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心理學效應?zhee
老讀者肯定會嫌棄的說,你這貨昨天才說江郎才盡,今天怎麼又有文章?
和你們講一個故事你們就懂了,
昨天在車站遇到一個大叔,我借了他一根煙,當我們兩個煙霧繚繞的時候,他問我,你還是處男嗎?
我說是的。
他說他自己也是的,他問我,是今年是還是今天是?
我說,這個小時是。
1.自我選擇效應
我有個朋友之前去算命,算命的說他這人都是來橫財,他說這個先生厲害啊。
作為在算命界混過的人,我這次不準備潛龍勿用了,我問他,以你現在這個階層,你見過不來橫財就很富的人嗎?算命先生這句話,誰都能把自己套進去,公務員拿著固定工資,但是他會主動忽視自己的工資,把這個不算做財,而是去想哪次收禮,確實小賺一筆。這就是個套路,除了中產階級,我們都可以套這句話。
朋友說,不是的,算命先生不是這個意思,他是算到了我丟了工作,需要另想方法賺錢。你不知道,七先生有多神奇... ...(巴納姆效應)
他和我講了很多關於七先生的故事,就好像他是七先生的外交部發言人一樣,其實他根本不了解七先生,不知道七先生就是我小姑媽。
七先生的話符合我朋友的心意,他就選擇了相信,選擇相信了七先生的話,他就選擇相信了七先生,他就自動成為了七先生的宣言書。
我們大多數人只是選擇相信了什麼,但是他們表現出來的就好像多麼了解什麼一樣。
比如寶強離婚,比如喬先生的離世。
2.紫格尼效應(格式塔效應、未完成效應)
我們總是對未完成的事件耿耿於懷。
戀愛中被分手的那個總是記得更久,校園裡面總是被欺負的那個一直記著對方。
想把他補全嗎?所以,遇到什麼事情別逃避,坦誠一點,不然你會一直記著的。
3.醞釀效應(瓶頸效應、頓悟原理)
一件事件你長時間努力無法完成,先遠離他一段時間再回來做,可能效果好很多。
一個學生學習很累,非常疲憊,他問我,到底怎麼才能緩解自己的這種疲憊感,試過很多方法都沒用。
我可以直接告訴他:你是無法解決疲憊這個問題的,但是你能去想到自己之所以付出這麼多努力,讓自己如此疲憊,你就不會那麼心累了。
但是我還是選擇建議他出去旅遊,散散心,他應該能自己想到的。
我們的思維是有格式塔效應的,在一個方向想不通,會不斷要求自己繼續從這個方向想,很可能這個方向就是死胡同。
牛頓被蘋果砸,歸納萬有引力,是他在不斷思考積累的狀況下,被蘋果砸出了另外一個思考方向。
苯環也是。
一個男孩問我如何與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女友相處。
我問他是不是很痛苦?
他說是的,對啊,就該痛苦啊,是因為你愛她,想要和她在一起才去承受這些痛苦的,這樣想想是不是放鬆了很多,不是你必須承受這些,而是你因為自己的愛選擇承受這些。
如果很長時間想不通一個問題,出去走走吧,離開熟悉的一切,或許你能看到另外一個方向。
4.系列位置效應
系列位置效應(Serial Positioning Effect)是指記憶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處的位置對記憶效果發生的影響,包括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在系列學習(Serial Learning)中,在一系列處於不同位置的記憶材料回憶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應就是這種接近開頭和末尾的記憶材料的記憶效果好於中間部分的記憶效果的趨勢。其開頭和結尾記憶效果較好,分別叫首位效應(primacy effect)和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簡單一點說,就是你花1個小時背單詞,開始10min和最後10min 效果要好於中間。
短時間內遵循近因效應,較長時間跨度遵循首因。
假設一個女孩談了20個男友,每一個男友的刺激強度都一樣,在與第二十個男友分手一年之中,她會對前男友印象深刻,5年之後,他會對初戀印象更深。
懂這個效應的律師會很厲害,如果我方拿出的底牌一開始就甩出來,那麼一定要延長決策時間,拖得越久效果越好。
如果我方是在最後亮出了底牌,一定要越早結案越好。
5.易感效應
先前的學習已經改變了學習者的知識結構,當再一次遇到這個學習材料時,他就會更容易覺察材料中所包含的潛在意義。一本書,你一個字一個字的摳讀一遍的效果,不如快速讀兩遍好。
我早先讀自體心理學,一張要看半天,但是看完也是忘記,後來導師教我先去大致瀏覽,只看看得懂的,然後一遍遍翻。
這個就好像玩大拼圖,先放棄細節,從宏觀上著手,最後再慢慢補充細節。
建議大家一種應付考證的方法,
