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在西藏生活的一個月(中)
封面:放學後,我會選擇跑到學校後山找孩子們一起玩,跟他們一起踢會兒泄了氣的破足球,這是給孩子們拍的一張照片。
5.駐紮在塔恰拉姆山山腳下的那曲鎮中心小學
穿過泥濘的沼澤地,終於來到了我們即將正式駐紮的支教點,學校部分正在修建當中,實際上整個那曲地區正在進行「三項工程」,下過雨後,破碎的道路到處是坑坑窪窪的窟窿,動輒兩至三米深坑,十分危險,在那曲地區有很多出現事故的車輛,車牌被掛到屋檐上,籬笆上,找都找不回來。
作為志願者支教老師,我們需要在放學的時候帶孩子安全出校,學校有大門和後門兩個門,當地的老師真的非常善良而且富有愛心,對學生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我們的旺扎校長會把自己買的飲料分給路邊路過的孩子,還叮囑一句:「快回家寫作業去~」。後來我也學著,把自己買的大餅和我的學生分享一些小零食。
我給孩子們上的課程還包括《信息與技術》,第一節課的時候,介紹了計算機的相關內容,介紹了微軟和蘋果公司,當然也講了比爾·蓋茨和喬布斯。孩子們對於什麼是互聯網的認知還沒有形成,我儘力地想跟孩子們介紹現在這個時代正在發生著的事情,而且我本身就處在IT這個行業中,所以也覺得這些知識對孩子來說太重要了。平時會幫學校修修電腦,給老師講解多媒體使用方法,當然也包括Word,PPT,Excel的使用,之前要錄入學生的檔案信息,因為Excel 2003版本的兼容問題給辦公室的老師帶來很大的困擾,在設置屬性>調整兼容性還不能解決的情況下,我給重裝了一個Office 。有時候還要幫忙裁剪一寸照片,換照片背景顏色等這些文案工作。
藏族的老師,在課間的時候會一起跳跳鍋莊舞,舞蹈音樂是在電腦上放的,但是有一次音響壞了,電腦卡機,我開了機箱先清清灰,擦拭一下內存條金手指,這個用橡皮擦就可以了,金手指氧化或者灰塵太多就會接觸不良,容易出現卡機、藍屏這些問題,要是還不能解決,那大不了再製作啟動盤重做個系統,然後順便調整了一下15pin的VGA介面。等一切妥當,課間的辦公室里又響起了歡快的草原DJ舞曲——鍋莊舞曲。
旺扎校長給我一個U盤,讓我幫忙去準備一些益智,勵志類的,能開闊學生視野的一些多媒體資源,我下載了很多相關視頻,音頻和課件,包括但不限於《藍貓淘氣三千問》、《科學探索》、《開講啦》、還有名人演講視頻,各種教學視頻,以及一些歌曲,城市宣傳紀錄片等等。因為校長說晚上的時候這裡的孩子閑的慌,他們不知道該幹些啥,也沒有電視看,圖書也不多,這樣的慢慢長夜對於孩子來說是很孤寂難耐的。所以可以集中孩子起來大多媒體教室給他們放映一些有益的視頻。
白天我會給他們上英語課,漢語課,晚上到住校的學生宿舍里去跟他們聊天,只是簡單地陪伴。到晚上安靜的時候,每天都可以仰望漫天的繁星,讓這樣無盡的長夜顯得不那麼孤寂,因為還可以與星星作伴。
6.日常生活隨記
在學校我們自己打水洗衣服,生火煮飯,當然吃的最多的還是蛋炒飯,天天做蛋炒飯,廚藝是跟我媽學的,她沒正經教過我,從小是我自己在旁邊看會的。五年級的時候,自己第一次把蛋炒飯做成功了,所以現在還記得很清楚。炒飯的時候呢,我喜歡加點白砂糖,因為這樣日子會過得比較甜。
第二道菜是醋溜菜花,還是有點菜相的。第三道菜是我研究所剩食材,繼而推出的新菜品——「泡麵爆炒黃瓜胡蘿蔔塊」,據說味道還不錯。
7.「高原版TFBOYS:放牛班小天團」
這些在高原上瘋跑的孩子,瘋狂地笑著,叫著,那是他們自由自在的天地,那裡是他們美好的童年故事發生的地方,而這時候草原上的狼牙花已經盛開了。
