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百年簡史,真正的危機是人性的危機
02-11
放眼四望,世界又進入了發展的拐點,現在的各種經濟理論已經不足以再支撐世界的發展,那麼我們又該何去何從?人類文明下一步該走向哪裡?思考這個問題之前不妨細緻的梳理一下經濟學的本質和邏輯!——水木然永恆的危機——經濟學視野下的世界現代史「經濟的本質,是人。人心所向,浩浩蕩蕩,無可抵擋。」要把握人心變換,盯著數據和公式是不行的,必須要深刻的理解歷史。人心,就隱藏在歷史之中。人類社會經歷了兩千多年的農業時代,一直到1760年之後,隨著蒸汽機的改進並大規模應用於工業生產,才開始進入工業時代。農業時代,人類依靠純粹的體能來對抗大自然,器械只起到輔助作用。手提肩扛是最常見的生產方式,了不起加根棍子拎把刀,發明一把鋸子,就是了不得的大事,能讓四鄰八里尊奉為神人。即使在農業時代的戰爭,也是純粹的比拼體能,弓箭和刀槍,都需要充沛的體力才能熟練使用。至於投石機和強弩,那都是高科技,裝配和保養工序極其複雜,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古代大國才能用得起。
凱恩斯主義的適用,同樣只能延緩矛盾,而不能解決矛盾。國債這種東西總是要還的,無論是羅斯福還是希特勒,都不好意思說出賴賬的話。政府借債為底層的窮人補充購買力,消耗的是國家的信用,但是回報少得可憐,算賬是肯定算不過來的。這個道理也不難懂。政府向資本家借1塊錢的債,作為福利發給窮人。窮人拿去買1塊錢的東西,政府了不起從中收3毛錢的稅,資本家還得拿3毛錢的利潤走。所以政府如果就這麼三年五載的虧下去,到政府財政背不動的時候,那就是整個工業文明的全面破產。就這樣,到1939年,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山窮水盡,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二戰尾聲,蘇軍攻入廢墟般的柏林)我們現在回頭看,人類社會的第二次經濟危機,帶來了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凱恩斯主義和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但唯一有可能解決問題的,唯有計劃經濟模式。戰爭對於解決矛盾而言,根本毫無作用。凱恩斯主義只能拖延問題,無法解決問題。而計劃經濟模式,將所有的利潤收歸國有之後再投資出去,反而最為適應工業文明的需求。這個結論在今天看來,當然會令學習西方經典經濟學理論的主流經濟學家們感覺到非常沮喪,但當時的知識分子們可不這麼想。二戰之後,在全球範圍內發生了所謂社會主義革命,中國、東歐諸國、越南、南斯拉夫和古巴,紛紛選擇社會主義模式,這其中有著非常深刻的歷史背景,也並不是這些國家的人民抵抗蠱惑的能力差,事實確實擺在眼前:僅僅兩次經濟危機,自由資本主義國家差點就挺不過去,唯有社會主義的蘇聯如魚得水,在危機之中閑庭信步。現在二戰打完了,能和平多少年根本不知道,生產過剩與消費力不足的矛盾就猶如達克摩斯之劍一樣,隨時就會劈下來,釀成第三次危機。而這第三次危機,自由資本主義國家能挺得過去嗎?如果挺不過去,那又會怎麼樣?一戰還算好,只傷亡了3千萬人。到二戰已經慘狀空前,死傷近兩億人,較一戰翻了6倍,這還是戰場上的直接傷亡,至於受戰爭牽連的平民死傷數量,根本無從統計,怎麼也是以十億為單位來計算。如果再來一次第三次世界大戰,死傷情況都不知道應該怎麼預計。在這種資本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制度相對抗的背景下,人類進入了1950年代。在二戰中發了大財的美國迫於社會主義革命蔓延的背景,推出馬歇爾計劃。富裕的美國向整個歐洲投資,以補充歐洲人民的消費力。這種投資帶來了戰後歐洲經濟的復甦。同時,由於資社兩個陣營之間的冷戰,政府大量投資于軍事科技,並反過來將軍事科技應用於民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技術發展,促使資本家投資於新技術運用。在冷戰期間發展起來的原子能技術、空間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雖然成色不足,並沒有在根本上改變內燃機為主的能源獲取方式,但也被稱為第三次工業革命。馬歇爾計劃與勉勉強強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讓世界經濟發展到了1970年代。很可惜,這次又到了極限。1970年代,美國的黃金儲備下降了一半,已經無力再向外投資,也無法再為歐洲輸入購買力。必須注意的是:人類一直到1970年代,都在實施金本位制度,美元的購買力與黃金掛鉤。美國人向歐洲投資用的美元,是由美國的黃金儲備作為信用擔保的。