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門教、耆那教、印度教、佛教的基本教義,及其之間的關係
多圖預警。
1、 婆羅門教:
在印度正式產生宗教之前,古代印度人主要信仰的是自然神,包括生殖神和動植物的圖騰崇拜,尤其是生殖崇拜,幾乎世界上所有人類文明在產生和發展的初期,都有這種現象。
印度宗教正式產生是在吠陀時代,早在公元前20世紀中葉後,雅利安人逐漸征服了古印度土著達羅毗荼人。經歷了漫長的時間,雅利安人和土著逐漸融合,婆羅門教就此建立、興盛。婆羅門教以「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為三大綱領。婆羅門教所宣揚的吠陀被認為傳自上天之神,是創世之神梵天把火、風、日三個神明糅合在一起而產生,吠陀是唯一的正確認識。
婆羅門教認為,業報決定人的輪迴,行善者成善,行惡者成惡。人若崇信神明,修行吠陀,則死後投入天道。人若信修吠陀,但所行次於投天道者,則死後投入祖道,轉生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等。人若不信奉神明,違逆忠信義務,則死後投入獸道,轉生為首陀羅或動植物。
婆羅門教崇尚祭祀,祭祀可分為家祭和火祭兩種。家祭主人事,一般分為12種,即受胎、成男、分發、出生、命名、出遊、哺養、結髮、剃髮、入法、歸家、結婚。火祭即天啟祭,分供養祭與蘇摩祭兩種。供養祭是以動植物供養諸神與祖先,一般分為7種,即置火禮、火祭、新滿月祭、初穗祭、四月祭、獸祭、修陀羅摩尼祭。蘇摩祭是以蘇摩酒供諸神與祖先,凡不屬供養祭的都屬蘇摩祭,一般有6種,即火神祭、力飲祭、即位祭、馬祭、人祭、全祭。
婆羅門教將人類社會分成4個種姓,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婆羅門即是從事宗教活動的祭司。剎帝利是王族及武士。吠舍是從事生產活動的農民、手工業者等。首陀羅則是奴隸。婆羅門教宣揚四種姓是為神所造,種姓世襲,婆羅門為世界之首,至上高貴。
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經濟高速發展,強國爭霸。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新的宗教也建立並興盛起來。這一時期,古印度的宗教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時稱「沙門思潮」,此後婆羅門教與沙門思潮之間進行了長期激烈的鬥爭。
&lt;img src="<a href="https://pic1.zhimg.com/49e45ca7c7e0dc609d61c69aa37834b0_b.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1.zhimg.com/49e45ca7c7e0dc609d61c69aa37834b0_b.jpg</a>" data-rawwidth_="396" data-rawheight="42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_="396"&gt;婆羅門教教徒,他們在進食前要默默禱告,食物以素食為主。婆羅門教教徒,他們在進食前要默默禱告,食物以素食為主。&lt;img src="<a href="https://pic1.zhimg.com/7de9bb0400def616a994479adccbddf0_b.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1.zhimg.com/7de9bb0400def616a994479adccbddf0_b.jpg</a>" data-rawwidth_="613" data-rawheight="4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_="613" data-original="<a href="https://pic1.zhimg.com/7de9bb0400def616a994479adccbddf0_r.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1.zhimg.com/7de9bb0400def616a994479adccbddf0_r.jpg</a>"&gt;埃洛拉石窟分婆羅門教、耆那教和佛教三種宗教。埃洛拉石窟分婆羅門教、耆那教和佛教三種宗教。2、 耆那教:
耆那教,六師外道之一,佛典中又稱尼乾外道、裸形外道等。其創始人為被該教信徒稱為「大雄」的尼乾子,他和釋迦牟尼生於同一時代。該教反對婆羅門教的吠陀天啟和祭祀萬能綱領,認為苦樂皆由前世所造,必然應償,不可改變,吠陀和祭祀都不能使罪人解脫。
耆那教認為宇宙由「命」與「非命」組成,命有動與不動兩種。動的命是被束縛的眾生,輪迴於世間,普遍存在於一切存在之中;不動的命存在於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之中。非命分為定形與不定形兩種,定形的非命由最小而不可分的原子組成,具有色、香、味、觸的屬性;不定形的非命為時間、空間、法、非法。時間為一切存在的持續、變化、運動提供可能性;空間是一切存在和運動的場所;法是運動的條件,如水能幫助魚遊動;非法是靜止的條件,如樹蔭為旅客休息提供了方便。
耆那教實行各種苦行,利用各種方法來折磨自己,以一顆無比虔誠的心祈求神靈的眷顧與饒恕,甚至利用餓斃的方法來了此一生。認為只有苦行才能排除舊業,使新業不生,達至寂靜,使命呈現原有的光輝,脫離輪迴苦,獲得解脫。
