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孩做交易好不好?

我到姐家住幾天,發現她和女兒(我侄女)的相處基本上是一種交易模式。

比如你把飯吃完,我們就出去玩。

我們洗完澡,就去看電視。

老實說,我之前並不覺得這種交易式的教育有什麼問題。但是當我這樣對待侄女的時候,這個小屁孩就會有很強烈的反彈。這讓我覺得她是不是對這種教育方式很反感,只是無力反抗父母,但至少還可以反抗我這個舅舅。

將心比心,如果誰跟我說做完工作才可以拿工資,我也不爽,但這種不爽是否定這種教育方式的理由嗎?


謝邀,這種方式不好,使孩子喪失了她自己的內驅力,缺少對事情本身的享受(聽上去很文藝,但心理學有研究的)。估計你姐姐壓力也大。

以前的家長是不好就打,現在對於懲罰的副作用宣傳得多了,有的家長就採用獎勵的方式,但獎勵也有很多問題,例如

1.外部強化壓制了內部激勵,即過度合理化。特別是在獎勵與表現的好壞無關時,會發生過度合理化。

2.大鍋飯可能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3.當他不喜歡做做某件事,獎勵的效果也不大。如果孩子不喜歡練鋼琴,獎勵的效果也不大,但當他表現優異時及時的表揚效果可能更好。

對於教育孩子來說,獎勵(包括題目中的「交換」)最大的問題就是過度合理化和阿倫森效應的問題。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一個老人對踢球的孩子不堪其擾,就付錢請他們來踢球,並且給的錢越來越少,孩子們一氣之下不踢了,正好達成老人的目的。(如果這是真事,可真有心機啊)。

過度合理化的原理是這樣的:我們總是試圖為自己或他人的行為賦予原因,而一般來說總是先找外在原因,找到外在原因就停止了,不再找內部原因了。在這個例子中,孩子們漸漸在「解釋」踢球這件事時,開始是沒有外部原因的,只是為了踢球而踢球,所以只要一直踢球,他們就會一直快樂。而隨著老人給錢,踢球的原因成了外在的——錢。這時,他們已經忘記了踢球本身的快樂。

阿倫森效應是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在這個例子中,由於過度合理化,孩子們只關注錢,偏偏這錢還越來越少,於是由於阿倫森效應的作用,孩子開始越來越不滿意了。

那麼到題目中「你把飯吃完,我們就出去玩」這個例子中,會怎樣呢?由於過度合理化,孩子會忽略食物的美味,忽略到一家人共進晚餐的樂趣,忽略掉對晚餐準備人的感激,她會把注意力逐漸放在「玩」上。而由於阿倫森效應,孩子對外在獎勵(「玩」)的需求會越來越高,當家長無法滿足時,會發生衝突。

有一個心理學實驗,是對兩組喜歡繪畫的學生進行研究,第一組在畫好後得到一張證書,第二組則什麼都沒有。兩組學生都很高興地畫畫。不過幾天後,研究人員再要求兩組繪畫時,第一組明顯比第二組更積极參加實驗,然而第二組卻對畫畫更有興趣。

繪畫這個例子比「心機老人」那個例子更貼近我們的生活,它幾乎每天都在發生。過多的獎勵也許會讓孩子投入更多時間繪畫,甚至可能由此暫時提高回到技巧,然而他投入的時間越多,他在獎勵上的關注越多,對繪畫本身的興趣越少。

除了上面說的過度合理化和阿倫森效應問題,這種交換的行為發生在家庭中,還會影響親子關係,自我構建。孩子可能認為父母一直要求她這要求她那,這令她有種失控的感覺,在青春期,可能導致親子之間爭奪控制權。爭奪控制權恰恰可能導致磨蹭。孩子也有可能認為一切都是交換,感情也是交換,這將是多麼涼薄。

當然,上面說的這些都是過度使用,偶爾、適量使用我認為並不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

