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軍—越南人民軍步兵第308師簡史(1949-1988)

專註中越戰爭史,歡迎關註:南疆烽煙正十年

本人作品,發表於《海陸空天慣性世界》第93期

歷史沿革

第308師為越軍早期組建的第一個主力步兵師,故命名「先鋒軍師」,意思是最前頭的部隊。1949年1月,越黨中央召開第六次中央幹部會議,會議的內容是分析形勢、制定政策,加強軍事建設,以利於「繼續把抗戰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會議強調主力部隊的建設是當前工作的中心,決定將各戰區分散的力量統一編組,組建一批戰區主力團和一支總部直屬戰略機動力量——第一個主力步兵師。2月,總參謀部召開武裝力量建設會議,會上討論了總部直屬主力師和聯區主力團的編製方案。1949年4月,總部決定調剛從4號公路前線返回,立下許多戰功的6個主力營(第18、23、29、79、626步兵營和410炮兵營)正式組建308師(當時稱大團),該師沿用308團番號。1949年5月,王承武任308師首任師長(當時稱司令)兼政委,高文慶任副師長。該師成立後,參加了滔江戰役、瀘江戰役。1949年8月28日,308師在太原省同喜縣屯都鎮正式舉行成立儀式。越南政府代表陳登寧和總司令武元甲出席了成立儀式。武元甲代表總司令部將「戰勝」軍旗授予師長王承武。此後,該師將這一天定為傳統日(成立紀念日)。當時,308師下轄11、18、23、29、54、79、322、626營。這些部隊都是越軍各軍區、戰區、前線「戰鬥力最強的單位」,「是全軍的精華」。308師在總部直屬第17主力團(下轄18、23、29營)的基礎上組建起來。當天,308師正式組建了第1團(即102團—首都團)、第2團(即88團—修武團)和師直屬炮兵、工兵、通信、運輸營。成立儀式後,308師即進行了「煉干整軍」、「鍛煉黨員、鞏固組織」兩大運動。同年10月,該師88團向東北地區進軍,102團向安沛進軍,參加4號公路戰役。

1950年2月底,該師在中越邊境根據地進行了休整,此時越軍總部派遣西北戰區政委雙豪協助308師「鞏固和訓練工作」。1950年5月初,308師師部率88、102團到中國雲南省硯山縣營地,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軍為其更換裝備,提供服裝、食品援助。並在13軍軍事顧問指導下,進行邊界戰役前的整訓。根據云南軍區決定,13軍以38師為主,從各師抽調得力幹部,組成了由師到排的顧問班子,分赴越軍308師各級協助工作,負責進行對口訓練。38師並以113團一個步兵連為越軍排以上幹部進行了一周的示範演習。訓練和裝備同時進行,13軍供給部派出汽車連續18天由昆明到硯山為越軍運送服裝1萬套、毛巾1萬條、棉被800床、步槍350支、子彈2500發、藥品2百箱,保證了該部整訓的需要。同時,13軍將山炮營攜至硯山幫助訓練用的山炮4門和92步兵炮、戰防炮、化學迫擊炮各2門,以及各炮的裝備彈藥全部贈給越方。為其在訓的2個團的7個步兵營和炮兵、工兵補充了步槍1794支、輕機槍146挺、重機槍50挺、82迫擊炮28門、60炮五十二門、子彈50萬發、炮彈4800發、手榴彈5萬枚.以及一批炸藥、雷管、土木工具、信號槍和橡皮船。給該師配齊了雨傘、雨衣、蚊帳、米袋、擔架、報話機、電話機、電線、電池等軍需作戰物資。經過兩個月的整訓,到7月初308師回國時,已由原來的徒手變成了裝備齊全、訓練有素的戰鬥部隊,在後來的邊界戰役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3軍派往該部的軍事顧間,戰鬥中積極協助組織指揮,團顧問閻守慶、營顧問牛玉堂等在越軍攻擊法國殖民軍固守的越西北老街等重鎮時,親率突擊隊衝鋒,給越軍留下了良好印象。

1950年7月,308師從中國雲南返回越南,使用「高—北—諒師」代號參加邊界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後派遣37師副師長吳效閩和40師副師長王硯泉任308師軍事顧問。1950年5月,紅河中游前線主力36團(即北—北團)正式調歸308師,編為該師第3團。1951年12月—1952年2月,該師直屬高炮387營(正式成立於1951年5月11日),在和平戰役中首次擊落法軍飛機4架,獲胡志明主席親筆嘉獎令。1952年後,308師一度使用「三島」代號,在北部戰場活動。越軍委認為:經過3年的鍛煉和數次大的戰役,308師「在各個方面迅速進步」,「在進攻堅固據點、運動伏擊、長距離追擊敵人,靈活機動地轉變作戰形式等方面都能取得勝利」。1953年初,全師返回富壽地區待命。同年6月取得春季大捷後,返回太原地區進行整軍,隨後開展軍事訓練。1953年底,改編為重裝步兵師。1954年3月,在奠邊府戰役中,擔任戰役突擊任務,「出色的完成了任務」。1954年10月10日,奉命進駐河內執行軍管。師長王承武少將任河內市軍政委員會主席。越南北方解放後,駐河山平省春梅地區。

