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能力是成功的基礎,三個小妙招在家輕鬆培養起來!

文/悠悠媽 微信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

說起延遲滿足能力,悠悠媽很早以前第一次聽說是源於斯坦福大學一個著名的經典心理學實驗,當時對實驗過程和結果感到頗為震驚。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這個實驗是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展開的。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四歲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待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里,桌子上的托盤裡有這些兒童愛吃的東西——棉花糖。

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但是如果等研究人員回來時再吃還可以再得到一個棉花糖作為獎勵。他們還可以按響桌子上的鈴,研究人員聽到鈴聲會馬上返回。對這些孩子來說,實驗的過程頗為難熬。有的孩子為了不去看那誘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轉身體,還有一些孩子開始做一些小動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辮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

結果,一些孩子堅持了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有的等實驗者一出門就一躍而起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則盯著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鐘後按了鈴。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慾望,他們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兌現了獎勵,差不多有15分鐘的時間。

實驗結果:實驗研究人員在12-14年以後對當年參加實驗的那些孩子做了回訪。結果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更容易融入競爭激烈的社會大環境,工作和學習能力及效率更高,更自信,能更好地應付生活中的挫折、壓力和困難;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時,更能抵擋住即刻滿足的誘惑,而追求更長遠的更有價值的目標;在別人的懷疑面前表現得更加堅定。

也就是說,延遲滿足能力越好的孩子,在未來越容易取得成功。

有了這個實驗結果作為證據,越來越多的專家和父母都認識到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重要性。可是又有很多人走入誤區,為了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他們故意在嬰兒哭的時候不把孩子抱在懷裡安慰,故意餓了還不給奶吃,故意拿走屬於孩子的東西,剝奪年齡稍大的孩子和父母親密的時刻,美其名曰「延遲滿足,不能無條件無底線滿足孩子,要適當進行挫折教育」。

在我看來,這種刻意不滿足絕不是培養延遲滿足的正確打開方式。孩子的本能需要和正常需求應該得到滿足,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安全感飽滿,自信心發達的孩子——而這是其他一切能力的基礎。我們已經知道,想讓孩子學會獨立,要在小的時候多陪TA,多抱TA,給足了安全感,孩子大了自然就會獨立,勇敢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而那些小時候故意不抱孩子,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故意不幫忙,甚至把孩子長時間丟給託管的所謂「培養獨立能力」的做法,反而深深地傷害了孩子。表面上孩子獨立了,不哭了,甚至變得懂事了,不事事麻煩家長了,但是TA的內心卻築上了一堵高牆,嚴重缺乏安全感——TA很可能變成一個愛討好人的人,在戀愛關係里總擔心被對方拋棄,也難怪,TA連最親近的父母都不能信任,不能得到幫助,TA還能信任誰、在誰面前自信地抬起頭呢?

培養延遲滿足能力,也是一個道理。要想孩子能延遲滿足,你必須首先去滿足TA的正常需要!刻意不滿足,對孩子來講可能是傷害!一個從來沒有被滿足過的人,是不可能指望TA能抵擋住誘惑的!試問一下,一個被父母規定一年只能吃一次糖的孩子,和一個規定每星期能吃一次糖的孩子,你覺得哪個更可能在斯坦福的實驗中堅持到最後?有的人破產了N次還能東山再起,有的人一次學費被偷,就覺得整個天都塌下來了,抑鬱而終,為什麼?為什麼有的人失敗了很多次還能再站起來?而有的人只失敗一次就再也站不起來了?那些能再站起來的人,是因為他們見過世面,體會過成功的感覺,以前很可能過著物質充沛的生活,曾經的成功經歷讓他們看得到希望,所以,即使他們破產了,他們在精神上仍然是富裕的,強大的自信和毅力,以及對未來的希望支撐他們爬起來再戰。

見過了世面,才不會被一點小誘惑打敗;看得到希望,才有勇氣堅持下去。要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就要先滿足這兩個條件。下面悠悠媽將通過三個實用的例子來說明我是如何培養悠悠的延遲滿足能力的。

1. 聖誕倒計時日曆

要想讓孩子不暴食甜食,首先要適當允許她吃甜食——這是第一步:見世面。

每年12月份,德國商店都有賣聖誕倒計時日曆,我們今年買的是宜家的可以抽獎的聖誕倒計時日曆,上面有24個小門,每個門裡面裝了一塊巧克力。孩子從12月1日開始,每天打開一扇門,拿一塊巧克力吃,直到24日平安夜的到來。