最後,對於吃飯的問題,我們家沒有這個問題,但我建議在建立就餐環境上下功夫:飯菜更美味,就餐區與其他區域隔離,玩具、手機全都禁止帶到餐桌上,全家人一起進餐等等。

對於快速洗澡等,我目前採用的辦法是:在白板(你當然也可以用紙)上寫下小火車時刻表,例如:①閱讀繪本;②騎自行車;③喝奶;④刷牙……,完成一件事就由孩子自己擦掉。

好處是:①孩子的秩序感強,他覺得這樣有趣,很喜歡玩。②孩子知道他喜歡的娛樂列在時刻表了,可減輕焦慮。③分步驟,減少家長的心理壓力。

其實快快洗完澡然後我們看電視,和排日程很像,要看具體怎麼操作。區別在於,一個是催促、嘮叨,一個是有條不紊的安排。


謝邀。

反對這種交易相處方式。這等於告訴孩子,洗澡是不好的,看電視是好的,吃飯是不好的,出去玩是好的。我們要做的是,把洗澡和吃飯都成為好的,跟出去玩一樣好!讓孩子享受美食,享受洗澡的舒適,找到孩子的興趣點,比如把飯做好吃點好看點,別逼著孩子吃,不吃就算了。洗澡多放點他喜歡的玩具,洗澡的時間可以商量,這都是很好的方式。重要的是,要弄明白孩子為什麼不愛吃飯和洗澡。

另一方面,這就讓孩子感覺,有很多的不得以,不得不去洗澡和吃飯,因為不洗澡吃飯,就不能看電視出去玩,無奈,不愛去,這對於積極樂觀的心態培養是不利的。

家長可以獎勵,但是獎勵最好是自然而然的,有前後邏輯關係的。例如,因為你今天洗澡很配合,所以洗得快,所以我們還有時間出去玩一會兒。讓孩子切實體會到這麼做的好處,而且好處來的自然而然,而不是因為這麼做家長高興,所以獎勵。要讓孩子明白,我們陪他出去玩,陪他看電視是因為我們愛他們,想讓他快樂,而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讓我滿意的事情。如果是後者,那我們和老闆有什麼區別?你愛老闆嗎?他發工資的時候你體會到老闆對你的愛意嗎?對不對?


我不知道你們家對於交易的定位是什麼……

但吃完飯才能出去玩這叫規則,總不能含著飯邊玩邊吃啊。

交易是:你這次考試考了100分,我就給你買個xxx。這種

正確的做法是:努力就好了,新年禮物有xxx,但媽媽/爸爸希望看到你的努力。

說的比較簡單,其實裡面的操作其實是比較複雜的。

制定規則是必須遵守的,合理的,以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為前提的,最好是全家一起來遵守。

以及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也請注意語氣啊。


教育方法和教育觀念的區別,大部分家長還比較懵懂。題主疑惑在:如果該方法顯見有效,為什麼從媽媽換成舅舅後執行不下去;如果該方法不對,那究竟怎樣才是對的。

和小孩做交易是不是一種教育方法?答案是肯定。

和小孩做交易好不好?答案是否定。

它是一種教育方法,因為它約束了行為;但它不是好方法,因為後果難料。在一定時間內的確起到了積極作用,可是,如果把時間再延長些,超過今天,延到明天、後天。。事情就會起變化。

孩子會不會變得做前先談條件呢?有可能。

孩子會不會沒有獎勵就不做呢?有可能。

孩子會不會把自己該做的事也歸入討價還價的範圍呢?有可能。

瞧,一個當時有效的教育方法,後面會帶來這麼多不確定,還能說它好嗎?充其量也只能算權宜之計。

將心比心,如果誰和我說做完工作才可以拿工資,我不會不爽,這很正常,先有付出才有回報。大人們明白,是因為這規矩就是大人們自己定的,整個社會約定俗成,彼此制約;孩子卻不明白,他們還沒進入社會,家庭是完成社會化的第一站,規矩由家長定,大部分情況下孩子只有服從。