抗法戰爭結束後,308師重點進行「軍隊建設和整編工作」。1958年組建炮兵第58團,1961年,開始精簡步兵團員額。1962年,組織了一次較大規模的實兵演習,出動各型車輛400輛。1965年後,該師加緊進行軍事訓練,充實人員,換裝中式武器裝備。1968年,調赴南方戰場參加抗美戰爭。溪山戰役初期,由於輕敵遭受重大傷亡。曾一度攻佔廣治省省會,後因傷亡較大被迫撤出。1971年,參加9號公路戰役,全殲南越裝甲17團,為粉碎南越政府的「藍山719」行動作出了重大貢獻。1972年廣治戰役(即美軍所稱復活節攻勢)中,因驕傲麻痹,傷亡嚴重,後撤回廣平省休整。1973年下半年,調回北方休整。同年10月24日,編入新組建的第1軍(決勝兵團)。1974年初,南下至廣治地區活動。1975年春季總進攻中,擔任戰略預備隊。

抗美戰爭結束後,該師調回河山平省春梅地區駐防。「戰後,308師的首要任務是大力開展軍事訓練,建設正規化的部隊,提高戰鬥力,以便完成新的任務——隨時準備戰鬥,保衛祖國。」

1977年11月,越軍確定該師為「戰備機動師」。此後,越軍重點建設該師。1979年該師作為戰略預備隊進駐河內市,擔任保衛首都的任務。1979年中期,蘇聯開始為308師更換新裝備,幫助其改裝為越軍第一個機械化步兵師,加強了該師的機動作戰能力和裝甲突擊能力。1981年初,該師換裝完畢,實現了機械化。越軍總部稱該師「裝備並掌握了現代化兵器和技術裝備」。師直增編1個坦克營,每個團增編1個裝甲連(11輛),每個營增編1個裝甲排(3輛)。1982年底,高炮第216團正式編入該師,擔負防空作戰任務。1983年,該師全部住進新營房。

308師裝備精良,戰鬥力強,被越軍稱為「老王牌」部隊和「鋼鐵拳頭師」,作為正規化建設的「典型師」,多次接待蘇聯等國代表團並進行軍事彙報表演。1988年1月30日,該師為蘇聯武裝力量政治領導幹部代表團進行了軍事演戲表演。其建設指導思想是:「努力建設一支正規、現代、精銳、善戰、具有高度機動性、強大突擊力、大規模軍兵種協同作戰能力的機械化步兵師」。

戰役戰鬥

308師自成立以來,參加過較大規模的戰役18次,大小戰鬥近400次。

抗法戰爭時期,該師先後在北部戰場21個省(太原、北件、高平、諒山、宣光、河江、北寧、北江、永富、廣安、富壽、老街、安沛、山羅、萊州、和平、河南、寧平、山西、河東、清化)範圍內,行軍9500公曆,參加戰役13次,較大規模的戰鬥102次,這些戰役戰鬥是:

1949年5月,滔江戰役

1949年5月,瀘江戰役

1949年秋冬,4號公路戰役

1950年2月—3月,勞河(黎鴻峰1號)戰役

1950年9月—10月,邊界(黎鴻峰2號)戰役

1950年12月—1951年1月,紅河中游(陳興道)戰役

1951年3月—4月,18號公路(黃花探)戰役

1951年5月—6月,河—南—寧(光中)戰役

1951年12月—1952年2月,和平戰役

1952年10月—12月,西北戰役

1953年4月—5月,上寮戰役

1953年12月—1954年5月,冬春戰略進攻(含奠邊府戰役)

1954年夏,北江戰役

共進行49次據點殲滅戰,46次運動戰,5次交通伏擊戰,2次殲滅敵軍艦和炮兵陣地襲擊戰。

抗美戰爭時期,參加了5次較大規模的戰役:

