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階思考,並不虛談的金融哲學

以哲學洞悉金融本質,以情懷呈現思辨之美,這是對《金融的哲學》最好的詮釋。

小善用近1個月的時間才讀完周洛華這本書,書中對各種金融現象給出了豐富的案例和哲學層面的思考,值得慢慢思索咀嚼。

這本書很像一本散文集,看似隨心所欲的思考,又像在邏輯嚴密的推理,小善很難給他劃分章節來描述。在讀到那些產生共鳴的章節和段落的時候,小善不由自主的記錄了當時的感悟,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對這本書的再思考。

對開放系統的哲學思考

周洛華先生應該算是個段子手,開篇就講了一個段子,小善跟大家轉述一遍:

一個監獄有100個囚犯,一開始每人講一個笑話,大家都笑得前仰後俯,但是時間長了,大家都熟悉彼此的笑話了。於是大家把100個笑話統統編號,這樣100個笑話變成了100個數字,大家一聽到某個編號就想到對應的笑話,也笑得很開心。但時間長了之後也不靈。直到有一天有個囚犯破天荒的喊了「101」這個數字,大家愣了一下,然後爆發了久違的笑聲。這恐怕是這個封閉監獄的最後一個笑話,因為即便有人再報出「102」,也不那麼好笑了。他們整天盼著新的犯人送進來,再讓他們笑出聲來。

是不是很好笑?而且笑過之後是否若有所思呢?

周洛華對此發表了他的思考。他把100個笑話看成是股票,那100個編號就類似於股票期權的衍生品,那這個封閉的資本市場會如何演化?這個封閉體系不產生新的信息,也沒有外來的新信息進入,是不是會逐步走向衰亡呢?如果沒有新信息,全部都是歷史信息和歷史數據,那麼這個世界有意思么?歷史數據已經在那裡了,不會有新的變化,即使囚犯報出「101」號笑話,也僅僅是封閉系統產生的最後一點新信息。哇!原來封閉系統是會自我衰竭的。

那反過來想,一個系統如果不想走向衰竭,是不是要保持一定的開放性呢?如果一個公司超級領先於這個時代,它走到了無人區,比如蘋果,華為,騰訊這樣的巨頭,它已經不能在過往的歷史中打轉了,他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小善還讀過另外兩本書《破壞式創新》和《創新者的窘境》,創新就是獲取新信息的一種方式。人類社會確實很像一個生態系統,它在不斷進化,也需要不斷進化。

對約束機制的哲學思考

周洛華先生還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概念:約束是一種激勵。以比特幣為例,為了獲得比特幣而需要動用的演算法越來越複雜,你得擁有代表更高運算能力的「勞動生產率」才能挖到一枚新的比特幣,從這個意義上講,比特幣體現了一種對勞動生產率的激勵機制。正是因為有了約束,才會激勵你去改進生產率。這個思路讓小善想到了讀書的時候老師經常提的「變壓力為動力」。

還有一個有趣的例子,福建沿海有個地方,捕魚和高利貸是當地兩大特色產業。船老大外出捕魚,添置油料,聘用勞動力等,資金壓力著實不小,於是當地衍生了放貸行業,利率高低隨行就市。那些捕魚效率高的人繼續捕魚,那些做的差的人就轉行做起了資金拆借的生意,這是一種篩選機制。過去沒有天氣預報的能力,現在有了,那麼捕魚的風險降低了,是不是利率就降低了?其實並沒有。那決定利率的機制是什麼呢?我們反過來想,會發現高利率是一種保護機制,它提前制止了那些想去海上冒險賭一把運氣而缺乏高超技能的漁民,把這些人留在岸上等於挽救了他們的性命。

為什麼市場給新興產業那麼高的估值?哪怕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夥子做了一份夢幻般的PPT,說要做VR或者3D列印,就能輕鬆融資上億的資金?如果是大家瘋了,那為什麼古今中外總是不斷重複出現呢?為什麼以銀行股為代表的藍籌股總是這麼低估值呢?難道大家不知道它很便宜么?是因為中國的壞賬率很高么?其實國外的銀行股估值也同樣很低啊!

這個也許從哲學層面更好解釋。金融市場是鼓勵創新和開拓新業務的,所以給了新興產業非常優厚的待遇,便於他們融資。而銀行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極限狀態,金融市場的進化機制要抑制它繼續無節操擴張下去。老子曾經說過「善者,不善者之師;不善者,善者之資。」如果反過來想,銀行股永遠享受高估值,新興產業永遠享受低估值,那你會發現,銀行就會像癌細胞一樣不斷擴張,而金融市場的新陳代謝將完全停滯,世界將走向奔潰。為了避免經濟的崩潰,金融市場選擇打壓銀行股,鼓勵新興產業,選擇了一種自我拯救的方式。

