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感覺身邊接觸的佛教圈的人,有些人非常迷信,有些會讓人感到很反感,有一些人說一套做一套,這是為什麼?

對佛教有點興趣,就對身邊佛教圈的人多留意了一下,但是接觸下來感覺跟我想像中不太一樣啊,佛教不是很有智慧很平和的嗎?


謝邀。

此問題很實際,筆者將以上情況分成三類,現在分享給閣下......

《佛學》:指把佛經文字,逐一拆解,並以世間所定立的邏輯、思辯、論證、歷史、文化背景作前提,再憑各人不同內心觀念,把經文、僧侶理念作辯證及討論,純以學術性質研究,此類屬於「學者身份」。

《佛教》:就是指佛陀死後,後世人以佛陀名義所創立的組織、團體,釋迦牟尼佛從來沒以宗教自居。

佛教就是指由出家僧侶為主軸,或被民間視其為德高望重的人,把對佛經義理去發表及統籌,再向在家、出家一眾作有規模的發表規矩、理念、儀軌的組織,而這情況更已成為民間信仰風氣主流,跟隨者完全不會亦不敢質疑組織言論,只盲目跟隨。

以上情況剛好跟佛學相反,他們不會按照邏輯、思辯、論證、歷史、文化背景為基準,名副其實只以「信念」為主,一切依照經文記載及宗教領袖作準,此類人很多時會造就很多生活的矛盾及糾結,彷佛跟社會格格不入,就是現今「信徒」特色。

《佛法》:就是將佛經的義理加入邏輯、思辯、論證、歷史、文化背景,配以各人言論,作出理性思考,再套入日常生活去驗證得出結果作準才奉行,一切以務實及正面效果作為依歸,並將體驗出正向結果後,融會貫通面對日常生活調整,此類人屬於修行人。

如果學佛學到欠缺智慧,待人接物充滿菱角,喜怒無常,修行修到苦口苦面似的,這就是用「不如法」的觀念,去捆綁身心產生的代價,所謂「菩提未成,人生已盡毀」,他朝能否成道沒人知,如果修行就是走一條受苦之路,不修也罷。

很多人只從「別人口中」聞法,別人說,自己就信,便容易扭曲了「道」,訂立了許多不符合「人情、倫常、法理」觀念來「捆綁自己心」,一廂情願陶醉在自我幻想出來的一個法界,其內心根本一點也不快樂,若與一個在明白「佛法、道」的人遇上逆境時作比較,前者所產生之「樂」完全沾不上邊,情緒或平靜出現,馬上立竿見影,報應不爽。

由於並未將所知道的言教落實生活,於是學佛多年,一遇上「八苦」,仍繼續憂悲苦惱,患得患失,所謂的學佛,只淪為心靈上的依附及寄託而已,在實質智慧及人生際遇上毫無増長。

一個明白法理的修行人,待人接物,非常平易近人,懂從思維下苦功,並非形於表面模仿,更不會常將「神異古怪」現象掛於嘴邊,真明白經文內涵的人,會懂調整自心「不如法」觀念去生活,如果用「強行犧牲別人,來成就自己生活」,這決非佛法,肯定已是走偏的「外道」。

佛法再高深,也是「人道法理、在人道修、在人道磨練、在人道成就、以人為本」,非用「在家、出家」來介別,更非以一廂情願的「信、疑」來支持,「思維」能融入生活,「方法」才叫「應緣」。

題外話,此乃筆者從來都沒有說自己是佛教徒、佛弟子的原因,這個理念跟任何人無關,重點是因為本人一切以「實際效果為主」,說什麼身份都是多餘的,因為根本不需要將自己身份定義,必須用行為做出來。

簡單說,佛學、佛教都不是以實際後果為準,唯有將吸收到的「言教連結於生活」,才能成就「佛法 」,否則一切也淪為紙上談兵、紙上悟道。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求菩提,

猶如覓兔角。

~《六祖壇經》

佛法是存在生活中,不可能離開生活而去尋求覺悟。

離開生活領域去尋求菩提,猶如在白兔身上找角一樣,永遠找不到。

心水清的讀者,看看現時知乎佛教板塊、各大佛教論壇及身邊民間情況言論,就可以清楚得悉現時社會存在什麼風氣?