1968年1月—3月,溪山戰役

1968年1月—3月,總進攻和總奮起(1968年新春)戰役

1971年2月—3月,9號公路戰役

1972年3月—7月,廣治戰役

1975年4月,胡志明戰役

作戰特點

308師自組建後,即作為越軍總部主力作戰師,常用於「戰役的關鍵方向」,「在重要戰役中經常擔負主攻和機動作戰任務」。由於該師是越軍最早成立的步兵師,因此參加過越軍歷史上一系列較大規模的戰役戰鬥,有「軍中第一」之稱,素以「鐵鎚」自詡,戰鬥力較強,越軍認為,該師「擅長山嶽叢林戰、運動戰、攻堅戰、襲擊戰、交通戰,攻打敵人據點群和各種地形條件下作戰」,在防禦、夜戰等方面也有許多「成功的實戰經驗」。在較大規模的戰役中,「既能進行諸兵種協同作戰,又能在山嶽從林地獨立作戰」,「在諸兵種協同作戰中,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威力」,具有「機動迅速、進攻堅決」的特點。慣用的戰術手段是奔襲、伏擊、阻擊和圍點打援。在抗法和抗美戰爭中,「作戰決心大」,「以善戰和具有高度機動能力著稱」。「光榮戰鬥傳統是堅決執行命令,任何任務都能完成,任何困難都能克服。在各方面爭先,積極接受困難任務,視困難為光榮。神速行軍,勇猛進攻,靈活戰鬥,殲敵到底」。

從以上越軍軍方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出308師在越軍中無可置疑的絕對頭號主力地位。正因為其歷史老、資歷深、戰功大、裝備好、訓練精,自高自大情緒嚴重,自恃為「精銳部隊」,「主力善戰師」。驕傲輕敵,打了敗仗容易泄氣;不怕疲勞、陸續作戰能力弱;多仿效蘇軍作戰方式,常不顧實際情況盲目照搬。曾經在1968年的溪山戰役和1972年的廣治戰役中傷亡慘重。改編為機械化步兵師後,尚缺乏實戰經驗。

訓練演習

抗美戰爭結束後,308師的任務是「搞好軍事訓練,時刻準備戰鬥」。作為越軍總部戰略預備隊主力師,該師一直是全訓部隊,通常保持齊裝滿員,全師參訓人員經常保持在90%左右。越軍總參謀部規定該師每年戰鬥訓練時間占年度軍政訓練時間的70%。戰術、技術訓練均圍繞「隨時準備擔負機動作戰任務」組織實施。在戰術訓練中強調「訓練必須與實戰密切結合」。在完成軍事訓練任務中,多次受到上級表彰。1978年以來,該師在戰術訓練中除學習「傳統打法」外,還比較重視諸軍兵種協同作戰的訓練、作戰方法,如進攻時,首先使用飛機大炮轟擊,隨後步兵跟隨坦克、裝甲部隊衝擊。該師不斷進行實戰訓練,曾多次參加越軍在河內等地區組織的大規模實兵作戰演習。1977年底,參加了第1軍組織的代號為「TK-4」的反空襲、反空降實兵演習。1978年9月底,參加了第1軍在河內地區組織的反空降實兵演習。1980年1月,與航空371師聯合進行了一次陸空協同實兵作戰演習。同年12月,參加了由越軍總參謀部組織的代號為「CD-30」的戰略機動作戰演習。在演習中,從春梅出發,分乘500餘輛坦克、裝甲車和各型車輛,實施摩托化開進,緊急機動馳援諒山省祿平方向。

部隊素質

308師首任師、團幹部,到80年代後期均為軍職以上幹部,在越軍中身居要職。校級以上軍官有近100人經過蘇軍院校學習,100%的軍事、政治、後勤、技術幹部經過院校培訓。各級主官配備較強,師職軍官均為抗法戰爭時期入伍,並經過越南軍事院校深造、學習,部分還曾到蘇聯或中國軍事院校學習過。團職軍官較為年輕,平均年齡35歲左右,都經過陸軍軍官學校學習。連、營兩級軍官大都參加過戰鬥,有一定的實戰經驗。校級軍官平均年齡30.5歲,尉級軍官平均年齡27.5歲。士兵大部分來自農村,多為1985年後入伍,超期服役老兵約佔五分之一。師、團兩級軍官家屬隨隊,比較安定。營以下軍官多數不穩定,思家厭戰。該師以「忠誠戰士黎文獻」為學習榜樣(1952年11月16日,黎文獻被法軍俘虜,嚴刑拷打之下寧死不屈),重視進行「光榮傳統」 教育,各團均建有「光榮歷史傳統室」,作戰或執行任務前,都要進行傳統教育,以激勵士氣。官兵素質較高,思想比較穩定,作戰時被俘和逃跑的都比較少。該師是越軍組建的第一個機動主力師,參加的戰鬥多,在抗法和抗美戰爭中曾「建立了許多功勛」。作為越軍的戰略機動部隊,物質待遇高於其他部隊。所以官兵有著強烈的「自豪感和榮譽感」,相當驕橫。文進勇大將曾經表揚該師是「我軍英勇善戰的主力師」,「運動戰的先鋒」。1985年,在越南國慶節閱兵式上,308師組織的受閱方隊受到越黨中央政治局的表彰。節後,將該方隊派往全軍各部隊進行巡迴表演。該師還為其他部隊輸送了大批人才,從1980年到1985年,308師共選送4000餘人進入各類各級軍校培訓,畢業後分配到全軍各部隊任職。