對預期的哲學思考

笛卡爾曾經說過「你不能教會一個人任何東西,你只能幫助他發現他自己內心本來就有的東西。」聽起來很有哲理。你對事物的看法和你的心境有很大關係,這就是預期的作用。同樣的事物,不同的預期產生的效果也不一樣。你去見一個女生,預計她會穿牛仔褲,但是她卻穿了一身美麗的旗袍,你會感到很驚喜。其實她今天本來就打算穿旗袍,和你預期了啥並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在金融市場,預期往往會改變現實,非常有意思。也許正是你預期一個公司好,給了他很高的估值,這個公司藉此融了一大筆錢把一個業務給做起來了,然後他真的成了一個業績大牛股。這正是索羅斯的反身性理論告訴我們的事情。簡直太奇妙了,有些事情的預期和事實沒半毛錢關係,有些預期(預言)卻能夠自我實現和自我加強。

對不確定性的哲學思考

周洛華非常推崇塔勒布在《黑天鵝》中對於不確定性事件的闡釋。塔勒布認為弄清楚什麼是脆弱性,比預測什麼事情會造成傷害要容易得多。脆弱性是可以衡量的,但是風險是不可預知的。比如你身體虛弱是可以衡量的,但是你將會碰上什麼病菌卻是無法完全預料的。要消除脆弱性就要加強身體鍛煉,比你去提高風險預測能力要靠譜多了。一個前輩曾經跟小善說過,你要買質地優良的好公司,他們能抵禦各種外在不利的因素但是如果你買了爛公司,就會壞消息一個接一個,看起來每個事情都是意外事件,但其本質是因為其質地低劣,弱不禁風,表現出來就是麻煩纏身,問題不斷。基於這樣一種邏輯,所謂的不確定性事件,長期來看是一種極佳的篩選機制,它幫助這個世界不斷篩選過濾到不適合存在的事物。從這個角度理解不確定性,就具有極強的哲學意義了。

對歷史的哲學思考

周洛華是個愛讀書的人,他在書中提到了另外一本書——湯因比的《歷史研究》。《歷史研究》這本書有個重要結論就是:文明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在努力抗爭不利環境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然後再經過同類的競爭、自然的篩選和歷史的考驗,最後才呈現在世人的面前。孕育文明的地方往往自然環境並不是最好的,甚至還經常碰上地質災害,反而激發了人類進步的慾望。而環境過度優越的地方文明發展是停滯的,或者根本沒有誕生過文明。當然,在挑戰惡劣環境的過程中還會出現一種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它過早的適應了環境,反而不再繼續進化了。比如愛斯基摩人過早適應了極寒天氣,反而是停滯發展了。小善在想,任何事物的進步是不是都需要一定強度的外部刺激,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就像疫苗一樣,本身是一種弱化了的病種,刺激人體產生抗體,免疫系統得到加強。股票市場是不是也有這個特性呢?最好是漲漲跌跌,漲多了,跌一跌,如果只讓他漲,不讓他跌,那最後會是怎樣的一種結局呢?等待他的是不是一次猛烈的系統性的崩盤?

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面向未來,但是過去/歷史是不容忘記的。周洛華認為,我們需要對歷史進行模擬(simulation)而不是回歸(regression)。這個說起來很晦澀,其實內涵很深刻。意思是,如果你看到一筆歷史成交或者一個歷史事件,不能脫離當時的客觀條件/環境去理解。不要站在當下看過去,而是要儘可能的還原過去的時點,當時的環境存在著怎樣的約束邊界和條件。

周洛華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二戰初期有個猶太人富翁逃到了英國,但是他的姐姐被納粹逮捕。納粹提出條件,讓富翁把錢全部存到德國,然後就放了他姐姐。這是個艱難的選擇,如果不轉,他姐姐就會死,如果轉了,納粹能用這些資源購置更多的武器,殺害更多的人。其實這個富翁不管怎麼選擇都沒有錯,真正錯的是納粹。我們不能站在這個時代對他當時的選擇妄加指責。

這本書似乎是永遠都讀不完的,裡面記載了太多的生動案例和哲學層面的思考。讀後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以辯證思考的方式來理解事物,也許你百思不得其解的現象正好蘊含了深刻的哲學內涵。作者在自序中說:「讀完我寫的這本書既不能教會你投資,也不會使你的頭腦變得更有智慧。"在小善看來,不斷地提問和求索就是思維的進化方式。這本書充滿思辨精神,是很好的精神食糧。推薦大家看看~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投資乾貨」(ID:touziganhuo)


推薦閱讀:

「偉大的物理學家一定是偉大的哲學家」有道理嗎?
《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王弼註解如何理解?
初學陽明心學,不能完全理解,或如知乎里的同仁所述:陽明心學太缺乏邏輯性。命題經不起推敲。該如何解決?
氣說新解: 有關本源問題的探討
傻子的本質是什麼?

TAG:金融 | 哲学 | 思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