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土豆緩解了饑荒、番茄成就了義大利面、火雞替代了孔雀

《知·食——義大利》目錄

上一篇:佛卡夏麵包的槽點是,一開始竟然用的是海豚肉!

【知·食】的目的,是將準確的、真實的、純粹的飲食內容推給真正喜愛吃食的你。

我是裸食,願你喜歡。

利古里亞地區(下)

利古里亞地區

【義大利??│知·食——題記】

17~18世紀,處於饑荒中的義大利人只能以草根和麥湯充饑。來自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番茄和火雞等新鮮的食材,不僅使人們度過饑荒,也創造出增強飽腹感的玉米糕、白面紅醬上裝飾著一抹綠羅勒的茄汁義大利面,替代烤孔雀成為慶典宴會菜的耶穌會火雞。

《知·食》推出《義大利》連載專題,以義大利料理為主題,一起領略義大利的烹飪美食、飲食文化和精神靈魂……

義大利人充饑果腹的玉米糕和馬鈴薯,是來自美洲的古老恩寵……

【饑荒中的玉米和馬鈴薯】

17~18世紀的義大利處於悲慘貧窮的狀態。這段時間裡,西歐地區大多數人生活貧困,義大利的狀況尤甚,特別在鄉下到處是饑荒和營養不良。南意人只能吃草填飽肚子,北意人勉強以麥湯充饑。自18世紀,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帝國統治北意開始,他們採用了有效的稅收政策,引進了玉米、馬鈴薯、番茄等來自美洲的新作物,很好的緩解了饑荒。

哥倫布在第一次發現玉米時尤為震驚,當地人將上好的玉米酒視為珍品、價值不菲。18世紀的作家喬凡尼·巴塔拉曾描述:剛開始引進義大利時,玉米種得很少,大概能做8~10次玉米糕;但由於收成不錯,便開始大面積種植。

玉米

玉米種植被引進歐洲時,並沒有引進相應的食用方法。義大利饑民長年累月的吃玉米糕,缺乏維生素,使得糙皮病大肆蔓延。(裸食註:由於主要在義大利流行,被稱為義大利麻瘋病。)由於飲食中缺碘,還造成了矮呆病。直到歐洲人開始在飲食中加入蛋白質時,玉米糕里加入了芝士或奶油,並搭配鯷魚、拉薩拉米香腸、野味(貝加莫)、兔肉(洛迪)等高鹽分食物一起吃,才逐漸擺脫了「窮人吃的有害食物」的形象。

最初引進的是,有著特殊風味的八排玉米粒。經過遺傳選擇,這種八排玉米在義大利只剩下幾株;大面積種植的玉米一般十五到二十四排玉米,但味道遜色很多。近年來,慢食協會致力於保護這種八排玉米粒的加爾法尼亞納種(Garfagnana),目前已經大規模種植,但尚未能避免滅絕的危機。

除了玉米,還有被義大利人認為是「美洲栗子」的馬鈴薯。與玉米由西班牙人傳入歐洲不同的是,馬鈴薯是由法國率先引進的。19世紀初,戰爭導致的饑荒不斷,在政府的迫使下,馬鈴薯成為義大利人的日常飲食。饑荒時貧民以草根充饑,或者用橡實和葡萄藤的幼芽做成麵包。直到有了玉米和長得像松露的馬鈴薯,人們才得以度過饑荒。馬鈴薯可以水煮、烘烤、加上牛奶或奶油……也可以做出色澤佳、耐儲存的麵包。對於農民而言,難以消化的馬鈴薯麵包,是節約糧食、增加飽腹感的最佳食物。

番茄也被稱為金蘋果

【番茄和茄汁義大利面】

與馬鈴薯從上而下的強制性推行不同的是,番茄在16世紀先受到下層人民的喜愛,逐漸才引起貴族的興趣。南意人的番茄吃法和茄子差不多,用鹽和胡椒調味後油炸。耶穌會食堂的廚師弗朗切斯科·高登齊奧(Francesco Gaudenzio)在其著作《托斯卡納蒜味橄欖油麵包》(Panunto Toscano)中記載了番茄食譜:把這種種植在園裡,類似蘋果的果實切成小塊,然後放在小鍋里,並加入油、胡椒、鹽、切碎的大蒜和野薄荷,慢慢煎並經常翻面,或者加點茄子和長節瓜也不錯。

歐洲人認為番茄具有神奇的力量,甚至被當做春藥,因此一開始被稱為愛情蘋果(Pomme D』Amour)。來自西恩納的植物學家皮耶羅·安德烈亞·馬提歐里將它命名為金蘋果(Pomme D』or)。法國人、英國人和德國人,隨著番茄在美洲的稱呼,音譯為Tomate。人們對番茄的美感到驚艷,在阿爾欽博托的繪畫作品中,魯道夫二世化身的四季之神威爾廷努,用櫻桃小番茄作為下唇。

四季之神威爾廷努

18世紀末,從文森佐·柯拉多(Vincenzo Corrado)開始,番茄逐漸引起知名大廚和美食家的興趣。自19世紀中葉起,拿波里出現了被視為義大利國菜的茄汁義大利面(Vermicielli c』a Pummarola)的代表菜。拿波里的街上到處是熱騰騰的速食通心粉,在歌德時代,義大利面是白的,搭配芝士醬一起吃。而白面紅醬上搭上一抹綠羅勒的茄汁義大利面,直到19世紀中期才逐漸成為義大利愛國象徵,名聲漸漸在世界上傳開,並進入到每個義大利人的血液中中。