先瀏覽書,不需要背,也不需要弄的太懂,看完之後做題,做題也不用對答案,等你全做完,然後再去看書,你會發現,好熟悉啊,背誦和閱讀會變得非常容易。
這個效應可以引申到很多方面,比如:
追女孩,你和她越相似她越容易接受你的存在。
6.皮革馬列翁效應(畢馬龍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期待效應)
一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實驗,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obertRosenthal)和雅格布森進行了一項有趣的研究。他們先找到了一個學校,然後從校方手中得到了一份全體學生的名單。在經過抽樣後,他們向學校提供了一些學生名單,並告訴校方,他們通過一項測試發現,這些學生有很高的天賦,只不過尚未在學習中表現出來。其實,這是從學生的名單中隨意抽取出來的幾個人。有趣的是,在學年末的測試中,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的確比其他學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認為,這就是由於教師期望的影響。由於教師認為這個學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課時給予他更多的關注,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傳達「你很優秀」的信息,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因而產生一種激勵作用,學習時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績。這種現象說明教師的期待不同,對兒童施加影響的方法也不同,兒童受到的影響也不同。這個心理學效應說明了,
你覺得你丈夫不好,你與其責怪他,鄙視他,不如讚美他。
教育孩子也是同理。
一個人的發展是需要進行資源整個的,他越是有自信,越是敢於去將資源利用,越是能成功。
7.瓦拉赫效應
瓦拉赫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的是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個學期下來,教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美的品德,也決不可能在文字上發揮出來。」此後,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調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強,成績在班上是倒數第一,學校的評語更是難以令人接受:「你是繪畫藝術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多數老師認為他已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品格,建議他試學化學,父母接受了化學老師的建議。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點著了,文學藝術的「不可造之才」一下子變成公認的化學方面的「前程遠大 的高才生」。例如內向敏感,
如果你把敏感用於討好別人,體察別人的情緒變化,你會被搞的非常勞累,如果你能使用你的敏感為你的職業付出,可能就會有更多成就。
大多數人在大學之前都是遵照單一標準基礎課程成績進行成就衡定的,等到了大學及以後,已經可以相對自由了,但是他們似乎已經失去了尋找自己擅長之處的能力。
8.同體效應(自己人效應)
我的一位來訪者和我講過他的醫院實習經歷,他在醫院實習的時候開始是輪科,被不少導師帶過。
有些導師特別壞,稍有錯誤就大罵,人生攻擊,冷嘲熱諷,而有一個導師,從來不罰他們的錢,當他們遇到錯誤,不會罵,只是讓他們翻書,告訴他們哪裡錯。在較為糟糕的導師那裡實習,他的錯誤更多,他也無所謂,大不了罰錢。而在這位和善的導師那裡實習,他不願意犯錯,覺得如果犯錯太對不起老師了。
當實習結束之後,在好老師科室一起學習的實習生成為了好朋友,時常溝通,在壞老師科室一起學習的實習生,大多保持較遠社交距離。
一個好的老師,是能夠從學生角度思考的老師,他更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我們是一體的,更能創造一種集體榮譽感。