明白佛理的人必定平易近人的,儘管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說話,更沒有將「鬼、神、魔、妖、神奇感應、異能、死後世界、前世今生」掛在口邊,但其發言往往卻令聆聽者刻骨銘心,受到啟發,希望以上說話為題主帶來新思路,共勉之。

《佛教徒是令人討厭嗎?》

Handsome :佛門中人,責無旁貸,看見很多題問下的回應,令人感到難過.......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7421096/answer/105899232

《佛法講實修,如何實修?怎樣實修?》

Handsome :《七佛通偈》目的是教人透過止惡行善開始去煉心,不要脫離社會,最後達到「離相」領域,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363973/answer/132730983

《請善知識把佛法見解,用最通俗表達一下嗎?謝謝。》

Handsome : 生活技巧、知識,通通仍要必須學習......

http://www.zhihu.com/question/52772461/answer/131994198


《笑傲江湖》里令狐沖說:「我要退出江湖,從此不問江湖之事。」 任我行告訴他:」你怎麼退,這個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佛教圈裡有各式人等很奇怪么?那個「圈子」又不是呢?那個「圈子」你覺得全是「一股清流」?娛樂圈?文學圈?還是政治圈?

  • 大多數佛弟子是誰?不都是一群凡夫么?你難道以為是一群聖人么?還是一群菩薩?一群佛?
  • 既然是凡夫,各種各樣的習性,各種各樣的性格、脾氣乃至惡習不都是很正常的么?
  • 區別在於有些人真正是「學佛」,而有些人更多是在「求佛」。有些人在努力改過,有些人不過得過且過。
  • 而你在幹什麼呢?你是對佛教有興趣,還是對佛弟子有興趣?若對佛教有興趣,佛之經典還在,依經而學,歷代以來高僧大德的言教還在,依之而學。


從世間法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從佛法說,隨業受報眾業所感

真的從佛法上來回答這個問題,就是告訴你,

多看看自己哪兒做的這麼差勁,為啥接觸不到幾個靠譜的?


題主確實說出了實際的情況!

我就見過一個所謂虔誠的信佛的阿姨,每天早日念佛,吃素,放生~彷彿樣樣「佛事」做齊了。

但是她的家人卻怨聲載道。每天她只顧自己這些事,家裡有幾個孫子都不理。和家人感情淡薄~

這是很典型的求死後往上極樂?

學佛難道不是讓人智慧的面對生活?

所以是非常讓我詫異的!這種像「邪教」般的行為~難道是大智大慧???

確實我們值得深思!


謝邀。

題主問得很對啊。其實本人也有相同的感覺,現實中佛教留給大家的印象確實不大好。

比如,一位老同事的母親,信佛信得非常迷信,要求子女和孫子必須吃素,必須全家人五點起床念阿彌陀佛佛號,必須穿舊衣,必須將財物捐出去,否則就是消福。生病不吃藥不就醫,家人不能問她為何念佛,有什麼意義,否則就是對佛大不敬,會有惡報。

比如,一位朋友熱衷於占卜、燒香拜佛,求保佑她找到老公、事業如意。還跟我說聽說哪裡的寺廟特別靈,她打算攢錢去那裡求籤。

這樣的事太多了。朋友圈裡不轉就遭厄運死全家的文章,很多打著佛教的名義。讓人非常無語。

如此言行,確實偏離佛法的原本含義,這些行徑,不能代表佛法。這世間原本就充滿了誤會,佛法被人誤會,也沒有什麼稀奇。若對佛法感興趣,建議尋找適合的老師,深入《六祖壇經》《金剛經》《心經》學習。


題主的問題是從自己感受到的佛教徒的一系列現象進行發問,落腳點在於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出現?既然如此,為了清晰地回應題主的發問,倒不如我先對如今佛教徒的共性現象進行簡要的概括。先歸類現象,然後分析現象,如果大家需要論點支撐,在這個過程中我會說說我自己的故事,就這樣for example吧,哈哈。