現代生活中的四齒叉,實際也是因番茄從美洲進口到義大利後;拿波里人為了吃浸在紅醬里的通心麵而發明的。因為用三齒叉根本不可能捲起帶著醬汁的義大利面,醬汁會不停的滴落;而換成四齒叉後,吃起來就簡單許多。在兩西西里王國(裸食註:包括那不勒斯王國和西西里王國)的國王費迪南多二世的要求下,短四齒叉引入宮廷,取代了原本的長三齒叉。

火雞

【耶穌會與火雞】

從美洲引進的食物中,火雞被認為是最美好的食物。這種鳥也被稱為耶穌鳥,因為最初是由耶穌會成員引進歐洲並積極飼養的。當時的耶穌會擁有南美洲的巴拉圭,將火雞出口到歐洲,能為耶穌會帶來穩定而龐大的商業收入。

在耶穌會的推動下,教宗的私人廚師巴托洛梅奧·斯卡皮(Bartolomeo Scappi)在1570年出版的《烹飪藝術》中,記載了許多火雞食譜。文森佐·切爾維奧(Vicenzo Cervio)在《切肉術》中,也把火雞當做重要的宴會菜來推薦。通過這些食譜,耶穌會和天主教教廷,把火雞宣揚成一種珍貴而受人歡迎的食材。與宗教節慶捆綁在一起的火雞,進入聖誕節宴席的菜單中。

孔雀開屏

事實上,中世紀時期的風俗中,是以一雙烤孔雀宣布慶典開始的。當時的人認為,孔雀肉不會腐壞,可以長久保存;吃孔雀肉象徵著極度的奢侈與歡樂。烤熟的孔雀肉,經過重新裝飾插上羽毛後,呈現出高雅的孔雀開屏之姿。但16世紀中期起,火雞便取代孔雀與鵝,成為宴會菜單中的常客。

火雞肉比雞肉好吃,尤其是冷的,有絕佳的風味。大仲馬曾在《烹飪大全》中,記載了火雞的趣事:如公牛一樣,紅色會對火雞造成刺激,生氣的火雞會用喙啄之,攻擊身上帶著紅色東西的人。布瓦洛年幼時,在一個養了火雞的庭院里玩,不小心摔了一跤,漏出紅色的衣服。於是火雞馬上發動攻擊,這傷勢使他永遠無法成為情色詩人,讓他決定追隨諷刺詩人的道路,專講女人的壞話。

利古里亞風貌

【自然條件的限制】

拋除饑荒時期不談,就事實而言,利古里亞的農村也的確是相對貧困的。眾所周知麵餃大多是黃色的,但這一帶的麵餃潘索蒂(Pansoti)是白色的;原因是當地人製作麵餃時不加雞蛋。此地少有養雞場,雞蛋向來不多,所以人們會非常節儉。(裸食註:即使是復活節麵包也是如此,一個大麵包里只會放4個全蛋。)長期以來,利古里亞人從事香料貿易,他們尋找、運送、分類、包裝了各種香草,但在自己的食物中卻從不添加香料。在當地可供開發的果園很少,但經過密集栽植,水果佔了當地居民飲食的30%以上。

利古里亞人的家

自然條件的限制,也反映在利古里亞人貪小便宜的性格上。有許多笑話講述了利古里亞的守財奴。比如,一位傷心欲絕的熱那亞寡婦想在報上刊登丈夫的死訊,她發誓說自己沒有多餘的錢刊登長篇訃問,因此只寫了「馬利歐已歿」幾個字。報社老闆對她的遭遇深表同情,於是讓她免費多寫幾個字,最後這位寡婦寫道「馬利歐已歿,飛雅特待售。」

利古里亞地區不僅有佛卡夏麵包,也有鷹嘴豆餅、蠶豆脆餅(Ciappe)和栗餅(Testaieu)。蠶豆脆餅,是把蠶豆粉在石板上烤熟的脆餅。這些都是窮人家常吃的家常菜,主要用穀類、鷹嘴豆、蠶豆和栗子;但搭配菜園裡甜美多汁的蔬果後,就搖身一變成為日常盛宴。

當地出產的蔬菜

對當地的水手而言,最喜歡的依然還是佛卡夏麵包了。航海家哥倫布認為,來自利古里亞的船員能力最佳、抗性最好,擁有著極強的自信心。熱那亞早在11世紀,就已經掌握了地中海地區的商業運輸,是義大利四個海上共和國之一,因此被稱為人類的驕傲(La Superba)。後來熱那亞共和國不僅稱霸地中海,勢力甚至拓展到黑海、希臘、小亞細亞、西班牙、非洲、拜占庭與克里米亞半島建立殖民地。

水手返航後,再也吃不下鱈魚或帶殼的海鮮,心心念念的是蔬菜、菠菜、菇類和瑞可達(Ricotta)芝士做成的佛卡夏。水手的太太們,會在前一晚就準備好麵糰,次日早上帶著放入洋蔥、芝士和橄欖油的利古里亞麵包到碼頭迎接丈夫。備好了午餐,水手們自然更容易地與家人共享歡聚的時光。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中國人去日本旅遊穿和服?
美味的芝士排骨在家怎麼做?手把手教會你!
你也該有一鍋自個家祖傳的土豆燒牛肉~
烘焙進階丨零失敗全蛋打發教程
有沒有人和狗都能吃的零食?

TAG:意大利 | 美食 | 烹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