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功業,赫赫英名——李世民(下)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王維

玄武門之變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武德二年。再往前,李唐王朝初建之時,大家的目標都是為身家性命而奮鬥,其他的矛盾還並不明顯。等到了武德二年,李唐已經擊敗了周邊勢力,打出了一個非常漂亮的開局。唐國有八百里秦川和表裡山河倚為後盾,有雄關之險作為守御,有勇猛善戰的秦晉子弟作為兵源。在明眼人看來,李唐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什麼時候能囊括天下,更多的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就像很多創業公司一樣,當大家共患難時,反而可以勠力同心,共同奮鬥。一旦創業成功,眼看就可以同富貴了,就開始各自生出心思:我為公司賣過命,我為公司受過傷,公司的市場都是我拼下來的,憑什麼他的股權就要比我多?憑什麼他當總裁我只是個經理!

從武德二年開始,李家三兄弟之間就逐漸產生了嫌隙——和八點檔豪門恩怨劇類似,都是家業惹的禍。李建成作為長子,早就被李淵立為太子,是名正言順的家族繼承人,但是在功績上卻顯得不足。李世民作為次子,被李淵所偏愛,一直跟在父親身邊,同時又是李家軍事力量的締造者和聲望最高領導者,功勞能閃瞎人眼。李元吉作為小弟,光芒全被哥哥們掩蓋。但他從小一直跟著李建成混,和大哥更親密,對能力強功勞大的二哥反而多有嫉妒。

兄弟三人各有部曲,也各有一大批官員作為支持者。在李淵的默許乃至縱容下,朝堂很快就分成了幾部分:中立皇權派勢力最大,只聽李淵的話;剩下的又分為太子派、秦王派、齊王派,互相多有摩擦,矛盾越來越激烈。

從現在的史料中,很難再推測李淵當時的想法。李淵是一個有雄才大志的人,這一點從他前期的韜光隱晦、後期能抓住時機起兵、短短几年橫掃天下就能看出來,這絕對不是一個普通人能做到的。但這樣一個強人,卻沒有把家庭管理的和和睦睦、把孩子們調教的兄友弟恭——這不能不說是這些恩怨得以產生的根源。

從武德二年到武德五年,李世民一直帶兵征戰在外,連場血戰,為李家打下了大半的江山,立下了無人可比的功績。而在此同時,李建成作為太子一直被李淵放在身邊從事行政工作。憑心而論,行政工作確實很重要,而且從李世民數年征戰都沒有為後方操心來看,李建成也盡到了足夠的義務。但是在戰亂的年代,行政功勞畢竟不如軍功來的耀眼和快捷。

隨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李淵對李世民的封賞也是毫不吝嗇。除了將李世民先後封為三公之外,又在武德四年將李世民封為天策上將:「高祖以自古舊官不稱殊功,乃別表徽號,用旌勛德。加號天策上將、陝東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上。」並允許他開設天策府,自設文武官員。

這真是一個匪夷所思的獎勵。不管是土地、財富還是爵位,其實都是更加適合的封賞。但將天策府這樣的權力賞賜給能力野心都極大的李世民……這與其說是激勵,不如說是縱容,是給一個縱火慣犯手裡塞一桶汽油,還貼心的附贈一個防風打火機。從這一刻起,李氏兄弟們就註定會走向一個血淋淋的結局!

果不其然,在成立天策府之後,秦王的勢力就不可抑制的膨脹起來。李世民藉此收羅了大量只忠於自己的文武雄才,以至於秦王的命令在很多場合下比皇帝李淵的命令還要有效。李淵就曾經為此向親信抱怨:「這臭小子總是領兵在外,現在翅膀硬了,我都管教不了了!」

(秦王府,十八學士名錄——側面反映了秦王府的文武力量有多麼強大)

此時的秦王府已經嚴重的威脅到了太子的地位,秦王對地位的渴求、對太子的不服也已經逐漸暴露出來。身為太子秘書的魏徵向李建成建議,不能再這樣放任下去了。必須將秦王留在長安,改由太子出征撈取軍功,好從功績上和秦王抗衡。李淵和李建成迅速採納了魏徵的提議,於是從武德五年開始,李世民就被閑置起來,很少帶兵,改由李建成帶兵去平定叛亂,抗禦外敵。