&lt;img src="<a href="https://pic2.zhimg.com/934cb64944f6585496dd055e84707419_b.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2.zhimg.com/934cb64944f6585496dd055e84707419_b.jpg</a>" data-rawwidth_="493" data-rawheight="4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_="493" data-original="<a href="https://pic2.zhimg.com/934cb64944f6585496dd055e84707419_r.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2.zhimg.com/934cb64944f6585496dd055e84707419_r.jpg</a>"&gt;耆那教教堂耆那教教堂3、 印度教:
公元前800年左右,吠陀時代的思想逐漸由西北方轉向恆河流域的中印度,而多神教的崇拜也轉為一神教——即對所謂「梵天」的信仰。隨著「梵天」的確立,他們又創造出「梵天生四姓」之說,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種姓制度。作為掌握政權的剎帝利種姓,其重要決策及宗教大事還得聽命於婆羅門種姓。「梵天生四姓」之說在當時的印度已佔統治地位,但不滿這一理論者仍有之,於是諸派哲學應運而生,都有各自不同的宗教主張。後來,吠槽多派既遠承古籍又有所發展,對分歧的各派哲學作了調和,成為印度宗教思想的正統,也稱為印度教。
由於印度教是一個綜合了多種教派而形成的宗教體系,所以他們崇拜「多神」,沒有單一的宗教信仰,這些神包括吠陀諸神和婆羅門教諸神,但是該教派有三個主要神明,即梵天、毗濕奴和濕婆。三個大神又有各自的配偶和化身以及變相,故而印度教的神明是不計其數的。後期印度教主要崇拜「梵天」。
從梵書到奧義書是印度教「梵我合一」思想逐步形成的過程。其實在《吠陀》文獻《三希塔》里所強調的信仰理念中,咒語並無突出的地位。但在其後《波拉呼馬那》里,表面上似乎繼承了《三希塔》以祭祀為主的傳統,實際上在祭祀的外表之下,真正主導的卻是咒語,這時他們想要藉此咒語來支配萬物。
苦行也可以說是印度教的主要特色之一,在初期的吠陀文獻里,就出現了「苦行」這樣的詞語。而具體方法包括斷食、凝視火、長時間獨腳站立、在某些祭禮中唱讚歌時停止呼吸等。至於另一類型的苦行就是「瑜伽」,瑜伽不單純是苦修,而是「苦行」加上「靜觀」,因此其目的不僅在於使肉體痛苦,同時也在於重視冥想的作用。
印度教顯示出強烈的宿命思想,印度教徒相信自身的行為存在一種必然性的力量,讓自身陷入輪迴之中,直到尋求到解脫之路為止。
印度教也主張非暴力不殺生,在業報和輪迴的觀念驅使下,要求人們要忍耐。不殺生和忍耐的觀念使得印度人在後來的伊斯蘭教和西方殖民者的壓榨下,以超乎想像的容忍力生存著,就連甘地後來倡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也是這一教義的直接發揚。
&lt;img src="<a href="https://pic2.zhimg.com/e5d26e31e1497e08bc3bee0fa8e850fd_b.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2.zhimg.com/e5d26e31e1497e08bc3bee0fa8e850fd_b.jpg</a>" data-rawwidth_="459" data-rawheight="3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_="459" data-original="<a href="https://pic2.zhimg.com/e5d26e31e1497e08bc3bee0fa8e850fd_r.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2.zhimg.com/e5d26e31e1497e08bc3bee0fa8e850fd_r.jpg</a>"&gt;大梵天。在印度教教義中,梵天有四臉四臂,能觀四面八方。大梵天。在印度教教義中,梵天有四臉四臂,能觀四面八方。&lt;img src="<a href="https://pic3.zhimg.com/b86870980659e99fb32bd5ca556b9ffe_b.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3.zhimg.com/b86870980659e99fb32bd5ca556b9ffe_b.jpg</a>" data-rawwidth_="472" data-rawheight="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_="472" data-original="<a href="https://pic3.zhimg.com/b86870980659e99fb32bd5ca556b9ffe_r.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3.zhimg.com/b86870980659e99fb32bd5ca556b9ffe_r.jpg</a>"&gt;坎達里亞廟是印度中央邦卡傑拉霍廟宇群三十座廟宇中最壯觀的一座。