現象一:談性色變。

現象二:揀飲擇食。

現象三:希求死後。

然後我們來一個個分析現象。

首先是「談性色變」。很多在家居士每每談到此類話題,都會高調宣說禁慾的觀點,認為性活動如洪水猛獸般可怕,當燃起性慾的念頭時更覺得的是罪惡,乃至於和性有關的一切都避之不及,唯恐沾惹分毫,導致什麼結果呢?未婚者,無法建立穩定的戀愛關係。已婚者,更是過著形式性的婚姻生活,甚至導致婚姻破裂,妻離子散的悲劇。此為現象。透過現象看本質,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類現象的出現呢?源於在家居士五戒中的一條,不邪淫。曾經我也認為性活動是罪惡的,是影響自己解脫的,就不應該有性慾的念頭。但是,後來我漸漸的感覺到了問題,學佛不是修智慧嗎?不是讓自己的智慧增長嗎?那麼去禁性慾,去禁止自己的身體功能和智慧的增益會有關係嗎?由於我自身對生物知識有著一定的了解,和大家科普一下,性慾的產生與兩性的生理構造有著直接的關係,一是因為性激素的影響,性腺所構成的性內分泌系統,維持兩性性慾的基本張力和興奮性;二是受大腦皮質的影響,脊髓低興奮中樞和性感區及傳導神經組成的神經系統,它們保證機體對環境的及時有效的反應能力。說了一大堆名詞什麼意思,意思就是只要你開始發育,並且身體結構健全,一定會有性慾。這是作為人正常的生理反映,不想要性慾,等到你老了不分泌激素,自然性慾就弱了。也就是說,身體健康必然會有性慾,就像餓了就想吃飯,渴了就想喝水一樣,正常的生理反應而已。想吃飯有問題嗎?想喝水有問題嗎?既然都沒有問題,那麼為什麼有性慾偏偏會有問題?然後我就開始問自己,佛陀這麼慈悲,為什麼會讓在家居士禁止正常的生理功能去自虐身體呢?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後來通過學習才明白真的是錯了,錯在哪裡,錯在了不懂得戒律的真實意義,而只是圍繞形式畫地為牢。什麼叫持戒?持是維持、把持、延續。戒是調整。戒波羅蜜多是為人生不同領域的執著而起調整,戒並不是形式主義,而是要破除自己在該領域的執著。例如,我今天中午吃了火鍋,可以覺得好吃嗎?當然可以,因為我有味覺呀,我的味覺並沒有失靈反而很靈活,我的的確確感受到了好吃,所以我用餐非常愉快。我晚上喝了北京的豆汁(不懂的人可自行百度,O(∩_∩)O哈哈~),我可以覺得難喝嗎?當然可以,因為非北京人都接受不了這個味道,如泔水一般,我覺得難喝,這個感受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好吃難喝的感覺沒有絲毫問題,為什麼?因為是人,味覺正常,就會有感受。但是重點在於,經歷了就放下,不要為好吃或者難喝而耿耿於懷,這就叫做不執著。所以吃飯本身會有問題嗎?吃飯是為了平衡人體的機能,吃飯本身何談對與錯呢?所以說,因為身體的功能性而產生的性慾會有問題嗎?舉一反三啦。再引申一點,有性慾的時候刻意強忍,就代表你在修行嗎?是否當你身體失去感覺和需要,就代表智慧的顯現呢?請在此處好好深思啦。身體功能的事情和思維的事情到底能有什麼關係?我知道有人會用「淫心不除,塵不可出」來反駁我,但是如果你真的有研究經文,你就會明白,佛陀的意思是「執心不除,塵不可出」。人不能沉淪於際遇感知,否則就沒有辦法解脫,人生沉淪於任何一個領域,都需要「除」,每個領域都是平等的,並無高下之分。這個「除」指降伏、駕馭,並非指禁止、否定、排斥該領域,重點是不能「著相pratisthita laksana」,亦即是現代所說的「執著」。 寫了這麼多,道理已經很清楚了,戒律戒的並不是性活動本身,而是你貪戀性活動而產生的種種慾望,這種慾望造成身心的傷害,為修行構成阻力。淫,指過度,凡事過度必須起戒,目的就是為了調整思維。但是絕對不是否定性活動本身,我已經說了很多遍了,性活動和吃飯一樣是身體的需要,都是中性活動,根本沒有好壞高低之分。所以問題的本質不在於和誰發生性行為,以及什麼時候發生性行為,而是你的心有沒有貪戀這個活動而無法出離。但是有一點要注意,必須要顧及人倫社會的規定,不能做出被譴責的性活動。如果你因為貪戀吃火鍋而天天暴飲暴食,那麼你也要起戒,這就是戒波羅蜜多的含義。