功績榮譽

308師「戰績輝煌」,斃傷、俘虜敵軍近4萬名,擊落美偽飛機200多架,繳獲、擊毀大炮數百門,繳獲彈藥上萬噸。

在抗法戰爭時期,共計殲敵18750名,生俘法軍和偽軍上千名,其中全殲兩個野戰兵團、12營又39個連,擊落戰鬥機21架,擊沉軍艦3艘、駁船和汽艇8艘,擊毀各型軍車138輛,繳獲各型槍支7806支、數千噸彈藥和軍用物資。

抗美戰爭時期,該師共殲敵近17000名,生俘上千名偽軍和美軍,其中全殲1個步兵團、2個裝甲團、3個別動軍聯團、3個營,擊毀各型車輛500輛、火炮85門,擊落飛機190架。

1949年8月28日308師成立大會上,越南國會常務委員會贈送該師一柄刻有「馬到功成」四個字的寶劍,越盟總部贈送一柄刻有「民族」兩個字的寶劍。

抗法戰爭時期,全師榮獲集體二級軍功勳章兩枚(參加1950年秋季邊界戰役一枚、參加1951年冬至1952年春和平戰役一枚)。1952年秋冬西北戰役期間,「取得了出色的戰績」,胡志明主席將自己的稿費和生產收入獎勵給該師,被部隊官兵視為莫大的榮譽。1954年因「戰鬥成績顯著」被譽為「鋼鐵師」。同年11月,在勝利完成接管首都河內任務後,受到胡志明主席嘉獎。308師曾經17次被全軍通報表彰,所轄部隊共獲二級軍功勳章6枚、三級軍功勳章61枚、各類戰功勳章2541枚、總軍委和總司令部獎狀474個。另外,在抗法戰爭結束總結表彰時,有數萬幹部戰士獲各類戰功勳章、獎章。

阮國治、裴光近、阮文斯、朱文未、楊廣州、陳庭雄6名個人榮獲國家授予的「軍隊英雄」稱號。

抗美戰爭時期,全師榮獲集體二級軍功勳章1枚,所屬團、營均榮獲集體軍功、戰功勳章。2個團(36團、102團)、2個營(36團1營、師直通信營)和2名個人獲越南國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家主席授予的「人民武裝力量英雄」榮譽稱號。

1976年1月,該師榮獲越南國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家主席授予的「人民武裝力量英雄」榮譽稱號。1984年12月22日,在越軍建軍40周年時,榮獲國家主席長征授予的越南最高榮譽勳章——胡志明勳章。

越南黨政軍領導人多次視察該師。1950年10月和1953年1月,胡志明主席視察該師。1958年初,胡志明、武元甲等視察了正在進行演習的部隊。胡志明生前還多次親筆寫信給該師。1988年1月22日,越黨中央總書記阮文靈等到該師檢查工作,並視察了首都團。

各團簡介

36(機械化步兵團),別稱「北—北團」,簡稱6團,代號B6團,下轄1、2、3營,總員額2100餘人,駐河山平省國威縣。

36團於1946年8月在北件地區組建,歸第12戰區指揮。成立後在河北—北件一帶抗擊法軍。同年底將法軍趕出北江市、北寧市,因此被命名為「北—北團」。1947年12月,根據新的戰略方針,分散為若干獨立營、連,在敵後開展游擊戰。1948年夏,恢復團建制,下轄80、84、89營,在紅河中游戰場活動。1950年5月,36團正式調歸308師建制,編為該師第3團,團長范洪山、政委黃春隨。隨後,與88團、102團一起,參加了邊界戰役、陳興道戰役、黃花探戰役和光中戰役等。1951年12月—1952年2月,參加和平戰役,突破沱江防線,攻克和平市,受到總司令武元甲電報嘉獎。戰役結束後,獲三級軍功勳章一枚、胡志明流動競賽紅旗一面。1952年10月—11月,參加西北戰役,殲敵1800名,獲三級軍功勳章一枚。緊接著從義路出發,經五晝夜長途奔襲,抵達富壽2號公路,伏擊殲滅法軍400人,擊毀坦克、裝甲車17輛,汽車23輛。

