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平庸到優秀?

如果你問人:

怎樣成為某一領域的頂尖高手?

我想很多人會給出這麼一個答案:

練習一萬小時。

丹尼爾·科伊爾之前寫過這麼一本書《一萬小時天才理論》,而「一萬小時」這個說法來自Malcolm Gladwell的《outliers》(異類)。

兩本書的共同主旨都是在於告訴他人:天才不是天生的,是練出來的。

於是有人信奉這個理念,開始埋頭苦練,指望著通過練習一萬小時就能從新手到大師。

這麼想並且這麼做的人,犯了三點錯誤:

  1. 每個領域需要的練習時間不同。很多領域要求的訓練時間遠超一萬小時。

  2. 天賦也不可忽視。一個人最後的成就,不是練習加天賦,而是練習乘以天賦。

  3. 最為關鍵的不是訓練時間長短,而是訓練方法!

由此可見,「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並不合適,我們需要另找方法。

幸運的是,在2006年,一本900多頁的論文合集《The Cambri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劍橋專業知識與專家技能手冊)出版。

這本論文合集是「怎樣練成天才」研究領域中的里程碑。

而這套更為科學合理、高效實用的練習方法就是——Deliberate Practice(刻意練習),由佛羅里達心理學家安德斯·埃里克森(K. Anders Ericsson)提出的。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刻意練習」。

我第一次接觸這個概念是在萬維鋼的《萬萬沒想到》里,所以這篇文章也可以算是我對萬維鋼老師那篇文章的一個總結和輸出。

這段時間我也在看 K. Anders Ericsson的《刻意練習 如何從新手到大師》,這本書裡面關於刻意練習的講解更為全面,之後我會寫一系列的文章來進行完善。

(長文預警)

萬維鋼老師將刻意練習總結成以下四點:

  1. 只在「學習區」練習;

  2. 將練習內容拆分開,並針對性重複練習;

  3. 練習過程中要隨時獲得有效的反饋;

  4. 練習時必須高度集中。

1. 只在「學習區」練習

這個圖我想很多人應該很熟悉: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域:

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

最外一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

而二者中間的區域則是「學習區」,也就是最適合練習的區域。

為什麼說學習區才最適合刻意練習呢?

首先,舒適區是我們所熟悉的,完全符合我們已有的觀念,在這個區域練習,就像上下班回家一樣,路線很熟悉,簡直是閉著眼睛都可以回去(當然這是一種誇張說法),完全沒有挑戰性。

其次,恐慌區則是完全不能理解,好比把一個不會英語的人丟到美國讓他去找目的地,那可真是把他累死都不一定能找到。

最後,學習區是與我們原有的觀念不符,但是我們思考後仍然能夠理解接受,這個可以想像成一個會些簡單口語的人到了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路線不熟悉,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問人(雖然不一定能表達清楚,但是可以儘力描述),查地圖來找到目的地(當然,現在的電子地圖很便利,一搜就可以找到,我只是放在沒有電子地圖的前提下),雖然會費一些力氣,但是能找到。

所以學習區可以定義為:可以挑戰自我,而又不會因此受重挫。

納西姆·塔勒布的《反脆弱》一書中將事物分為三類:脆弱的、強韌的、反脆弱的。

在遭受到恐怖襲擊、金融危機、百年一遇的洪水或是地震之後,而無法復原的,就是脆弱的;可以復原的,就是強韌的;能不減反增的,因此成長、受益的,則是反脆弱的。

尼采有言:

那些殺不死我的東西,將使我更強大。

然而只在學習區練習,很難。

人都有惰性,並且有著很強的自我滿足感,當我們在一個領域獲得驕人成績時,會更願意享受這種滿足感,從而不願跳出「舒適區」進入「學習區」以求得進步。

而這種「舒適感」嚴重阻礙了我們對新技能的學習,並會逐漸喪失競爭力。

如果你看過邁克·華萊士的「談笑風生」,你會被這位八九十歲的老人言語中的機鋒深深折服,而有些人到了八十歲智力就退化到了8歲,其兩者區別就在於不斷學習、不斷挑戰自我的重要性。

所以,世上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一天不進步就難受。

萬維鋼在書中引用了這麼一個故事:

喬布斯臨死前,華爾街日報記者沃爾特·莫斯伯格曾經採訪過他一次。那個時候,全世界包括喬布斯本人,都知道他很快就要死了。這時候的喬布斯是個什麼狀態呢?