其次揀飲擇食。五戒之中的第一條,不殺生。所以很多佛教徒虔誠的吃素,凡是和肉食有關的食物一律不碰,甚至於天天指點他人你不能吃呀,吃肉是在殺生呀,你這樣下去要下地獄的。他們喜愛素食,厭惡肉食。我自己從高一開始吃素,一直持續了九年時間,沒有間斷過,那個時候我一直認為我就是在修行,我棒到不得了。但是越往後,我越發現問題,我喜歡這個,我討厭那個,這不就是挑食,不是就是貪心和瞋心的表現嗎?我是因為慈悲而不吃肉還是我怕報應而不吃肉呢?我是不是在長期地完成一個形式呢?戒律不殺生,是說萬物平等,我們要尊重且平等地對待每一個生命。吃素就是慈悲了嗎?恐怕不是吧。真正的慈悲不在於形式上如何如何,而是自己的心,是那個不落入「二元對立」的平等心,敬仰萬物同等對待,也就是說尊重活生生的生命,問問你對身旁的生命是否保持了平等心呢?慈悲是對生命,而非對屍體,真正的慈悲是一顆離相的心,因為在他眼前沒有絲毫的分別,一切都是平等的。所以重點還是在於吃素這個形式嗎?請再反思啦。

最後,希求死後。佛教徒都認為,在西方有個極樂世界,現在天天口念佛號,功夫到位了死了就一定能去極樂世界,甚至於到後來什麼都不做,不工作不照顧家庭,更有甚者自殺一心想去極樂。這種現象真的非常可怕,修行修到後來不要生活了,甚至於不要生命了,不駭人聽聞嗎?難道這就是修行嗎,求死就是修行嗎?什麼是凈土?萬法唯心造。唯心極樂,唯心極苦,唯心天堂,唯心地獄。天堂和地獄的分別在哪裡?在你的心,因為心的滯留,心的不同執著而表現出不同的樣子,也就是輪迴。所以,輪迴只是心識滯留的呈現。什麼是解脫,是離相啊!學佛人一定要聰明,要多思考。生前死後都是一顆心,生前的心未有覺,死後的心會有覺嗎?那刻你會是極樂,還是極苦呢?問什麼,問心啦。你的心覺醒了嗎?

最後的最後留給大家思考,離相的佛法是讓我們為自己配上各種枷鎖不能幹這個不能幹那個以及各種形式口念手抄佛經口念佛嗎?真的會是這樣嗎?還是只是我們曲解佛法了呢?學佛不是去相信誰,反對誰,而是去修行自己的心,要去求證,但關鍵是不可走偏,否則只會撞的自己頭破血流而不自知。看看自己是否走偏的標準很簡單,去探究自己的心,看看自己的智慧有沒有增長,看看自己能否圓融的對待世事,看看自己的那顆心是否自在。

想說的都已說完,希望對大家有所助益。


對於很多人來說,學佛是一個開始,願意改變自己的開始。

但是不代表他立刻就會改變,不能期望一個普通人開始慢跑就有可以跑完整場馬拉松的能力。

有的人年輕,進步很快,有的人身體好,起點很高。

有的人身體不好,進步很慢,有的人年齡大了,進步沒那麼大(不代表沒有個例)。

不信佛的人不是說就不那樣了,照樣會迷信其它東西。

信佛卻會種下一個善的種子。


我常說,佛法日漸衰微,走入末法時期,不是邪魔作惡,罪在我們這些佛弟子,存在我們這些學佛人,學得不好!