一開始,我並不相信悠悠有能力做到每天只開一扇門,忍住只吃一塊巧克力。因為平時她就是個很愛吃巧克力的孩子,我雖然不主張孩子吃巧克力,她的爸爸和爺爺奶奶和很多德國人一樣,都是巧克力的瘋狂愛好者,有他們在家真的很難控制悠悠不吃...對此我一般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在吃巧克力上面悠悠算是「見過足夠的世面」——雖說愛吃,但不饑渴。

12月1日,悠悠從幼兒園回來,我把聖誕倒計時日曆送給她,告訴她了使用規則。難得收到媽媽送的巧克力,跟天上掉餡餅一樣,小傢伙開心得手舞足蹈!很快她打開了第一扇門,吃掉了第一塊巧克力。我告訴她,要等到明天才能開第二扇門哦。我去廚房喝水,回來一看,發現她已經打開了第二扇門。我趕緊說:「寶貝,每天只能打開一扇門,吃一塊巧克力哦,這是這個倒計時日曆的使用規則,你今天吃掉了明天的,明天就沒有吃的啦!我們把這塊巧克力放回去好不好?」 沒想到,她竟然聽懂了,很配合地把已經到手的巧克力又放回盒子里。這讓我意識到,兩歲半的孩子其實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

之後的每天,一從幼兒園回到家,她就要這個倒計時日曆,吃完一顆後,自己主動把日曆交給我,讓我放回柜子上,嘴裡還嘮叨著:「明天再吃。」 我也趕緊肯定她的成就,說道:「對的,你做得很棒,每天吃一顆,今天的已經吃了,明天再吃下一顆。」 她點頭表示同意。孩子之所以這麼爽快就答應,是因為她知道明天還會有的——第二步,看得到希望。

我還注意到,從使用日曆的第二天開始,她拿到巧克力時不再是迫不及待地馬上放進嘴裡,而是要先瞻仰一番那每天僅有一顆的巧克力!她拿著巧克力,貼近鼻子聞一聞,挨著嘴唇親一親,那銷魂的表情,搞得跟做巧克力廣告似的!有時候,她還要拿著巧克力滿屋子跑一跑,盯著巧克力傻笑,對著巧克力自言自語幾句,最後才滿足地咬下一小口,然後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吃完。

看到悠悠吃巧克力的這一幕幕,我簡直驚呆了!原來,用一個小小的倒計時日曆,就可以讓孩子培養起延遲滿足能力了!原來,小小的她已經學會不馬上一口吃掉,而是先等待片刻,醞釀一下美好的憧憬之情,然後再一點點的慢慢吃掉。用這種方式,她甚至延長了享受一塊巧克力的時間,增加了自己的幸福感。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一次,正當悠悠沉浸在瞻仰她剛到手的倒計時日曆巧克力的幸福之中時,她爸爸又拿出一塊從幼兒園帶回來的巧克力,悠悠馬上就想要,我告訴她先把手裡的吃完了再拿,結果她迅速地把手裡的巧克力整個塞進嘴裡,然後伸手拿我手上的。平時那副細嚼慢咽、細細品味的畫面消失殆盡......

這個小小的舉動帶給我不少啟示:給孩子的不能太多,多了會因為來得太容易而不珍惜,take things for granted; 少了又會經不住外面的誘惑(窮養的弊端)。最好就是給孩子一個可預見的量,一個事先約定好的量,每天就這麼多,吃(用)完了就完了,剩下的還在那裡,看得見不會跑,都是你的,但是要等到明天才能吃(用)。有人會問,為何不把剩下的部分藏起來呢,這樣孩子就不會一直惦記著它了啊。可是這樣做其實是剝奪了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機會——延遲滿足的核心在於面對誘惑時的自控能力,家長人為地把誘惑藏起來不讓孩子看到,孩子也就不需要調動延遲滿足能力了。相反地,把這個剩下的部分擺在一個孩子看得到卻夠不著的地方,既是誘惑,也是在給孩子希望——今天克制一點,明天才繼續有得吃。有了希望,孩子在心理上也能更容易剋制住此刻的慾望。

2. 和孩子設定糖果日

如果有家長無法接受孩子每天吃甜食,可以和孩子約定每周吃甜食的時間。瑞典曾經有這樣一項實驗證明:設定「糖果日」對減少孩子的齲齒有顯著效果。在實驗中,父母和孩子約定每個星期六為吃糖時間,而其他六天絕對不允許吃。這個約定要和其他家庭成員說好,爺爺奶奶舅舅姑姑什麼的絕對不可以在星期六以外的日子過分引誘孩子。如果孩子在其他六天從別人那裡收到糖果,那麼可以把糖果攢在抽屜里,等到了星期六再拿出來吃。事實上,有了這個「糖果日」的約定後,很多孩子都能自覺遵守,他們在從別人那裡得到糖果後,會自覺地把糖果交給媽媽保管,星期六再吃。