真的很喜歡我的這群學生,這群娃子,後來我也跟他們有了一樣的膚色和笑容,這是一種很和諧的存在。他們不上學的時候就會滿山遍野的跑著,學校放蟲草假之前會舉行散學典禮,每年五、六月份,這些眼神好、身體好的娃子就成了挖蟲草大軍的主戰鬥力,因為挖蟲草是當地人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
8.「翻山越嶺來相會」
G109國道,滿眼望去破碎的路面和飛揚的塵土,出去一趟,回來就立馬成了灰人,國道上來回行駛的重卡滿載著貨物,在為這個地區的基礎建設傳輸各類建材和資源。我和娜姐約了在那曲的加油站相見,但是我對附近的道路完全不熟悉,只能先跑出學校,然後找人問路了。結果問了3個中年人,他們竟然聽不懂漢語,我比手劃腳地解釋著,直到其中一個人把家裡的女兒喊出來,翻譯了一下,然後才幫我指了方向。我用藏語簡單道謝就跑開了。
娜姐,是我們支教團的團長,她在青海做完捐贈後,特地跑到那曲來看我們,買了一大袋子的飲料,那時候我真的特別感動,翻山越嶺到這種滿是塵土的地方,連地圖上都找不到確切的坐標,根本無法開導航的地方來找我們。當見到她在馬路的那一頭的時候,我二話不說,一見面就給了她一個熊抱,因為此刻話語都盡顯蒼白,所以只能是一個大大的擁抱了。
支教這條路上,娜姐給我了很多很多的幫助,從一而終,也給我帶來了很多認知上的蛻變,讓我成長,我很感激她。
9.聯合西藏水資源有限公司捐贈15噸冰川礦泉水
司機在傍晚的時候聯繫了我,說他已經到了109國道的加油站,旺扎校長主管後勤保障的,本來他應該去接應司機,但是他那時候那有事情,所以我跑出去接應了,天已經暗下來了,國道上都是大卡車,根本很難辨認車牌號,渾濁的空氣塵土飛揚。
在西藏的時候,我總共坐了四次大卡車,這算是第一次。
給司機引路的時候,司機示意我上車,接應完畢後,我給司機送去了一床棉被,他晚上打算睡在車廂里。
那曲的夜,溫度都是降到零下的。從地理位置說起,那曲地區位於藏北高原,是西藏氣候條件最惡劣的地區之一,屬於典型的亞寒帶氣候。這裡高寒缺氧,氣候乾燥,晝夜溫差大,多大風天氣,年平均氣溫為-0.9℃至-3.3℃,全年氣候乾冷。就算我們是在夏季七月到達那曲,還是會很冷。
第二天大清早,一大群學生主動來幫忙卸貨,15噸的礦泉水的搬運大戰迅速告捷。還有很多的女孩子也爭著要幫忙,真是巾幗不讓鬚眉。最後我和我的卸貨小兄弟們登上大卡車宣告卸貨勝利
但是在安排捐贈儀式這件事上,準備工作做得不夠到位。那曲經常斷電,當天下午突然斷電,LED顯示屏也不能使用,我臨場主持了捐贈儀式,因為一直以來都很喜歡小撒的主持風格,所以可能潛移默化也學到了一些應變能力。按照主持的一些基本流程,請巴桑次旦校長發言,然後王先生髮言,接著進行捐贈儀式,給孩子們分發礦泉水。
最後指揮孩子們高聲齊唱著《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捐贈儀式在歌聲中圓滿結束。
10.草原歡送會
後來我也變成了跟孩子們一樣的膚色,也有了黑駿駿的臉龐。校長和全校老師和孩子們為我們舉辦了歡送會,孩子們紛紛早早地就來到我們住的地方門口,墊著腳尖搶著要給我們獻哈達,這是孩子們的一份很純真而美好的情感。
那天我們戴著哈達,在藍天白雲下和孩子們告別。白色哈達代表白雲,黃色象徵大地。藏文的 「哈」 是 「口」 的意思, 「達」 是 「馬」 的意思,「哈達」 兩個字直譯:口上的一匹馬,即是說這種禮物相當於一匹馬的價值。
這是熱情大方善良的尼瑪吉老師,她小兒子經常來找我玩,還愛拉著我去看他的狗。有一天他跟我說的他的狗要被送走了,小娃子拉著我的手,讓我一起去救他的狗,於是我就跟著去了。那隻狗好像得病了,躺在兩座房子的縫隙里,耷拉著耳朵,他蹲下身子一把抱起小狗往旁邊的小推車上放,我在一旁扶著小推車,看著他扯著嗓子使出了全身力氣,終於把狗放上小推車了。然後他抹了一把鼻涕,揩在了褲子後面,推起小堆車就要走,我就幫著小娃子推著小推車到他要去的地方......