不管大乘佛法還是上座部佛法,只要尊釋迦牟尼佛為祖師,就有一個基本共識,即學佛以斷煩惱出六道為最基本目標。煩惱是怎麼產生的?最簡單的說,是三個字,貪,嗔,痴。六祖慧能法師曾經囑託:真正修道人,不見世人過。我自以為是學佛人,不敢批評世間人,更不敢批評學佛人,我批評一下我自己,常生慚愧,自領眾罪。

一是貪。什麼是慳貪?根本上看,慳貪是不信因果,逆緣而行。比如貪財,作為佛弟子應該明白,命里還有多少財富,就享受多少財富。想要更多財富,如法的去布施。這是因果。如果非得守著財富不肯布施,殊不知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就是違背因果。慳貪除了貪財,只要是有佔有和支配的思想,就是慳貪。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什麼都不要。人家布施給釋尊道場,釋尊都不要,講法時在這裡講,緣盡了就離開,沒有留戀。除了貪財,作為佛弟子,貪圖名望也是貪,貪圖經書也是貪,貪圖弟子徒眾也是貪。試想毗盧遮那佛為什麼鼓勵文殊普賢去做阿彌陀佛的弟子?佛連弟子徒眾都不貪,都是緣。佛什麼都不要。佛就是自性。世界一切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佛有什麼必要貪什麼呢?沒必要啊。所以,我作為佛弟子,還有佔有的想法,還有支配別人的想法,我學佛學得不好,感應來我的世界就充滿罪惡,我自領眾罪。

二是嗔。什麼是嗔恨?根本上看,嗔恨是迷失自性,自作自受。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真如本性變現而來的。世間一切眾緣和合而生的人,事,物,與自己都是一體。因求不得而嗔恨是糊塗,不明白一切在乎於心,不明白一切法由心想生,不明白法向心中求,自己求而不得的東西,其實不是別人不給你,而是就在自己內心裡,只是自己迷了,找不到了。錯在誰呢?不錯在別人,錯在自己啊。愛別離也是,我所愛的,沒有離開我,就在我心裡,何苦怨天怨地怨別人呢?其他苦都如是,其他嗔恨的原因也都如是。別人說我壞話,我不應嗔恨。如果是我錯了,那該挨罵。如果我沒錯,那足以自省。不管錯與沒錯別人與我,本是一體,之所以我眼裡還有「別人」,是因為我迷失了自性。佛眼裡沒有「別人」。都是我自己。我會埋怨我自己說我自己錯了么?不會呀,所以,我作為佛弟子,不努力修行斷煩惱出三界的法門,就是佛沒學好,就是有病沒好好治,感應來我的世界充滿罪惡,我自領眾罪。

三是痴。什麼是愚痴?根本上看,愚痴是不明正法,顛倒真妄。作為佛弟子,我沒有證得阿羅漢果,我沒有斷見識煩惱,我的「見識」就是錯的,我的想法就不可能是對的。如果我的想法是對的,我不就斷「見識」煩惱了嘛。所以,我沒有能力判別正法邪法。就像我前兩天和一位吧友所聊的,我沒有福報,像善者大師或法照法師那樣有神通和福報親自聽聞佛菩薩講經說法,我所能接觸到的,最接近佛陀時代的著作經書,也是經過兩次集結再翻譯的四手五手資料,根本不可能接觸到一手資料。所以,誰說自己講的是正法,我都沒法判斷。我愚痴啊!怎麼辦呢?我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我到極樂世界去。我有病,不知道該用什麼葯治療,藥方都是兩千多年前然後從外國傳抄翻譯過來的,我又愚鈍,不知道哪個藥方治我的病,怎麼辦哪?只有一個辦法,不要自己治,去醫院治。極樂凈土就是醫院,阿彌陀佛就是醫生,觀音勢至就是護士。現在,沒有佛菩薩告訴我該怎麼辦,我的想法又是邪知邪見,沒有別的,只有老實念佛而已。所以,我作為佛弟子,愚鈍顛倒,糊裡糊塗,感應來我的世界充滿罪惡,我自領眾罪。

有這些自省,我常常想起古代先賢大德教導,想起袁了凡的例子,要惜福修福,努力學習釋尊示現的一生,按照《十善業道經》的要求,「孝養父母,尊敬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努力在工作做一個好員工,對待下屬努力做一個好領導,對待工作努力做到為人民服務,對待學習努力做到成績優秀。對待妻子兒女努力做到和美善親,對待父母長輩努力做到孝養尊敬,只有這樣,才是在生活中修行大乘佛法,才是努力在實際生活中去「布施、忍辱、持戒、禪定、般若、精進」。六波羅蜜離開現實生活,就沒辦法實現了,怎麼能離開生活,離開人世貪六波羅蜜呢?不可能的呀。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重行證不重空談,我沒有努力落實,我自領眾罪。

常生慚愧,頓首!


