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在國人社交中,拚命的勸酒、喝酒已經形成了一種社交文化,那麼這種文化是一種怎樣的形成發展過程呢?它暴露出了國人的什麼民族性格呢?今後有沒有可能另一種文化來取代這種「酒場社交」呢?


其實就是關係社會和權力社會的一個投射。


酒桌文化並不是現在形成的,而是從周朝那個年代已經形成,一直延續到今天。

雖然有表現形式的不斷變化,但是核心內容幾千年未曾改變。

說酒桌文化發展之前,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下,酒桌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1. 規矩、禮儀

比如座次規矩、敬酒規矩

2. 各種方式的勸酒

●先說規矩、禮儀

酒在周朝時候,已經被引申為「禮」的介質。而中國「禮」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尊卑有序、表達等級」,比如要尊敬長者,要尊重比自己社會地位高的領導,等等。

這就體現在酒文化里:

《禮記·曲禮》里就有規定:「侍飲於長者,酒進則起。拜受於尊所,長者辭,少者反席而飲,長者舉未釂,少者不敢飲。長者賜,少者賤者不敢辭。

簡單說來意思就是:領導舉起杯子沒把酒喝完,底下人就老老實實等著;領導敬你酒,捏著鼻子也要灌下去。

而且那時候連主客關係、物品擺放也已經有講究了。在現在,有點檔次的飯桌,都會有主位,是讓領導坐。周朝時候講究的是,在酒桌上,將最重要的「儲酒器」面向領導。《禮記·玉藻》說 「唯君面尊」就是這個意思。

《詩經·小雅》裡面也有說「獻酬交錯,禮儀卒度」,大概講的場面就是:「啊X局我要敬你一杯,感謝你來我們這交流指導工作」「太客氣了Y局,咱是兄弟單位,相互交流不是應該的,來來,幹了!」

你看,周朝時候酒桌交流這套,已經玩的很6了。

對於座次的講究,古代一點不比現在差,而且還更變態。就拿出名的「鴻門宴」來說吧:

當時規矩「面向東者為上」,其次是面向南,再次是面向北,最末就是坐門口面向西。

項羽那時候風頭正勁,劉邦是去裝可憐求同情的。所以項羽和他叔項伯一起坐在上位,然後讓自己謀士范增坐在面向南的第二等位,只給劉邦面向北的三等位,張良只好坐門口了。這跟現在的酒桌論資排座的套路,是不是很像呢?

●上面說的是「規矩、禮儀」,那古代人勸不勸酒?

還是拿鴻門宴先說事,樊噲進去後,剛被介紹還沒說話,項羽就說:壯士!賜之卮酒。卮酒可是4L的容器。想說事?先來喝4L再開口!樊噲一口氣喝完,項羽覺得這貨挺能喝的,就說:能復飲乎?(先別嗶嗶,再把第二桶4L酒喝了!)

這種強硬式勸酒,和現在「你把這瓶酒喝了,單子就是你的了」的場景,是不是很像呢?

現在人勸酒已經很文明了,酒桌上勸不了你酒,最多是不帶你玩/穿你小鞋什麼的,古代那可是硬勸啊!

曹丕在《典論·酒誨》里是這麼寫的:「(劉表)又設大針於杖端,客有醉酒寢地者,輒以針刺之。」

你喝醉了,我就把你扎醒,讓你接著再喝。這簡直慘絕人寰的勸酒啊!

還有更恐怖的,據《三國志》記載,張綉投降曹操後,曹操很高興,開宴會請大家喝酒。曹操在前面敬酒,典韋拿著大斧子緊隨其後。曹操向誰敬酒,典韋就拿著斧子向誰行禮。那架勢的潛台詞是:「你喝不喝?不喝爺爺砍了你」。

所以不管是勸酒、還是酒桌規矩禮儀,其實很早就有了,而且花樣一點不比現在的差。

●那酒桌社交到底是幹啥的?

酒桌社交里,每個人都不是平等的,這種社交中帶有兩個目的:

1.驗證等級地位

看你懂不懂規矩,知不知道誰是大爺,知不知道誰在求誰,願不願意付出一些(比如捨命喝)

2.不同地位人之間快速增進感情、了解

中國人普遍性格比較內斂,講究的是「牛逼的人都說話少,靠譜的人就少說話」,酒桌上喝點酒,搞點套路,能快速熟絡起來。大家都是為了利益才湊在一起,酒桌能最短時間內了解(或者說表面)彼此了解,了解之後才有安全感,才能一起搞搞事。

●酒桌文化會不會消失呢?