自此開始,太子東宮、秦王府、齊王府這幾大勢力就徹底撕破臉面,開始用盡一切辦法來打壓對方。其他後宮、朝廷、地方等勢力也紛紛捲入進來,唐國上下,都在關注著這一場亂斗的結局。此時的李淵,沒有採用雷厲風行的方法來平息鎮壓三個兒子之間的爭鬥,而是用平衡的方式來和稀泥,自己卻沉溺在逍遙享樂之中。

隨著齊王和太子聯合起來,李世民逐漸在這場爭鬥中落入了下風。史書中曾經記載了幾次針對他的刺殺未遂事件,雖然李世民曾經干預了史書的編篡,但從各種記載來看,兄弟之間的這種刺殺恐怕並不少見。被剝奪了軍事指揮權利後,李世民也難以繼續保持功績和影響力,完全處在被動的場面。形勢逐漸明朗,很多騎牆勢力開始向太子靠攏,等到了武德八年、九年的時候,東宮和齊王府所豢養的武士已經有數千人,秦王府只有八百多部曲,局面已經非常危險了。

武德八年,李世民請求離開長安,去洛陽居住以避開與兄弟間的傾軋,但在李建成的阻撓下沒有成功。對太子而言,李世民雖然是心腹之患,只要將他軟禁在長安,「留在京師制之,一匹夫耳」。但對李世民,以及秦王府的僚屬們來說,這卻是事關每個人全家老小性命的大事。秦王府的幾位謀士都勸李世民先發制人,李世民曾與掌握軍權的皇帝派大佬李靖商議大計,但被李靖謹慎拒絕——當然,這也表明了軍方的一種態度。

武德九年夏,為了對付入侵的突厥,李建成推舉李元吉帶兵出征,繼續把李世民晾在長安。不僅如此,李元吉這次出征還點名要帶上秦王府的尉遲敬德、秦叔寶、程知節等猛將部曲,打的是何種心思不言而喻。李世民知道以後,立刻召集所有心腹商議,秦王府上下一致同意,如果再不動手,恐怕都將死無葬身之地了。

方針既定,秦王府隨即秘密召回所有舊屬,並且議定好了動手之地:皇宮北門——玄武門。選擇這裡,是因為這裡的守將雖然是太子手下,但暗中已經被秦王收買。在此地發動,最能夠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這其中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已經被調職的房玄齡杜如晦一開始竟然不願意回秦王府參與此事,李世民聽後大怒,直接讓尉遲敬德拿著自己的佩劍去找老房和老杜,硬是逼著兩人一起加入了這個亡命徒團伙。

做好準備後,武德九年六月三日,李世民秘密入宮,向李淵舉報,說李建成和李元吉「穢亂宮廷」。李淵一聽這還了得,敢給老爹戴綠帽子,於是下令第二天讓三個兒子都進宮,當面對質,把這事說清楚。

(玄武門——概念圖,真實的唐代宮城如今已經被埋藏在西安城內的高樓大廈之下,再也難以發掘了)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建成和李元吉接到父皇通知後,一起帶著心腹護衛走玄武門入宮。沒想到的是,此時的玄武門早已經被李世民控制,李世民將自己能發動的一切力量、所有善戰部下和家將(舊唐書記載: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全都帶到玄武門埋伏,就等著這一刻的到來!

李建成和李元吉並不是完全沒有聽到風聲。但一方面長安的大部分軍事力量已經掌握在他們手中,另一方面李建成始終認為玄武門是自己的地盤,所以兩人就放心地將家將們留在宮外,只帶少量護衛入宮。進宮以後,李建成感覺四周環境有異,正打算先出宮暫避。此時李世民高呼著兄長名字疾馳而來,一箭就把李建成射死。驚慌失措的李元吉撥馬便逃,結果被尉遲敬德率幾十名騎兵追上射殺。

這時候,宮門外的太子府、齊王府精兵已經發現不對,於是立刻開始衝擊玄武門。李世民的軍力遠少於對方,抵禦起來險象環生。關鍵時刻,尉遲敬德割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顱,在玄武門上高高舉起。門外的士兵看到大勢已去,才紛紛潰散。