莫斯伯格寫道:在進行了肝移植手術後,儘管仍在家中靜養,但我依然受邀前往他的家中。儘管我很擔心他的身體,但在他的堅持下,我們還是走向了附近的公園。他解釋道,他每天都會出來走走,而且每天都會給自己制定一個更遠的目標,今天的目標就是附近的公園。我們邊走邊談,他突然停了下來,看起來情況不妙。我懇求他回家,還特意告訴他,我不懂心肺復甦,因此第二天的報紙上可能會有這樣的標題:《無助的記者導致史蒂夫·喬布斯命喪街頭》。

但他卻笑了,並拒絕了我的要求。

停了一會兒後,他繼續走向公園。

2. 將練習內容拆分開,並針對性重複練習;

這裡我們將說到刻意練習最關鍵的部分:基礎練習。

姚明曾在2011年擔任CBA轉播解說時曾透露過易建聯一個訓練秘密:

那年夏天,人們注意到易建聯有一個「金雞獨立」的跳投動作非常像諾維斯基,而且命中率相當高。這個動作其實是他自己「加練」的結果,這種專門訓練比比賽還重要。

姚明說:「阿聯夏天接受的針對性極強的專項訓練是他近兩年迅速提高的關鍵,我們的球員一直在比賽,其實真正應該做的就是像阿聯這樣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項訓練。」

一個高水平的美式足球運動員只有 1 %的訓練時間是用於隊內比賽(一部分原因是怕受傷),其他的時間都是用於各種相關的基礎訓練。把特定動作練好,才能贏得比賽。

再比如寫作:

中國傳統的培養方法,一個作家的訓練就是讀小說,評論小說,然後一篇接一篇地寫完整的小說,除此之外大約就是要到各地體驗生活,因為「功夫在詩外」。

問題在於,中國大學的中文系從來沒有成功地培養出一個像樣的作家。

面對這種局面,一般人馬上會得出結論:寫作靠的是天賦,作家不是培養出來的。

但是美國大學是可以培養作家的,而且還培養了中國作家,比如哈金畢業於波士頓大學文學寫作專業,嚴歌苓畢業於哥倫比亞學院文學寫作系。

《三聯生活周刊》曾經對美國翻譯家埃里克·亞伯拉罕森有一個採訪,亞伯拉罕森曾經翻譯過王小波的作品,對中國作家相當熟悉。採訪中有一段對話值得直接摘錄下來:

三聯生活周刊:你覺得中國當代作家們的寫作水平和英美一流作家相比有多大的差距?

亞伯拉罕森:我個人感覺在技巧上還存在一些差距,大部分中國作家幾乎從來沒有經過專業的寫作訓練。而在美國,專門的寫作課程非常多,內容也很成熟。我知道很多中國作家對這種寫作班非常不屑,覺得這種課程會帶來一身工匠氣,但這種寫作班至少能夠告訴你,如果你的小說寫到3/4時崩潰,你該怎麼辦.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是不會被教壞的。

由上面兩個例子我們可以得出,刻意練習必須具備兩點:

1. 大量的重複訓練;

2. 高度的針對訓練。

技能是人腦中的一種硬體結構,是「長」在人腦中的,那麼人腦到底是怎麼掌握這種硬體結構的呢?

一個比較主流的理論說:

這是神經元的作用。

完成一個動作需要激發很多個神經元,如果這個動作被反覆做,那麼這些神經元就會被反覆地一起激發。而神經元有個特點,就是如果經常被一起激發,它們最終就會連在一起!

如此一來,高手與普通人的區別就顯現出來了。高手通過長期的訓練獲得了特殊的神經腦結構。

練習,是對人體的改造。

(PS:我這裡說的基礎練習不是指「舒適區」而是指「學習區」中的基礎,其兩者區別在於,一個是你已經熟練掌握的,另一個則是完全陌生的,所以千萬不要認為「基礎練習」=「舒適簡單練習」

3. 練習過程中要隨時獲得有效的反饋

之前在這篇文章「學生,求知」里我談及到糾錯的重要性。

有效的反饋是刻意練習中最為重要的一環。

我們在接觸一項新活動或是學習一項新技能時,一定要注意「反饋」。

換句話說,也就是一定要有正確的方向。

就拿跑步來說吧,我曾在知乎上見過最為滑稽的一幕是這樣的:

有知友想要堅持跑步,上知乎詢問注意事項,有專業人員給出一些對膝蓋、腳裸、肌肉的保護措施,沒人看,反而一個宣稱著跑步最重要的是堅持,並且講述了一個感人心肺的故事,感動的網友紛紛點贊,那個提問者最後就信了「要堅持」,於是就去跑,三個月後他發了一篇文章,大體意思是愚昧的行為造成慘重的代價,因為不正確的跑步姿勢導致肌肉受傷,卻因為還堅信「要堅持」而繼續跑,最後住進了醫院。

