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死亡的看法?
佛教的派系很多,大小乘之間也有不同,想請求萬能的知乎吧友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一般人所說的生命,是從受精到身體功能停止。
但是,佛教中生命的概念更大、更廣。
在這種更廣大的生命定義下,
我們說,不生不滅,或者生和死是同時存在的。
一行禪師常常說的例子:一朵浪花的生命很短,難免害怕。但是如果她認識到自己不止是浪花,更是大海的一部分,那麼她不會死。她只是轉換形式,變成雲,變成雨,變成我們杯子里的茶。
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也是這樣。也許我們不再能看見他們,但是他們對於我們和這個世界的影響,都還在繼續。他們活著我們心裡,他們的勇氣和美善在我們的言行中繼續,他們就不會死,永遠不會。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的答案可能會略長。
世間凡夫人都忌諱談論死亡,好像不說就不會死一樣,有很多人在忙忙碌碌間懵懵懂懂地死去,而正因為平時毫無準備,所以死時面臨極大的未知的恐懼。
正如大恩上師索達吉堪布仁波切所說的那樣,佛教不是神秘主義,而是現實主義。它並非充滿玄妙的神話,而是指出如何面對情緒、衰老、疾病、死亡,讓我們樂觀,不再憂鬱。
關於這個問題,大恩上師慈誠羅珠堪布說,若想了解死亡的整個過程,就要看"西藏度亡經"。這本書,是全球唯一的一本全面介紹死亡的最佳教材。心理學家榮格曾對這本書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西藏度亡經」不是「西藏生死書」。「西藏度亡經」是蓮花生大師的著作,至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此經中不僅詳細地描述了死亡的全部過程,還有很多改變死亡以後的命運的方法,以及夢境的修法。「西藏度亡經」屬於類似大圓滿的密法,如果要修學此書所講的具體修法,需要灌頂和口傳。若只是想了解一下死亡的過程和中陰身的部分,沒有灌頂也應該可以閱讀。本書網上有電子版可以下載。
下面引用一些喇榮五明佛學院的大德的相關微博來作說明。
1、我們每個人都必死無疑。
索達吉堪布:有些人在得了絕症時,才想去趕快實現沒完成的夢想,每一天從此變得珍貴無比。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患有一種「絕症」,那就是不可抗拒的死亡。你之所以不能拋開一切無聊的東西,去做些對今生來世有意義的事,就是因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還認為自己會活很久。
慈誠羅珠堪布:大多數人每天都在為了現實生活而忙碌,幾乎從未考慮過所有人必定踏上的另一個生命旅途--死亡,但是,這一天總會到來,我們務必做好充分的準備。
益西彭措堪布:
我們的壽命相比上個月,這個月更接近死亡;比昨天,今天更接近死亡;比白天,夜晚更接近死亡;比上一剎那,這一剎那更接近死亡。自從受生之後,就像待宰的羔羊被牽往屠宰場一樣,剎那剎那地被牽引到死亡面前。
什麼樣的人都難免生老病死,財色名權等連病苦尚且不能減輕,更何況避免死亡!雖然很多正處在「幸福」中的人們,不會為未來的老病死提前做準備,但是逃不脫卻是必然,所以,怎樣才能使人生的各種苦難不再延續,就成了非常現實的問題。然而,最為現實的問題,卻恰好是人們最迴避的問題。
看到老人,就以為人人都能活到這麼大歲數,不想想沒有活到老就死去的人太多了!怎麼能保證因為還年輕,就決定不死呢?有的人死在胎中,有的剛出生就死,有的剛能爬就死,有的能走路就死,有些老年時死去,有些幼年夭折,有些中年喪命。人們活到各自的壽限時,都一一死亡,就像果實成熟後紛紛墮地。
2、死亡的到來並不會提前打好招呼,他可能是突然發生的,隨時可能來臨。要念死無常,抓緊時間精進修行為之做好準備。
索達吉堪布:
當你擁有令人羨慕的青春,請不要忘了,這一切遲早會變成雞皮鶴髮;當你自由自在地幸福活著,請不要忘了,死亡的恐怖也許會突如其來;當你為今生短短几十年而殫精竭慮,請不要忘了,漫長的來世也需要你為它奠定方向……
每天看看新聞,就會發現到處都是死亡的消息。那些因車禍、戰爭、溺水而突然離世的人,可曾想過他們當天會死?死亡的到來,從來不跟任何人打招呼,我們也不敢保證自己下一分鐘不會像他們那樣。所以,趁著現在還有時間,我們應該為死亡那一刻多做準備。
俗話說:「黃泉路上無老少。」死亡的到來,並非我們想得那樣緩慢而有規律。它出現的方式、時間,永遠是無法確定的,誰又怎能保證自己會活到明年、甚至明天呢?所以,我們要儘快放下對今生的貪執,為漫長的來世多做準備!
