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現代化與自由——80後的主流意識
有人說,80後和90後是「沒有歷史的一代」,無知、愚蠢。還有「物質的一代」、「享樂的一代」、「垮掉的一代」、「遊戲的一代」、「大話的一代」、「卡通的一代」等等。
中國在20世紀的現代化轉型中,有三代人是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記的,並不是每一代人都能遇到一個風雲際會的年代,這是這三代人的幸運。19、20世紀之交出生的00後,他們領導革命建立了新中國,可以稱作「革命的一代」;20世紀50年代後出生的50後,是工業化的脊樑,是改革開放的建設者,可以稱作「建設的一代」;而20世紀8、90年代出生的80後和90後,有強烈的求知慾和自由精神,敢於拋棄意識形態枷鎖,擁抱全球化,可以稱作「轉型的一代」。
我們這一代80後,可能是唯一的一代獨生子女,童年時代也已經擺脫了物質匱乏,可以看到外國的動畫片喝外國的飲料,但也有其他時代沒有遇到的困苦。「80後」一代可分為兩群:上大學的和沒上大學的。沒上大學的,自然得早早就業。如果生在城市,或許可以在當地第三產業中找個飯碗;如果生在農村,或許小小年紀就與父親或哥哥一起到珠三角、長三角或北京一帶打工。而上大學的,包括讀研的,只是推遲了自己的就業,在取得學位後找一份看起來更美的工作。這兩群打工者構成了「80後」的主體。
與他們的父輩相比,他們必須面對不知嚴酷多少倍的生存競爭。他們的父輩只是想著不被淘汰,他們則必須記著不斷爭取,因為如果不打拚,現在的贏家可能淪為將來的輸家。事實上,他們從小就在升學中經歷了無數次的考試比賽,但要命的是,當他們攀爬到傳說中的大學聖殿以為可以喘口氣時,才發現真正的競爭剛剛開始;在寫求職信、投簡歷遭受了太多挫折後,才理解生活的底色讓人慾哭無淚。更別說在一個大都市中成家立業了,他們可以看見的大半生或許都得獻給公司與銀行。成為一個高級白領或者進入中間管理層,不再為還住房貸款發愁,可算得上天大的心愿了。那些同齡的「80後」農民工呢,能幹的或許期望在城市成為一個小老闆,還有人覺得掙一筆錢回去開個店更好,更多的則被潮流與環境裹挾著,身不由己,有心無力,不知自己的一生除了日常吃喝與勞作以及娶妻生子之外還能追求什麼。
事實就是如此,整個「80後」一代年輕人被迫把生命僅僅用於維持生命上。或許也有一些普通的娛樂來減輕壓力、打發光陰,但他們的創造性、他們的活力、他們的激情卻都被壓抑,或者白白浪費了。對於生命而言,還有什麼比這更大的不幸呢?國家在經濟轉型中所遭受的巨大陣痛輻射到這代人的整個存在,而他們本是無辜的,他們只是出於祖輩或父輩精英之手的國家戰略與政策的被迫承受者。
在互聯網時代來臨後,中國80後的聲音可以讓世界聽到,讓世界為之矚目。愛國、現代化與自由,是80後的主流意識。我一直慶幸我生在中國,因為能引起世界矚目的國家很少,讓世界注意到這個國家的年輕人也很不容易,但在中國是理所當然的。我們不會注意太平洋島國的人說了什麼,不會在意非洲南美的人的聲音,但我們自己的一舉一動卻日益成為世界的焦點。
從2008年汶川地震,80後第一次作為一個整體讓中國和世界震驚。幾年後,當面對西方媒體在暴恐事件中不顧事實、歪曲真相、乃至別有用心的報道,80後有理有利有節地用事實和證據揭示了真相。在2016年初,80後和90後又聯手出擊,讓facebook成為兩岸年輕人交流的場所的同時表達了他們的愛國熱情。80後的父輩們欣喜地看到「80後」不只是「腦殘追星」、自私自利;西方人則認識到被迪斯尼動畫、好萊塢電影和麥當勞文化喂大的一代人大大超出他們的預期之外,通過意識形態的和平演變而不戰而勝的美好希望破滅了。
在「80後」一代的成長經歷中,整個外在的社會大環境都在促使他們形成個人主義精神。特別是市場經濟的改革,對於以往存在的鄉村共同體和單位共同體都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連他們的父母都要成為孤獨無靠的個人了,更不用說將來直接作為勞動力商品進入市場的他們。與此同時,在經濟社會發展巨大變遷的同時,原來的一套意識形態說教變得不合時宜,這更加速了集體主義教育的失敗,導致了「80後」一代發生了一定程度的精神空虛。但這種空虛是社會性的,由此他們的父輩乃至兄輩紛紛投身於獲取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利益。相對而言,反倒是「80後」一代還試圖去尋找信仰上的著落。