抗美戰爭時期,參加了溪山戰役、廣治戰役和9號公路戰役。1976年1月,獲越南國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家主席授予的「人民武裝力量英雄」稱號。

1980年底,該團改裝為機械化步兵團。該團擅長奇襲、長途奔襲和伏擊戰。

88(機械化步兵團),別稱「修武團」,簡稱8團,代號T8團,下轄4、5、6營,總員額2000餘人,駐河山平省章美縣。

88團成立於1949年7月1日,由各戰區部分有戰功的主力營與308團合編而成,下轄23營、29營、38營、322營和迫擊炮營,首任團長阮泰勇、政委鄧國保。當時23營在4號公路作戰,29營在永安前線作戰,組建時缺席。88團成立後不久即參加了4號公路戰役。1951年,該團曾在高廟戰鬥中失利。和平戰役中,進攻修武取得勝利故命名為「修武團」。在抗法戰爭時期,參加了黎鴻峰1、2號戰役,陳興道戰役、黃花探戰役、和平戰役、西北戰役和奠邊府戰役等。1950年12月—1951年1月,在陳興道戰役中,獲三級軍功勳章一枚和胡志明贈送的競賽紅旗一面。1951年12月—1952年2月,在和平戰役中,獲二級、三級軍功勳章各一枚和民主德國自由青年團錦旗一面。1952年10月—12月,在西北戰役中,獲二級軍功勳章一枚。

抗美戰爭期間,該團長期在南方廣治—承天一帶地區作戰,參加了9號公路戰役、廣治戰役等。該團擅長攻堅戰、襲擊戰和夜戰。

102(機械化步兵團),別稱「首都團」,簡稱2團,代號M02團,下轄7、8、9營,總員額2200餘人,駐河山平省梁山縣。

102團於1947年1月7日在河內組建,約2000餘人,當時稱第1聯區團,是越軍第一個主力步兵團,直屬總部。該團由第1聯區(河內)戰鬥自衛隊和衛國軍幾個單位合併組建而成。首任政委是第1聯區黨委書記黎忠瓚。1月12日,在章美召開的第一次會議上,正式命名為「首都團」。1947年秋冬大捷後,該團所編為54營,與147團合編為308團。1949年8月28日,重新恢復首都團建制,番號稱102團,下轄18、69、79營和迫擊炮營,並正式編入剛組建的308師,為該師第1團,首任團長武安、政委黃世勇、副團長武凌。1950年1月—2月,參加了越北地區最大的戰役—黎鴻峰1號戰役,攻克老街省鋪樓等據點,這是越軍集中團規模兵力打的第一次大的攻堅戰。1950年12月—1951年1月,在陳興道戰役中,獲三級軍功勳章一枚。1952年10月12日,在西北戰役中,獲三級軍功勳章一枚(54營獲二級軍功勳章一枚)。1954年10月,該團在執行接管首都河內的任務中,「為保衛首都、恢復經濟、醫治戰爭創傷,保護群眾利益做出了貢獻」。

在抗美戰爭時期,該團參加了溪山戰役、9號公路戰役、廣治戰役,在1975年春季的總進攻和總奮起戰役中擔任戰略預備隊,「戰績顯赫,在許多較大規模戰役中起到了關鍵作用」。1976年1月,獲越南國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家主席授予的「人民武裝力量英雄」稱號。

戰後,102團重視訓練工作,特別是戰術訓練和合成訓練。1987年,該團年終車載武器和步兵武器實彈射擊都達到良好以上。全年車輛管理工作「成績突出」,被評為先進單位。1988年初,出色地完成了戰鬥演習任務。102團是越軍組建的第一個主力步兵團,也是第一個機械化步兵團,是308師的戰略機動力量。

58(炮兵團),代號N8團,下轄10、11、12營,總員額1200餘人,駐河山平省春梅地區。

炮兵第58團於1958年在山西省北部地區組建,裝備105毫米榴彈炮。抗美戰爭時期,在師的編成內道南方參戰,曾獲三級軍功勳章一枚。

1983年—1986年,該團黨委班子不團結,黨員幹部思想不穩定,部隊作風紀律渙散,問題很多。1987年,重點抓了黨委建設和黨員思想工作,「但仍有1個營和7個連的黨組織沒有達到要求」。該團日常工作做得不好,作戰指揮和管理層次較混亂,團長武某為此受到批評。

