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解】戒、乘四料簡
四料簡,還可以叫「四句分別」、「四句揀」、「四句推撿」、「四句」……常見的例子有:通教推導無生的「四性推撿入無生」:「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天台宗的「四教四門」:「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門、非空非有門」;臨濟宗的「或時奪人不奪境,有時奪境不奪人,有時人境兩俱奪,有時人境俱不奪」;永明延壽大師的「禪凈四料簡」:「有禪無凈土,無禪有凈土,有禪有凈土,無禪無凈土」;「色心開合」:「合色開心、開色合心、心色俱開、心色俱合」……以及「戒乘四句」:「一、戒乘俱急,二、戒緩乘急,三、戒急乘緩,四、戒乘俱緩」。
佛光大辭典(第三版)是這樣解釋的:
【四句分別】
即以肯定、否定、復肯定、復否定等四句來分類諸法之形式。又作四句法。四句,梵語 ca^tuskotika。即由一種標準(A),或二種標準(A與B),把諸法分類為下列四種(四句):第一句「是A(非非A)」,第二句「非A」,第三句「亦A亦非A」,第四句「亦非A亦非非A」。有時非A即B,在任何場合,A與非A(或B)均有相互包含對方之關係。例如對有、無而言,可成立「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等四句,稱為有無四句,於諸經論中,常以此四句法之形式來解釋各種義理,如中論卷一之「無生四句」為「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俱舍論卷二十五之「厭離四句」為「厭而非離、離而非厭、亦厭亦離、非厭非離」,成唯識論卷一所舉外道之「一異四句」為「一、異、亦一亦異、非一非異」,法華文句卷三上之「權實四句」為「權、實、亦權亦實、非權非實」。此外,對有與空、常與無常、自與他、凈與穢等,均亦可作此四句之分別。
四句之中,第一句為單純肯定,故稱為第一單句;第二句為單純否定,故稱為第二單句;第三句為複合之肯定,故稱為第三俱句、雙亦句;第四句為複合之否定,故稱為第四俱非句、雙非句。然佛教之真理無法僅用此四句分別而把握之,因其為空不可得,故大乘玄論卷一雲,真諦之理乃「離四句,絕百非」。百非即是對有無等一切概念一一加上「非」字,以表示否定之意。此即謂,佛教之真理不僅不宜以四句分別,亦乃超越百非之否定。[雜阿含經卷三十四、新華嚴經卷二十一、大智度論卷三十八、法華經玄義卷八下]((參見:七句答)94)p1675
來看「戒、乘四料簡」:
《法華文句》:
「夫諸道升沈,由戒有持、毀;見佛、不見佛,由乘有緩、急。然持戒有麁細,故報有優、劣;持乘有小、大,見佛有權、實,且略判戒乘各為三品,依《涅槃》一句開為四句釋之,其義則顯:一、戒乘俱急,二、戒緩乘急,三、戒急乘緩,四、戒乘俱緩。
若通論戒乘,一切善法,一切觀慧,皆得稱戒,亦皆是乘,人天五乘即是其義,道、共等戒悉是通意也。今就別判,三歸、五戒、十善、八齋、出家律儀,乃至定共、能防身口、遮惡道果、得人天報者,名之為戒。若聞經生解,觀智推尋四諦、十二緣、六度、生滅無生滅等,智能破煩惱,運出三界者,名之為乘。故《大品》云:「有相之善不動、不出,無相之善能動、能出。」即此義也。
若戒乘俱急者,持下品戒,戒急報在人中,持小乘乘急,以人中身,於三藏教時見佛聞法;持中乘乘急,以人報身,於通教大乘乃至帶方便諸大乘經時,見佛聞法;持上乘乘急,以人報身於華嚴、法華等教及諸教中圓,見佛聞法,預列為同聞眾者是也。若持中品戒急,報在欲界天,持小乘乘急,以欲界天身,於三藏時見佛聞法,餘如上說。若持上品戒急,加修禪定,報在色、無色天等,持小乘乘急,以色、無色天身,於三藏中見佛聞法,餘如上說。釋第一句竟。
若戒緩乘急者,三品戒皆緩,報墮三途,持小乘乘急,以三途身,於三藏中見佛聞法,餘如上說。釋第二句竟。
若戒急乘緩者,三戒急故,受欲界人天及色、無色天身,三乘緩故,佛雖出世說三乘法,愛著樂報耽荒五欲,不見佛、不聞法,舍衛三億家,及諸不見聞者,三界著樂諸天等是也。釋第三句竟。