理想的家庭教育應該是觀念與方法一致,均為上乘。把該吃的飯、該洗的澡做成了交易,屬於觀念錯誤但方法有效,當時管用,後患難料。希望孩子遵守規則,要先給他選擇權,讓他參與制定規則。飯吃完才可以出去玩,這個規矩是家長定的,若與孩子商量,他一定不會給自己定得這麼死。規矩定得死,才會出現硬碰硬,活,才有商量和迴旋的餘地。家庭教育中的一些矛盾其實是可以避免的,問題在家長權威壓住的是孩子的選擇,那麼交易一定會出現,它既能實現家長的目的,又能讓孩子得到好處。

如題主家的情況,一般我會先問孩子,做完A再做B,還是繞過A直接去做B,或者你有什麼更好的安排?我出讓一部分權力給孩子,到執行時他不會抵觸。當然他也有出爾反爾的時候,那我會問,說話不算數可以嗎?如果你對我說話不算數,我也對你說話不算數,最後誰的損失比較大呢?

現代的家長應該鼓勵孩子思考,學著自己做決定,哪怕他的決定很爛,你可以提建議,但至少也要給他鍛煉的機會。單方面下命令是很爽,少費許多精神,可我得說句實話,將來家長流的淚水,恐怕都是當初省下的汗水。

最後附上教育觀念與教育方法的歸類,謝謝邀請,回復晚了很抱歉~

當孩子面破壞孩子的玩具,對孩子有多大影響? - 長敗娘的回答 - 知乎


先說明,我沒孩子,甚至沒結婚,但是我母親教育我的方式有些類似:讓孩子明白交換原則,而不是一味的索取。

題主姐姐的方式確實是不可取的,原因在於,她把交換原則籠罩了孩子全部生活,而我母親在教育我的時候,只是針對我的任性、不合理的需求,才會採取交換的方式來對待(當然合理與否由我母親決定)。比如:我有了很多高達,但是每次去逛街的時候,我仍然會吵著要買,母親並不會很嚴厲的拒絕或者很無奈的接受,而是和我談條件,用做家務來換,一般一個高達要幫忙刷一個禮拜的碗,不刷就沒收我玩具,順利完成,我母親甚至會再獎勵我點別的。這對我的成長很重要,所以我從小沒和家裡其他親人要過任何東西,因為我可以通過我的勞動獲得我想要的大部分東西。

而對於我合理的、探索性的要求,我母親是默認允許的,比如,我要買書看,而且是漫畫書,我母親不會拒絕,會很痛快的答應我然後【陪我一起看】(我母親喜歡漫畫書,也願意我喜歡);我要出去玩,我母親會先陪著我寫完作業然後把我送到朋友家(我母親甚至幫我寫作文,好讓我早點出去玩);我想學樂器,我母親會積極幫我需找好的薩克斯老師(越貴越好,因為她特別喜歡我吹薩克斯的樣子);

對於孩子的要求,一味的滿足,拒絕,或者像題主姐姐的對待方式都是不可取的,需要分情況去對待,我母親當年對待我的方式也不見得是成功,但至少塑造了一個目前算是「懂事、優秀」的孩子。

補充一句,我母親曾告訴過我,她最大的夢想就是做我最好的朋友,而不僅僅是一個母親,我覺得這句話對大家會有很多幫助。


不好。這樣對孩子的臀部發育有極大害處


要獎勵不是交易。

交易是先談條件。

獎勵是事後有驚喜。


推薦閱讀:

不幸福家庭的孩子是什麼體驗?
怎麼才能讓孩子愛看書勝過愛看電視?
把學生當成【人】也許是最好的辦法
為何我可以和同學老師朋友相處得很好,但一放假回家和父母每天都要吵嘴?
有多少人曾經受多校園暴力、宿舍欺凌?

TAG:教育 | 育兒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