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特殊地緣下的江南文化。

一、何處是江南?

今天的江南,狹義上基本可等同於長三角滬寧杭地區。它以太湖平原為核心,以寧紹平原、寧鎮丘陵為次核心,大致包含江蘇南部的蘇錫常鎮寧5市、上海市和浙江北部的杭嘉湖紹甬5市,有時候也包括江淮平原沿江部分、皖南沿江平原和皖南浙西丘陵三個外圍區域,包括江蘇中部的通揚泰3市和皖南的馬宣銅蕪池黃6市。

上、外部篇

二、江南的地緣位置

江南的核心區是太湖平原。它北鄰長江,南瀕杭州灣,西至「天目山—茅山山脈」一線,東至東海,其中央是一個巨大的圓形大湖——太湖。太湖及其水系,孕育了這一方肥沃的平原,是江南的母親湖。除了這一江一灣兩山一海一湖,還有一條內河的大動脈——京杭運河江南段部分(江南運河)貫穿南北,從鎮江流入,勾連起這片平原上的主要城市,並最終抵達杭州,匯入錢塘江。

(明時期的江南地形圖)

讓我們沿著這片平原,將時間推移到明清時代,向四方探索。

往北,通過鎮江的西津渡口穿過長江,抵達江北的揚州,便到了江南的一個外圍地區——江淮平原;繼續沿著運河淮揚段(淮揚運河)北上,經過淮安渡過淮河,進入山東、河北,穿過徐州、濟寧、滄州、天津等一系列運河城市,便可最終抵達京師。這條路線穿越了中國大陸面積最廣闊、人口最稠密的東部大平原——黃淮海(華北)—江淮平原,並形成著江南和中央的緊密聯繫與脈動。這裡是最古老的農耕文明區,也是古典北中國的主體,曾被稱為「中原」的帝國的重心之所在,而江南與北京,恰處於這個地區的南北兩端。通過東西流向的長江,江南與江北形成著一定的隔絕,然而以更大的尺度來看,南北貫穿的運河卻又使得華北、江淮、太湖三大平原勾連成一體,江南是北方政治和文化正朔所能強力抵達的最遠邊界,卻又因長江的天塹顯示出獨有的南方氣質。

往西,越過茅山山脈,是江南的一個次核心——寧鎮丘陵,從鎮江坐船沿長江西行,便至南京;繼續往西,穿過皖中沿江平原,離開安徽經過九江,便進入長江的中上游,之後,繼續沿江而上,穿過江西、兩湖,經過武漢、岳陽、宜昌、重慶等一系列江港城市,便可最終抵達成都平原直至成都。這條路線穿越了中國大陸僅次於東部大平原的第二個平原帶——長江中下游—成都平原,這裡是古典南中國的主體,又被稱為「三江兩湖四川」的所在。通過東西流向的長江,太湖平原與這一片平原帶勾連在一起,江南構成著事實上的南中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並由此形成了上江與下江的地域分野。

往南,在杭州渡過錢塘江,抵達西興渡口,便可到江南的第二個次核心——寧紹平原,這裡有京杭運河的南端延伸段——浙東運河,從西興經過紹興直至寧波。從寧波沿著崎嶇的東海海岸線南行,便是傳統意義上的東南沿海地區,經過溫州、福州、泉州、汕頭等一系列海港城市,最終抵達廣州。這條路線沿途是廣闊的丘陵與狹長的沿海平原。如果說東部大平原是寬闊博大,長江流域的平原帶是曲折連綿,則它卻顯得局促和逼仄。惡劣的地理條件天然不適合農耕,因此,這裡是古典南中國的邊緣之地,常被稱為「百越」的第二個南方。通過沿海平原和東海航運,江南與東南沿海平原帶勾連在一起,它是東南沿海的起點,並與這第二個南中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廣州,實現著某種對視與呼應。

最後,往東,離開上海,則是廣闊的東海,連接著浩瀚無際的大洋——太平洋。在近代,這裡逐漸成為中國對接世界的中心門戶。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江南通過運河、長江、東海,勾連起了古典時代的三個中國。以太湖平原為核心的江南,在地理上,既自成一體,以兩江兩山構成對外部地區的分界,又在大陸尺度上承接南北,領銜華中,並進而在世界尺度上,勾連華洋,融匯於國家乃至國際體系之中。值得指出的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因為國家內外部局勢的變化,三個中國的力量呈現出此消彼長的局面,而江南作為三個中國的連接點,也在伴隨這種變化不斷實現著歷史演進。