該團的主要裝備有:122毫米榴彈炮、120毫米迫擊炮、85毫米加農炮和37毫米高炮30餘門。團長武某,中校,政治副團長兼黨委書記吳登谷中校。

216(高炮團),別稱「蘆花團」,代號H16團,下轄2個37毫米高炮營、1個57毫米高炮營,總員額1000人,駐河山平省春梅地區。

高炮216團於1960年前後組建。抗美戰爭初期,隸屬第4軍區指揮,駐越南中部地區參加防空作戰。1964年8月5日,首戰告捷,擊落美機。在整個抗美戰爭期間,「戰鬥英勇,機智靈活」,「越戰越強,全面成長,連續取得輝煌戰績」,擊落美機200多架。該團高炮211連,從1964年到1973年,共擊落美機23架,與其他單位協同擊落美機85架,曾用一發炮彈打下來一架美機,獲軍功勳章1枚,戰功勳章11枚。1965—1972年,連續8年獲「決戰決勝」稱號。1973年9月3日,獲越南國家主席孫德勝授予的「人民武裝力量英雄」稱號。抗美戰爭結束後,該團調回北部地區。1983年初,216團由第4軍區正式調歸機械化步兵第308師,主要裝備37毫米高炮22門,57毫米高炮14門。

歷任領導

師長:王承武武安 范洪山 阮泰勇 阮友安 勇馬 阮詠 阮海如 阮協 杜中陽

政委:王承武(兼)雙豪 范洪居 黃方 黎靈 陳安 黃金

人物簡歷

王承武(1910—1980) 越南人民軍原副總參謀長、高等軍事學院原院長、上將。1910年生,河內市清池鄉人,鐵路工人家庭出身。曾隨家庭遷居中國雲南生活14年。1929年加入中國國民黨,後在國民黨軍隊中任了3年管理員。1936年考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回到越南。1943年加入印度支那共產黨(今越南共產黨),在河東地區組織抗日游擊隊。1945年在河內地區組織保安隊,任隊長。1946年3月任河內軍事委員會委員,11月任河內前線指揮部指揮,後任第11戰區司令。1949年8月任越軍第一個主力步兵師—308師首任師長兼政委。1951年5月後不再兼任政委。1953年12月任師黨委書記。後任第2、4軍區副司令、司令等職。1954年曾授予少將軍銜,同年10月任河內軍政委員會主席。1955年任右岸軍區司令。1957年至1959年在中國南京軍事學院學習。1958年正式授予少將軍銜。1962年3月再次來中國北京軍事學院深造。抗美戰爭時期曾負責解放南方的工作並在後勤部門任職,先後擔任軍區司令、防空導彈部隊司令、防空軍司令。1972年初任越南人民軍副總參謀長,主管院校和訓練工作。1973年負責越軍防化兵組織和建設工作。1974年晉陞為中將。1980年初在柬埔寨活動時,因直升機失事墜機身亡。1980年4月27日追贈為上將。

武安(1925—) 第4軍區原副司令 少將 1925年生,京族,知識分子家庭出身。1945年入伍,同年加入印度支那共產黨(今越南共產黨)。入伍後先在步兵第304團當戰士,後歷任排長、連長。1948年任營長。1949年8月任步兵308師102團團長。1953年3月任師參謀長。1956年後任副師長、師長。1958年授予大校軍銜。曾到蘇聯軍事院校學習。1964年任右岸軍區司令,1974年晉陞少將軍銜。戰後任第4軍區副司令。在改進步兵進攻性武器方面有過貢獻。曾獲二級軍功勳章、一級戰勝勳章、一級抗戰勳章。

范洪山(1922—)高等軍事學院副院長、軍事科學委員會常務委員、教授 中將 1922年生,河南寧省人,京族,地主家庭出身,本人成分學生,文化程度10年級。1945年總起義時入伍,同年加入印度支那共產黨(今越南共產黨)。1949年8月任步兵36團首任團長。抗法戰爭中參加過平原、和平、西北和奠邊府等戰役。1954年後歷任步兵308師副師長、代理師長、右岸軍區副司令。1958年授予大校軍銜,同年4月至1960年到蘇聯軍事院校學習。回國後,任總參謀部軍事科學研究局局長,長期從事軍事科學研究工作,被稱為「山地作戰專家」,發表過許多研究文章。1973年總參謀部軍事科學研究局改為軍事科學院後任副院長。1974年晉陞少將軍銜。1982年晉陞中將軍銜,後調任高等軍事學院副院長,同時調任越軍軍事科學委員會常務委員。1986年被任命為軍事科學二級教授。曾獲一級軍功勳章、一級戰功勳章、二級戰勝勳章、一二三級光榮戰士勳章、決勝軍旗獎章、40年黨齡獎章。