此時的李淵,還在和幾個心腹大臣悠閑泛舟湖上。在他的計劃中,等三個兒子來了,他會一個個斥責一通,然後統統趕回家去閉門思過。兒子們都是草包的話肯定不行,但都太出色當爹的也是挺發愁的,好在自己還算壯實,不妨看幾年之後再作決定。

但李淵再也沒有看到三個兒子聯袂而來的身影,只看到尉遲敬德滿身鮮血,手執長槊站在湖邊,看似恭敬的面龐下,滿是掩不住的狠厲和殺氣。

一瞬間,李淵的心彷彿沉到了湖底。雖然已經是炎炎夏日,但還是有止不住的寒意從心底竄起,彷彿浪潮一樣在身體里拍擊肆虐。他艱難地扭頭看向陪伴自己的大臣蕭瑀、陳叔達等人,不出意外的看到他們已經跪在面前,大義凜然的說道:「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嫉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奸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太子,委之國事,無復事矣!」

事已至此,奈何?難道要拼了老命,和這逆子同歸於盡,將這個偌大的江山拱手送給外人?就算能除掉這個逆子,但庶子們年紀幼小,沒有可造之材,哪有能坐得穩皇位的人選?更何況尉遲敬德就在旁邊,要是一語不合,恐怕明年今日,就是自己的忌日吧!

罷了罷了,沒想到起兵十年,如今天下在手,卻是這樣的結局。心灰意冷的李淵乾脆寫下手諭,承認了李世民的所作所為,讓李世民去掃清宮變的手尾。

拿到大義名分的李世民,迅速出兵屠滅了太子府和齊王府,將自己的親侄子們一一斬殺,以絕後患。對於太子和齊王的舊部,愛才的李世民反而沒有從重處置,而是將其中的出色人才如魏徵、薛萬徹兄弟等一一收服,委以重任,讓長安的政局得以迅速的平復下來。

六月七日,李淵下詔,將李世民立為太子。同年八月,李淵傳位於二十八歲的李世民,自己以太上皇身份隱居於深宮,再也不過問政治。大唐的政權,迅速實現了從李淵到李世民的過度。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後的第一個新年,大唐改年貞觀,取的是易經中「天地之道,貞觀者也」的正道之意。

一個新的時代開啟了。

李世民搶來的這個皇位並不好做。從漢末以來,天下紛爭不斷,戰亂頻頻。三國、兩晉、南北朝,三百多年的亂世給百姓們帶來的是一幕幕流離失所、易子而食的慘劇。中原大地的人口在東漢末期就已經有千萬戶、五六千萬人的數量,但到了四百年後的貞觀初只剩下三百萬戶,一千多萬人。亂世所帶來的危害,由此可見一斑。(註:根據《中國人口發展史》等資料的估算,唐初的戶籍統計中應該是漏掉了一批隱戶,當時的實際人口有可能在2000萬以上)

(引自《中國人口發展史》,葛劍雄著,福建人民出版社,p160,1991年版)

山河殘破,民生凋敝。沒有足夠的人口,自然更不會有像樣的農業和經濟基礎。魏徵在李世民的授意下去做了一圈地方考察,回來後的彙報上描述道:「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除了大城市和少數未收戰亂荼毒的地區外,不少地方都已經徹底荒蕪了。

唐王朝面臨的不僅有內憂,也有外患。中原內戰三百年無暇他顧,周邊的異族勢力趁機發展起來,有的參加到逐鹿天下的行列中,有的在一旁虎視眈眈,隨時準備撲上來劫掠財物和人口。別的不說,隋朝以來光是東突厥就有幾十萬的控弦之士,多次入侵中原,北方各大小勢力,包括初建國時的李唐都曾經向突厥納貢,臣服在突厥的鐵蹄之下。就在李世民剛剛即位之時,東突厥頡利可汗就帶大軍長驅直入,在長安城旁的渭水岸紮營,意圖非常明顯——這塊肥肉要是好吃,就整個吞了;要是不好吃,就咬一大口回家,這波反正不虧!

