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博得到兩所學校的offer,怎麼選?
本人16年9月讀博,應屆考入,有些關於擇校和讀博的經驗想寫出來與大家分享。個人經驗輻射範圍有限,所以這個分享的是有目標受眾的,符合以下特徵的一撮人可以選擇性參考一下:純文科,沒什麼科研成果,對學術有點興趣,想考個985或211高校,混個博士學位去二本任教。知乎牛人多,學術成果產量大質量高的大神就不用在這浪費時間啦。
先介紹一下我的情況:本科專業政治學,碩士考入北京一個211高校,專業還是政治學理論,但所在學院偏重政治學與另一學科A的交叉研究B,學科帶頭人(以下稱大老闆)成立的研究所就以B命名,大老闆是B研究全國首屈一指的人物。雖然也是導師負責制,但是大老闆要求設立班主任,本專業幾個人統一管理。研究所共有三名老師,大老闆,我導師和15年剛留校的大老闆的博士。提這些主要想說我們是小而精的研究所,加上我導師是班主任,大老闆要求班主任啥都管,學生事務,研究所的行政事務,大老闆的事,我又經常給研究所幹活,重點就是大老闆的活,所以我對研究所的人、事很熟。博士繼續做B研究,但因為是交叉研究,不同的學校的學科安排不同,下文有交代。
考博過程和我想分享的經驗沒有太大關係,略去不談。因為專業有差異,簡單提兩點通用的。一,選擇有初試的高校,不過似乎越來越少,現在申請審核制是大趨勢。這兩年就有學校陸續改革為申請審核制,包括我能進的兩所高校,都於17年取消初試。申請審核制對於沒有什麼科研產出的應屆生來說非常不友好,因為申請只用提交你證明你強的材料,發表論文占著相當的比重。二,導師推薦還是挺重要的,大老闆跟我有選擇權的兩所高校的導師都很熟,算是大老闆的晚輩。不過初試還是要靠自己加油。
於是在2016年的5月份,我就開始了非常糾結的選擇。選擇一是北京某211高校,初試複試成績都是第一,穩進。選擇二是某省會城市985高校,複試結束的下午就知道結果了。
下面是我當時進行比較和選擇。
自然環境:北京有霧霾。
學校:北京的那個學校很小,圖書館還在建設中,周邊的商場都倒閉了,連黑暗料理街都沒有;省會城市的學校很大很美,附近就有商業區。
專業和導師:北京的學校B研究是剛批下來的博士點,第一年招生。行政管理在A學院,A學院不太成熟。但這個博士點似乎掛在政治學專業下面,也就說畢業拿法學博士學位。只有兩個博導,一個博導是業界的,另一個是政治學出身,本來就是政治學專業學院的老師,搞交叉研究被「借調」過來的,我報的就是這個老師。省會城市的學校A學院相當成熟了,一級學科在全國可以排前五。複試的時候並沒有按專業分組,十幾個博導面試的場面還是很震撼的。博導工科出身。
兩位博導都是男性,三十六七歲,非常年輕就博導教授加身,個人業務能力很強,處於上升期。兩人擅長的都是實證研究方法,這對於我來說都不太適配。由於在本科和碩士階段的教育都不太注重研究方法,把政治學看做純人文學科,走的是思辨研究的路子。碩士期間主要接受大老闆和導師的學術觀念熏陶,很想了解一些不一樣的研究和多元的價值取向。加上對於大校園的渴慕吧,一個學校校園美麗,設施齊備,活動豐富,旁邊還有商業區,對在小學校窩了三年的我來說很有誘惑。碩士期間基本就是宿舍,圖書館,研究所,離得最近的食堂和超市,很少出校門。最後省會城市離家近,方便回家。。看男朋友,異地四年請理解。所以最後選了省會城市的高校。
現在在這裡生活學習了小半年,來談談目前的感受。
自然環境方面,今年北京的霧霾格外嚴重,朋友圈裡的感嘆和憤慨不要太多。但霧霾席捲了大半個中國,不過這裡老下雨,感覺還好。沒暖氣,好冷。
人文環境方面,這是感受頗深的一點。北京真的是特別適合學習的城市,它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是其他地方所不及的。雖然是政治中心,但它的學術寬容度是最高的,學者的觀點的異質性程度也很高,有不同的聲音和多元的態度,特別敢說的學者也能有一席之地。經常上某門課的形式就是一節課請個大牛來做講座。北京高校範圍內數得上的大牛已經夠多,還加上來北京開會被大老闆以人情關係拉過來的外地老師。北京就是一座聯繫緊密的城,能請來外校的老師,願意的話也能去聽外校的課,就是擠個地鐵的事。