坎達里亞廟是印度中央邦卡傑拉霍廟宇群三十座廟宇中最壯觀的一座。&lt;img src="<a href="https://pic3.zhimg.com/ef2a35b34b566114230bdacbe0ebe5c2_b.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3.zhimg.com/ef2a35b34b566114230bdacbe0ebe5c2_b.jpg</a>" data-rawwidth_="653" data-rawheight="3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_="653" data-original="<a href="https://pic3.zhimg.com/ef2a35b34b566114230bdacbe0ebe5c2_r.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3.zhimg.com/ef2a35b34b566114230bdacbe0ebe5c2_r.jpg</a>"&gt;&lt;img src="<a href="https://pic4.zhimg.com/6c60f4653b85a46cb94d5e4c00b80e3f_b.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4.zhimg.com/6c60f4653b85a46cb94d5e4c00b80e3f_b.jpg</a>" data-rawwidth_="473" data-rawheight="2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_="473" data-original="<a href="https://pic4.zhimg.com/6c60f4653b85a46cb94d5e4c00b80e3f_r.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4.zhimg.com/6c60f4653b85a46cb94d5e4c00b80e3f_r.jpg</a>"&gt;&lt;img src="<a href="https://pic2.zhimg.com/18472b071c649e7b4bb9326c88436621_b.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2.zhimg.com/18472b071c649e7b4bb9326c88436621_b.jpg</a>" data-rawwidth_="495" data-rawheight="2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_="495" data-original="<a href="https://pic2.zhimg.com/18472b071c649e7b4bb9326c88436621_r.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2.zhimg.com/18472b071c649e7b4bb9326c88436621_r.jpg</a>"&gt;印度教教徒將恆河奉為聖河,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印度教教徒前往恆河參加沐浴儀式。印度教教徒將恆河奉為聖河,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印度教教徒前往恆河參加沐浴儀式。4、 佛教:
佛教是與耆那教同時興起的,其創始人為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是他成道以後所獲稱號,意為「釋迦族的聖人」。釋迦牟尼所提倡的哲理,以及由他開始的宗教運動對東方文明影響深遠。釋迦牟尼是位於今天印度、尼泊爾交界處的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後離開宮廷出家修行。據佛傳所述,釋迦牟尼追求解脫,經過長期而曲折的歷程終於悟道。由於他宣揚的佛教哲理既博大精深又平易近人,因而其家鄉迦毗羅衛以及恆河中下游廣大地區接受佛教的信徒越來越多,盛況超過大雄耆那教。佛教是在對以婆羅門教為代表的古代文明批判和繼承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它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它的產生結束了婆羅門教一統天下的歷史,標誌著吠陀文明的沒落,同時標誌著一個新文明的開始。
佛教同耆那教一樣承認生命輪迴之說,並認為信教修行的目的是擺脫輪迴,達到涅槃之境。但它不像耆那教那樣強調苦行修鍊,而是主張進行哲理思考,了悟萬物因緣,進而悟道,達於永恆的存在,此為涅槃。在對待擺脫輪迴的人生問題上,釋迦牟尼倡「四諦」之說,包括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是佛教講道的起點,也就是從人生的各種苦惱現象說起,宣揚人生有生、老、病、死、求不得、別離、怨恨、身心八種苦。集諦說明形成苦的各種原因,佛教避免從客觀條件出發分析苦因,而專從主觀方面探求,認為苦的根源在於各種慾望,而各種慾望又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滿足。苦是以前慾望的果,果又成了因,因果相襲,人生輪迴不已。滅諦說明佛教的目的是消滅苦,佛教認為消滅苦的關鍵在於消除慾望。道諦說明佛教修道的主張和途徑,包括八正道:正見即信仰正;正思維即決心正;正語即言語正;正業即行為正;正命即生活正;正精進即努力正;正念即思念正;正定即精神集中,禪定正。八正道大體包括兩方面:一方面從理論上領悟佛陀所宣揚的教義,以提高信徒的宗教智慧;另一方面從靜坐中體驗佛陀所宣揚的境界,以提高信徒的宗教修養。和其他學派相比,佛教理論上更加完善,因此產生了更大影響。
