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中的迴向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種體驗?

RT.

經常看到迴向這個詞。

誦經的時候也會迴向。

但是總覺得迴向不應該只是口頭說說而已

迴向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心理體驗呢?


謝邀。

迴向這個事,其實是很平常的。只是我們習慣於自我為中心,所以很難理解。

其實即便是不了解佛法,我們也會經常迴向。比如哪個地方受災了,你捐了錢。這個錢不管多少,都是你辛苦賺來的。你發了善心,舍之與人,這就是迴向。

又比如,你見災區的慘狀,自己好歹有個容身之所,於是希望他們能跟你一樣,能儘快重建家園。這便是迴向。

如果,你吃東西時,想到這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在挨餓;

你挨餓時,有很多人在死亡的邊緣;

開心時,很多人在欲哭無淚;

與朋友歡聚時,很多人孤獨無依;

甚至是你呼吸時,也能想到,很多人在污濁的環境里,在病苦的折磨下,連呼吸都困難。

以此等等,從每一件小事里,去感受這世間的苦和無常。以至於你希望用你所有的一切,卻換取眾生都能脫離所有苦,脫離所有無常。

這就是佛教中的迴向了。

迴向是一個讓慈悲心不退卻,又利益於眾生的事。不管你是普通人也好,還是修行人也好,都可以迴向。


謝瑤

簡單點說,迴向就是一種分享行為。佛教提倡破我執,就是不以自我為中心,迴向就是在修行中,把自己修行所得分享給其他人,小到分享給親朋,中到法界眾生,大到無上菩提。

可以說,迴向本身就是一種修行。因為在進行這種行為的時候,就是在開闊自己的心胸,逐漸破除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時刻想著他人乃至眾生,這樣才能更加精進。

這麼講有些寬泛,用一個大家都能聽得懂的例子吧,保准一點就透。

《一代宗師》中,習武之人有三種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片中人物,馬三見自己,宮二見天地,見到眾生的,恐怕只有兩人,宮寶森和葉問。

習武之人練武是為了強健自身的,跟迴向沒有太多關係,但是他們到達一定水平,開始傳藝之後,就有了關係。傳藝就是一種迴向。

傳藝其實是將自己的武功心得,畢生的修為,甚至聲名進行分享,分享給更多的人,讓其他人也享受到武術技藝的益處。在傳藝的過程中,傳藝者本身的修為境界也會隨之提升。迴向是雙贏的。

習武之人不傳藝,終生是個武人。宮二死守著規矩,執著的精神固然令人感動,但她令宮家六十四手煙消雲散,其實是種自私的行為。她最終選擇身後身,捨棄了眼前路,就是一種我執,留在了屬於自己的時代的。所以她的境界,只能停留在武人宮二上。

宮寶森是個有境界的人,在金樓比武,只說要跟葉問比想法,從根本上破除了武人的我執。而他最終沒有守著規矩,坦蕩地將名聲送給了葉問,為天下稱道。這種行為就是一種迴向,中等迴向,破除了門戶之見,認為拳不分南北,應當天下人共同進步。能達到這個地步,宮寶森的名聲並沒有以為輸給葉問而降低,而是真正成為了宗師級別的人物。

葉問的境界更高一層,他見到眾生之後,更是破除了法的限制。葉問在收徒上,不局限,更加有教無類,將自己的修為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而且在弟子李小龍研習其他拳法時,顯得十分大度,認為研習武術不應該囿於門派之內。

《一代宗師》最後,葉問說,「我一生從未開館收徒,但詠春因我而起,又因我而收。」詠春因為葉問而壯大,但是也因為葉問的不局限,而開枝散葉,進化得不是詠春了。葉問打破了法,雖然沒了詠春,但是武術界的整體修為卻提升了。這是一種大迴向,在迴向親人,迴向眾生之上,直接迴向武術本身。所以葉問才是一代宗師。

葉問把自己的修為分享給他人,乃至分享給整個武術界,這種行為,就是我們所想要理解的迴向。但是武術上的「迴向」僅限於武術,佛教的迴向更加廣泛一些,想要了解的人,可以根據上面的解釋來進行發散。