這時候唐帝國正處在虛弱之時。李世民意識到這仗不好打,於是就只帶了六名隨從先來到渭水邊,和頡利可汗隔河嘴炮,義正辭嚴的斥責頡利可汗背叛了當初的盟約。成功拖延了一段時間後,唐軍終於整好隊伍,軍容齊整、盔明甲亮地出現在河邊。頡利可汗衡量了一下,意識到時機已過,唐軍看起來似乎戰意高昂,這時候再剛正面實在是得不償失,就和李世民草草訂盟後撤退了。

雖然這次突厥入寇雷聲大雨點小,沒有造成太大損害,但對心高氣傲的李世民來說,也無疑是一記響亮的耳光。突厥撤退後,他召集了所有的將軍,對他們說到:「自古以來,突厥和我們就是敵手。當中原強盛,突厥就被趕的無處容身。當中原暗弱,突厥就無人能敵,百姓生靈塗炭。今天我發誓不去建造宮殿,不去揮霍浪費,只求百姓生活安逸,兵士弓馬嫻熟。我給諸君的任務唯有戰鬥,我也希望諸位能天下無敵!」

從這一天起,唐王朝進入了休養生息的備戰階段。李世民以身作則,力求儉省,撫民以靜,不擾百姓。對內大力發動百姓墾荒生育,興修水利,恢復農業的生產。另一方面建立府兵制,挑選自古以來就吃苦耐勞、能征善戰的關中子弟成軍,嚴加訓練。在他和一干賢臣猛將的努力下,殘破的社會迅速恢復了生機。曾經盜匪橫行的天下,到了貞觀四年,全國被判死刑的只有二十九人。原來一斗米一匹絹的高價,已經回落到了一斗米只需四五錢。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太宗報仇,只要四年。這邊唐軍兵精糧足,那邊的突厥已經被唐王朝各種挑撥離間的毒計玩的瀕臨分裂了。貞觀四年,李世民見時機已到,於是令軍神李靖率軍征討突厥。這位在中國戰爭史上都數得著的名將拋卻輜重,以數千名精銳騎兵長驅直入,直接奔襲突厥王庭。頡利可汗措手不及之下連戰連敗,在自家的草原主場上被李靖追殺的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短短三個月,顯赫一時的東突厥就被李靖所滅,東起黑水,西至陰山,北接大漠的廣袤肥沃草原,全成了大唐的領土。頡利可汗被帶回長安做客,大量東突厥人和之前被俘虜的漢人遷回中原,進一步補充了大唐所急需的人口。

嘗到了甜頭的唐王朝此後一直保持著對外開疆拓土的熱情。僅就貞觀年間來說,大唐先後征服了吐谷渾、高昌、龜茲等西域諸國,設立安西都護府,恢復了當年張騫、班超所打通的絲綢之路。貞觀元年,唐僧踏上西行取經旅途時,這條路還是九死一生、不見人煙的絕地。等貞觀十七年唐僧踏上歸途時,絲綢之路上已經是行人往來不絕、商賈輻輳、百貨雲集了。

貞觀前期一系列對外戰爭的勝利給大唐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和聲望,大唐的內政建設也在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名臣的帶領下頗有成效。這一時期,唐帝國政治清明、法度嚴謹、農產豐富、商業興旺,顯示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在強橫武力和卓越文化的雙重碾壓下,大唐周邊各國大都心悅誠服,將大唐奉為宗主。

在中國的歷史上,從貞觀元年到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在位的二十多年被稱為「貞觀之治」,這並不是誇大和溢美之詞。在這二十多年裡,被一場場戰亂摧殘殆盡的民生得以恢復,雖然沒能達到漢時的全盛之世,但卻打下了一個比漢時更好的基礎,為唐帝國未來的爆發備好了條件。

貞觀後期不如貞觀前期,這一點是史學界的公論。從貞觀十幾年開始,李世民逐漸沉醉在自己所一手開創的功業里,開始修築宮室、驕奢縱慾,常常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他的這種轉變令很多忠臣看不過眼,魏徵就曾經上過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曆數李世民的種種墮落表現,把他罵了個狗血噴頭。

李世民在臣子們的勸諫下有所收斂,再加上貞觀之治時期大唐國力的不斷持續上升,所以一直到去世為止都沒有犯下太大的錯誤,保住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在他去世的前一年,他回顧自己生平,就總結說:「吾居位已來,不善多矣,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台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勿以為是而法之。顧我弘濟蒼生,其益多;肇造區夏,其功大。益多損少,故人不怨;功大過微,故業不墮;然比之盡美盡善,固多愧矣。」

