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使用覺醒劑
從金生麗水到五石散
在五行屬性中,金的特性,也就是功能為收斂肅降。收斂,便相當熱脹冷縮中的冷縮。金在寒熱溫涼中屬於涼,這個涼,也就是降溫,降溫後便出現冷縮的狀態。
在我們這個世界,火飄忽不定,水榮潤下流,無法做成固定的東西,相對形態固定,能做成東西的只有金木兩種狀態。其中木的狀態是生髮,是一個不斷生長的狀態。金則屬於肅降,屬於一個收縮的狀態。
那麼,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在空氣潮濕的時候,石頭上會凝聚出水滴,而木頭上則不會。這便是由於石頭屬於金,具有收斂肅降的功能,能將空中的水氣凝結成水。這一點,對於我們生活的世界非常重要。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西部為崇山峻岭,海拔很高,在五行上也為金。那麼大氣層中的水氣遇到這些海拔很高的高山,便會被這種收斂肅降的功能給捕獲,從而凝聚成降雨,或者降雪。在登山的時候,尤其是海拔比較高的山,其天氣是瞬息萬變的,降雨和降雪非常普遍。
所以,天空中水氣被這種高山所凝聚成降水或者降雪,其它地方的水氣便會源源不斷地補充過來,而這個地點的降雨便不斷地形成。西部雪山,山頂始終白雪皚皚,便是空中的水氣所凝結。水氣一旦變成水,便順山下流,彙集成江河大川。長江、黃河的源頭便是如此形成。
這些河流東行入海,再蒸發形成水氣,便形成一個穩定的氣候圈。如此才產生了中華源遠流長的文明。
在人體上來講,行使這個收斂肅降功能的便是肺。肺主收斂肅降,人體內的水氣蒸騰到肺便會凝聚,這也就是金生水的過程。也就是肺生腎。這裡肺所生成的水便是人體的真陰。所以肺的功能好壞,其實也決定了腎功能的正常與否。
肺主收斂肅降,這點便和金石之品具有相同的功能,因此石類中藥進入人體,都具有收斂肅降的這種功能,也具有金生水的功能。有一味中藥便是鐘乳石。鐘乳石色白入肺,能迅速地增強肺的功能,使肺氣收斂肅降功能加強,由此把人體的水氣凝聚起來,生成真陰,下行於腎。這便是鐘乳石能迅速填補人體精氣的原理。
否則從化學成分上來講,石鐘乳不過是碳酸鈣而已,怎麼會有添精補髓的功能。
由此可以推測兩晉時期的五石散。以五中石頭做成散劑,服用後身體會發熱,精力亢奮,很多士大夫做為春藥服用,結果因縱慾而精盡人亡。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處方是張仲景先師組配用於治療勞損的處方。
五石散,五中石頭,分別對應五臟,服用後便能收斂凝聚五臟精氣,使入於腎。一時腎精大充,如不能清心寡欲,便流入淫慾之中。
現在人研究五石散,只知道這五種石頭,無法理解五石散怎麼會有那麼強大的功能。當然了,這是由於不懂傳統哲學的理念,只從化學成分上去研究,怎麼可能得到究竟。
冰毒的發明是一個必然,而不是偶然。
冰毒的主要原料之一的麻黃起源和使用的都很早。作為傳統中藥,麻黃已經在中國使用了上千年之久。1885 年,作為麻黃主體成分的活性生物鹼,麻黃鹼被成功提取出來。而作為擬腎上腺素葯,這種藥物能興奮交感神經,鬆弛支氣管平滑肌、收縮血管,且有顯著的中樞興奮作用。與腎上腺素不同的是,麻黃鹼可以口服,且作用時間更長,藥效更強,適應症更廣。用於治療鼻粘膜充血時,效果更好、更快而且更持久。
1887年,羅馬尼亞化學家 Edeleano 在德國柏林首次合成了麻黃素的類似物苯丙胺(amphetamine)。同年,日本化學家長井長義(Nagai Nagayoshi)也從麻黃素中結晶提取出了苯丙胺(也有宣稱是1883年),最早曾用於治療肥胖症,因其可以保持頭腦清醒並抑制食慾(至今治療肥胖症的藥物中也有苯胺類藥物)。