迴向就是把功德分享給所有法界眾生,如人以蠟點蠟,自身不滅不減,他人亦亮,何樂而不為。

學佛是要破我執,迴向也是慢慢消除我擁有,是我的的概念,分享給所有眾生,也是鍛煉消除自私

迴向還是菩提心,我希望利益所有的眾生離苦得樂,我把我所能聽聞的法,做的功德分享給所有眾生,讓大家都能增上解脫


從本宇宙系統的規則角度看:

功德就像自由軟體,碼農用心寫出好用的程序,讓網上的眾生用,也不影響自身使用這個程序帶來的用處。這樣大家手上可用的軟體越來越多,做事情效率更高,離解脫(關電腦下班)也越來越近。

但是問題是迴向的受眾不受限制,這樣實際功德總量提升極大。

按照正常的宇宙規律,被迴向的功德應該不能再次迴向,否則只要湊齊7人以上團隊,設好迴向路線(我收到的迴向再迴向給其他人),就可以無限循環刷功德了。但是介於本宇宙也存在念佛號(輸入給定世界入口id)即可往生凈土的破壞平衡性的超級法門,所以這種迴向bug沒準也是可能存在的。

還有一些說法:

藏地很多百姓做了功德,或者念誦心咒滿了一個大數目,就專門請活佛幫他做迴向。

道理很簡單,凡夫的迴向,容易成為有限的迴向,或者有毒的迴向,或者說被分別念污染的迴向。

因此他們會請他們認為修的比他們自己好很多的人,例如寺院,例如活佛,為他們的功德做圓滿、無盡的迴向。如此而令自他得到最大利益。

可見迴向還是有技術含量的工作,高手可以做到無限循環而實現無盡的迴向。

還有個更嚴重的問題:

迴向的多了,修行的人會受到海量的迴向,裡面不免良莠不齊,如果某個愚迷的修行者,自以為做做大功德的事情其實是在亂搞,他迴向給所有人,是不是大家都要收下?

就像有人寫了一個自由軟體,動輒內存溢出,死機低格硬碟,這種群發郵件是不是應該過濾?

舉例:【提醒】有毒的願望、有毒的迴向匯總,不斷更新

所以應該存在一個類似安全軟體這樣的護法系統,這個系統構建在願力系統上,過濾迴向信息,保證功德的質量。

所以,願力系統的迴向模塊,雖然是個小系統,論複雜度也未必遜色於名聲在外的輪迴系統的生死簿模塊。後人贊曰:迴向似轉發, 甚深如大海, 為諸眾生故, 凈行於法界。


謝邀,老問題。

普賢十大願里有:普皆迴向。並且說了應該如何做。

我理解迴向就是一種發願,

是一個善用因果的非常智慧慈悲修行方式。

金剛經講,要心不住法行於布施。

但是心不住法太難,誰學佛都知道利益無窮。

讀經的時候總能因為功德巨大喜悅滿滿。

那我們就順應因果律進行發願,把這個利益再布施出去,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就做到了類似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謝邀!

原先忽略掉這個問題是因為布施與迴向是個比較隱私的事情,今天突然想起還有匿名回答這個功能,所以來回答,哈哈,匿名真好。

說點乾貨啊,你體會下,很刺激的。

是這樣的,本人目前負債20多萬,正在努力賺錢還債。

然後前段時間某大比庫的最後的願望好像是回到他剛出家的那個寺院進行千人比庫僧團的大布施。我知道消息後咬了咬牙布施了1000美金這樣(簡直是用生命在布施有沒有?)。然後迴向功德。

這時候好玩的來了,我在迴向時能明顯的感到,由於這次布施,如果迴向給自己的福報的話,按我目前的生命線來走的話,我非常有信心自己下一期生命可以很順利的去天道,不會出什麼差錯。然後想了想,去天道還不是不如解脫好,於是又咬了咬牙吧功德迴向到苦的滅盡。這個時候反差感就出來了,迴向到天道的話,非常有信心能去,而導向到諸漏滅盡的話,尼瑪,有種肉包子打狗,完全就沒聲響,也沒有信心,不知道何時才能實現目標。這種強烈的反差感哪!所以你可以想像一下一個人要想證入初果那究竟要積累多少福報啊,簡直不敢想好嗎?哈哈哈