黃金儲備用了一半,別說繼續向外投資以輸出購買力了,連金本位制度都沒法維持了。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被迫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不再以固定比例承兌黃金。自此美元匯率連續大跌,「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國國內發生嚴重通脹。到1980年代初期,眼看人類社會將要迎來第三次大規模的經濟危機。這真是噩夢一樣的前景。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元與黃金脫鉤)幸運的是,1985年後,凱恩斯主義的加強版,里根主義橫空出世。在凱恩斯時代,美國政府是向美國人民借錢,美國國債是美國政府對美國人民的債務,這種債務的上限很低,羅斯福借了400多億,就把美國人民的口袋借空了,借不到新錢就還不起舊債,於是只能打仗。現在里根獨闢蹊徑,美國政府成為全世界的超級政府,美元升級為世界貨幣,美國國債向全世界發行,也就是向全世界借債。美國向全世界的窮國投資,以輸出購買力。這意味著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一種純粹的全球性紙幣,它以美國政府的信用為擔保,在全世界流通,為全世界輸出購買力,以維持這個世界工業文明的運轉。它的發行依賴於美國政府發行國債,而這些國債當然是由全世界一起購買,一起承擔。這意味著美國政府可以發行海量的國債,並以此輸出海量的美元,補充全世界的購買力。人類自此正式進入了「紙幣時代」,也就是「美元時代」。里根主義石破天驚,一下子促成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產業大轉移。以美國為首,向窮國投資並輸出購買力,這可是實打實的。投資投的並不只是錢,主要還是投入到產業建設之中。基礎設施什麼的都是其次,建工廠、建電廠、建礦場,才是最重要的投資。工廠建了起來,產業自然也就轉移了。在這波產業大轉移中,中國果斷拋棄了蘇聯,實施改革開放,迎接歐美的產業遷移,並成為最大的贏家。說起來中國在1949年建國後,一直都處于震盪模式之中。不是在農業上放衛星畝產三萬斤,就是在工業上超英趕美大鍊鋼鐵。所以一實施改革開放,中國很快就融入了歐美產業轉移大潮,建立起了國家資本領導之下的工業文明。在中國融入歐美的產業體系之後,蘇聯被完全孤立,內外交困,盧布匯率從1990年的1美元兌0.6盧布,到1991年迅速貶值到1美元兌1.8盧布,貶值幅度令人目瞪口呆。即便是計劃經濟的蘇聯,在工業文明時代,也無法完全實現經濟上的自給自足,劇烈貶值的盧布令蘇聯經濟陷入絕境,到1991年底,蘇聯就宣告解體。人類社會中,唯一一種可以完美解決經濟危機的計劃經濟模式,至此消亡。人類社會只剩下自由資本主義這唯一的經濟模式,只能期盼著凱恩斯主義的加強版里根主義能支撐更長的時間,讓人類社會的和平延續更長的時間。(1980年代初期的深圳。以深圳大開發為標誌,中國開始改革開放,承接第一次國際產業大轉移,並成長為世界工廠。)凱恩斯主義存在理論上的上限,美國政府不可能無限制的向國民借錢。同樣的,作為凱恩斯主義的加強版,里根主義也有著理論上的上限,美國政府同樣不可能無限制的向全世界借錢。全世界的債務承受能力,總有到達頂點的那一刻。到了整個世界的債務泡沫龐大到沒法償還的時刻,當美國政府無法再印出美元來為全世界輸出購買力,那就是末日。1986年,美國國債規模為2萬億;1990年3萬億;1996年為5萬億;2002年為6萬年。到2008年,直接突破了10萬億。這個數額已經差不多接近極限,再借下去的後果難以預料。然而這個時刻已經是騎虎難下。美國政府只是稍微放鬆一下借款規模,就引發了金融海嘯。美國的窮人買房,依賴美國政府提供的低息借款,這算是向底層輸入購買力的做法,一旦這種輸入減少或者停止,地產市場就會崩塌,並由此蔓延開去,造成整個金融市場的大潰決。這種大恐怖讓任何人都不敢直接面對,因此美國政府只能無奈的繼續維持借債模式。2010年,美國國債規模達到14萬億;2014年,達到17萬億。這種規模已經令美國政府無法容忍,美國財政已經連國債利息都還不起了,再讓國債規模膨脹下去,美國政府直接就要破產。在這種背景下,2014年11月,美聯儲宣布停止QE3,並進入了加息模式,以回收美元,縮減債務。美國人不管不顧的,也要停止發行國債的腳步,也不願意再承擔為全球輸出購買力的責任。紙幣時代就此面臨終結。而生產過剩與消費力不足的終極矛盾,就此浮出水面。
全世界所有國家,都進入了避險模式之中。各國政府為了避免危機不遺餘力。然而這一次,人類能逃過一劫嗎?如果逃不過,那接下來的浩劫,又會是一副怎麼樣的慘境?二戰已經是人間地獄,這一次,隨著全人類普遍邁入了工業文明時代,衝突的慘烈,一定是數倍於二戰。這種後果,人類能承受得起嗎?作為普通人的你我,又承受得起嗎?