1919年(也有說1917年),日本化學家阿.雄賀多(A.ogata)或緒方章合成甲基苯丙胺,由於是麻黃素的副產物,一般稱為偽麻黃素(偽麻黃素原意指甲基苯丙胺或苯丙胺存在爭議)。
當時,人們並沒有認識到它們嚴重的副作用。1927年,發現amphetamine可作為霧化劑吸入,用於解除鼻炎的阻塞癥狀,於是在1932年推出一種含有消旋安非他命,品名為Benzedrine的鼻塞吸入劑。
1940年推出了片劑。苯胺類藥物的興奮作用很早就被認知,據稱從1920年起就有人為尋求感官刺激而吸食。在它作為吸入劑使用後不久,第一份發現它具有刺激神經,使人興奮、不覺疲勞的作用的報告便已出台。不過,有意思的是,恰恰是這些「副作用」擴大了苯胺類藥物的治療範圍。比如,甲基苯丙胺的中樞興奮作用被用於提高嗜睡或疲憊狀態下人的覺醒度,用於治療發作性睡病;它的食慾抑制作用被用於減肥;其他可能的適應症還包括精神分裂、嗎啡和可待因成癮、尼古丁及酒精成癮、哮喘、巴比妥酸鹽中毒、感覺麻木、偏頭痛、心臟傳導阻滯、重症肌無力、肌強直、遺尿、痛經、梅尼爾氏病、疝氣、小兒腦性癱瘓、小兒多動症、帕金森病和癲癇,等等。此時的甲基苯丙胺被認為是安全和有效,且沒有成癮性。雖然早在 1935 年,苯丙胺類興奮劑的嚴重不良反應就已見報道,一份統計數字宣稱20人中有6人出現心臟期前收縮和胸痛。但這份報告沒有引起注意。
另外,由於苯丙胺具有較強的短時間內提升腦力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各國為提高士兵的士氣和耐久力在軍隊內推廣使用,無論同盟國或軸心國都在用,包括日本、德國、美國軍隊都有使用記錄。像德軍在炎熱的北非沙漠曾用甲基苯丙胺作為興奮劑以增加其作戰效率。苯丙胺還被提供給必須超長時間工作的軍需廠工人使用。最早是哪方首先開始的現已不可考,美國的可能性略大。
日本典醫世家出家的長井長義從小是在漢學塾學中國文化的,之後又去蘭學塾學的西方文化,再後來作為日本政府的第一批公派留學生前往德國柏林大學進一步深造。他先學習了兩年植物學後,又學習了有機化學和藥學。長井長義能煉出來甲基苯丙胺絕非偶然,想解毒戒毒也不是憑運氣就可以做到的。
從甲基苯丙胺的日本名字就可以發現,一開始是叫 「突擊錠」、 「空擊錠」 或「貓目錠」,這三個名字各有淵源。它被優先供給陸航和海航的飛行員,特別是那些需要長途或夜間飛行,或是需要在短期內進行高頻率作戰的飛行隊,使用後的反響那是相當的好,大家都普遍反映磕了葯後長途飛行不累了,夜間飛行不困了,高頻率作戰也不覺得疲勞了,唯一的缺點就是藥品的供給量太少,很多時候只夠給一線作戰的人員使用。這個不用多說應該都知道。
傳到中國一開始是合法的,被叫做大力丸,日本的叫法是覺醒劑。
「我們當時認為我們不需要金錢、榮譽甚至我們的生命-這就是當時的心境」這是神風敢死隊倖存者親口描述使用覺醒劑之後的感受。
而二戰後日本作為戰敗國,舉國上下極具挫敗和悲觀意識,一部分國民投入精力搞戰後的經濟建設,他們恨不能一天24小時都在工作,而覺醒劑恰恰能令其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體力;另一部分國民,無法接受戰敗的事實,精神上極其沮喪,而服食覺醒劑之後,精神上有一種被麻醉的欣快和松馳感,悲傷的心情也似乎得以改變。一付覺醒劑無意中撐起了負重累累的戰後的日本,成為那個時期日本的最佳心理撫慰劑。
據資料記載,1945年至1952年,日本吸食覺醒劑的民眾高達200萬人以上,出現精神障礙的吸毒者推定為20萬人,成癮者達55萬人。
順便說一句,黃賭毒不分家,日本AV就是這樣繁榮起來的。或者說AV演的就是大部分人散冰的情況。
也有史料稱那個期間的日本有5-10%的民眾吸食苯丙胺類興奮劑。這被認為是日本毒品濫用的第一次高峰,也是苯胺類毒品歷史上的首次大規模濫用。1951年日本政府頒布覺醒劑取締法,禁止覺醒劑的生產和銷售。