佛門是作為眾多沙門流派的傑出代表和集大成者而出現的,因此它反對婆羅門教的特點最為突出。佛教與婆羅門教的最大不同在於宣揚「眾生平等」。婆羅門教認為神主宰人的命運,神人當然不平等;種姓之間也無平等可言。佛教則認為神與人及眾生都是平等的,社會上的不同種姓只是由於不同職業分工形成的,而不是自然如此。從這一點看,佛教顯然具有積極意義。
釋迦牟尼去世之後,焚化屍體而得舍利。為了爭奪佛陀的舍利,摩竭陀國、佛波婆國、遮羅頗國、羅摩伽國、毗留提國等國和獨自佔有舍利的鳩屍國發生爭戰,最後舍利被分為八份,分別建造佛塔加以供奉。這時佛教團體已初具規模,並規定在家修行的普通信徒只要表示皈依功法,接濟僧眾,並實行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五戒即可,大大方便了佛教在群眾中的傳播。公元前5世紀70年代,佛教徒第一次在摩竭陀國都集結,首次寫定佛教經典,此後佛教得以迅速發展。由於佛教本身沒有最高領導機構,因而導致分裂。公元前4世紀初,佛教徒舉行第二次集結,佛教分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兩派,並進一步審定律藏。公元前253年,阿育王召集第三次集結,佛教經律論三類經典基本齊備。
而佛教的遠傳,則表現在阿育王派名僧高士奔赴遠方絕域弘揚佛法的事業上。阿育王廣派傳教士,是佛教不僅在印度內部廣為傳布,且衝出國界弘揚天下,變成世界性宗教。這第三次集結成為早期佛教達到鼎盛的標誌。但由於外族入侵和國內陷入長期的戰亂,佛教在印度的傳播逐漸減弱。到現在為止,佛教在印度國內信仰的人已經不多,相反在世界其他地區佛教卻有大批信徒,成為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lt;img src="<a href="https://pic4.zhimg.com/3c043572cbd5525842c74300b59a6eef_b.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4.zhimg.com/3c043572cbd5525842c74300b59a6eef_b.jpg</a>" data-rawwidth_="683" data-rawheight="4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_="683" data-original="<a href="https://pic4.zhimg.com/3c043572cbd5525842c74300b59a6eef_r.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4.zhimg.com/3c043572cbd5525842c74300b59a6eef_r.jpg</a>"&gt;斯瓦布揚佛塔莊嚴神秘,以無邊佛眼俯瞰著加德滿都谷地。斯瓦布揚佛塔莊嚴神秘,以無邊佛眼俯瞰著加德滿都谷地。&lt;img src="<a href="https://pic1.zhimg.com/0266c11e653322d04ca82d331e86b278_b.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1.zhimg.com/0266c11e653322d04ca82d331e86b278_b.jpg</a>" data-rawwidth_="441" data-rawheight="3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_="441" data-original="<a href="https://pic1.zhimg.com/0266c11e653322d04ca82d331e86b278_r.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1.zhimg.com/0266c11e653322d04ca82d331e86b278_r.jpg</a>"&gt;佛教洞窟廢墟。佛教洞窟廢墟。&lt;img src="<a href="https://pic1.zhimg.com/967f7a10c1a97aaa287cdf5aa289b580_b.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1.zhimg.com/967f7a10c1a97aaa287cdf5aa289b580_b.jpg</a>" data-rawwidth_="267" data-rawheight="28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_="267"&gt;在古印度傳說中,主宰天下的轉輪聖王所持的武器稱為輪寶,有無堅不摧的力量,能夠征服一切。佛教借其來象徵「佛法」,稱為「法lun」。在古印度傳說中,主宰天下的轉輪聖王所持的武器稱為輪寶,有無堅不摧的力量,能夠征服一切。佛教借其來象徵「佛法」,稱為「法lun」。
