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讀後:奧勒留的哲學

馬可·奧勒留作為一代羅馬皇帝,且這本書畢竟傳世這麼多年,溫總理也傾力推薦,不管再怎麼不像一本書,我覺得應該還是有些乾貨存在的。於是,慢慢的品這碗雞湯,還是品出來了一點奧勒留的人生哲學,因為「一個人靠什麼指引呢?唯有哲學」。

  • 宇宙不過是在按照它的本性永恆運轉

書中第一卷作者就提到「宇宙是通過各種元素及由這些元素組成的事物的變化保存其存在的」。奧勒留的宇宙觀,用馬克思主義的話來講,就是樸素的唯物主義。宇宙是按照什麼運轉的呢?「本性」。本性,幾乎是全文詞頻最高的一個詞了,在東方文化里,譯者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對應:「道」。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那個人類尚很懵懂的年代,聖賢們都感覺到世界的運轉有一種唯一性的神秘力量在維持(當然他們肯定不知道現代物理學的standard model這種東西)。這種「本性」是貫穿在整個宇宙中的。

  • 整體和部分

整體和部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也是常見的一對概念。奧勒留認為整體和部分遵從的是同一本性。所以可以推導出來,同樣作為宇宙一部分的「人」和其他事物,本性是一致的,所以無論周圍的事物怎樣變化,人都不應該覺得奇怪,因為人不應該對符合自己「本性」的東西感覺到奇怪——「正像對無花果樹結出了無花果感到大驚小怪是一種羞愧一樣,對這世界產生了本來就是它產物的事物大驚小怪也是一種羞愧……一個舵手對風向不遂人意大驚小怪,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羞愧」。

  • 事物並無善惡之分

就像上面所說,既然世間萬物遵循同樣的規律在運行,怎麼可能有善惡之分呢?「死生、榮辱、苦樂所有這些事情都同樣地發生於善人和惡人,它們並不使我們變好或變壞。所以,這些事物既非善亦非惡。」

可是既然善惡不是事物的屬性,那善惡存在於何處呢?且看下一段。

  • 人的三個部分

「不管我是什麼人,都只是一小小的肉體、呼吸和支配部分。」所以在奧勒留的觀念中,人是這三部分組成的。而他是極度輕視肉體的,「要始終注意屬人的事物是多麼短暫易逝和沒有價值,昨天是一點點黏液的東西,明天就將成為木乃伊或灰塵。」「一言以蔽之,屬於身體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屬於靈魂的只是一個夢幻,生命是一場戰爭,一個過客的旅居。」

那這三部分中,什麼是重要的東西呢?毫無疑問,是「支配部分」。這個支配部分,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人類的「選擇的自由」,或者叫「自由意志」。作者可是對它毫不保留溢美之詞,他引用愛比克泰德的話來說:「沒有任何人能奪走我們的自由意志。」而作者自己的畢生追求則是「我的歡樂是使支配能力健全同時又不脫離任何人或對人們發生的任何事情,而只是以歡迎的眼光看待和接受一切,根據其價值運用每一事物。」

所以書接上文,正因為作者認為支配部分是我們自己人生中唯一能掌控的東西,那麼善人和惡人的分界線也就在此:外界事物因為是中性的,而人心中卻可能因此產生了善和惡的「意見」。當然人也通過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防止一切意見的產生,所以才有下面的句子:「丟開你的意見,那麼你就丟開了這種抱怨:』我受到了傷害。』而丟開了『我受到了傷害』的抱怨,這傷害也就消失了。」

  •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剛才已經說到奧勒留是服從於客觀世界的運轉,以及輕視肉體的。所以他在書中反覆的提到人生之白駒過隙,甚至有若干節的標題都在重複表達這同一個意思:「最長久的名聲也是短暫的」;「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後被人遺忘了」;「痛苦不是不可忍受的或永遠持續的」。

PS:這本書因為是奧勒留的行軍途中的筆記,並非有意成書,所以很多觀點都是會反覆多次出現在不同的章節,被強調。

  •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度過我們的人生?

——「唯一能從人那裡奪走的只有現在」。「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喪失過去或未來——一個人沒有的東西,有什麼人能從他奪走呢?」從這句話來說,奧勒留可是活在當下的大師,我還懷疑,是否喬布斯也從奧勒留這吸取了精神養料:「在採取每一個行動時都問自己,它是怎樣聯繫於我呢?我以後將後悔做這事么?還一點點時間我就要死,所有的都要逝去。」

除了要珍惜當下,珍惜時間以外,奧勒留還給我們什麼教誨呢?「讓任何行為都不要無目的地做出」,這讓我想起《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的「以終為始」。另外,他還給我們暗示了幸福之道:「只要你將以你的本性所欲的這種方式度過你的餘生你就是滿足的」。他也高度讚揚了那些熱愛自己事業的人:「熱愛……各自的技藝的人……這些人,當他們對一件事懷有一種強烈的愛好時,寧肯不吃不睡也要完善他們所關心的事情。」

總之,這書雖然比較凌亂,但還是比較完整的呈現了奧勒留的哲學。當然,一方面由於是譯文,一方面是本身內容編排就沒有什麼規律,還常見一句話說好幾遍,而導致了可讀性沒有那麼強,但能讀到以上的東西,仍覺得受益匪淺。
推薦閱讀:

TAG:沉思录书籍 | 哲学 | 自由意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