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SATA 要單獨供電,而不像 USB 供電和數據一條線?


這是啥情況?連 @沈萬馬 這種老大都回答不到點上……

知乎慣例,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單說存儲設備的話,現在是大家都用筆記本,2.5寸移動硬碟,固態硬碟,忘了還有3.5寸的移動硬碟么?哪個3.5寸的USB硬碟是USB/供電一根線的?

西數3.5寸移動硬碟的電源介面

帶電源適配器的西數3.5寸移動硬碟

就算是2.5寸硬碟,也是現在硬碟功耗低了,USB 3.0流行之後電源供應電流增大了。USB 2.0的時候,單個USB介面只能供應0.5A 5V,部分大容量的筆記本硬碟帶不動很常見的。例如HGST的5K1000 1TB:

啟動功率4.5W,要求5V 0.9A

所以有段時間,很多移動硬碟盒標配的數據線是這樣的:

雖然一端是一根線,另外一端可是需要1個數據口,一個電源口,聯合提供0.9A電流

直到USB 3.0普及,單口最大提供0.9A電流,這樣的數據線才逐漸淘汰。當然,USB 3.1最大允許提供20V/5A=100W功率,理論上3.5寸的移動硬碟終於可以不帶電源適配器使用。

SATA出來的時候很明確是給電腦硬碟用的,SATA Gen1是2000年底制定,同期的硬碟以希捷為例,酷魚7200.7是什麼規格?容量從40G~200G,160G NCQ版本對電源的需求是啟動期間12V 2.8A,瞬時功耗33.6W,正常工作時尋道功耗12.5W。

如果數據線和電源線做在一起,那就意味著主板供電。按照一台電腦最多4個硬碟考慮,最大峰值 11.2A的12V電流,差不多相當於多給一個130W的CPU供電。就算採用RAID卡常見的硬碟延遲啟動而且每次只啟動一個硬碟,也需要12.5*3+33.6=71.1W,比現在單個7700的CPU TDP都高——然而2000年期間,Intel最頂級的P3 1.13G,TDP不過33W,所以,如果主板連4個硬碟,延遲啟動需要多個兩個CPU供電,要是允許同時啟動的話需要多給4個CPU供電。這對當時的主板設計來說,幾乎是Mission Impossible。

至於其它答案裡面說內外區別的,有的答案提到過E-SATA了,更早的SCSI,差不多時期的SAS都有外置介面,但都沒有提供電源——實在是主板提供不起。到現在的雷電/USB 3.1,才算制定出可以提供100W功耗的對外供電介面。

如果不限定存儲設備,再考慮其它使用USB介面的設備,大家常見的印表機、掃描儀,工廠、研究所、醫院一大堆各種使用USB介面的檢測、控制設備,有幾個是完全由USB介面供電不需要外接電源的?


簡單一句話就是——這是內部設備連接線和外部設備連接線的設計思路區別。

這裡核心是一個基本的假設,就是供電和數據是否應當分離。對內部設備而言,如果是通過連接線連接的話,應當假設數據和電源來源不同。而外部設備的話則應當認為是相同的。

如果有供電的必要,那麼供電是一定會提供的。無非就是個成本問題。USB-PD實現110W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但因為有需要於是設計出來的。相應的,SATA整合一個20W的供電也不是難事。大不了一個主板提供兩個介面供電剩下不給唄,又不是什麼觸碰物理極限的事情。不設計的核心原因是沒需求。

一切設計的驅動力是需求,然後才是現實條件的限制。需求從使用場景來。通用外置連接線對供電的普遍要求和內置連接線對供電無所謂都是普遍存在的現實。


因為SATA線的另一頭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主板,而並非其他設備。如果你想要的SATA線本身供電,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從主板上取電,毫無疑問增加了主板的設計難度。

其實我們可以把這個事兒說的大一點,因為SATA線連接的設備一般是少插拔,固定安裝的內部配件,所以分離不會帶來不便,還會降低很多成本。

順便說一下,曾經有eSATA介面,只不過消逝在歷史長河了。


可以,不過沒啥必要。這些設計都是給移動硬碟用的。

我覺得,分離的設計主要是減少主板供電設計負擔,4碟的7200轉HDD能到15W,如果你電腦裝了4塊 然後就是60W,這個電流如果主板承擔你的主板供電還要重新做,不是很麻煩么。


剛才去找圖,回來發現

匿名用戶已經搶了我的詞兒

那我只能補充:散熱好!


推薦閱讀:

TAG:DIY | USB | 硬碟 | SATA | 主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