(步輦圖——可信的太宗和唐初風貌記錄之一)

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功過對錯,這一點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多少帝王,都在萬歲聲中迷了心竅,餓殍遍野猶不自知,國之將亡還歌舞不休!李世民不僅能對自己有清晰的定位,還將做皇帝的心得都寫成《帝范》一書,作為職業經理人的教材傳給太子李治,希望下一代能青出於藍,做的比他更好。

貞觀末年時,李世民因為廢太子、征高麗失敗等事心情憂鬱,健康也逐漸惡化。他開始沉迷於煉丹之術,期望能服丹而求長生。上有所好,有不少臣子就開始收羅各種方士和丹藥進獻。貞觀二十二年,成功完成「一人滅國」這一史詩成就,單刷了中天竺帝國的使臣王玄策得勝歸來,帶回長安的不僅僅有榮譽和各種奇珍異寶,還有中天竺帝國的國家鍊金術士、婆羅門僧人那羅爾娑婆寐。這位僧人號稱自己已經二百歲高壽,最善於製作長生神葯。李世民聽到後大喜,迫不及待的按方搜羅天下奇珍,讓這位胡僧煉藥。

可惜,天竺阿三用恆河水造出的神葯,哪是外人能夠消受的!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迫不及待的服下胡僧花一年時間造出的長生仙丹,立刻毒發。雖然太醫雲集,但面對天竺這詭秘莫測的奇毒全都束手無策。一代雄才偉略的開國之主,就此暴斃,終年僅五十二歲。以他常年征戰沙場的健壯體魄,就算衰老也至少還有十幾年好活,如此下場實在是令人感慨。

他去世之後,群臣給他的謚號為文皇帝,廟號為太宗。雖然他其實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但考慮到他的巨大貢獻,人們常常會忽略高祖李淵,而是將他作為唐朝的真正開國帝王。

這確實實至名歸。唐朝立國六大戰役,李世民率軍贏下了前四場,軍功方面無可挑剔。更重要的是立國之後,李淵耽於享樂,沒在治政上作出什麼貢獻。李世民上手後所開闢的貞觀之治,才是唐朝走向極盛的開始。唐朝政治管理的架構和制度,基本都是由李世民建立並完善的——他推行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不僅僅通行於唐代,更是延續了一千多年,被後來的各代王朝所承襲。(這些制度有些是隋代就有的,但真正的發揚光大是在唐太宗的手上)

與其他的帝王相比,李世民是很獨特的。他是一個毫不掩飾的、有著極強的權利慾望的人。他的人生目標非常明確:做一個前所未有、無人能比的皇帝。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他可以做任何事情——不管是壓抑自己的慾望,還是向兄弟揮起屠刀。與其說他是一個完人,還不如說他是一個極其出色、敬業、專業的霸道總裁,一個頭銜叫做皇帝的職業經理人。

他當然遠不是一個完人,而是有著明顯的缺點和令人詬病的污跡。雖然玄武門之變帶來的不良影響被李世民降到最低,為帝國帶來的後果也很不錯,但無論多好的結果也改變不了這是一場家庭人倫慘劇的事實。玄武門之變讓天下人認識到,天子之位,是完全可以靠武力得來;兄嫂弟媳,也可以殺其夫而占之。有唐一代,皇室之間的殘殺和亂倫,不能不說是他開的一個壞頭。

李世民開的另一個壞風氣,就是篡改史書。從春秋以來,記錄歷史就是一件客觀而且神聖的工作,史官們寧可平靜赴死,也不願意在史書上留下扭曲的記錄。而不管是皇帝還是權臣,就算明知道史書上已經寫下了自己的過錯,也只能無可奈何地看著自己被釘在歷史的書簡之上任後人評說——改歷史?且不說史官們不會去做,自己也拉不下那個臉啊!