中國文化,比較講究「尊卑有序」,其實在我看來,酒桌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小縮影,是對社會地位的體現和表達,即對
「禮」的一部分表達。

中國獨特的文化,才會讓酒桌文化從幾千年前就開始流行。而且如果社會形態沒有變革,那未來酒桌文化依然不會衰敗。因為文化這東西是刻在性格里的。

說從來不搞酒桌上那一套的,大概有三種情況:

1. 已經牛逼到不求人的地步了,那你想咋來咋來,他們屁話也不會放

2. 工作純應對事物而非人,比如程序員…,沒機會搞這個

3.還是 too young啊~還要學習一個


你提到的這種社交文化只是其中的一種,不是每桌吃喝都把酒作為社交手段。

我多年浸淫酒中,體會到的一些:

1、官場酒 一般分平級和上下級,平級官之間,喝酒跟握手一樣是種禮儀,國內國外都是這樣。

上下級之間,是下級用來表現心意,上級用來考察下級的方式。

下級猛喝幾杯大白,跟拍著胸脯說「領導你放心」,是一個意思。

在有人敬上級時,下級出來擋酒,相當於擋子彈,是個隱晦表達,連酒都不敢喝,如何放心給你安排重要的工作?

所以官場上的酒文化其實是種含蓄的表達方式。個人認為這種表達方式好或不好,不是那麼簡單就能區分的。官場複雜,一個新人到了你面前,你如何快速得知他是不是跟你一條心?酒是檢驗的方法之一,喝酒不代表他就肯定好,但是不喝酒的就絕對不是一條心。

這也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

2、朋友酒 我是屬於酒量和酒品都比較好的人,一般桌上都躺了我也能保持半分清醒,所以看的算比較清楚。我身邊沒有強力勸酒的人,朋友有酒量不好的也就不喝了。我不同意把勸酒都歸為貶義的說法,所謂無酒不成席,99%的勸酒都是為了大家能盡興。大家都喝一樣的酒,說明你和我們大家是共同的一類人,一圈酒下來就像簡單的結拜儀式,通過這個儀式,大家都認可對方。

所以有些性子急的人表現出來是逼著對方喝下去,其他是他心裡著急認識你,與你成為至交。

但有人就不明白這個道理,以為自己可以獨善其身鶴立雞群,拒絕喝酒不會決定全部,但多少會有一些影響。其實只需要喝一口表明態度就夠了。

而且很實在的講,對喝酒的態度確實可以代表人品。

3、有目的的酒 單寫出來因為這個情況特殊,朋友是不會真的惡意勸酒的,一般是因為這個人的口碑不好,或是一些地方得罪了人,才會出現一桌人猛勸一個人喝酒。要麼就是故意灌倒女性朋友,有錢人,或是其他目的了。

所以,喝酒誤事,這個絕對沒錯。但酒其實是最方便、最便宜、最隱晦的檢驗對方的方式了,除非國家法律規定禁酒,否則這個酒文化是不可能改變的。


不可能 酒無論在東西方都是社交的必須載體 只是說可能習慣不一樣 我們愛勸酒 個人認為不是什麼陋習 我們就是這樣社交 三五好友可以隨意 盡興就好 只要帶有某種目的的吃飯 無論是辦事 還是感謝 還是求認識等等 要麼不喝酒或是主賓不愛喝 否則的話酒喝不起來 飯是白吃 社是白交 可能有點偏頗 但普遍情況是這樣的 特例當然有 但你辦事不能按特例辦


萬丈紅塵千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


一共3個問題,分別回答。

1,關於國人酒文化的發展過程請見: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31112034.html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Article/2009-4-11/170071.html

2,暴露了含蓄內斂的民族特性,因為酒能壯膽,清醒時不好意思說的話,喝了酒後就可以直接說。高度數的酒尤其受歡迎。記得聯合早報有篇報道說過,飯局受時間因素制約必須在半個小時內讓酒上頭,所以這也導致香檳酒之類的低度酒不在中國暢銷。

3,另一種文化,我想那就是中國社會足夠西化之後。那時不會把酒當做社交工具,而是會當做藝術品般細細地品嘗她。


推薦閱讀:

如果一個人回到10年前,他能引領網路流行語的熱潮嗎?
2016.12.21心的旅程公演完結後 有什麼對S隊一年來公演表現的評價?
京劇算是國粹嗎?
下聯:贏得千秋翰墨香,如何對上聯?
為什麼中國古人喜歡給器皿取複雜的名字?

TAG: | 文化 | 職場 | 人際交往 | 飲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