近日有新聞說:南京一位九旬老人過世後,家人驚奇地發現,他留下了數萬元保健品,要吃十多年才能吃完……不僅僅老人會這樣,現在許多年輕人也是如此,為了「將來」殫精竭慮,不停地計劃安排,但無常的突如其來,就會把這一切徹底打亂。其實,他們都忘了一件事:死亡的到來,往往是不按常理出牌。
益西彭措堪布:不要忘了你為什麼學佛,也不要忘了死亡隨時都會來臨,你沒有任何例外,這千真萬確,而時日不多。因此,千萬要抓緊修行,力爭看破放下、身心清凈、修行有成。修行,是對自己最好的祝福。
慈誠羅珠堪布:我們活在一個極其不安全的世界裡,隨時都有可能遇到死亡或疾病的襲擊,所以不能盲目樂觀,要有危機意識,盡量時時刻刻訓練、強化自己的心靈。
3、在死亡來臨之際,財富、名聲、地位、親友都帶不走,而且於那時的自己毫無幫助。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對於死時,唯一有幫助是活著的時候多積累一些善業。
索達吉堪布:
死亡,可以抹殺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辛勤積累的財富、最為執著的身體、親密無比的愛人,甚至是自己享受其中的陽光雨露。在那種恐怖無依的情況下,唯有前世今生的善業,才是最明亮的指路明燈。
夢中執著的一切,當醒來的時候,一無所有;今天我們追求的這些,當死的時候,都用不上。這樣的死亡什麼時候到來,你和我都不知道。
益西彭措堪布:
有人將畢生的時間與精力都用在了追求功名利祿、榮華富貴上,臨終時在追悔中死去,這種人看似風光,其實先後皆苦;有人淡泊名利,勤行善法,臨終時了無掛礙,又因善法資糧而安詳逝去,生時用佛法給予生命最莊嚴的點綴,歿時給予死亡最終級的關懷,於生於死都無憾無悔,這種人看似辛苦,其實先後皆甜。
有白天就一定有黑夜,所以白天要為黑夜做準備;有酷暑就一定有嚴寒,所以暑天要為寒冬做準備;有存活就一定有死亡,所以存活要為死亡做準備。白天怎麼為夜晚做準備?準備好燈、燭、床褥。熱天怎麼為冷天做準備?準備好棉衣、柴炭。活著怎麼為死亡做準備?準備好福慧、凈土,而不是棺材、墓地。
4、愛欲之中獨生獨死,死時面臨的困苦只能自己承擔,別人無法幫忙。
索達吉堪布:人生在世,誰都要面對壓力、情緒、煩惱、生病、死亡……在遇到這些時,我們應當有獨自解決一切的勇氣,不要總想著依賴別人。別人的力量再強大,也不可能時時與你寸步不離。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贖!