推薦閱讀:
(古典蒸汽機)
到了工業時代,體能的重要性逐漸下降,能實現能量轉換的機械生產線,逐漸替代了人類的雙手。鍛打、研磨這類體力活已經根本不需要熟練的鐵匠師傅了,紡織這類精細活也不再需要勤快的織女,全被都機器代勞了。生產線旁邊站著的工人,對於生產來說,起到的只不過是輔助的作用。在織布廠幹了一輩子的女工,回到家也紡不出一件衣服來,她一輩子乾的活,可能就是接個線頭啥的。而在鋼鐵廠干一輩子,可能都是在按按鈕罷了,那真是和打鐵技術扯不上任何關係。到了工業時代,整個戰爭模式就變了,士兵的體能重要性,逐漸讓位給了自動化武器的先進性。機槍大炮、坦克飛機改變了人類的作戰模式。即便是你力可舉鼎,或者你整支軍隊都是由舉鼎勇士組成,一炮過去,渣都不剩。工業時代的主要特點,就是強悍的機器生產能力。機器不會疲勞,也不會鬧情緒,接上能源就能生產,歡騰得很。相對於人的雙手來說,機器根本沒有生產力上限這一說,它可以生產出無窮無盡的商品,並且,由於生產得越多,相對成本就越低(一條生產線的購置成本攤銷到100件商品里,與攤銷到10000件商品里,當然是不一樣的),因此所有的企業主都會下意識的迅速擴大生產規模搶佔市場。這就導致了工業時代最為突出的矛盾,也是農業時代根本不曾出現過的矛盾:強大的生產能力,與孱弱的消費力之間的矛盾,並因此引發經濟危機。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明白,機器的生產能力沒有上限,而人類的總體消費需求是有上限的。女生們買裙子十條不夠,買一百條總是夠了。電視機電冰箱啥的也不能整天換。最關鍵的是,作為社會消費主體的工人,在這個工業時代,居然只在生產中處於從屬地位,最關鍵的技術活都是機器乾的,根本與工人沒啥關係。流水線工藝越是成熟,工人的重要性就越低,就越能隨便被替換掉,所以也別指望工人能在與資本家的博弈中,獲得多高的社會財富分配比例。到了今時今日,機器人工藝日趨成熟,隨時把工人都解僱下崗,所以工人們的消費能力孱弱,是板上釘釘的事。這麼一看,工業時代的危機,就是生產過剩和消費力不足之間的矛盾導致的危機。這種矛盾在根本上就無可調和,所以從工業時代開始,人類就進入了永恆的經濟危機時代。第一次大規模的經濟危機開始於1820年代,首先發作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起始國英國,1830年代蔓延到整個歐洲,到1840年代釀成災難,整個歐洲的產業規模縮減了三分之二。人類社會對此束手無策,社會科學領域對此毫無準備,沒有任何學者能提出啥解決方案。值得一提的是,關於經濟危機的研究,人類社會一直到今時今日,都沒有什麼太多的進展。這是人類社會科學領域一個巨大的空白地帶。(1840年代倫敦街頭尋找工作機會的市民)對於1840年代的歐洲人來說,當他們面對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的經濟危機時,所有的行為一定都是基於下意識,不可能有什麼深刻的思考。生產過剩,那就把多餘的牛奶都倒掉好了;消費力不足,那就去找錢,來補充消費力。找錢的辦法有兩種,一種是淘金,到北美和澳洲淘金成為一種全新的潮流。另一種就是直接搶劫,富庶而愚昧的中國成為歐洲人眼中的香噴噴的肉包子,派幾支海軍來中國打打仗,搶搶錢,殖民一把這個落後的大國,並且將過剩的商品拿到中國來傾銷,就成為必然的趨勢。我們今天閱讀鴉片戰爭史,會感覺到無窮無盡的羞辱。而如果站到工業文明的大視角上看,兩次鴉片戰爭正好就發生在工業時代的第一次大規模經濟危機之後,這恰恰是歷史的必然,是工業文明為自身補充消費力的必然。任何一個歐洲國家的元首,看著中國這頭肥豬,毫無抵抗力,卻又驕傲自大目中無人,如果不去割一塊肉,那簡直是對自己國民的犯罪。(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清政府代表耆英與英軍指揮官璞鼎查在英艦皋華麗號上籤訂《南京條約》,中國自此進入殖民時代)通過大規模的淘金,以及對中國等國的殖民,人類社會算是度過了第一次危機,然而根本性的矛盾沒有解決,金子淘完了就沒有了,而且淘多了還衝擊貴金屬貨幣的購買力,也不是個好事。殖民地的消費力也有限度,掠奪個幾年就遍地赤貧,還紛紛的起來鬧反殖民。人類社會在第一次危機里折騰了幾十年,慢慢醒悟了過來,補足消費力更好的方式,當然是刺激掌握了更多社會財富的資本家出來消費。但是資本家的消費能力有限得很,再有錢的資本家,也就是一張嘴巴一副身體,消費來消費去,再怎麼奢侈,也不能同時出現在10部豪華馬車上吧?所以更好的辦法,是刺激資本家投資建新廠,適用新的科技,購買新的生產線。所以第二次工業革命到1870年代就出現了。這次是內燃機替代了蒸汽機,能源使用的效率大大提高。汽車和飛機就這麼順理成章的出現了。資本家們紛紛投資於這些新產品的生產線,工業文明由此順利的進入了1900年代。