阮泰勇(1919—)原第一陸軍軍官學校校長 少將 又名泰勇,1919年生,高平省人,土族,農民家庭出身,本人成分學生。1945年入伍,1946年4月加入印度支那共產黨(今越南共產黨)。1946年初任總參謀部警衛連連長。1948年初任步兵147團1營營長,在班蓬戰鬥中負傷失去右臂。戰後有「獨臂將軍」之稱。後任29營營長。1949年8月任308師88團團長。1954年參加了奠邊府戰役,任總參謀部作戰處處長。抗法戰爭結束後,到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因對蘇聯有看法,只學了半年就借故回國。1958年授予上校軍銜。1962年任308師師長。1963年到北京軍事學院學習。1964年結業,回國後任總參謀部軍訓局副局長。1966年被派往南方任西原前線參謀長。1968年調任304師師長,參加了9號公路戰役。1974年晉陞為少將。後任左岸軍區副司令。抗美戰爭結束後,任第一陸軍軍官學校校長。1982年退休。曾獲一級戰功勳章、二級抗戰勳章、二級戰勝勳章、二級戰功勳章。住河內永湖高級幹部集體宿舍區。

阮友安(1926—) 原第二軍區代理司令、黨委常委、陸軍學院院長上將 1926年生於太平省,工人家庭出身。1945年入伍,1946年2月加入印度支那共產黨(今越南共產黨)。抗法戰爭時期任步兵316師98團團長。戰後任西北軍區副參謀長。1958年授予中校軍銜。1963年晉陞上校,任步兵第325師師長,1964年任步兵308師師長,後任右岸軍區參謀長。曾到南方戰場指揮抗美戰爭,是德浪河谷戰鬥的指揮員之一。1974年晉陞少將。1974年5月組建第2軍時,為該軍首任軍長。1980年晉陞為中將。1983年任軍隊競賽委員會主任。1984年11月接替杜程任第二軍區副司令兼參謀長。1985年2月接替黎威密任第二軍區河江前指司令。1986年晉陞上將。1987年7月武立病逝後,任第二軍區代理司令。次年調任陸軍學院院長。曾任軍隊監察委員會副監察長。曾獲二級軍功勳章、二級戰勝勳章、一級抗戰勳章、一二三級光榮戰士勳章、決勝軍旗獎章。

勇馬生卒年不詳 第1軍機械化步兵第308師原師長 少將 抗法戰爭時期參加過幾次較大規模的注意,歷任步兵308師營長、36團團長、副師長等職。1958年授予上校軍銜。抗美戰爭時期在南部作戰,任步兵308師師長。1972年雨季曾經指揮寮國川壙—查爾平原防禦戰役。1982年晉陞為少將。

阮海如生卒年不詳 抗美戰爭時期在步兵308師102團任連長、營長、戰後升任團長。1978年晉陞上校軍銜,1982年改授大校軍銜,升任機械化步兵308師師長。1983年後不再擔任師長職務。

阮協生卒年不詳,1980年晉陞中校軍銜,任機械化步兵308師副師長。1983年晉陞大校軍銜,接替阮海如任師長。1986年後不再擔任師長職務。

杜中陽(1946—) 1946年生,河北省人,京族,本人成分學生,文化程度9年級。抗美戰爭初期入伍,歷任連長、營長、副團長。1978年晉陞中校軍銜,任308師102團團長。1986年晉陞大校軍銜,任機械化步兵308師師長。曾獲戰功勳章、軍功勳章多枚。

高文慶(1917—)越南人民軍原副總參謀長 中將 1917年生,承天省人,資本金家庭出身,本人成分學生,文化程度大學。日本佔領時期,曾任親日共和青年突擊隊頭目,並在日本軍隊辦的軍官訓練班受訓。1945年帶領突擊隊向胡志明領導的部隊投降,參加了八月革命。隨後長期在中部地區從事武裝鬥爭,歷任排長、連長、團長、戰區司令等職。1946年10月加入印度支那共產黨(今越南共產黨)。曾任武元甲的秘書。1948年從第5聯區調任308師副師長。1954年5月任接管奠邊府部隊司令,後任總參軍訓局局長。1958年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任第三軍區副司令兼參謀長。抗美戰爭時期歷任治天軍區、西原戰場副司令。1973年巴黎協定簽訂後調回北方。1974年晉陞少將,任越南人民軍副總參謀長,主管軍事訓練工作。1980年1月晉陞中將。其兄高文園是原南越軍總參謀長,逃亡美國。