習以為常的事來到這裡就發現迥然不同。課程中也有一個老師一講的形式,但最多是學院內的老師,兄弟院校都不要想。地鐵還沒有修好,完全沒有精力去外校聽課,我就是懶唄。最糟心的是老師們的自我審查程度很高,在課堂上自覺地保持正確,規避風險,很多話都不敢說,或者說了要加上一句「大家不要往外傳啊」,在這裡半年我聽到了人生最多的類似的話。一個典型的事例是,我選修了一門課程,六個博士生上課,每次都是圓桌座談會。老師是個老教授,對中國的政治發展理解很深刻,準確把握中國政治發展的脈絡和節點,抓住當前中國政治的核心問題,並且表達觀點條分縷析有理有據,但會提醒你我只是「描述」,而不是「評價」,「大家不要做筆記啊,要不我沒法講」,「不要外傳啊,你說了我也是不認的」。我很驚奇。這個老師對當前中國政治問題「描述」得讓人會心一笑,怎麼就那麼謹小慎微呢?我試圖「挑戰」一下,卻被反覆質問「你以前老師上課時沒說過不要往外傳這樣的話嗎」「你小時候爸媽有沒有跟你說在外面不要亂說話」「你以後會不會對你小孩說不要在外面亂說話」「那你小孩以後可能要出問題」。
學校的黨政工作也是細緻地不行,經常書記帶頭學習講話,組織批評與自我批評大會,開展知識測驗,連思想彙報都要一個月一篇。
還有個事很有意思,初試考題反映了學校的風格的差異。北京學校的B研究的初試題考的是政治學理論,這也是我猜測它博士點掛在政治學下面另一個原因。這是我做過的出的最有水平的政治學題目,寫起來很high。這才體現了政治學的思辨性和大格局。其實我根本沒有備考政治學,因為政治學的內容太多了,就專心複習了學科A和英語。省會學校的初試題有兩道印象深刻,一個要寫研究方案,我對實證方法了解不夠,就憑依稀的印象寫了。一個是要寫網路監管的問題和對策,看到這個題目我就火起,還要管,還嫌管得不夠嗎?!管得不好不是技術的原因,而是政治的原因。就隨便瞎胡寫寫,真的是瞎寫,字型大小和間距都那麼大,心裡已經產生了抵觸情緒,破罐破摔,愛咋咋地。因為是最後一題寫完出考場還打電話吐槽了下什麼破題目。
北京還有各種各樣的展覽、話劇等演出。省會城市比較少。文娛活動還是北京多,不過我在北京的時候也沒怎麼參加過哈哈。
學校。關於校園的一切都是屬於本科生的,與一個年長六七歲的老人毫無關係,各種社團活動天天宣傳我也沒興趣,各種場就在宿舍旁邊我也沒去打球跑步,附近的商圈去了那麼兩三次,更不要說這個城市的旅遊景點了。現在想去吃個烤肉連個飯搭子都找不到了,常駐地還是宿舍及離宿舍最近的圖書館和食堂。
專業和導師方面,學院聚集了一批搞實證研究的老師,我的同學們受這股實證主義風潮的浸染,都在扒拉著社會研究方法和軟體使用。我也再次打了個基礎,感覺這次比前兩次夯實一些。同門抱怨怕方法搞不定的時候,導師還寬慰我們說,想法和理論才是關鍵,方法都是次要的。也是,只有想到要研究個什麼,方法才有用武之地。雖然陸陸續續聽了一些老師的課程或講座,但並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我也不曾非常積極地去聽各種課。也許我本來的想法就是錯的,都是博士了,應該有的放矢地去看,去聽,畫定個小範圍去做突破,而不是像本科階段那樣滿學校蹭課,什麼都學一點,什麼都沒學到。
比較一下上面碩士階段和博士階段常悠噠的地方可以發現,我現在很少去老師辦公室。對,我和我導師還不太熟。我開始還想以我導師那麼年輕有為忙於科研,有需要自然會召喚我,我沒啥想法沒啥成果怎麼好去打擾他呢開脫。可能大多數人都會這樣想,沒想出個題目框架來都不好去見老師。但也因人而異吧,一個碩士小師妹連老師昨天把會議發的透明文件袋和筆記本和筆落在我這裡了我要給他還回去作為由頭去見老師。我怎麼混得連個借口都沒有,sad,更悲催的是我導師這半學期沒有排課,任何課都沒有,連個常規混臉熟的機會都沒有,不過下學期課表剛出,有碩士生的課,我定會一節不落地去上課的!