&lt;img src="<a href="https://pic1.zhimg.com/7490a52ca2c2d93fcf3b88f2ad550b34_b.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1.zhimg.com/7490a52ca2c2d93fcf3b88f2ad550b34_b.jpg</a>" data-rawwidth_="493" data-rawheight="3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_="493" data-original="<a href="https://pic1.zhimg.com/7490a52ca2c2d93fcf3b88f2ad550b34_r.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1.zhimg.com/7490a52ca2c2d93fcf3b88f2ad550b34_r.jpg</a>"&gt;火葬是佛教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僧人火化後出現的舍利子、舍利花等,歷來被佛教信眾奉為聖物。火葬是佛教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僧人火化後出現的舍利子、舍利花等,歷來被佛教信眾奉為聖物。哲學對宗教的影響:
古印度的哲學可以追溯到吠陀時代。吠陀哲學主要探究印度哲學思想的淵源《吠陀經》,特別是《梨俱吠陀》中所蘊涵的哲學思想。雖是樸素的、非系統的,卻也相當豐富而深刻,對後吠陀哲學、宗教派別的形成和發展有著直接影響。
吠陀哲學可歸結為兩個基本觀點,即「永恆的觀點」與「非永恆的觀點」。前者設定宇宙間存在著一個永恆的精神實在,反映了吠陀唯心主義者的基本思想。後者否認宇宙間有所謂永恆的精神存在,反映著吠陀唯物主義者的基本思想——印度最原始唯物主義的思想資料。
印度哲學史的一個特點是:唯心主義哲學在形式上支配著印度哲學思想發展的全過程,唯物主義只是作為唯心主義的批判對象而存在。其主要觀點是:世界的基礎是物質,物質的運動在於物質的內因。
《奧義書》既是吠陀文獻的末尾,又是對吠陀哲學的總結,故又稱為「吠檀多」。《奧義書》主要對吠陀原人原理進行總結,並在此基礎上做出了重大的發展,即按原人的哲理內涵提出了「原人、梵、我」三位一體的原人即梵、原人即我的新理論體系,後來又構建了一系列與梵我相對應的範疇,用以說明梵我幻現的情世間和器世間。
《奧義書》對婆羅門教教義的解釋,有明顯的思辨色彩,已經涉及哲學上的宇宙本源、靈魂與肉體的關係等重要問題。表現出唯心論的特點。不過《奧義書》也有唯物主義的色彩,尤其是在萬物本源上,它的一個著名哲學概念就是說「風」是世界的本源。
佛教哲學思想從根本上說也是來源於《吠陀經》和《奧義書》,雖然它已異化於後者,構建了一個龐大的宗教哲學體系。佛教哲學包括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佛教辯證法大師龍樹的辯證學說,對他的理論體系中的核心部分——四句邏輯、八不模式、三諦原理——提出新的、比較準確的解釋。
另一方面是佛教的緣起實在論。佛教的小乘和大乘哲學在對經驗世界的客觀現象的觀察中有一個認識論上的共識,即認為世間事物的產生、暫存、衰變、消亡的過程是由因緣所制約的。因緣是佛家關於事物之間相互依存、互為條件、互為因果、相生相剋的普遍規律的特殊表述,類似現代哲學中的關係網路論。
&lt;img src="<a href="https://pic1.zhimg.com/cf5d102dfbfba0ae625db917b1b86428_b.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1.zhimg.com/cf5d102dfbfba0ae625db917b1b86428_b.jpg</a>" data-rawwidth_="503" data-rawheight="6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_="503" data-original="<a href="https://pic1.zhimg.com/cf5d102dfbfba0ae625db917b1b86428_r.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1.zhimg.com/cf5d102dfbfba0ae625db917b1b86428_r.jpg</a>"&gt;加德滿都是印度教、佛教和喇嘛教三教會聚集的地方。相傳加德滿都所處的谷地原本是喜馬拉雅山麓的一個湖泊,湖中盛開著一朵金色蓮花,這蓮花便是釋迦牟尼的前身。文殊菩薩揮劍劈開了湖岸,湖水傾瀉而出,佛祖從此降臨人間,隨之佛教也就產生了。加德滿都是印度教、佛教和喇嘛教三教會聚集的地方。相傳加德滿都所處的谷地原本是喜馬拉雅山麓的一個湖泊,湖中盛開著一朵金色蓮花,這蓮花便是釋迦牟尼的前身。文殊菩薩揮劍劈開了湖岸,湖水傾瀉而出,佛祖從此降臨人間,隨之佛教也就產生了。推薦閱讀:
※米迦勒、路西法、加百列等天使在《聖經》中到底是什麼關係?
※如何評價宗教與政治之間的關係?俄羅斯尊奉東正教背後有何政治考量?
※怎麼理解天妒英才?如何從宗教角度理解?
※如果上帝真的不存在,我們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