雙豪(1920—2004) 原越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防部副部長、越南人民軍總政治局主任上將 原名阮雙豪、阮羌。1920年生(一說1918年),海防市人,京族,工人家庭出身。1938年參加人民陣線組織。1939年加入印度支那共產黨(今越南共產黨)。1944年10月曾經被捕入獄,後越獄。1945年初任B分區(阮惠分區)北山—武崖地區黨委書記,組織領導越北抗戰武裝。1945年八月革命勝利前曾任縣支部負責人、區委書記、解放軍委員會委員,分管河江、宣光、太原3省工作。抗法戰爭時期,曾任軍區黨委委員,圻委委員,西北區委委員。1950年任越北聯區政委,後協助308師進行休整。1951年5月至1954年任步兵第308師政委、黨委書記。1954年任中央聯合停戰委員會越南人民軍總司令部代表團成員。1955年至1961年任越南人民軍總政治局副主任。1958年授予少將軍銜。1960年9月越黨「三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60年和1961年曾兩次來中國軍事學院學習。1961年晉陞為中將。1961年至1977年任總政治局主任,中央軍委委員。抗美戰爭後期曾任國防部副部長,主管徵兵和訓練工作。1974年晉陞為上將。1975年任中央軍委副書記。1976年12月越黨「四大」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1977年任中央監察委員會主任。1982年3月越黨「五大」繼續當選中央委員。1982年任越南殘廢軍人和社會部部長。80年代後不再擔任軍隊職務。2004年1月9日在河內108中央軍隊病院逝世。

范洪居(1928—)曾譯為范洪余。1928年生,京族,本人成分學生。1948年入伍,同年3月加入印度支那共產黨(今越南共產黨)。1949年5月任步兵308師18營教導員。1954年後歷任36團副政委、政委、師政委等職。抗美戰爭中在南方作戰。曾任第2軍政治局副主任。1974年晉陞上校軍銜。1975年4月任胡志明戰役東翼縱隊副政委。1978年晉陞大校軍銜,任第2軍區政治局主任。1980年下半年任越南人民軍總政治局文化局局長。1984年晉陞少將軍銜,後調任第2軍區副司令兼政治局主任。1987年初升任總政治局副主任,主管青年團工作。曾獲二級軍功勳章、二級抗戰勳章、三級戰勝勳章、一二級解放戰士勳章、決勝軍旗獎章。

黃方(1925—) 1925年生,海防市人,京族,官僚家庭出身,曾經當過法官。1945年入伍,同年加入印度支那共產黨(今越南共產黨)。抗法戰爭初期任連長、團政治處主任,步兵308師102團政委等職。1952年任炮兵第1團政委。參加了奠邊府戰役,任308師政治處主任。和平恢復時期任《人民軍隊》雜誌副總編、總編。1958年被授予中校軍銜。60年代曾到中國軍事院校學習。抗美戰爭初期任308師政委,後任防空—空軍政委。1974年晉陞少將軍銜。1975年12月隨武元甲率領的越南軍事代表團出訪古巴,任副團長。1976年4月當選為越南第六屆國會代表。1977年任軍事技術大學政委。1982年任軍事技術學院院長、黨委書記。1983年晉陞中將軍銜。1987年6月接替阮春皇出任軍事歷史院院長。曾獲二級軍功勳章、一級抗戰勳章、二級戰勝勳章、一二三級光榮戰士勳章、二三級解放戰士勳章、決勝軍旗獎章、40黨齡獎章。

黎靈(1925—)1925年生,河內市人,知識分子家庭出身,本人成分學生。總起義前參加河內學生運動。1945年入伍,同年加入印度支那共產黨(今越南共產黨)。抗法戰爭時期歷任營長、步兵308師36團副政委。1950年8月任36團政委。1958年授予中校軍銜。1960年後歷任步兵308師102團政委、師副政委。1970年任右岸軍區副政委。1973年任308師政委。1974年晉陞少將軍銜。同年5月任第2軍首任政委,參加了胡志明戰役。1980年晉陞中將軍銜。1982年後任高等軍事學院副院長。曾獲二級軍功勳章、一級抗戰勳章、二級戰勝勳章、一二三級光榮戰士勳章、決勝軍旗獎章、40黨齡獎章。

黃金(1930—)1930年生,南部地區人,京族。1951年入伍,1954年3月任23營教導員。抗美戰爭中歷任步兵團副團長、團長。參加了廣治戰役、西原戰役、胡志明戰役。曾到蘇聯軍事院校學習。1971年任步兵308師副政委。1974年晉陞上校軍銜。1976年晉陞為大校。同年底任308師政委。1983年任山羅省軍事指揮部指揮長。1984年升任首都軍區副司令,同年底晉陞少將軍銜。


推薦閱讀:

有什麼美國的武器有蘇聯的暴力美學?
如何評價南宋的「端平入洛」行動?
無托槍發展簡述——中國的無托槍發展(五)
五大野戰軍,軍事紀律方面。誰抓的最嚴,誰表現最好?
請問這是59么?關鍵是他有托帶輪!?

TAG:军事 | 越南 | 中越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