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誰博弈影響博弈結果嗎?——一個實驗
1、參與實驗的每個人(假設參與實驗的人數非常龐大)寫下一個整數,要求這個整數位於[0,100]之間;
2、所有寫下的數字x滿足的人獲勝。解釋一下,表示所有人寫的數字的平均數。
這個遊戲精妙的地方是,1、不同的數字幾乎直接代表了自己的思維層級;2、遊戲規則足夠簡單,任何具備簡單數學知識的人都可以理解。請你想一個滿足這兩個條件的遊戲(Which is very difficult),可以觀察普羅大眾的思維層級。
但是,這個遊戲卻並沒有直接結論,「獲勝的人是最聰明的」。甚至我在文章最後得出的「大部分人都是2層思維層級」都是值得推敲的。那麼,科學一點的說法應該是,「獲勝的人對普羅大眾的思維層級判斷是很準確的」。評論中有人說了這麼一件事(我沒有去考證,假設是真的):「記得耶魯的學生好像最終是10左右,確實比普通人聰明很多啊」。這個結論是不對的,因為有可能,當你已知你面對的是耶魯的學生時,你會對他們的思維層級有一個預判。
那麼,實際情況下,跟誰博弈會影響博弈的結果嗎?讓我們來看一個實驗。(以下圖表不特別指出,均引自:Palacios-Huerta I, Volij O. Field centipede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9, 99(4): 1619-1635)
讓我們先看一下這次是做什麼博弈(圖1)?
這是一個規則簡單的序貫博弈(sequential move game),參與博弈的兩個人(記為玩家「白」和玩家「黑」,以白點和黑點表示)輪番行動。在輪到他們行動時,他們可以採用的選擇分別用各邊(具體的,每個人都有兩個選擇:就此停止Stop還是繼續遊戲Continue)表示。他們在行動時,很清楚前面每個人是如何選擇的(歷史消息清楚)。他們選擇後,如果遇到括弧,遊戲結束,本遊戲結算,白字表示白點(實際上是玩家「白」)的收入,黑字表示黑點(實際上是玩家「黑」)的收入。現在假設你是玩家「白」,你最理性的做法是什麼?如果你是玩家「黑」,你最理性的做法是什麼?(也就是你們的均衡策略)(請思考一會作答,提示:Backward Deduction)
……
……
沒錯,不管你是玩家「白」還是你是玩家「黑」,你最佳的選擇都是,只要輪到我選擇,我就選「就此停止Stop」。(這也是唯一的納什均衡,這個均衡被稱作子博弈納什均衡)
讓我們現在看看,這個遊戲精妙的地方。每次你選擇了Continue,你都把命運交到了對方的手裡。而且,每次你把命運交到別人的手裡,你的收益都有降低的風險。實際上,如果博弈雙方都是純理性的,你選擇Continue的後果就是你的收益就100%會降低(本例中是腰斬)。故而,在純理性的兩個玩家博弈時,我們應該長期觀察到結果:玩家「白」選擇Stop,最後拿到4塊,玩家「黑」拿到1塊。遊戲結束。請你一定要認定這個結論再繼續看。
實際情況呢?讓我們假設玩家「白」現在停在了他第二次選擇時,也就是圖中左數第三個點。他選擇停止可以拿到16塊,選擇繼續就是把命運交到玩家「黑」手裡。他會如何想?「奇怪,我在第三個點,就意味著玩家「黑」在第二個點時選擇了Continue」。如果他認為這是一種示好,他就有動機繼續選擇Continue,期待玩家「黑」也會繼續選擇Continue。這實際上是非理性的。但實際生活中這個會不會發生呢?如果會發生,在什麼樣的人群中「理性」更容易體現呢?Palacios-Huerta I, Volij O就用這個圖1的實驗邀請象棋手(Chess Player)和學生(Student)分別互相博弈,來觀察結果。(他們實際上有一個符合生活常識的基本假設,象棋手比學生更理性)
這裡需要解釋的,下面各表f1-f7分別代表圖中括弧中的7個輸出,其中f1代表(4,1),f2代表(2,8),f3代表(16,4),f4代表(8,32),f5代表(64,16),f6代表(32,128),f7代表(256,64)。表中的小於1的數字大部分表示結果停在這個輸出的概率。
先來看錶1和表2,分別代表「學生VS學生」和「象棋手VS象棋手」。可以觀察到,「學生VS學生」時,只有很小的概率遊戲會在(4,1)就終止。納什均衡幾乎完全達不到。與之相反的是,「象棋手VS象棋手」結果非常貼近納什均衡。尤其是玩家「白」是大師級象棋手的時候,遊戲幾乎必然終止在(4,1)。再來看一張表5的結果,也非常有意思。I和IV的結果分別是「學生VS學生」和「象棋手VS象棋手」,這個前面已經分析過了。讓我們把關注點放在II和III,他們都表徵「學生VS象棋手」,區別是哪個先手(或,哪個是玩家「白」)。我們驚喜的發現,相對於「象棋手VS象棋手」,在第一個結點遊戲就結束的概率大大降低了,納什均衡變得不容易達到了。這時候,我問各位看客,是象棋手「變笨了」嗎?各位可能已經有解答了。當「象棋手VS象棋手」時,他們互相清楚對方是理性的,故而遊戲非常貼近納什均衡。當「學生VS學生」時,即使他們是理性的,他們也並不清楚對方是不是理性的,故而納什均衡幾乎達不到。而當「學生VS象棋手」時,學生知道象棋手是理性的,象棋手卻不知道學生是不是理性的。因此,有兩個現象值得討論,一是當學生知道對手是象棋手(而不是學生)時,遊戲在(4,1)結束的概率大幅提升了(II相對於I:平均提高了10倍)。二是當象棋手被告知與之博弈的是學生(而不是其他象棋手)時,遊戲結束在(4,1)的概率降低了(III相對於IV:幾乎降低了1/2)。在這個普通的(而且有意思的)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和誰博弈實際上會影響博弈結果。
推薦閱讀:
※我們不聰明,但我們蠢得很有規律
※行為經濟學國外有哪些好的教材?
※學費越貴,出勤越多?——來自實驗的證據
※如何理解「累計前景理論」?
※人是自私的,但為什麼很多自私的行為會受到別人的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