如百度,"百度號"的寫作機器人已經可以實現體育新聞、熱點新聞等多領域的全機器創作。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這些已經成為現實黑科技背後,都指向已依稀可見的同一個未來: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在對於未來的預測中,不論積極還是悲觀,絕大多數科技界領袖都相信,人工智慧已經近在咫尺,並將為人類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改變。

比如《連線》雜誌創始主編凱文·凱利認為,人工智慧是下一個20年里顛覆人類社會的技術,其力量堪比電與互聯網;英特爾CEO科再奇也認為,人工智慧將成為人類歷史新的轉折點。

在2016年12月6日,36氪主辦的WISE大會上,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更斷言,"十年後,全世界50%的工作,都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

但現在的問題是,面對人工智慧的突飛猛進,從經濟到產業,從政策到法律,從社會到倫理,我們真的已經做好準備了嗎?

1

人工智慧的發展,與人類社會對它的預期,其實已經偏離。

到底什麼是人工智慧?

關於這個問題,有太多的定義、闡述與理解,很難找到通行的準確定義。

從廣義來講,能夠執行自動程序的計算機、手機等所有機械與設備,都應該納入人工智慧的範圍,從手機、電腦、銀行、汽車到我們生活中的幾乎每一個環節,都已經有或多或少的人工智慧發揮作用。

但在普通人眼中,或許"終結者"那樣擁有自己思想甚至情感的機器人,才是人工智慧的典型代表。

而業界更普遍的觀點,是把人工智慧分為三種:弱人工智慧、強人工智慧,以及超人工智慧。

其中,弱人工智慧是所有不能真正地自主推理和解決問題的智能,它的智能更多體現在"智能的行動",這也是當前幾乎所有人工智慧的現實水平。

而強人工智慧,將具有智能思考能力,在某些領域的智能表現,接近甚至達到人類水平;超人工智慧則將有可能形成對人類的智能碾壓。

這兩者,也正是人工智慧產業努力的方向。

過去,即使每天花10個小時在自己的手機上,使用著各種信息時代的便利,我們依然認為,"真正的人工智慧"還停留在科幻電影與遙遠的未來。

但現在,各種黑科技的井噴,正在告訴我們,從弱人工智慧到強人工智慧之間,或許並沒有一道森嚴的壁壘。在一些領域,人工智慧將達到,甚至已經悄然越過那條看不見的分界線。

更重要的是,要對我們的產業、經濟乃至社會組織形成顛覆式的影響,其實遠遠不需要真正的強人工智慧。

即使,我們離想像中的人工智慧仍有距離,但它對人類社會產生的衝擊,已經全面開始。

2

2015年3月,谷歌人工智慧AlphaGo以4比1戰績,擊敗韓國圍棋選手李世石,是刺激全球進入人工智慧競速狂潮的標誌事件。

人工智慧概念由來已久,但最近幾年,這個產業才迎來井噴式的大繁榮。這段時間的發展速度與成就取得,遠超過去幾十年的累積。

這一輪的人工智慧大發展,始於2006年,Hinton等人提出的深度學習概念。

在此之前,開發者們更希望直接編寫出一套足夠智能的程序,但無論如何天才的開發者,編寫出的程度都與外界的期望天差地別。

而深度學習則放棄了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不再是程序員直接完成所有的代碼,而是放手讓人工智慧自己演化成長。

通俗來講,它通過對人和動物大腦的仿生,將計算代碼模擬為簡單的、相互連接的神經元,並通過修改單元之間的連接,來不斷進行經驗積累,讓它形成自己的邏輯推理,自我完善發展。

這就像人的成長,剛出生時只有最基礎的本能,只有經過慢慢長大,不斷學習,才能在不同的領域綻放光彩。成長環境的不同,學習方向的不同,都會影響未來的前進方向與成就高度。