二、南北之間的江南

古典北中國是帝國最古老也是最廣闊的農耕文化區,人文悠久,沃野千里,氣質保守厚重,堅守著帝國的儒家道統,也是距離政治中心北京最近,政治控制最為嚴密的地區,由此形成著尚學好仕的主流風氣。而對於被認為是第二個古典南中國的東南沿海,土地的貧瘠與大海的澎拜,以及遠離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和崎嶇曲折的地形條件,塑造了這裡有別於大陸農耕文明的海洋氣質,海外貿易十分興盛,由此形成著重商尚利的社會風氣。至於位於這兩個中國之間的第一個古典南中國,包括江南在內,則更多的呈現出過渡和雜糅的色彩。

在以重農抑商、重陸輕海為背景的古典時期,帝國的重心在北中國,而東南沿海則在大多數時間內處於邊緣地位。這一時期南中國的領銜江南地區,也就呈現出更多的北傾色彩。江南更多崇尚心懷廟堂的官者,而穿行市鎮的商人,則一直是次要的選擇。不過,即使是這一時期,江南的為官與為商,依然呈現出獨有的特點。相對於北中國,江南的官僚多為相官而不做將官,重視政治實利;相對於東南沿海,江南的商賈亦多為坐商而不為行商,不興出海闖蕩。由此,伴隨著江南地區在國家科舉中的輝煌,以及本地工商業的繁榮,江南出現了盤踞地方,官商身份混雜曖昧的士紳階層。

進入近代以後,伴隨著北京中央政權的消亡、西方勢力的進入以及沿江沿海通商口岸的建立,還有運河的廢弛與內河漕運的衰落,東南沿海開始迅速崛起,而古典的北中國則走向衰落並長時間處於戰亂之中,這標誌著近代南中國將從長江流域易位於東南沿海,一條「北京—江南—廣州」的南北軸線正式形成。這一時期,江南開始急速南傾,隨同整個東南沿海被捲入了近代工商業的浪潮,傳統的士紳階層出現了分化和裂變,許多人向城市新興資產階級轉型,並最終形成了以東南沿海政治精英為主的國民黨政權。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及其政府,象徵著江南脫離古典時期以北方的北京為中心建立起的大陸中國框架,轉而重建一個以江南內部的「南京—上海」軸線為核心的海洋中國框架,但這樣的嘗試最終在1949年失敗。

中共建政後的計劃經濟時代,伴隨著東北納入統治版圖,以北方為主體的工業化大幕開啟,民間商業的禁止,還有台海局勢的狀況與對外封閉的國策,東南沿海重新歸於沉寂,而北中國則趨於安定並重新煥發經濟活力。另外,因國有工業化建設伴隨而生的軍黨政企學一體化的官僚體系,又使得北中國成為政治人才的輸出高地。這一時期,江南重新被納入北京為中心的大陸框架之中,有著比北中國少,比東南沿海多的國有工業,但主要偏向規模較小的輕工業,江南地區重新北傾。

改革開放以後,伴隨著國有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東南沿海重新煥發活力,外國資本進入,本地民間資本興起,和近代一樣,江南在這一經濟發展的浪潮中,依然與東南沿海形成聯合,並在逐漸找回計劃經濟時代失落的政治優勢。但是,在當前的國家格局下,江南依然是南傾的。古典時代官商並舉的價值取向,在當代則呈現為對不局限於國家黨政機關,包含所有國有單位從業者和對自由商人的推崇,而官商色彩較為雜糅的銀行業,則更成為職業的主流選擇之一。既追求穩定,又鼓勵創造;既重視體面,又追逐實利;既勤奮節儉,又奢華享受,是江南地區獨有的矛盾而統一的價值理念。

推薦閱讀:

有哪些影響力被極大高估的歷史事件?
[i·寧德] 山間毓秀,萬物皆靈——寧德那些「動物山」你知道嗎?
姚夏雨 紫砂遇上茶演繹生活的極致
有哪些名人軼事,書籍故事情節,歷史事件或人文地理等內容在侃大山的時候說出來會顯得很牛逼?

TAG:江南地理区域概念 | 近代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