如果你想要說服一個人,首先要讓他感受到我們是自己人。
該效應的一個特殊運用,
在團體建設的時候,需要假象敵,假象敵的存在更容易讓內部人員感受到我們是自己人,更能夠發揮合作精神。
每當我朋友抱怨公司的時候,我會毫無原則的罵他的公司,直到讓他也感受到屈辱,意識到他和公司是共同體。
很多家長沒法教育自己的小孩,都是因為小孩不把你當自己人。
9.投射效應(猩猩實驗)
在兩間牆壁鑲嵌著許多鏡子的房間里,分別放進兩星猩。一隻猩猩性情溫順,它剛進到房間里,就高興地看到鏡子裡面有許多「同伴」對自己的到來都報以友善的態度,於是它就很快地和這個新的「群體」打成一片,時而奔跑嬉戲 ,時而耳鬢廝磨,彼此和睦相處,關係十分融洽。直到三天後,當它被實驗人員牽出房間時還戀戀不捨。另一隻猩猩則性格暴烈,它從進入房間的那一刻起,就被鏡子里的「同類」那兇惡的態度激怒了,於是它就與這個新的「群體」進行無休止的追逐和廝鬥,三天後,它是被實驗人員拖出房間的,因為這隻性格暴烈的猩猩早已因氣急敗壞、心力交瘁而死亡。這個實驗找不到原文獻出處,不清楚真假,如果有了解的,幫忙核實一下。
兩個女孩一起去參加一個舞會,兩個人會看到產生截然不同的場景。
10.鏡中我
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通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這種聯繫包括三個方面:
1、我們設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為方式2、在做出行為後,我們設想或理解他人對自己行為做出的評價3、我們根據對他人的評價的想像來評價自己的行為,並據此做出下一步反應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別人對我的看法,其實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看法。
11.被觀察身份(讚美效應)
當人們處於被觀察中,或者被讚美中的時候,人們更趨向於保持自己的美好形象。
如果你有一個朋友很喜歡你,經常誇獎你,你會本能的去按照他誇獎你的方式進行自我約束。
在一些較容易出現糾紛的地方放上鏡子,能有效幫助人們平靜。
12.人際期望遞增效應
一個電視劇,如果一個人一直做好事,最後做了一件壞事,人們對他的評價更趨向於與負面。如果一個人一直玩世不恭,市場做壞事,當他做了一件好事,我們會對他的評價趨向於正面。
典型人物:李逍遙,張一山
處事類似於鬥地主,上來就王炸的一般都是新手玩家,底牌出了,就只能聽天由命、任人宰割了。
13.登門檻效應,沉默成本、拆屋效應
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14.齊加尼克效應
當你做數學作業錯很多的時候,做接下來的語文試卷你也會錯誤頻發。
將一批學生分成兩組,讓他們同時完成20項工作。結果一組順利完成了任務,而另一組卻未完成。試驗表明,雖然受訓者在接受任務時均呈現出一種緊張狀態,但順利完成任務者,其緊張情緒逐漸消失,而未完成任務者,緊張情緒卻持續存在,且呈加劇傾向。15.從眾效應
一個人在路上錢撒了一堆,人們選擇一哄而上的槍,還是幫助施主找回錢,第一個人的行為對其影響巨大。
由從眾延伸出了破窗效應。
在一個已經被破壞的場景中,人們更傾向於繼續破壞。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的電腦有點卡的時候,我們會更加不愛護電腦,導致他越來越卡。
16.習慣、配套效應
寶潔想要推出一款空氣清香劑,廣告中強調了很多次空氣清香能給人帶來巨大的幸福感,但是收效甚微,直到他們請了一位心理顧問,將廣告設計成一個家庭主婦打掃完屋子之後,順手噴了一下空氣清香劑,銷量大增。
一個習慣需要靠另外一個習慣養成。
17.鳥籠效應
你想讓你的朋友養鳥,不妨送他一個鳥籠。
你想讓你的男友注意整潔,不妨給他買一個精緻的袖扣。
18.墨菲定律
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兩種選擇,其中一種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作出這種選擇。)墨菲定律在現實生活中一般指一個人覺得一件事情會變得糟糕,那麼他一定會變糟。
這個定律沒說明科學依據,更準確的墨菲定律可以看一下《星際穿越》。
一切皆有可能,即使你多麼希望避免發生,他都有發生的概率。
19.莫扎特效應