這個概念的另一個通俗叫法,是"機器學習"。這個詞顯然更直接,它的目的就是要讓機器學習,自己進化。

比如,科學家們有過這樣的實驗:他們製造了一個機械海星,只為它輸入了控制自身部件的簡短代碼,以及讓它"學會自己走路"的目標,但它通過深度學習,只用了很短時間,就從只能在原地蠕動,到學會了流暢地行走,甚至當科學家截去一部分"肢體",它依然能頑強地繼續前進。

這並非科學幻想,而是2015年初就已完成的真實實驗。

而現在,這種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正在無數個不同的領域展開實驗,不斷累積通往下一次進化的經驗與數據。

就像本文開始列舉的那些黑科技,都是有人工智慧和深度學習參與的應用實例。

3

深度學習的原理並不複雜,但為何直到近年方才盛行?

關鍵原因在於,海量數據的模型訓練,是深度學習的核心過程,人工智慧賴以提升智能水平。

因此,它的發展需要三個核心推動力,缺一不可。

一、海量的數據。

如果以網路遊戲來比喻,數據就是人工智慧賴以升級的經驗包。如果沒有足夠多的數據,深度學習將無從談起。

因此,人工智慧進展最快的領域,比如棋牌比賽、金融、語言與圖像識別等,都是擁有海量數據樣本的業務。

過去20年來,正是信息通信技術(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積累了龐大的數據,併產生了大量的數據處理需求,從而為人工智慧爆發奠定基礎。

一個第三方的估測數據是,過去三十年來,全世界的數據量,一直以大約每兩年10倍的速度激增。

而隨著我們進入大數據時代,每個人、每件設備的每個行為,都將納入大數據的信息圖譜,我們產生的數據量還將持續增長。

在這方面,英特爾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有一組數字,可以作為參考:

二、強大的計算力。

只有超強的計算力,才能處理無比龐大的海量學習數據。

得益於摩爾定律的驅動,硬體的計算能力一直在持續增長。如今,一部智能手機的計算性能,都已經遠超幾十年前的超級電腦。

此外,專門針對深度學習的集成電路產品,近年來更發展迅猛。

比如英偉達(Nvidia)業績的突飛猛進,就是因為人們發現,曾經用於增強電腦顯示能力的圖形處理器(GPU),比傳統的中央處理器(CPU)更適合用於深度學習,這讓GPU巨頭英偉達成功轉型,從一家並不引人注目的顯卡製造商,搖身變為人工智慧行業的領潮者。

而高通、英特爾等在PC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晶元領袖,在過去10多個月中,也已經在這個方向上發起全力衝刺。

比如英特爾,已經連續收購了Indisys、Saffron、Itseez、Movidius、Nervana等公司,從自然語言處理、認知計算、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等不同領域,提升自家的人工智慧實力。

2016年12月2日,英特爾更首次對外公布其人工智慧的整體戰略和路線圖,未來將通過機器學習和推理系統兩條路徑,搭建從硬體平台、到軟體與資料庫(開發工具、開放框架、資料庫、開發者培訓)在內的一整套解決方案,最終"重新定義AI"。

英特爾稱,將打造一系列適應深度神經網路的特殊處理器,並全面提升自身產品在深度學習領域的性能。比如至強Xeon處理器的最新版本Skylake,性能將提高18倍;最新版本的至強融核處理器Knights Mill的深度學習性能,將是上一代產品的四倍,培訓時間可以減少31倍;其Lake Crest的深度學習性能,也將在2020年達到目前市面GPU晶元的100倍。

三、先進的演算法。

對人工智慧來說,演算法程序就像是生物體內的DNA,它決定了深度學習的能力與效率。

一般來說,執行具有特定功能的程序段被稱為原語,而直到現在,深度學習包含的原語依然很少,大概只有20個左右。其中,矩陣乘積和卷積計算是最主流的兩個。

雖然數學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是深度學習演算法發展的基礎,但如何針對不同的領域,找到"合適"的知識模型,開發出效率更強,準確度更高的演算法,也是人工智慧演進發展的關鍵。