通過這個約定來喚起孩子內在的自控力,也就是說讓孩子自願自己監督自己,而不是由外界強加給TA的。這裡不得不提,尊重和信任是喚起孩子內在自控力的前提條件。當孩子偶爾一兩次沒有遵守約定的時候,切忌大肆批評或者懲罰孩子。偷吃一兩顆糖果對他們學習克制慾望來說並沒有多麼不良的影響,孩子應該感到TA有自己選擇吃或者保存起來的自由。一般來說,只需要對孩子表達「你沒有遵守約定,媽媽不高興了,我不贊同你的行為」就足以限制孩子的行為和讓他們感到內疚了——要讓孩子知道,他們不是在服從我們,而是因為我們之間達成了協議。孩子自己認識到錯誤後,我們不批評不添油加醋,而是滿懷信心的鼓勵孩子一句:「媽媽相信你下次一定能控制住,會變得越來越好!我對你有信心」 有哪個正常的孩子聽了這樣的鼓勵還會不往好的方向發展?

3. 只在特殊日子送玩具

送玩具要剋制要挑時間,這一點我非常佩服很多德國父母!按照德國的傳統,孩子們一般只會在一年中幾個特定的日子收到禮物(玩具):聖誕節和生日是兩個大日子,孩子們在這兩天都會收到親人朋友每個人送的超多禮物,復活節和聖尼古拉斯節也能收到一些小禮物。其餘時間父母不會隨便給他們買東西,這樣做的一個明顯好處就在於:延遲滿足!想要的玩具要等到下一個節日或生日才能收到哦。這和三天兩頭就能收到新玩具相比,一方面延長了憧憬的時間,讓孩子對在特定日子收到禮物這件事充滿了期待;同時也增添了儀式感,一年中只有那麼幾個重要日子才會收到包裝精美的禮物,讓孩子不由得增加了對禮物的重視和收到禮物時的幸福感。

有個媽媽在某公眾號的聖誕禮盒團購下留言:「聖誕禮盒已經到了,要不要現在就送給孩子呀?」 這其實是非常破壞氣氛的做法!聖誕節不是還沒到嗎?!是的,三天兩頭毫無理由地送孩子新玩具,會降低玩具帶給孩子的幸福感。俗話說,物以稀為貴,孩子若是經常能收到玩具,也就不太珍惜自己的玩具了,玩什麼都是三分鐘熱度——因為TA總覺得,過幾天爸爸媽媽又會給我買新的玩具。而我們卻以為,這次買的玩具孩子不喜歡所以才不認真玩,要繼續給孩子買更好的TA就會認真玩了...惡性循環永無止境...

不如試一試,把孩子想要的玩具或其他東西(就算是平時打折囤的),先暫時藏起來,等到特別的日子,用精美的包裝紙包裝好,再拿出來給孩子一個驚喜,為生活增添一點儀式感,也順便培養了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簡直是一箭N雕,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哪些日子算特別的日子大家可以根據中國的文化傳統來決定,除了聖誕節和生日,還可以增加其他節日。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雖然孩子在過節時一次性收到很多禮物,但並不表示TA要同時玩所有玩具哦,家長仍然可以把孩子收到的最喜歡的兩三件玩具擺在外面,而把其他玩具收納好,隔一段時間給孩子換換。同時放太多玩具給孩子玩,是不利於專註力的培養的。

以上就是悠悠媽親自試過的三個小妙招啦,非常有效,大家也一定要試一試哦!有效果的話記得留言告訴我!

所有文章都歡迎轉發!謝謝支持!

作者簡介:悠悠媽,坐標德國,曾經的學霸,留過學,做過外企項目經理,現教育專欄作者,德國早教研究者與推廣人。有一個兩歲的混血女兒,愛混德國親子圈和幼兒園。創立微信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專註分享在德國學到的育兒知識、先進教育理念以及女兒在德國的真實成長經歷。歡迎關注!

深諳中外教育差異,不教條,不追捧。相信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教育方式。用生活完成教育,潤物細無聲。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公眾號出處,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該讓女兒相認他爺爺嗎?
如果您的孩子受欺負了,您會教孩子「打回去」嗎?
大家如何看待長輩說的「我吃鹽比你吃飯多」?
豫章書院&楊永信 | 可怕的是讓別人替自己管教孩子的家長

TAG:育儿 | 早教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