1957年,在中國重慶等部分地區為提高生產效率,有工人服用抗疲勞素片,後來證明是去氧麻黃素。1962年在內蒙、山西等多個省份也出現過吸食苯胺類藥品的人群,人數據稱達數萬。其來源可能是二戰結束後美國提供給民國政府的戰爭物資。
二戰後,歐美也出現了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濫用的傾向,但與日本不同的是,歐美當時藥用仍然居多數。但隨著此類藥物副作用報告的不斷出現,美國聯邦和各州政府相繼禁止苯丙胺類興奮劑片劑的非處方櫃檯銷售,並規定它們只准在處方條件下使用,但有一個漏洞,就是並未禁止鼻用吸入劑,這也導致了後來鼻用吸入劑的濫用。據說當時為了防止這兩種藥品濫用,製藥商們也想了一些對策,比如在製藥的時候,往葯里增加一些苦味或氣味劑,但這一招根本制止不了越來越嚴重的濫用。吸食者將鼻用吸入劑用於口服,或者將鼻用吸入劑中的成分過濾後溶於酒精或咖啡中,以減少直介面服的刺激性。1959年報道發現了從鼻用吸入劑中直接提取甲基苯丙胺用於注射的例子。同年,美國葯監局宣布苯丙胺和右旋苯丙胺類鼻用吸入劑限制於處方使用。
1953年,史密斯·克萊-法蘭西公司對苯丙胺類興奮劑的專利所屬權到期,在歐美至少有六家公司立即生產該類藥品。
1967年,苯丙胺類興奮劑處方用量達到最高峰,美國境內服食人數達3100 萬人次。
1970 年,美國的苯丙胺類興奮劑產量達到100億片。同年,美國聯邦政府制定了《毒品預防和控制綜合法》(Comprehensive Drug Abuse Preventionand Control Act of 1970),將苯胺類興奮劑列入二級管製品。明確指出,苯胺類雖可作為藥物,但會「形成強烈依賴性」。
20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的毒販將鹽酸取代硫酸進行固體加工,無意中製造出不再是以往的粉劑狀,而是如冰塊一樣晶瑩剔透的固體晶狀物。這種固體甲基苯丙胺,即甲基苯丙胺鹽酸鹽。也就是當下通用的冰毒的主體。
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連續頒布多項法令,對苯丙胺系列藥品的前驅體嚴加管制。如1980 年美國聯邦政府將 2-苯基-丙酮列入易制毒化學品目錄。
1986 年頒布了《聯邦毒品類似物管制法》(Federal Controlled Substance Analogue Enforcement Act of 1986)。
1988 年頒布《化學藥品分遣和販運法》(Chemical Diversion and Trafficking Act of 1988)。
1996 頒布《冰毒控制法》(The Methamphetamine Control Act of 1996)。
這些法令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制毒者重新尋找前體(指合成所需原料)來源。
1991年中國大陸首次發現「冰毒」(甲基苯丙胺),當年就繳獲351公斤,到1999年繳獲數量猛增到16.059噸,超過了以往十年繳獲總和。
1996年11月25日聯合國禁毒署在上海召開的國際興奮劑專家會議上,一致認為苯丙胺類興奮劑將逐步取代本世紀流行的鴉片、海洛因、大麻、可卡因等常用毒品,成為21世紀全球範圍濫用最為廣泛的毒品。
推薦閱讀:
※你身邊的dealer們最後都怎麼樣了?
※電影《毒戰》中,那個人邀請孫紅雷吸的是什麼?
※想戒掉冰毒首先你要了解的冰毒的成癮機理
※假設真的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人利用運毒而被查出,如何證明自己的清白?
※對於一個服用毒品麻古時達一年左右的朋友,該如何處理與他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