伴隨人工智慧的熱度急劇升溫,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在投身這一領域,而它們絕大多數,都著眼於進入門檻更低,更適合初創企業發展的演算法與應用環節。

一個來自烏鎮智庫的相關數據是,目前全球平均每10.9個小時,就有一家人工智慧企業誕生。

4

總的來說,正是數據量的增長,催生了人工智慧。

放眼歷史,每一次生產力的變革,都引發了社會、經濟和產業結構的深刻轉型。與工業革命和電氣革命相比,信息革命最大的變革,就是帶來了人類社會信息數據的爆炸式增長。

如果說,流水線消滅了大部分的作坊式工業生產,那麼,數據的洪流,就將消滅大部分的傳統生產和服務組織方式。

信息化打破了物理的限制,讓全球變平,從而讓每一個產品、每一種業務的規模,都能從微量變成海量。

一個例子是,現在,僅僅騰訊一家公司,每天就要處理超過300億條即時通訊消息。通過它的伺服器,用戶發送文字消息、圖片、語音、視頻,甚至玩遊戲、聽音樂、約車、在線付款乃至使用各種服務。

而據滴滴公布的數據,滴滴每天規劃的路徑超過90億次,處理的數據超過30TB的數據——相當於30萬部電影。依託這些數據和人工智慧,它對15分鐘後的需求預測,準確率已經超過85%。

這樣的產品和服務,不是任何單純的人力工作能直接搞定,它必須通過智能化的程序來協助處理,甚至主導完成。

同樣的情況,正在我們的各個行業、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反覆出現。每一家公司從原料採購、員工管理、產品生產、物流配送、售後服務,都越來越多地通過智能化、網路化的手段來進行組織,並將這一切流程,通過大數據的行為分析,來加以歸納、總結和優化。

5

人工智慧發展變化的另一個標誌,是吃瓜群眾思考的問題。

過去,大多都人更擔心,未來會不會有邪惡的機器人毀滅人類。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人工智慧會不會消滅掉自己的工作。

最重要的是,這個問題的答案,越來越悲觀。

就像李開復在WISE大會上的結論,當AlphaGo每天自我對弈100萬盤棋;Tesla每天從100萬輛車的實際行駛中吸收經驗,普通人將如何與它們競爭?

在越來越多的領域,人工智慧正在快速超越人類。

比如,人工智慧已經可以在1秒鐘內,對比全世界所有機場攝像頭視頻,以及所有通緝犯的人臉,保安能做到嗎?

顯然不可能。

這也意味著,大批的翻譯、記者、收銀員、助理、保安、司機、交易員、客服……都可能在不遠的未來,失去自己原來的工作。

當然,這個替代不會劇烈地出現。我們會看到的現實情況,將是某些行業和某些工作,用人的需求越來越少,在組織或產業鏈中的地位越來越輕,產品的銷售越來越難,工資越來越低……

這個周期,可能是10年,可能是5年,也可能更短。

你或許會把自己的遭遇,歸結為全球的經濟危機,歸結為人民幣貶值和通貨膨脹,歸咎於公司老闆經營不善跟小姨子跑路,或是其他的原因,但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你處身的行業,會正如大地坍塌,最終只剩下熔岩中的廖廖孤島。

正如許多傳統的手藝,至今仍然在少數地方碩果僅存一樣,由於經濟的差異與行業密集度的差異,這種變化也會是一個逐漸擴散的過程,越是經濟與信息化落後的地區、越是需要在複雜環境下完成的工作,這種擴散越慢,越晚。

甚至絕大多數被替代的行業,仍會長期存續,只不過,原來這個行業能容納100萬人,未來只能容納100人,留下來的,要麼是難以被取代的頭部精英,要麼是在最落後的區域與環節。

