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傳奇落幕,一座山城依舊,致敬瓦爾特,願和平永在。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電影主角瓦爾特的扮演者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在當地時間22日晚上10點病逝,留給人們永恆的記憶和無比的悼念。

日沃伊諾維奇曾出演過300多部的前南斯拉夫電影,他大多扮演二戰期間抗擊德國納粹侵略的遊記隊戰士,其中最受中國人歡迎的電影莫過於《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這部講述了共產黨人英勇抗敵的電影,聚諜戰、槍戰、動作於一身,激情澎湃的音樂,個性十足的人物,都給當時的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日沃伊諾維奇扮演的瓦爾特,在中國深入人心,紅極一時,以至於日沃伊諾維奇被前南斯拉夫人民稱之為中國的電影明星。

2010年,上海世博會波黑展覽館就模擬了薩拉熱窩戰爭的一個戰場,裡面還貼著《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海報,並將77歲的日沃伊諾維奇請過來與中國觀眾見面。

在綿延起伏的巴爾幹山區,一座山城,一群人民,以及一位幽靈般的瓦爾特,構成了整部影片扣人心弦的地方。

電影裡面的城市是乾淨而美麗的,儘管電影反映的是納粹德國統治下的城市,但是薩拉熱窩的街道和城市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隨這電影的深入,整個的街道,廣場,火車站,都一一展露了出來,整個城市的人群那種不屈服的精神也得以展現。

如今的薩拉熱窩, 你依舊可以找到當年電影的痕迹,一模一樣的三面環山的城市布局,一模一樣的電影中出現的場景,唯一不同的是,這裡已經告別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看,這座城市,他就是瓦爾特

薩拉熱窩現有四個行政區:老城、中心城、新城和新薩拉熱窩,電影中的城市主要是老城。

鐘樓

看過電影的人,絕對不會忘記這座鐘樓。這裡是瓦爾特與德軍交火的地方。德軍伏擊謝德時,走在附近的瓦爾特聽見了槍聲,他滿懷復仇烈火衝上鐘樓,擊斃了德軍機槍手,隨即端起機槍向不同方向的德軍掃射,德軍士兵紛紛倒下。影片中,瓦爾特就是從鐘樓上滑繩而下撤走的。

這座鐘樓在建於1667年,是薩拉熱窩少數幾個歷經戰火而倖存的奧斯曼地標性建築之一。

幾十年過去了,鐘樓一如電影里的樣子,秀美而挺拔。

老街

在劇中,特務追捕的車輛追趕瓦爾特的摩托車,激烈的戰爭使得瓦爾特中槍。

如今,瓦爾特們轉戰過的道路路依然彎曲陡峭;換了的,只是道上的行人。

老火車站

當初用火車站的鳴笛聲掩蓋槍聲,瓦爾特們迅速跳上火車的情景依舊曆歷在目,只是老火車站不復往日,斑駁的牆壁上布滿了彈孔,寫盡了歷史的滄桑。

▍空氣在顫抖,彷彿天空在燃燒

劇中還有一個人,搶了瓦爾特很多的戲份,他那句「空氣在顫抖,彷彿天空在燃燒-是啊,暴風雨來了!」的對白,是在革命電影熏陶下成長起來的我們最耳熟能詳的台詞之一。

他就是老鐘錶匠謝德。

老城廣場

老鐘錶匠謝德自己作為一個老游擊隊員,可以為革命拋頭顱撒熱血,但是知道女兒想要參加革命就想阻止她:「昨天他們又抓了17個人,槍斃了一個像你一樣年歲的姑娘。」「人和人是不一樣的,人的行為也不一樣,有的投降了敵人,有的在戰鬥,有的在等待,你是個姑娘,應該等待。 我希望你能活下去,這也是你媽媽的願望,如果她還活著。」

當看到自己唯一女兒倒在了廣場上,他心如刀絞,黯然淚下,第一個走出人群。

如今,這裡已經變成繁忙的車站。遍地的象徵和平的鴿子,也許是這裡的人們對生活的祈禱和珍惜。

銅匠街

當謝德認識到自己需要赴死時候,他囑咐徒弟要記得還一些欠帳,臨走語重心長的對徒弟再三叮囑「要好好乾,好好學手藝,一輩子都用得著的,不要虛度自己的一生。」沒有任何豪言壯語,卻著實令人動容。我們看著他取了手槍,穿過街頭,和熟人點頭招呼,一切鎮定自若,而他是替從未謀面的瓦爾特前往清真寺赴死的。

這裡是當地最古老、最具魅力的街道之一,仍然保留著500年前的樣貌:石塊鋪路,街巷縱橫,各種店鋪鱗次櫛比,商品琳琅滿目。這裡的手工藝品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從土耳其式的咖啡具,手工製作的銅質花瓶、圓盤藝術品,到形形色色的木質煙柄、煙盒,各種各樣的首飾、裝飾品應有盡有。

清真寺與白鴿

謝德趕到清真寺,一個人單刀赴會。氣急敗壞的納粹還沒來得及掏出槍來,就被謝德擊斃。然而終究寡不低眾,謝德倒在了血泊中,英雄就義,主題曲響起,老城廣場的和平鴿直上天際。

這座建於1531年的大清真寺,全稱格茲胡色雷·貝格清真寺,是波黑和巴爾幹半島最大的清真寺,設計者是奧斯曼帝國時期的著名建築師希南,現在仍然是波黑最大、最重要的歷史建築與伊斯蘭宗教中心。

槍聲響後,白鴿散飛,瓦爾特聞槍聲沿這窗花飛奔而來,從窗里看到了倒下謝德。謝德英勇就義,卻活在了大多60-80後中國人的心中。

如今,我們卻要在這窗邊,目送巴塔·日沃伊諾維奇。

▍誰活著,誰就看得見

在這位老演員離世之際,回頭來看看這部電影的演職人員,戰爭帶來的遺憾太多,編劇在《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這部電影拍完後,一分錢沒拿到,因為國內紛爭使得電影廠倒閉,導演克爾瓦瓦茨是一位穆斯林信仰者,在前南斯拉夫塞族和穆斯林打內戰的時候,克爾瓦瓦茨不肯離開家鄉導致活活餓死,而倖存下來的演員也天各一方,有在塞爾維亞,有在波黑,有在克羅埃西亞,有在黑塞哥維那,由於政治立場不同和名族矛盾,很難再聚在一起。

成千上萬條生命,換來了三面波斯尼亞土地上到處可見的旗幟: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聯邦共和國國旗;波聯邦組成體之一的穆斯林-克羅埃西亞聯盟的旗幟以及波聯邦另一成員塞爾維亞共和體的旗幟。

永遠不能確知的是,對於獵獵飄揚的大旗下長眠或者永不再見的人們來說,這樣的交換,是否值得?

推薦閱讀:

保加利亞是個怎樣的國家?
在斯洛維尼亞生活是怎樣一種體驗?
阿爾卑斯山區和北巴爾幹的羅馬人在蠻族入侵時代都經歷了什麼?他們是如何被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同化的?
塞爾維亞與拜占庭之間的關係,目前其境內還有什麼與之相關的實物遺迹?
開始的開始(一)

TAG:东欧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南斯拉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