我從來不會在生活里跟人說我是學佛學道

除非是和我很熟的人,一起修行的

我也不認為自己是哪個圈子的

人自己修行有高低不同

性情有好有壞,起伏不變

不過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你看看他交往的人

就知道他是哪個層次了


我覺得根本原因是這類人接觸的並不是佛法,更多的是類似做學術研究的佛學,或者是讓人信仰的宗教、只是一種心靈慰藉,亦或者他們根本就不明白自己是抱著什麼目的去接觸的佛法,所以會出現很多「身心痙攣」的矛盾行為。這種例子我在生活中也見過不少,最明顯的就是剛接觸佛法的時候,認識的一些師兄,首先他們大部分都是單身,外表看起來挺樸素,喜歡跑道場,去各種深山名剎體驗出家人的生活,或者去寺院、素食店做義工,經常去組織放生活動等等。雖然感到他們很棒,也有慈悲心,但是隱隱約約總覺得有一種不自在的東西,像是在捆綁著他們,也覺得這些行為只是在督促他們做個「好人」,與釋迦摩尼佛當初所教的「求覺醒」不在同一個方向之上。後來通過其他渠道,有幸遇到一些朋友,才明白原來自己的感覺是沒錯的,這些人的行為大都是在做表面工作、形式主義,與佛法所說的「修行是修心」完全是不同的概念,自己懂得生活就是修行的道理,修行的場所不在那些山林寺廟裡,而是在自己的六尺之軀和它包裹的「心」。


本身蠢,學佛也不會有智慧

本身有智慧,不學佛也能和佛陀談笑風生


說現在是末法時代的和題主所說的人是一丘之貉。

佛教未傳入中國自身分裂不談,自佛教傳東傳中國,題主說的這類佛教徒在中國一直占絕對多數,

我要問問末法時代從何算起?這不過是爾等推諉之詞罷了,佛教版人心不古而已。

順便說一句,佛教東傳初期因為翻譯問題,按照某些人的看法,這群佛教徒也是你們口中的附佛外道。


我印象中記得以前家裡有個鄰居,燒香拜佛,跑道場,吃齋放生敲木魚,樣樣做足,張口閉口做人要慈悲,不能吃肉要吃素,婚前不能同居等等。但是生活中搬弄是非,罵人挑事,無事生非沒有不做的。令人生厭,,直到我接觸了佛法我才知道她的行為只是一個迷信的佛教徒,和佛法是二字沒有關係的。


題主問得很實際,我身邊接觸的一位例子,佛經佛號常念,放生常做,也在改自己吃素,為此和家裡人鬧矛盾,也在整天喊戒淫,但也經常「犯」,為此他很困惱,犯了就懺悔,現在年紀大了,想找女友卻是等天上掉餡餅,女友從天而降,問他,你想找為何不實際行動去找,他說隨緣!

題外話:那他到底想不想找女友呢?!

這是萬法唯心造的學佛嗎,身口意如一嗎,表面上看全是善行,但內心困惱、糾結、懊悔、痛苦。值得想想為何。


題主說的這類人我個人覺得跟佛法沒半毛錢關係,充其量是個附佛外道。

檢驗的方法很簡單,你讓他用自己的話闡述一下什麼是十二因緣什麼是苦集滅道。


人如何,和法有何關?

我當初如果也和你一樣想法,到今天還原地踏步呢。

何況,有多少人,他們因為不需要信仰,時間盡用在花天酒地,聲色犬馬。就好像因為他們沒有信仰,貪婪和缺點就成了特權。

而信佛的人,一旦有些許毛病,彷彿就成了階下囚,就該受人苛責鄙視。

他修他的,和你有什麼關係?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