對於我導師都不找我幹活,我的理解是他研究生太多,我不積極,就想不起來用我了。曾經是有個幹活的機會擺在我面前的,可是我沒有牢牢把握,追悔莫及。剛開學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導師說過要把報賬的任務交接給我。因為我碩士期間給大老闆報了大概一年半的賬,除了大老闆的個人科研報賬,還包括研究所開辦個會議的預算、收發票、報賬和發放勞務,認真負責,兢兢業業,不出任何差錯,大老闆還特意跟我導師推薦過讓我報賬。。所以當時導師提的時候,我沒有拒絕,廢話當然不敢啦,但這事一直也沒有了下文,難道要我主動去說老師你有什麼賬需要我去報一下嗎?也許就是的。也許被某個小師妹搶了去哼。因為深知報賬的繁瑣而沒有積極去申領報賬任務的我正在反思。
思考結果如下。比較碩士和博士階段,開始我跟導師都不熟,我也不擅長找個理由就在導師面前晃悠,怎麼跟導師的熟悉程度有那麼大差異呢?研一一整年都有導師和大老闆的課,每周都見,做個pre,觀點爭鳴,課間閑聊,混個熟絡。導師找我,讓我幹活,不敢說不,做得很好。整個碩士期間,我被研究所召喚幹了不少活,最開始是打掃衛生,給花澆水,後來要換辦公室,收拾打包,整理書和文件,因為是在放假期間,我還沒回家,導師問誰還在,我說在,就和另一個男生一起收拾的,可人多油滑啊,干半路去隔壁串門,領了個翻譯會議邀請的活,對此人來說翻譯不是事,但文科教授的辦公室有好幾柜子書啊,後來報賬任務交接給我,研一跟著師姐熟悉技巧和過程,研二一整年馬不停蹄地各種報賬,大老闆經常出去開會,報賬頻繁,連我導師都不好讓我同時報他的賬,一切以大老闆的事務為優先,再後來掌管了研究所的財務,誰要買個東西從我這結賬啊之類的,再再後來導師發現了我的校對才華,其實校對只要認真仔細就夠了,從此以後各種書稿、文件、論文的校對都是我的活。其他還包括哎呀沒帶辦公室鑰匙,別人打電話都不通,你來給我開個門,(照顧辦公室花草的我有鑰匙)有次我在校外剛準備吃飯呢就被叫回去了,拿快遞,寄快遞等等瑣事,經常在宿舍或在圖書館一個電話就叫去了,五分鐘就出現在研究所。
經常給老師幹活也是有好處的。你做了多少老師都看在眼裡,幹活的間隙也能聊聊最近動態,討論下學術問題嘛。雖然不定時召喚我去幹活我也有情緒,有一次都買了票準備回家見男朋友正準備出發被導師說你還是改簽吧,這周大老闆出差回來,肯定要你報賬,那時離開車時間很近了已經不能網上退了又跑到火車站退了票。在考博的事情上,大老闆是出了力的,他的推薦還是很有分量的。經常出現在老師跟前就是一個熟悉的過程,大老闆有威嚴,不太敢開玩笑,但是我導師很隨和,經常聊東聊西的。我導師對我離開北京非常惋惜,畢業了還經常聯繫,幹個啥想到我都會給我發微信。這樣的師生情誼很寶貴,我也很珍惜。
之所以強調要跟導師相熟,熟了才好說話嘛,怎麼熟呢,給老師幹活。所以,給老師幹活是個笨方法,但是管用。文科學生不用待在實驗室,只能做些報賬、校對、修電腦聯網路裝系統、跑腿、收拾辦公室之類的活。不要一上來就想著給老師幹活可以啊,能不能做些跟學術有關的,比如整理資料,翻譯文獻,寫綜述之類的。英才當然可以,我身邊就有,老師只在學術上召喚。但是普通人沒有其他路子的話還是從笨方法開始吧。這是積累感情、增強聯繫、增進了解的曲折道路。誰都想只被導師進行學術上的指導甚至合作論文,但是憑什麼呢,指導也是講情分的,跟誰熟一些自然指導的機會更多更細緻。你給老師產生價值老師才會給你相應的回饋。雖然很殘酷,很憂傷,但這就是我的經歷告訴我的。當然,大家都要努力上升成學術型的,畢竟拿個學位也不容易啊。上次見面鼓起勇氣跟導師說了我想做的一個題目,是關於思想史的研究怕導師覺得沒方法通不過,沒想到導師竟然很感興趣,所以我要儘力寫好,爭取不幹活也能寫論文畢業。
共勉!
推薦閱讀:
※讀博士最需要的幾種品質
※[轉]高手對中科院考博英語的體會
※讀博需要哪些基本的條件呢?
TAG:考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