5、死亡以後並非如燈滅。
益西彭措堪布:人最恐懼的莫過於死亡。斷滅論者認為人死如燈滅,死後歸於一片寂滅,無聲無息、無蹤無影。從一種多姿多彩的世界進入絕對虛無之境、生命完全斷滅,這讓人難以接受,也令人恐懼;然而這只是不承認三世因果者的一個假立。生命真的只有中間短暫的一世嗎?死亡實際只是從一種生命形態轉換為另一種形態而已。
索達吉堪布:人生是一場戲,而死亡不是生命的斷滅,只是這場戲演完之後,進入下一場戲的換場過程。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入戲很深的演員,只不過沒有認識而已。
慈誠羅珠堪布:
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生命的一種現象。死亡的初期是昏迷,中期是中陰(這時候能看到自己的屍體和家人等),最後投生。這三個階段與深度睡眠、做夢、蘇醒是一個道理。我們應該多了解一些有關自己生命的奧秘。
一個星球爆炸之後,它的微塵將再次組合成另一個天體;一個眾生死亡之後,它的意識將再去創造另一個身體。我們的生命永遠都不會停止,它只會變化,不會滅絕。
6、想明白死亡這件事情,不但不會讓人消極,反而讓人更加積極。依靠佛法可以解脫生死。活著時應為死亡做好準備。
索達吉堪布:知道自己遲早會死,這是沒用的,隨時為死亡做好準備,才是最積極的活法。假如明天死亡就降臨,今天你會做什麼呢?還會因一些小事耿耿於懷嗎?還會不計一切地爭名奪利嗎?……只有明白了什麼對自己最重要,才會把不重要的東西把生命中輕易剔除。
益西彭措堪布:
在佛法里提供了很多解脫生死的辦法,其中以阿彌陀佛大願普度眾生的凈土法門,是人人有希望修成的法門,是能讓眾生平安度過死亡的法門,是非常簡單有效的法門。
眾生的一期生命猶如射箭,以射中死亡的靶子為究竟目的,從出生即向死亡瞄準並迅速飛向生命的盡頭。守持清凈戒律的人縱然死了心中也沒有憂悔痛苦,反而會因為持戒的功德臨終之時心中充滿喜悅,猶如大病將愈,猶如離開火宅搬到美妙的宮殿去享受一般。
慈誠羅珠堪布:
我們不要害怕死亡!死,是另一個生命旅程的起點,而不是整個生命的結尾。到了這個時候,也有新的希望;即使離去的人,也有機會重逢。這的確是一個樂觀、積極的人生觀。
死亡是生命的又一次刷新,並不是生命的結束。死神沒有奪走誰的生命,只是讓人們換一種形式繼續活下去。無論換成何種形式,都不是由死神決定,而是由自己決定的。
我們應該把死亡,轉換為人生的又一次旅程;把絕望和恐懼,轉換為生命的又一次希望;把一切都結束了的悲觀情緒,轉換為可以從頭開始的樂觀情緒。
有慈悲與智慧,並不意味著能夠不衰老和不死亡。衰老和死亡,是自然的規律,但它們不是終極的殺手。要記住:光明往往會在最黑暗的時候出現。
7、一些竅訣
索達吉堪布:
世界末日不一定到來,但每個人的死亡末日,卻隨時都有可能突然降臨。此時我們若來不及修很多法,蓮師專門講過一個「剎那往生法」:當死亡突如其來時,觀想阿彌陀佛或上師在頭頂上方,自己的心識往上去,融入他的心間。有了這種意念,一定不會墮落而獲得解脫。此竅訣極為殊勝難得,望大家莫等閑視之!