中間階層將成為最早感受到變革陣痛的人群。

6

2016年6月,《經濟學人》曾花了巨大的篇幅,來討論人工智慧未來對包括工作在內的,社會的各種衝擊。

其中一個觀點是,從歷史來看,每一次科技進步最終創造的就業,都超過所消滅的就業,即使我們需要經歷短時間內的動蕩與陣痛,長期創造的新就業也將彌補這一且,甚至綽綽有餘。

但這個觀點或許過於樂觀。

人工智慧對人類工作的衝擊,與過去的每一次技術變革都不同。

一、無論是取代的領域範圍、規模,還是取代的速度,人工智慧引發的變革都將更加迅猛。它將深入滲透社會生活中的幾乎所有領域。

二、人工智慧的發展,將成為驅動其他各種技術變革加速發展的催化劑,並相互協同形成連鎖反應,最終如同彼得·戴曼迪斯在《富足》一書中所說,人類即將有望達到滿足地球上所有人生存基本需求的生產能力。

三、過去的變革無論帶來怎樣的生產力提升,都需要大量的人來操作管理。而人工智慧只需要極少量的人,甚至可以在無人管理的情況下自已完成工作。

替代你工作的,不再是機器+其他的人,而是只有機器人。

所以,這一次變革,將成為一個拐點。

在此之前,大部分人類的工作,都是服務於生產和提高生產力;而以此之後,這些工作將更多地由少數人與人工智慧來共同完成。

大部分人類的工作,將轉向為他人提供服務——還得去掉一些被人工智慧取代的簡單服務,轉向創造性的工作,以及那些短時間內人工智慧難以取代的領域。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將成為其受益者。因為如果沒有這場變革,全世界的經濟與產業都將如同30年前從西方向中國的大遷移一樣,跟隨著人力成本的變化,從中國向印度、印尼等更新興市場轉移。

而現在,形勢將發生微妙的轉移。

在此過程中,很多的上一代人將成為犧牲者,因為他們多年累積的經驗與技能,都將喪失根基。而社會化分工與流水線的改造,已經讓他們的知識與能力,長期聚焦於一個極小的範圍,一旦跳出圈子,他們將很難具有競爭力。

而對年輕一代人來說,最值得擔心的問題是,你學習的知識與工作技能,人工智慧比可以你學得快100倍、1000倍,你的創新創造也很有可能被人工智慧快速模仿。

在新的時代,我們可能不用擔心溫飽,因為人工智慧帶來的生產力極大提高,可以讓更多國家快速向福利型社會轉型。

但正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每個人除了生存的需求,還需要尋托歸屬感,獲得尊重,並實現自我價值的成長。如何為規模越來越大的失業群體找到新的就業方向,重新為他們創建自我價值實現的通道,而不是轉變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這將是所有政府必須深入考慮的重要問題。

而這,還僅僅是開始。

可以預見,當人工智慧與機器人、與腦機互聯、與基因科學等領域的科技突破結合到一起,我們將面對的,將會是一個全新的時代。

問:人工智慧時代對社會的影響有哪些?

~:替代你工作的,不再是機器+其他的人,而是只有機器人。如何為規模越來越大的失業群體找到新的就業方向,重新為他們創建自我價值實現的通道,而不是轉變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這將是所有政府必須深入考慮的重要問題。

特別推薦這首歌:很美的詞,很美的曲,很美的聲音,愛從不佔有,愛從不保留。

? 夏夜星空海 《那片星空那片海》主題曲


推薦閱讀:

在做出「只用 Linux 不用 Windows」的決定前,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專知薈萃09】目標檢測知識資料全集(入門/進階/論文/綜述/視頻/代碼等)
兩年追蹤170個AI團隊的原型設計:初創公司該選擇做研究還是做外包?
【年度盤點】2016年互聯網行業十大熱詞
人工嗅覺的圖靈測試已誕生,如何精準再現氣味

TAG:人工智能 | 劳动力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