1993年,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讓大學生在聽完莫扎特的《雙鋼琴奏鳴曲》後馬上進行空間推理的測驗,結果發現大學生們的空間推理能力發生了明顯的提高。他們將這種現象稱作"莫扎特效應"。音樂的欣賞能夠提高空間想像能力與空間感知能力,
一般的催眠配樂都會加入大自然的聲音,抑鬱的人群多聽輕音樂有助於擺脫思維上的死胡同。
注意,最好是輕音樂,沒有歌詞的那種。
20.馬太效應
"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馬太福音》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這就是階級。21.意志力傳染效應
意志力是會傳染的,與意志力強的人在一起,意志力會明顯提升。
22.羅米歐與朱麗葉效應(逆反效應)、海格力斯效應
回報反對的,將是更加強而有力的反對。
你不讓孩子好好玩,孩子會把學習成績下降給你看。
你不讓妻子打麻將,她會什麼家務都不幹,你也休想安寧。
海格力斯效應:你跟我過不去,我也讓你不痛快
23.流言的心理效應
三人成虎。
互聯網時代,就沒有什麼謠言有人不相信,因為傳播次數太多。
我有一個哥哥,騙錢為生,他基本上每次都是先騙一些無關緊要的人,讓他們相信,卻不要他們錢,那些人沒有什麼付出,還有所得,當然願意相信了,他們就會自動成為宣傳書。
在無錫曾有一次大案,說是做工程,幾個億的項目,投資者實地考察,問周邊老百姓,老百姓都說確有其事,後來投資量過億,騙子跑了。
24.留面子效應
如果你想父母給你買3000價位的手機,不妨先去和要蘋果7。
如果你要蘋果7,不妨先去要PLUS亮黑。
當人們拒絕了你一個請求,會相對容易接受你更低的一個請求。這也是為什麼,商場裡面標價都翻了三倍。
25.納什博弈(納什均衡、零和博弈)
26.鏈狀效應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7.空白效應
在演講的過程中,適當地留一些空白,會取得良好的演講效果。
28.環形監獄
一個監獄管理的假象,將監獄設計成環形,在圓心處建立哨塔,監獄靠近哨塔的一面採用單向反射玻璃:監獄犯人看不到哨塔,哨塔可以看到監獄犯人。
這樣的方式可以極大的節約管理開支。
29.緘默效應、霍桑效應、霍布森選擇效應
越是沉默,人們越容易爆發。
適當的聽下級傾訴,抱怨,可以有效緩解資本家與被剝削者的矛盾。
很建議阿里實行HR每周與員工固定聊天制度。
30.三個和尚效應
上級給下級分配任務,必須明確到個人責任。
大學裡面寢室合作難搞,就是個體責任不明確。
31.昏暗效應
有點光,但是看不清的場景,更容易讓人們親近。
所以,約女孩出來喝咖啡,別再浪漫的窗邊了。
32.過度理由效應
「過度理由效應」很容易發生在過分講究「1」和「0」角色分配的情侶身上。經常有一方抱怨自己的BF不懂得付出,只是一味地索取,而對方則不以為然地覺得這是作為「老公」應該盡的責任。究其原因,正是在於兩人的關係長期只是陷於單一的流向。一開始,作為「老公」的一方確立了自己「1」的角色以後,為了顯示自己男人的寬大肩膀用心呵護自己的愛人,不斷地從各個層面的付出,另一方則拚命地體現出自己的「小鳥依人」感。
久而久之,「過度理由效應」便產生了作用,兩人不自覺地將情侶關係的定位留於淺表的「施予和獲得」這個利益層面的原因,而忽視了深層次的感情交流、生活適應和個性融合等等方面。最後,索取的一方的直接慾望越來越膨脹,而付出的一方往往到最後變得疲憊不堪。到分手時,一個會覺得對方自私自利、只為了得到好處而和自己在一起,另一個卻會一味地指責對方根本不愛自己或者另有他歡才不再對自己付出。
33.凡勃倫效應
一些商品價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34.德西效應
當學生尚沒有形成自發內在學習動機時,教師從外界給以激勵刺激,以推動學生的學習活動,這種獎勵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學習活動本身已經使學生感到很有興趣,此時再給學生獎勵不僅顯得多此一舉,還有可能適得其反。
35.達布效應
我們的行為,由我們的自我認知角色決定。
36.犯錯誤效應。
小小的錯誤反而會使有才能的人際吸引力提高。
微信公眾號:PSY_Jile
推薦閱讀:
※什麼樣的細節會讓你突然覺得這個人智商高得可怕?
※怎樣避免父母自身缺點在這一生中影響自己?
※異裝癖包含女扮男裝么?為什麼有些人覺得女扮男裝叫「有型」,而男扮女裝就是「變態」?
※你究竟愛TA什麼?
※自卑有什麼好處?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