假如遭遇疾病、痛苦、挫折等一切不順,應當如何面對?理當一心一意地祈請三寶:「如果我生病對眾生有利,請加持我生病;如果我病癒對眾生有利,請加持我病癒!」面對痛苦和死亡等也是同樣如此.這即是大乘竅訣的精要所在
以上是我做的一些簡單而不全面的摘引概括。想要深入探討死亡方面的內容,推薦慈誠羅珠堪布三篇開示:
慧燈之光-正確認識死亡慧燈之光-如何面對死亡慧燈之光-如何面對投生人總是要死的。佛陀也要死,悉達多也就死了。死個乾乾淨淨,死得透透的。
無論是比丘、比丘尼、聲聞、菩提薩綞還是佛陀,該死的時候都得死,而且,死了就死了,沒有六道輪迴,沒有前世來世,沒有靈魂,什麼都沒有。
佛教導你的路,是通往解脫的路。解脫,是不再害怕死亡。
死亡是你必然要經歷的,是每一個人的終點,只不過是來得早晚而已。
你可以通過你認同的方式來延長生命,避免死亡,但是,你的努力很有限。
諸法無我,諸行無常,面對這個運動的世界,個人妄圖維持靜止,簡直是螳臂擋車。
既然無法改變死亡的結局,我們就應當接受死亡,不再為一個無法改變的結局而困擾。
接受死亡,就是擁抱生命。無法避免死,就一定要更認真的享受活著。
這就是佛陀想跟世人說的。謝邀。
聲音有遠有近,光線有明有暗,觸感有冷有暖,味道有香有臭,生命則有生有死。這些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動相。一刻不停,遷流不斷。有動相,就必定有生滅。這世間萬物無一能逃過這個真理,包含山川河流,包括意識,當然也包括人。與動相對的,不是靜。靜也是動相的一種。佛家給出了一個詞:寂滅。也就是涅槃的境界。佛家說所有一切眾生,本具有寂滅相,就是不動相。但因為一念無明,才生出這諸多顛倒夢想。佛家打了個比方,說一個人本來是有頭的,但有一天突然發了狂,覺得自己沒有頭,就到處找。其實他的頭就在自己身上。這就叫顛倒。
死亡也是一種顛倒,其實本沒有什麼生老病死,但人妄投與外,生出各種分別心,認為這些心才是主人,這才有了世間諸相,才有了生滅流轉。
什麼叫妄認分別心做主人呢?比如你看到一個美的東西就喜愛,看到一個丑物就嫌棄,這就是分別心做主。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無一不是由分別心做主。
有人說你這是扯淡,按你這麼說,我只要不認為自己會死,就不會死了?很遺憾,沒有這麼容易。就像上面所說的那個發狂的人,他要想找到自己的頭,先要治好狂病才行。人的病太多,貪嗔痴慢疑,還有過去世造的業,夠治了。不是有句話嗎,苦海無涯,回頭是岸。人差的就是一個回頭,從顛倒夢想中出來。這樣才能超脫生死,究竟涅槃。換身兒衣冠,繼續禽獸。
@大雄哇謝邀。這個得認真回答了。
首先,佛教對死亡的看法要站在輪迴和因果的角度上去看待。
輪迴,指六道輪迴(自行上百下度大德),不同於唯物主義的斷滅觀(死了便死了)也不同於其他宗教(比如基教的上天堂下地獄),佛教認為有情眾生在沒有解脫的情況下會不斷輪迴。所以死亡並不是終點,只是十二因緣中的一個節點。(比如時針指向十二點,馬上開始新的輪迴,不久又再一次指向十二點。)輪迴便是眾生生到死、死到生不斷重複的過程。不再輪迴的唯有佛和阿羅漢,這種現象叫涅槃。這一生死之前叫有餘涅槃,死了便入無餘涅槃不再輪迴。至於涅槃是一種什麼體驗?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並且佛陀從未說過,後期那些說法不過是後人的猜測和臆想。因果,指因緣果報(還是找百度吧),世人怕死,佛子怕生,世人畏果,佛子畏因。通俗來講就是因果報應。死亡前一生的所作所為影響死亡後一生的命運。所以人生是沒有隨機性和幸運值的。所以佛教不認神或者佛能控制你的命運,能主宰自己的,唯有自己。看你是想往好了死還是往壞了死。
以上,佛教對死亡的看法,因這兩點的角度,和其他宗教和無神論是完全不同的。
--------------------