(馬克沁重機槍,1880年代發明,從一戰中開始得到大規模應用,並從此改變了人類的戰爭模式,步兵密集衝鋒自此成為歷史。)然而好景不長,淘金、殖民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幫助人類度過了第一次大規模的經濟危機,但這些手段並沒有解決生產過剩與消費力不足之間的根本性矛盾。淘完了金,殖完了民,新科技也適用完畢,該建的新廠都建完了,資本家也不消費了,人類社會一籌莫展,1900年代剛開始,第二次大規模的經濟危機又爆發。沒辦法,打仗吧。好歹戰爭還能消耗一些物資,並且還能嘗試一把搶奪對方的市場。於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大家都拼了命的轟炸敵國的工業生產基地,恨不得把對方的生產能力全部打廢掉。可惜的是,到1918年,一戰打完了,工業時代的根本性矛盾完全沒解決的跡象,經濟危機依然存在。戰爭只不過是延緩了危機而已,只要一停戰,危機就會赤裸裸的發作出來,讓人無法面對。1929年,慘烈的大蕭條時代來臨,成為人類社會最為慘痛的記憶。歐洲各國的失業率普遍超過20%,美國的工業產值下降了一半。(1929年美國大蕭條最經典圖片,絕望的母親帶著飢餓的孩子)在這個時候,只有一個蘇聯這一個國家,無視經濟危機,實現了經濟的持續增長。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非常有意思,它將所有的工業企業全部國有化,按國家的指令生產,企業利潤當然也全部國有,然後國家再將所有的利潤以各種形式花掉,比如作為國民福利,比如搞基礎設施建設。這樣一看,計劃經濟模式竟然徹底解決了生產過剩與消費力不足之間的矛盾。反正所有的利潤都會最終用於消費,國家又不是資本家,把錢存起來根本沒意義,全部花掉最好了,恨不得還要赤字財政,多花一點。這麼一看,越是喜歡搞形象工程亂花錢的社會主義國家,就越適應工業文明的需求。這真是顛覆了人類社會的傳統認知,算是社會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1922年蘇聯建國,開始搞五年發展計劃,結果是蘇聯經濟根本不理睬全球經濟大蕭條的大環境,毫不猶豫的實現了每5年經濟翻一番。到1930年代後期,原本在歐洲是個鄉巴佬形象的俄國佬,竟然成長為全球第二大工業國,這簡直堪稱是神跡。在當時的中國舊知識分子眼中,一邊是財政瀕臨破產的老牌歐美國家,一邊是生機勃發的蘇聯,即使是再古板的人,也會對蘇聯模式心生好感。這大概就是我黨最終問鼎中原的經濟學背景。(1930年代的蘇聯工人)為了應對經濟大蕭條,資本主義國家開始謀求改變,經濟學上的重大突破,凱恩斯主義橫空出世。這也是宏觀經濟學在工業文明時代取得的唯一成果,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成就。凱恩斯主義的核心,就是國家向富人(資本家)發行國債,收集其閑置資金,為窮人(工人)提供福利,以補充窮人的購買力,簡單來說,就是劫富濟貧。實施凱恩斯主義的代表性人物有兩個,美國的羅斯福總統,和德國的希特勒,這兩個人的治國理念基本上一致。羅斯福發了400億美元的國債,建立最低工資保障制度,並僱傭大量的失業工人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希特勒更徹底,他規定所有企業的超額利潤都必須用來購買國債,僱傭失業工人去建兵工廠,同時還沒收猶太人的財富,用於充實國庫,為窮人提供失業救濟,以補充底層的購買力。推薦閱讀:
※通讀二十四史是一種什麼體驗?
※手術兩百年發展史上都有哪些有趣或感人的故事?
※古代皇帝判罪大臣時,其他大臣是否可以求情?
※古代女子想不開為什麼多選擇上吊去死?
※這個馬未都常逛的北京"鬼市"現在卻冷清無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