我們無論修什麼法都要有三個殊勝的攝持:前行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還有後行,也可以說結行迴向殊勝。這三個殊勝非常重要。若是沒有三個殊勝的攝持,無論修什麼法都不能成為解脫的因 沒有三殊勝攝持,嗔怒、誇耀、懊悔和不迴向功德給一切眾生,這四者當中任何一個都能耗盡我們的善根。 後行迴向殊勝,就是修法結束後,將所有功德迴向給六道輪迴一切眾生,這能使善根與日俱增,無以窮盡。佛經中把這種迴向比喻成把一滴水融入大海,只要海不枯竭,這滴水就不會幹。從現在起直到究竟成佛,哪怕你因此善根而享盡人天福報,這個善根也不會用盡,不僅不會用盡,它還將在你成佛的漫長過程中一直發揮作用。


以一切法自性皆空,空中都無能所隨喜迴向法故,雖如是知而能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隨喜迴向,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修行靜慮、精進、安忍、凈戒、布施波羅蜜多,無想顛倒、無心顛倒、無見顛倒。所以者何?是菩薩摩訶薩於隨喜心不生執著,於所隨喜功德善根亦不執著,於迴向心不生執著,於所迴向無上菩提亦不執著,由無執著不墮顛倒。如是菩薩摩訶薩所起隨喜迴向心,名為無上隨喜迴向。