從小就被教育要當「共產主義接班人」,長大後卻發現這個信仰早已被拋棄,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除了賺錢,還有什麼更高的精神追求嗎?當他們反躬自省,他們才發現:當自己的祖國受到外人肆意污衊與欺負的時候,他們的內心是多麼痛苦!這痛苦是他們的生命中經受過的最大痛苦,與其相比,他們在個人謀生中或男女情感中經受過的痛苦真可謂不值一提。同時,也正是在被傷害後產生的這種劇痛使他們產生了無比巨大的力量,這力量的源泉正是他們無比熱愛的祖國,為之哭為之笑為之驕傲為之自豪的神州大地。而當祖國的土地上發生地震,看到災民的苦難時,他們感到自己的精神經受了一次洗禮:如果能夠把這一生獻給為這片多災多難的土地造福的事業,該是多麼幸福!他們彷彿看到了自己一生繼續前行的方向。2008年使他們發現了自己對於祖國和同胞所懷有的親密情感,它是那麼微妙,又是那麼強烈,是那麼不期而至,又是那麼經久不衰。
難道這種大愛不正是他們一直在尋找的最為崇高的生命情感嗎?正是它,使他們能夠超脫當下的庸常世界,忘記個人的得失榮辱,進入一個更為廣大的世界;正是它,使他們感到自己在融入同類友好、表達同樣的感情、做出同樣的行動時,他們珍愛的個性與自由也達到了極致。
人類的發展就是人民自由程度越來越高的過程。奴隸社會,人民只是會說話的工具,無償給奴隸主勞動,結果奴隸不是暴力反抗就是逃亡或者消極怠工。奴隸主為了多獲得剩餘產品,不得不讓人民擁有自己的土地,自己收租,這就進入了封建社會;封建社會裡人民雖然有了一定自由,但開個企業要官府層層批准,動輒沒收,文字獄又剝奪了思想和學術自由,結果在面對帝國主義侵略時一敗塗地。甲午戰爭後,有識之士大聲疾呼「身貴自由,國貴自主」,國家富強的關鍵在於「自由不自由耳」!中國革命中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為的就是人民的解放,為的就是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自由王國。
有個說法,即文化是多元的,各種文化一律平等,不存在誰向誰學習的問題,也不存在什麼普世價值。這個說法其實就是說,自由平等的觀念和封建等級制、奴隸制等專制觀念沒有高低之分,某些國家的人民永遠不能享有國際公認的現代公民權利,這話是騙不了清醒的80後的!實現現代化的四要素:市場經濟、民主、法治、自由,缺一不可。這些制度和觀念的確立,標誌著社會管理制度和協作方式的根本變革,是現代與前現代的分水嶺。個人偏好可以自由,你願意在家裡三跪九叩也沒人管你,但社會制度上要和普世價值接軌。比如說,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並非中國所獨有的。《聖經》的《路加福音》6.31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猶太教說:「你不願施諸自己的,就不要施諸別人。」穆罕默德曾說:「最高貴的宗教是這樣的——你們自己喜歡什麼,就該喜歡別人得什麼;你自己覺得什麼是痛苦,就該想到對別的所有人來說它也是痛苦。」
80後的父輩讓中國在器物層面上實現了現代化,現在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就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中國在制度和文化上實現現代化的重任就落在80後的肩上,我對這個轉型成功有一定的信心,因為80後是自由而敢於表達的一個群體。毛澤東曾經說過,「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80後在互聯網普及、出國旅遊留學越來越多的情況下,真正做到認識世界,認識到現代化不可抗拒,同時會利用網路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利,隨時監督政府和官員,迫使他們不敢貪污受賄、不敢枉法霸道、不敢偷懶怠政、不敢阻擾改革開放。80後伴隨中華崛起的過程而成長,當他們退出歷史舞台的時候大概是新中國建國一百周年,那時交給下一代的中國將是一個轉型成功、富強、民主、文明的偉大國家!
推薦閱讀:
※當今社會為何懶癌患者那麼多?
※詳細對比80後與90後,他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有哪些?例如從價值觀、生活方式、興趣愛好、消費習慣等
※《超时空要塞》和《太空堡垒》有什么区别?
※80/90後童年流行的奇怪的兒歌都是從哪流傳出來的?
※如何把羅大佑的《童年》重新填詞,變成回憶80後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