若戒乘俱緩者,受三途報,不見佛、不聞法也,釋第四句竟。
此文(按:指法華經)不列地獄者,以其戒緩,苦重報隔;上乘又緩,不能於法華見佛聞法,餘經有列者,餘乘急耳。又不列無色天者,上戒急故受天身著定味,上乘緩故,不能於法華見佛聞法;餘經有列者,有餘乘急耳。若得此意,一一勘天龍八部,皆識本緣緩急,來、不來義悉可解,廣釋如《淨名疏》。又識權者引實,本跡義轉明,將此勘已觀行,三世因果朗然可識。」
《摩訶止觀》:
「事戒三品[KX1] 名之為戒。戒即有漏不動不出。理戒三品名之為乘。乘是無漏。能動能出。約此乘戒四句分別。一乘戒俱急。二乘急戒緩。三戒急乘緩。四乘戒俱緩。
(圖表來自 禮賢法師 《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輯注》)一乘戒俱急者。如前持相。十種清淨事理無瑕。觀念相續。今生即應得道。若未得道此業最強強者先牽必升善處。若律儀戒[KX2] 急則為欲界人天所牽。若無雜戒急隨禪梵世。三品理乘何乘最急。
- 若三品即中乘急。以人天身值彌勒佛。聞華嚴教利根得道。
- 若上品出假乘急。以人天身值彌勒佛。於華嚴座作鈍根得道。
- 若上中二品入空乘急。以人天身值彌勒佛。聞方等般若等教得三乘等道。
- 若下品入空乘急。以人天身值彌勒佛。聞三藏經得道。得人天身。
是持事戒力。見佛得道修乘觀力。事理俱持。諸行中最故不可緩也。
二戒緩乘急者。是人德薄垢重煩惱所使。是諸事戒。皆為羅剎毀食。專守理戒觀行相續。如上覺意六蔽中用心。央掘示為其相。以事戒緩命終故。墮三惡道受於罪報。於諸乘中何乘最強。強者先牽。
- 若析空乘強以三途身。值彌勒佛聞三藏經。乃可得道。
- 若即空乘急以三途身。值彌勒佛聞般若方等得道。
- 若即假乘急以三途身。值彌勒佛聞華嚴及聞餘教。作鈍根得道。
- 若即中乘急以三途身。值彌勒佛聞華嚴經作利根得道。
是故佛說漸頓諸經。龍鬼畜獸悉來會坐。即是其事。破事戒故受三惡身。持理觀故見佛得道。大經雲。於戒緩者不名為緩。於乘緩者乃名為緩。正是此一句也。
三戒急乘緩者。事戒嚴急纖毫不犯。三種觀心了不開解。以戒急故人天受生。或隨禪梵世。耽湎定樂。世雖有佛說法度人。而於其等全無利益。設得值遇不能開解。振丹一國不覺不知。舍衛三億不聞不見。樂著諸天及生難處不來聽受。是此意也。譬如繫人。或以財物求諸大力。申延日月冀逢恩赦。在人天中亦復如是。冀善知識。化導修乘即能得脫。若於人天不修乘者。果報若盡還墮三途。百千佛出終不得道。
四事理俱緩者。如前十種皆犯永墜泥犁。失人天果報。神明昏塞無得道期。迴轉沈淪不可度脫。
行者當自觀心。事理兩戒何戒緩急。於事三品何品最強。於理三品何品小弱。自知深淺亦識將來果報善惡。既自知已亦知他人。將此觀心亦識諸經列眾之意。亦識如來逗緣大小。故華嚴中。鬼神皆言住不思議解脫法門者。此是權來引實。令昔修不思議乘急者得道。涅槃列眾亦復如是。若細尋此意。廣歷四教乘戒緩急。以辯其因。後歷五味以明其果。皆使分明。凡如是等因果差降。升沈非一。云何難言理戒得道何用事戒耶。幸於人天受道。何意苦入三途。」
[KX1]慧航法師:律儀戒急,分為人、欲天;無雜戒急即定共戒急(四禪八定),指色、無色二界。二品開為三品,三品合為二品。
[KX2]攝律儀戒(梵 sajvara-s/i^la),又作自性戒、一切菩薩戒。乃舍斷一切諸惡,含攝諸律儀之止惡門。為七眾所受之戒,隨其在家、出家之異而分別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條;亦可總歸為別解脫戒、定共戒、道共戒三種。又此戒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凈,由於惡覆,故不得顯;今離斷諸惡,則功成德現。
推薦閱讀:
※《楞嚴經之五十陰魔》色陰魔之一:身能出礙
※如何看待南懷瑾先生與宣化上人對妄想的兩種不同觀點?
※阿羅漢是否輪迴的考證?
※印光大師說,「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如何理解?
※五種惡施——有害而無功德之惡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