=====================================

大般若經 隨喜迴向品 新學菩薩 無相方便 信般若 入菩薩性 修菩薩行 種善根 不墮心顛倒 心盡滅離變非能隨喜

https://pic1.zhimg.com/da8e974dc_xs.jpg爵士貓4 分鐘前

爾時,天帝釋白具壽善現言:「大德,新學大乘菩薩摩訶薩聞如是法,其心將無驚疑恐怖?大德,新學大乘菩薩摩訶薩,云何以所修習一切善根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大德,新學大乘菩薩摩訶薩,云何攝受隨喜俱行諸福業事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時,具壽善現承彌勒菩薩摩訶薩神力加被,告天帝釋言:「憍屍迦,新學大乘菩薩摩訶薩若修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般若波羅蜜多,若修靜慮、精進、安忍、凈戒、布施波羅蜜多,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靜慮、精進、安忍、凈戒、布施波羅蜜多;若住內空,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內空,若住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若住真如,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真如,若住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法界乃至不思議界;若住苦聖諦,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苦聖諦,若住集、滅、道聖諦,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集、滅、道聖諦;若修四靜慮,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四靜慮,若修四無量、四無色定,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四無量、四無色定;若修八解脫,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八解脫,若修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若修四念住,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四念住,若修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若修空解脫門,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空解脫門,若修無相、無願解脫門,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無相、無願解脫門;若修五眼,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五眼,若修六神通,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六神通;若修佛十力,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佛十力,若修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修無忘失法,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無忘失法,若修恆住舍性,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恆住舍性;若修一切智,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一切智,若修道相智、一切相智,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道相智、一切相智;若修一切陀羅尼門,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一切陀羅尼門,若修一切三摩地門,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一切三摩地門。若修菩薩摩訶薩行,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菩薩摩訶薩行,若修無上正等菩提,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無上正等菩提。
  「憍屍迦,是菩薩摩訶薩由此因緣,多信解般若波羅蜜多,多信解靜慮、精進、安忍、凈戒、布施波羅蜜多;多信解內空,多信解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多信解真如,多信解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多信解苦聖諦,多信解集、滅、道聖諦;多信解四靜慮,多信解四無量、四無色定;多信解八解脫,多信解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多信解四念住,多信解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多信解空解脫門,多信解無相、無願解脫門;多信解五眼,多信解六神通;多信解佛十力,多信解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多信解無忘失法,多信解恆住舍性;多信解一切智,多信解道相智、一切相智;多信解一切陀羅尼門,多信解一切三摩地門;多信解菩薩摩訶薩行;多信解無上正等菩提。
  「憍屍迦,是菩薩摩訶薩由此因緣常為善友之所攝受,如是善友以無量門巧妙文義為其辯說般若、靜慮、精進、安忍、凈戒、布施波羅蜜多相應之法,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般若、靜慮、精進、安忍、凈戒、布施波羅蜜多;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五眼、六神通;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無忘失法、恆住舍性;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菩薩摩訶薩行;以如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無上正等菩提。亦為辯說諸惡魔事,令其聞已,於諸魔事心無增減。何以故?諸魔事業,性無所有不可得故。亦以是法教誡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佛薄伽梵,於諸佛所植眾善根;復由善根所攝受故,常生菩薩摩訶薩家,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於諸善根常不遠離。
  「憍屍迦,新學大乘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諸功德,於諸功德多深信解,常為善友之所攝受,聞如是法心不驚疑、不恐、不怖。
  「複次,憍屍迦,新學大乘菩薩摩訶薩,隨所修習布施、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安住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安住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安住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修習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修習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修習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修習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修習五眼、六神通,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修習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修習無忘失法、恆住舍性,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修習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修習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修習菩薩摩訶薩行,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隨所修習無上正等菩提,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複次,憍屍迦,新學大乘菩薩摩訶薩,應普於十方無數無量無邊世界,一一世界各有無數無量無邊斷諸有路、絕戲論道、棄諸重擔、摧聚落刺、盡諸有結、具足正智、心善解脫、巧說法要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諸弟子所成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及所起作種種功德,並於是處所種善根,謂剎帝利大族、婆羅門大族、長者大族、居士大族等所種善根,若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所種善根,若梵眾天——梵輔天、梵會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凈天,凈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廣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所種善根,若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等所種善根。如是一切合集稱量現前發起,比余善根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無等無等等隨喜之心,復以如是隨喜俱行諸福業事,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問具壽善現言:「大德,新學大乘菩薩摩訶薩,若念諸佛及弟子眾所有功德,並人天等所種善根,如是一切合集稱量現前發起,比余善根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無等無等等隨喜之心,復以如是隨喜善根與諸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云何不墮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
  具壽善現答言:「大士,若菩薩摩訶薩於所念佛及弟子眾所有功德,不起諸佛及弟子眾功德之想;於人天等所種善根,不起善根人天等想;於所發起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之心,亦復不起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心想。是菩薩摩訶薩所起隨喜迴向,無想顛倒、無心顛倒、無見顛倒。若菩薩摩訶薩於所念佛及弟子眾所有功德,取佛、弟子功德之相;於人天等所種善根,取彼善根人天等相;於所發起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之心,取所發起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心相。是菩薩摩訶薩所起隨喜迴向,有想顛倒、有心顛倒、有見顛倒。
  「複次,大士,若菩薩摩訶薩以如是隨喜心念一切佛及弟子眾功德善根,正知此心盡滅離變非能隨喜,正知彼法其性亦然非所隨喜,又正了達能迴向心法性亦爾非能迴向,及正了達所迴向法其性亦爾非所迴向。若有能依如是所說隨喜迴向,是正非邪,菩薩摩訶薩皆應如是隨喜迴向。
  「複次,大士,若菩薩摩訶薩於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從初發心至得無上正等菩提乃至法滅,於其中間所有功德,若佛弟子及諸獨覺依彼佛法所起善根,若諸異生聞彼說法所種善根,若諸龍神、葯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聞彼說法所種善根,若剎帝利大族、婆羅門大族、長者大族、居士大族聞彼說法所種善根,若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聞彼說法所種善根,若梵眾天——梵輔天、梵會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凈天,凈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廣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聞彼說法所種善根,若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聞彼說法所種善根,若善男子、善女人等,聞所說法發趣無上正等覺心,勤修種種諸菩薩行。如是一切合集稱量現前發起,比余善根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無等無等等隨喜之心,復以如是隨喜善根,與諸有情皆悉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於如是時,若正解了諸能隨喜迴向之法盡滅離變,諸所隨喜迴向之法自性皆空,雖如是知而能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復於是時,若正解了都無有法可能隨喜迴向於法。何以故?以一切法自性皆空,空中都無能所隨喜迴向法故,雖如是知而能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隨喜迴向,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修行靜慮、精進、安忍、凈戒、布施波羅蜜多,無想顛倒、無心顛倒、無見顛倒。所以者何?是菩薩摩訶薩於隨喜心不生執著,於所隨喜功德善根亦不執著,於迴向心不生執著,於所迴向無上菩提亦不執著,由無執著不墮顛倒。如是菩薩摩訶薩所起隨喜迴向心,名為無上隨喜迴向。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七十
初分隨喜迴向品第三十一之三


推薦閱讀:

何為修行?
《臨濟錄》—主客相見
如果業不會失壞,那麼懺悔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呢?
請教大家關於涅槃?
什麼唯識,唯識與心理學有什麼聯繫?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