但李世民就乾的出來這種事。在房玄齡等人修國史的時候,李世民就軟磨硬泡,一定要看看史書里是怎麼描繪自己的。大家不敢把寫的原原本本的國史拿給他看,只好一通刪減之後呈上去。「上見書六月四日事,語多微隱,謂玄齡曰:『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委友鴆叔牙以存魯,朕之所為,亦類是耳,史官何諱焉!』即命削去浮詞,直書其事。」但他說歸說,誰敢真這麼實在?在整個唐代的正史野史上,都看不到玄武門事變的詳細描述,一直到了《資治通鑒》里,司馬光才還原了相對可靠的事件全貌。從此,引以為傲的史家風骨,就變成諂媚實權的工具了。

當然,缺點歸缺點,李世民在歷史上的評價還是功大於過。他的優點更加數不勝數:善用人、能納諫、為政開明、輕徭薄賦、制度完善、對外開疆拓土、對內重視教化,為唐朝奠定了完善的基調,令這個帝國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自信、最開放、最強大、最燦爛的朝代。他的帳下雲集了各種出身、各個民族的雄才,有一開始就跟隨自己的忠臣,有平天下過程中降服的猛將,有東宮舊人原來的死對頭,有前來投奔的突厥王子和鐵勒可汗……他都平等對待,倚以心腹,甚至將自己的安危都託付給這些人,而這些人也以至死不變的忠誠回報他。他能被尊稱為「天可汗」,並不是一句簡單的諛辭,而是切切實實被視為天下之共主。

有關於他的正面故事實在是太多,關於他麾下良臣猛將的段子也數不勝數,我們就不再去一一回顧了。這年頭大家都在戲說歷史、創造歷史,所以也常常能看到諸如唐太宗是個無能小輩、隋煬帝才是真正天子的觀點……這些真的可信嗎?

我不是歷史學家,充其量勉強算個歷史愛好者而已,所以對於那些能從隻言片語甚至道聽途說里發明歷史真相的大家總是很嘆服。每個歷史人物都是有功有過有兩面性的,如果單純從一面乃至一個小段子出發就去評價一個人,這種行為實在是傻不堪言。我相信生活在隋唐之時的百姓們不會和這些大家一樣天真,一定要推翻一個英明神武的天子,然後在一個無恥小人的統治下苟活。「水能載舟,亦可覆舟」,一千多年前唐太宗就能看明白的東西,有些人到了現在卻還是不明白。

在中國歷史中,唐太宗恰好處在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上。在他之前,國家的政治權利掌握在各大門閥家族手裡。這種門閥制事實上還是上古以來貴族制的延續,高門大姓把持一切,寒門子弟永無出頭之日,就連皇權都要看著門閥們的眼神才能生存。正是李世民所全力實施的科舉制度,才徹底打破了門閥制度的壟斷,實現了皇權之下的部分平等,讓更多的寒門子弟能依靠自己的天賦和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從唐代開始,原來能與天子「共天下」的世家們漸漸消亡,「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了可以實現的神話。直到今天,中國的高考乃至全世界的人才選拔手段其實還是各種變相的科舉,只不過內容更豐富、過程更完善、結果更公平而已。

在任何社會制度下,階級其實都是自然產生、無法消滅的。但只要能通過有效的選拔制度來保證階級間的流動性、保持人才的上升通道,這種社會制度就能夠穩定存在下去。縱觀人類的歷史,還真難以找到能比科舉制更適合這一要求的方法。人丑就要多讀書,這才是安身立命的硬道理。至於當下流行的反智主義,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又有什麼區別?

哪種主義更好一些?回首往事,一個自信、向上、開放、包容、尊崇文化、提倡武風的中華文明,曾經在千多年以前站立在世界之巔,成為諸國競相拜服與學習的榜樣。而當中華文明自卑、保守、愚民、閉關鎖國、大興文字獄時,就會被人踩在腳下,視為可以分而啖之的愚蠢獵物。

歷史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

推薦閱讀:

李世民憑什麼在打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時都能以少勝多?而李密做不到?
唐太宗武功蓋世,為何晚年卻受挫於高句麗安市城的無名之輩?
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魏徵這幾個人怎麼排?
為什麼從李淵到李隆基,這一時間裡那麼多血腥叛變、政治鬥爭都不足以讓唐朝瓦解相反卻越來越昌盛?
最成功的民族英雄

TAG:唐太宗李世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