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上金屬風暴有實戰意義嗎?

十年前已經研究出能每秒發出16000顆子彈的「金屬風暴」近防系統,其理論威力巨大,但是為何未見投入軍隊裝備使用?他的實戰價值大嗎?


我當年看藍貓淘氣三千問里就有這東西

到現在都tm沒列裝……


瀉藥!

有!

金屬風暴就是這個貨。

金屬風暴武器發射系統是由澳大利亞的金屬風暴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邁克·奧德威爾(或邁克·奧德懷爾,音譯)發明的,該武器發射系統無傳統的機械操作部件,主要由裝有彈藥的槍管、電子脈衝點火節點、電子控制處理器等組成。一定數量的彈丸裝在槍管中,彈丸與彈丸之間用發射葯隔開,彈丸在前,發射葯在後,依次在槍管中串聯排列;槍管中對應每節發射葯都設置有電子脈衝點火節點,電子控制處理器用來控制各個槍管的發射順序及每節發射葯的點火間隔。發射時,通過電子控制處理器控制設置在槍管中的電子脈衝點火節點,可靠地點燃最前面一發彈的發射葯,發射葯燃燒後產生的火藥燃氣壓力推動彈丸沿槍管加速運動飛出槍口。在火藥燃氣壓力作用下,緊接著的一發彈丸一端膨脹,鎖住槍管,以立即承受作用於彈丸前部的高壓燃氣。它不會導致高壓、高溫的火藥燃氣無端泄漏而點燃次一發彈的發射葯,也不會引起彈丸圓柱部的坍塌。前一發彈丸離開槍管後,後一發彈的發射葯即可點火,這樣可使膛內壓力迅速降到合適的水平,不致影響後續彈丸的發射。由此,每發彈丸按照順序從槍管中發射出去。射速十分恐怖,為每分鐘100萬發子彈

射速是人類在熱兵器時代一隻追求的一個指標,每分鐘一百萬發,可以說超越了現在人類的火力投送想像力。

馬克沁,理論射速600發每分

撕碎油布的元首電鋸,最高1500發每分

1130,基本上是依靠更多的炮管,更高效的外能源達到了外能源轉管武器的巔峰,萬發每分

以上為重機槍、炮

捷克式,二戰中最傑出的輕機槍代表。500發每分

米尼米,當代最傑出的輕機槍代表。1000發每分

綜上,現在的熱兵器火力投送能力最強王者1130跟金屬風暴差兩個數量級!

兩個數量級!

兩個數量級!

金屬風暴還有這幾個優點:

1.模塊化。一個槍管就是一個模塊(別特么告訴我還有人能在戰場上重裝填這玩意),能夠大大的簡化後勤。

2.後坐力。後坐力傳導是需要時間的,但如果依靠電子裝置,在後坐力傳導到JB(肩膀,不要想歪)之前,就能將所有彈藥投送出去,那麼對於精度的影響就非常小了。

(這也是AN94前兩發點射射速1500的原因)

但是!

這貨缺點也是致命的!

1.電子點火。。。。電子器件在複雜戰場環境有多不靠譜,我就不說了。。。。

2.每分鐘一百萬發。。。。貴國國防預算大抵能夠突破天際!

以上。


重,不便於單兵攜帶。特殊的結構裝彈成問題。貴,一陣突突下來成本估計夠全副武裝一個班了。

這玩意兒唯一能發揮的地方估計就是艦/車載近防彈幕了。


依稀記得某去西洋人那裡參觀槍展,馬克沁演示。深感厲害!

一問彈藥開銷,搖頭不止。直到日俄戰爭,俄軍憑藉馬克沁屠殺4000日軍士兵,清政府才痛下決心予以引進。


人類向幻想鄉彈幕發展


越南人在越戰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如果火力超過了一個級別,再高也沒什麼意義了。不過這玩意用來打殭屍應該很爽


航母艦船防彈最後一道屏障


模塊化拆分還是有點意義的。就跟重甲騎兵線列衝鋒一樣是種一次性的大殺器嘛。。


縮水縮小,巷戰防守配合闊劍點面結合神器,老陰逼最愛。


射速太快,子彈供應是個大問題。只有作為艦船近防武器,打防空導彈。兩三秒一波,打中就OK,打不中就gg,也沒有再來一次的機會了。


在特戰場合,很多時候可以不計成本,只要好用。比如在撤退的路上放幾個金屬風暴,撤退過後,敵軍追過來,金屬風暴問候他們一下,如此這般有個幾次,敵軍就不追了。

自己人可以安全的上直升機了。

再比如,在戰爭時期,部隊臨時駐地外圍,可以放幾個,敵人不知情,鬼鬼祟祟的過來後,就可以問候他們一下。


這麼多子彈首先製造成本,彈藥的後勤運輸就是大問題;模塊化的話一次一個大盒子(戰場裝填不現實,打完一枚導彈裝這麼多子彈就得半天)是大量的資金。而且一次這麼多子彈,近距離的話浪費資源;遠程的話傷友軍啊,不實用。


中國想要啊!機械機構簡單,電子複雜,准!會成熟的。特有用,一次裝填多次發射,關鍵難點應該在後彈封閉上,如何做好,並且重複可靠使用。


美、澳在聯合改裝,因為速度太快,改裝後的射速可能在每分鐘六萬發,也就是每秒鐘一千發。


推薦閱讀:

TAG:軍事 | 戰爭 | 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