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的紀念碑
在孟加拉首都達卡市區的拉耶巴扎(Rayerbazar)有一座造型獨特的紀念碑:一堵略呈弧形的赭色磚牆上開著一個正方形的窗口,磚牆前是一方小池塘,其中豎立著一個表面由黑色瓷磚覆蓋的長方形水泥石柱。
(拉耶巴扎知識分子殉難紀念碑)在孟加拉獨立日1971年12月16日*的前夕,有超過200名來自各個領域的知識分子從他們在達卡的家中被西巴基斯坦(即現在的巴基斯坦,獨立前的孟加拉為東巴基斯坦)軍隊及其本地僕從者帶走。12月15日,他們蒙著眼睛、雙手被反綁的屍體在諸如廢棄的磚窯等處被發現。這是孟加拉獨立戰爭期間針對知識分子的最大規模的單次暗殺行動。歷時10個月的獨立戰爭共奪去了至少30萬(有學者估計至多有300萬)平民的生命。根據孟加拉亞細亞學會(Asiatic Society ofBangladesh)的估計,死者包括了超過1000名遭到故意殺害的各界知識分子,其中有眾多的大學教授和學者,還有為數不少的記者、醫生、律師、工程師和其他文藝工作者。然而,對南亞格局和當代孟加拉政治和社會有著長久而深刻影響的如此重要的一次衝突,由於當時東西對峙的冷戰大背景,蘇聯和美國雙方都將這場較量的主角當作是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軍人政權,而孟加拉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研究。(更多國際政治背景請參考Gary J. Bass《The Blood Telegram》一書。)
(被槍殺的知識分子)伴隨著國家獨立,孟加拉失去的是這些知識分子和他們所代表的基於孟加拉穆斯林身份認同的世俗民族主義。在不同的民族主義敘事背景下,當代的孟加拉人民通過對死者的紀念而團結起來。12月14日也成了孟加拉的知識分子殉難紀念日。拉耶巴扎的知識分子殉難紀念碑即建在一處遇害者屍體被發現的廢棄磚窯上。但是,對於一場造成平民大量傷亡的戰爭來說,為什麼要單獨設立一個知識分子殉難日?這是因為,這些遇害的知識分子,通過報刊社論、文學作品、藝術和音樂,對建立一個統一的孟加拉穆斯林身份認同有著巨大的貢獻。孟加拉人民的內在凝聚力正是由死去的知識分子給民族記憶帶來的傷痛和他們支撐起的道德框架所產生的。同時,對紀念碑重要性的忽視也為大眾審問了當代孟加拉政治及其參與者。在當代孟加拉政壇,仍然能看見當年的施害者和他們從屬的政治組織的活動。直到2009年,戰爭結束後的第38年,孟加拉政府才設立了孟加拉國際刑事法庭來處理當年在戰爭中的施害者和他們的罪行。到目前為止,有11人接受了該法庭的調查和審判,共有5人因他們在戰爭中犯下的反人類罪行被執行了絞刑,其中不乏顯赫的商人和政客(如Motiur Rahman Nizami,他曾在1991年到1996年、2001年到2006年兩次擔任孟加拉國會議員,並就任過農業部長和工業部長。他於2016年5月11日被執行絞刑)。國際刑事法庭的判決在孟加拉引起了不小的震蕩,反對者指責政府通過法庭迫害其政治對手,支持者則歡迎這遲到的正義。
(Motiur Rahman Nizami,1943年3月31日 – 2016年5月11日)
無論如何,1971年戰爭對當代的孟加拉社會仍然在產生持續的影響。正如拉耶巴扎的紀念碑,在孟加拉前進的道路上也許有這麼一堵高牆,但是牆上卻有死去的知識分子們為孟加拉人民打開的一扇能看見未來的窗。
*:官方把1971年3月17日孟加拉獨立戰爭打響的那一天設為獨立日。但國際上也有很多人把12月16日西巴基斯坦軍隊投降日當作是『東巴基斯坦』正式成為『孟加拉國』的紀念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