那時候,頭頂上是藍天白雲,背後是草原山丘,旁邊是孩子的笑聲,日子云淡風輕。有一個孩子在我們離開之前,送給我一幅畫,我想她一定是很用心很用心畫的,畫面上有藍天白雲,有我最喜歡看的雪山,還有藍蓮花,還有一隻橫跨山河原野的大老虎,現在我把這幅畫收藏在了自己書房的抽屜里。
11.阿佳茶館的故事
放學的午後我會去茶館裡叫上一小壺甜茶或者是幾杯,在學校後門有一家茶館,善良的阿佳暑假回到家鄉到茶館裡幫忙,在茶館裡我和旺扎校長一起接待了王先生,
一有時間我就跑到學校後門的茶館裡,找格桑教我學習藏文,說藏語,真的很感謝茶館裡的每個人,後來她們把我當成客人,當成好朋友,請我喝水,喝酥油茶,但是我還是會買一壺喝。
那時候很努力地在學習藏文,覺得語言都是具有通性的,在具體的語境下就算沒學過,也能理解大體意思,在那曲地區30歲以上的成年人超過大數不會說漢語,但是三年級以上的小學生就基本都能聽懂,格桑和旺堆會一起教我藏語,第一句學會的是:「突吉其!」是謝謝的意思,我也會運用漢語諧音或者閩南語諧音來記憶,類似「乳酪 Da xiu 達修,糌粑 Zan ba,喝茶 Chi a dong 遲阿東......」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快速的模仿使用。雖然那時候只學會了一些簡單日常用語,但是能馬上跟孩子們現學現賣,還是很開心的一件事。
如何系統地學習藏語? - 語言學習 - 知乎
上圖是六字真言,藏胞們認為修行悟道的最重要條件就是勤於念經,這是藏傳佛教中最尊崇的一句咒語,漢字音譯為:唵(ong)、嘛(ma)、呢(ni)、叭(bei)、咪(mei)、吽(hong)。 據說,念六字真言能夠清除貪、瞋、痴、傲慢、嫉妒以及吝嗇這六種煩惱,堵塞六道之門,超脫六道輪迴,往生凈土而證菩提。
12.深入羌塘牧區
格桑措姆很熱情地邀請我有機會一定去牧區看一看,我表達了自己也很想去的想法,終於有一天,格桑告訴我,她有親戚要來茶館,之後他們也要回牧區,可以跟著一起回去。於是我就跟著從茶館出發到了好幾座山頭之外的羌塘牧區,來到我的藏族兄弟家裡。這裡幾乎沒有信號覆蓋,就像個世外桃源。
剛到牧區的時候,一下車就鬧肚子,到了藏族兄弟家裡,藏族阿媽讓我躺在炕上,裝了一瓶熱水讓我捂著肚子,草原上雖然還在下著雨,但是我的心裡卻感到無比的溫暖,然後還給我倒了酥油茶給我喝。
在牧區第一次見到真正地藏獒,挺可愛的。
牧區的孩子從小在草原上玩,放牧,安靜而又快樂的長大,晚上在藏族阿媽家裡吃了晚餐,然後和我的忘年兄弟旺堆睡在一起,早上吃了糌粑,奶茶,酸奶,非常美味的牧民早餐。
第二天臨走的時候,我給他們拍了一張合影,藏珠阿爸突然給我獻上哈達,讓我受寵若驚,藏珠阿媽裝了一袋"啦啦"(長長的干奶片)給我,讓我帶回家裡去,這些都是很貴重的禮物。出門的時候,我用藏語說了一聲再見!
牧區的孩子需要幫家裡放牛,需要到山上去看著氂牛,天黑後要趕回來。藏族人民有著對牛頭的崇拜,牛頭代表著財富和吉祥,可以消災辟邪。
13.孝登寺
我在火車上想著到西藏一定要去看看侍廟裡的孤兒和尚,後來我一個人去了孝登寺,孝登寺是那曲地區較有影響的大寺院一,在那裡我沒有見到孤兒和尚,但是那裡有很多年輕的喇嘛,他們披著紅衣,穿著布鞋,好像除了吃齋念佛之外不需要其他的生活,這讓我開始思考一些問題。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種不同的人生,而他們的人生是要獻給佛的,或許他們有著自己精神世界的自我滿足方式。
14.在賽馬節的第二天來到桑丹康桑雪山 腳下
在一個下午,我到109國道前往當雄縣方向的一個加油站,開始嘗試著途搭。在加油站與超過40個司機進行溝通之後,沒有人願意或者委婉拒絕表示我不去你那個方向。在一次次的希望和絕望中,反覆嘗試在路邊舉手示意攔車,但是並沒有用。直到最後,我跟一個正在加油的甘肅司機聊上天,他答應載我一程。感謝!