這個小例子可以看出,無知是多麼的可怕。

之前我在一篇關於純灌雞湯的壞處的文章里寫過這麼一句話:

世界上比道德敗壞更可怕的是無知。

道德敗壞顯而易見,而無知遁於無形。

錯誤的練習只會讓你付出更為沉重的代價。

在明白了「有效反饋」的重要性後,我們再來看看如何獲得有效的反饋。

最實用、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問老師。(當然這裡的老師也可以是領域中的大神,或是一些有著多年經驗的人士,都一樣。)

很早以前我和一個朋友說過:

你如果想在一個新的領域快速入門,最好的辦法就是跟對人。

這句話是我根據我的一些經驗得出的,具體細節我之後會專門寫一篇文章來講講的,今天姑且不細談。

韓愈說: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世上最好的國際象棋手、高爾夫球球手,他們的比賽水平肯定遠超過自己的教練,但是他們為什麼還要請教練?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教練能從旁觀者角度提供即時反饋。

有句古話說的很好: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尤其在做輸出的時候,必須有旁人來給你糾正錯誤,曾有個學妹問過我關於如何練習寫作,我當時只說了一點:

必須有人給你糾錯,指出你的語法錯誤、用詞不當、結構不合理等等,如果沒有合理的反饋,你寫100篇文章和寫一篇文章,沒區別,當然,也可能你打字速度會有所提高:)

所以,當我們決定要通過練習來提高自己的時候,在確定目標後,絕對不能埋頭去做,你要時不時得到一些反饋來糾正你前行的道路,否則,你的前方不是頂峰,而是深淵。

4. 練習時必須高度集中

之前我在這篇文章「方法論,論方法」的末尾提及了「寓教於樂」這個概念的錯誤性。

我們現處於一個試圖把一切東西都娛樂化的時代。

我們希望看個電影就能學到知識,聽著英語歌就能練好聽力,看一本書就能大徹大悟。

想法很好,但是並不現實。

練習是需要重複的,而重複一定不好玩。教育需要全面,而娛樂一定只關注其中好玩的部分。所以娛樂跟學習必然是不相容的,如果你是在娛樂,你就不是在學習。你可以用娛樂的手段號召人去學習,但娛樂本身絕對不是學習。

「寓教於樂」是現代社會提出的,從來沒有哪位古代哲人認為應該寓教於樂。波茲曼曾振聾發聵地寫道:

教育哲學家認為獲得知識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認為其中必然有各種約束的介入。他們認為學習是要付出代價的,耐力和汗水不可少,個人的興趣要讓位於集體的利益。要想獲得出色的思辨能力對年輕人來說絕非易事,它是異常艱苦卓絕的鬥爭。西塞羅說過,教育的目的本來應該是擺脫現實的奴役,而現在的年輕人正竭力做著相反的努力——為了適應現實而改變自己。

所以如果你想學點知識,最好的辦法是:

先輸入——讀書(最好是正規的教科書或者專業著作)——在安靜的環境下反覆讀——做筆記,甚至要做習題得到反饋——最後輸出——教他人或是寫文章

之前我在「為什麼我讀了那麼多的書還是沒有提高?」里提到過,真正能獲得成長途徑有且只有一種:學習——思考——踐行,三者缺一不可。

呼,寫到這裡可以算是結束了,用了一周時間寫了近5千字,但是我並不滿意,原因在於我對這套方法沒有切身體會,我也是初試者,所以還無法寫出太深的感悟,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書中的講解拆開、揉碎整理成這麼一篇文章,並且分享出來。

以後我會將它完善的,同時我也希望你也能行動起來,通過「學習——思考——踐行」來成長、改變,以至於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雖然學習這條路註定充滿了苦澀與孤寂,但是走在這條路上的修行者無時不刻閃耀著信念的光輝。

這,便是一種信仰

我至今記得老藝術家李立群先生在《金星秀》的訪談最後,說過這麼一句話:

不要怕未來的路會很荒涼,路只會越走越好。

「知識無用論」這種荒謬的言論已經被擊破,隨之而來的是知識變現時代,那麼,這張船票應當如何獲取?

========================================

文章首發於個人公眾號:生有涯而知無涯

一個試圖傳遞理念和觀點的公眾號。


推薦閱讀:

批量提取文件名
人生遊戲之路
喝咖啡為什麼會讓心臟不舒服?
2016年最後兩個月,學生黨高效利用活頁本玩轉從容倒計時!
是否有能擔當閃念膠囊部分功能的iOS APP?

TAG:知乎 | 成长 | 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