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你的孩子在想什麼?

兒童在五六歲以前,心裡在想什麼,家長很容易能捕捉到。當孩子上學,開始和同學之間有交往,開始通過電視、書籍,了解社會,了解歷史和了解人的時候,他已經開始悄悄地起變化了。

但這個時候做家長的,思維和感受都停滯在以前對孩子的教育和了解狀態中,只看到了孩子的身體在變化,在長高,但是卻很難體察到孩子思想發生的變化,他的知識結構發生的變化。

當孩子開始上學,從家庭的氛圍里掙脫出來,其實已經是面對一個小社會了。在學校里,所有的同學都帶著各自不同的信息,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不同的成長環境,還有彼此差異很大的成長經歷。這些都會給孩子的思想帶來影響和衝擊。

這個時候,孩子的眼睛開始瞪大了,開始接觸到父母所提供給他的知識以外的各種信息。

人有這樣一種屬性,假如他始終是從你這裡接受知識的時候,那麼,他對你的服從就是絕對的。但是,當他開始攝取其他人提供的知識的時候,這個時候的他就已經從母乳的狀態改變為吃百家飯的狀態了。

這個時候他就受其他資訊的影響,思維、注意力和服從不再全部聽從父母的了。因為他生活的環境,生活的圈子其實已經發生變化了,但在父母的眼裡,卻沒有意識到。

父母仍然按照自己的思維定勢去解讀孩子,這樣就會有很多時候所說的並不是孩子正在想的,和想要聽的,也不是孩子此刻所關心的。父母也會經常會錯孩子的意,而說錯話。這個時候的孩子通常會試著反駁的。而當這種反駁情形出現時,家長所採取的方式卻總是不去仔細聆聽孩子反駁的理由,而是從自己理解的角度去講道理。不用說,這種講道理的結果絕大多數的時候都是家長佔了上風。

當父母還是按照過去的思維定勢在講話的時候,孩子雖然不太願意接受,但是父母有權威,他如果不聽,或是表現出一些抗拒和質疑的時候,往往會受到父母強勢的批評。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閉嘴不說話。

而孩子一旦採取不說話的方式回應大人的意見和想法,效果會出奇的好。這是因為父母通常會在孩子沉默回應的時候,誤認為是孩子很聽他們的話。所以就容易忽略孩子們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孩子們那裡的麻煩就暫時沒有了。

這樣一來,孩子和父母之間溝通的管道就會不知不覺中變窄了,信息的交流也開始不對稱起來。父母們在想什麼,孩子知道,而孩子們在想什麼,有什麼變化,父母卻漸漸開始變得不清楚了。

當孩子再長大一些的時候,我們講到青春期的時候,在一些孩子身上會出現青春期叛逆的表現,其實絕大多數矛盾都是這樣積累而成的,到了孩子開始有獨立人格和自立意識的時候,他就不再表現得沉默和俯首帖耳了。這個時候做家長的才突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這個時候,由於孩子有什麼心事乾脆不同父母溝通了,所以,做父母的也越發不容易知道孩子心裡在想什麼了。

當做家長的了解到孩子成長過程中所必然經歷的這樣一些過程的時候,就應該意識到改變同孩子交流的方式,關注孩子內心世界的變化,和孩子共同成長。

這種調整和改變應該在孩子剛剛上學和接觸社會的時候就開始了。要和孩子經常做溝通,主要是聆聽,不要輕易去插話,或者是給他定義。

你認真傾聽的過程中,即便他有一些小小的問題,不要當時馬上指出來,你一指出來,他在你這裡受到挫折,馬上像刺蝟一樣縮回去了,以後再說話就有所保留了,他會看你眼色行事,揣摩你的心思行事。

他因為還在成長過程中,有點小的問題,小的做得不如意的地方,這是他自己可以調整的。有的時候也需要他跌一些小小的跟頭,讓他在摔打中成長。

所以父母第一要及時和孩子交流,每天交流,你在班級里有什麼事?講給我聽,老師怎麼樣?學生怎麼樣?你看哪個同學最好?你們之間都有什麼樣的友好往來?有時候吵架了會怎麼樣?你不要去問誰是誰非,你不要去判官司,你就聽他說。噢,你怎麼處理,你覺得應該如何如何做。一直在聽。

當他有一些小問題暴露出來的時候,你慢慢給他積攢起來,到一定的時候,他自己沒有修正,或者是他仍然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再找機會側面的去幫助他認識,而不要直接批評和指責。

父母經常嘮叨,其實是喪失權威的過程。要保持對孩子一定的權威,就需要少說多聽,在關鍵的時候用事實說話。

孩子在社會上,他會遇到很多的麻煩和困惑,家裡有父母的聆聽,他就非常有信心,回來會跟父母分享。分享的過程實際上是減壓的過程,有的時候還會得到父母的一些好的建議,這個時候他就會非常有信心的把父母作為一個可以依靠的後方,不管有什麼事情,他會及時的跟父母溝通。

父母在這個過程中,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和意志強加給孩子,一定要尊重他成長過程中所要走的路。這樣家長會始終把握住孩子的脈搏,了解孩子所攝取的這樣一些知識、信息和他思想成長的軌跡。同時家長其實也在成長,因為你攝取的知識也開始發生變化,你實際上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只不過孩子更快一點。隨著孩子的成長,你的成長會跟不上他的。但是那個時候孩子已經從你身上學會了閱人,處理事情,掌握了一些做人的重要原則,以後出社會單飛,就已經沒有問題了。


推薦閱讀:

參加工作後的幾年,你的性格有什麼變化?對你的生活工作有什麼影響?
樂觀愛笑是不是因為沒有經歷過磨難?
你把你那顆少女心藏哪兒了?
如何評價「抑鬱症是富貴病」這種說法?
如果一個年近50的老女人願意給2萬,代價是陪睡一晚,是否願意?

TAG:儿童教育 | 心理 | 育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