於是這成了我第二次做重型大卡的經歷。
然後我就得以坐著甘肅司機的大卡車一直到了100多公里外的古露鎮,那是一輛東風大力神重卡車,在高原爬坡的時候,強有力的引擎聽著很舒坦。
坐著大卡車,一個字——爽!當然談及途搭,並非那麼容易的事情,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一個陌生人哪裡會願意免費載著你瞎跑?這也不必怪罪社會信任感降低所致,其實這個一靠運氣,二靠有效溝通。途搭,途搭最大的樂趣就可以可以跟司機談天說地,山南海北,胡扯蠻吹
誤打誤撞,在賽馬節的第二天到達桑丹康桑雪山腳下的古露鎮。古露,藏語為「黃羊聚居的山溝」之意。國道兩旁是一大片草原,草原上有很多帳篷,帳篷圍成了一個大圈,草原上經幡飄揚。
桑丹康桑(SAMDAIN KANGSANG),海拔6590米,地處念青唐古拉山脈中段,東經91.5度,北緯30.9度,位於西藏自治區那曲境內,是藏北第一峰——桑丹康桑雪山矗立於藏北那曲縣古露鄉境內的青藏公路旁,海拔為6590米,如銀裝勇士一般守護者羌塘大草原。
我也忘記車開了多久,跟甘肅司機侃天說地,最後聊天聊到睡著了。直到司機提醒我:「到咯!」認真地跟司機道謝之後,跳下了車,一邊往有人的地方跑去,這時候天色已晚,雪山山腳下愈發的寒冷。到這裡的時候,我完全沒有考慮過今晚我會睡在哪裡。就穿著一件羽絨服一雙軍用鞋。
在我TODOLIST裡面,其中一項就是到爬一次雪山。於是在找當地人充分做嚮導之後,考慮線路和安全性,決定爬側峰。
在登上側峰的時候,我看到了一群鹿,就在半山腰,然後一眨眼就再也找不到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貧氧而帶來的幻覺。我站那個地方的海拔已經超過五千米了。那個時候手機因為低溫而自動關機,單反儲存空間已滿,有些場景註定只能用心靈來印記才會深刻,在山頂上所看到的一切,我覺得都會變成我一生中最美的記憶而永存腦海,大自然的造化總是最能震撼人心的。沒有條件登上頂峰,但是我想我已經和桑丹康桑肩並肩了。
然後又花上一個小時的時間,一步一步調整呼吸,觀察自己的心率,要保命就得穩,慢慢地下了山。賽馬節的整個營地有很多小賣部,我買了3包老北京速食麵和一個移動電源。然後開始尋找今晚的落身之地。路過草原歌舞廳的時候,門口的青年對我表示了歡迎,我走了進去。到了幕後跟那裡管音響控制台的青年求助,讓他幫我的手機充電。我簡單地自我介紹後,我就被當成客人了,然後樂手遞給了我一瓶水,曼陀鈴和電吉他的完美結合在一起。藏族人民也是很好客的。藏族搖滾樂真的魅力十足,還有那曲鍋莊舞會讓人忍不住想跟著一起動起來。
後來我走進一家買糌面的帳篷里,詢問了附近旅館和民居分布情況。他們說在青藏加油站旁邊有一個旅館。出了草原歌舞廳的帳篷,我走進茶館,要了一壺熱乎乎的甜茶,然後跟老闆說自己在找住宿之處,沒想到老闆說那好辦,先吃點東西,我幫你找。後來他開車載著我到公路旁的一家旅館,一個晚上25塊的大床房。整間旅館只有我一個人,就是一間藏式平頂房,裡面陳鋪了好幾張大床,外面寒風刺骨,風聲大作,碰巧又斷電了,最後老闆給我點了兩根蠟燭,瞬間浪漫滿屋。
次日清晨,我在一匹馬的嘶鳴中醒來,走到旅館後面見到一匹藏北草原馬,往山頭那邊奔去......
我跟馬夫問了關於賽馬節的事情,他說昨天就比賽完了。他準備收拾馬具要走了,他還有四五匹馬在鐵道橋洞的另一邊,我說我想騎馬,他就解了一匹給我,後來馬夫讓我幫忙牽馬到營地去......
下篇用來記錄關於後來回拉薩的事情。
推薦閱讀:
※西藏文化是如何雞湯化的?
※不考慮名氣的話,解放後至今,可有哪些藏族歌手堪稱「頂級」?
※如何評價《艽野塵夢》這本書?
※請教一下,歷史上的甘丹頗章政權,其有效的行政管轄範圍到底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