其次,如上輪迴和因果的觀點,南傳、漢傳、藏傳是完全一致的。這是佛教最核心基本的思想。解脫、成佛、修持等一系列理論都是建立在這之上。所以1,死亡是必然的,求長生不死的是外道而非佛教。2,藏傳的活佛是再來人(再來繼續修行的人),如果某人說他是XX佛再來,不論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3,死亡是兩輩子之間的分隔線,下輩子誰都不知道,後悔都來不及,所以此生、當下,猶為重要。---------------------最後,或者可以說佛教對死亡沒有什麼看法,像花開花謝,曰升月落一樣。必然的。佛教中觀派對死亡有更抽象的看法,不過抱歉,在下沒學懂還望高人補充。---------------------最後做為佛教徒簡單的回答:反正我還不想死。吉藏。。。及將終日。制死不怖論。落筆而卒。詞雲。略舉十門以為自慰。夫含齒戴髮。無不愛生而畏死者。不體之故也。夫死由生來。宜畏於生。吾若不生何由有死。見其初生即知終死。宜應泣生不應怖死。
引自道宣《續高僧傳》卷十一吉藏傳
死時結算積分:正積分輪迴三善道,負積分輪迴三惡道。積分高下輩子當神仙,積分少下輩子當難民。原始佛教是信佛修行到位的脫出輪迴,涅槃寂靜。用你能理解的話,就是死成灰。瞧大饃認為世間一切皆因緣和合,所以即使天人道眾生也不脫輪迴,福終有盡時。唯有涅槃是終極常態。至於大乘和密乘就熱鬧了。有見性成佛的,有即身成佛的,還有一聲佛號念到底往生極樂的。
每一次生命歷程的開始與結束,循環往複,周流不息。
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是超越者的真實境界。發生在身體上最明顯的苦,就是生、老、病、死四種苦。
一、生苦。每個凡人都是從母體中出生的,母親忍受失去生命的危險和痛苦生下我們,如果不幸,母子都有死亡的可能。從入胎到出生,會受種種不同的苦,在佛經上有詳細的記載。
二、老苦。人沒有生而不老的。從秦始皇遍求長生不老的仙丹,到科學進步的今天,即使發明了許多抗衰老的藥物,都無法改變人一定會衰老的事實。
人老了,青春美貌不再,體力開始衰退,慢慢地腦筋也不清楚了,反應愈來愈遲緩。當身體的精氣神愈來愈衰弱,對死亡就有了恐懼。人老時最容易生病,年老的痛苦也會隨著病痛而來。
三、病苦。只要四大不調或受外在感染,人就會生病。病魔對人沒有分別,從嬰兒到老人,不管貧賤還是富貴,只要一生病,就任憑醫生和病魔的擺布了。
痛在自己的肉體上,無論多親的人都不能替代。有句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生病一久,不但病人受苦,旁人也非常辛苦,種種煩惱和人性的醜惡就會出現,非常可憐!
當死亡來臨,最嚴重的是意識上的恐懼和慌亂
四、死苦。「棺材裡裝的不一定是老人」,人會在任何可能的時期,因為任何可能的因素,以不同的死亡方式結束生命。每個人生命的長短和死亡的狀態,會因為業力因果而有所不同,所受到的死亡痛苦也會因此有差別。
死亡對現世活著的人來說,是無法經歷的,因此,死亡的痛苦對活人來說,也是陌生的。當死亡來臨,除了肉體上不斷變化的痛苦,最嚴重的是意識上的恐懼和慌亂。
有人不相信輪迴,認為佛教用善惡因果和輪迴恐嚇人。其實,不管是否接受輪迴的觀念,或是信仰哪個宗教,只要是具有生命的眾生,必然要面對。
—— 嘎瑪仁波切
從色身來講,四大和合,地火水風空。死亡即是四大的分離。從業報上來講,此生壽命已盡,福祿與壽命的關係。從結果上講,生老病死,死亡是這個色身必然面對的結果,而且不知道什麼時候死,怎麼死。靈識與身的角度來講,死亡是靈識從身體中脫離,像脫下一件衣服外套,然後又穿上另一件衣服,開始另一世生命。從生滅法來看,緣起性空,時時在變化未曾停止,剎那生滅,變化即是死亡,剎那生,剎那死。
人,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死了還有沒有死後的世界?如果沒有,那就一死百了;如果還有,死後會是怎樣的世界?是苦?是樂?
一、佛教的無常觀佛教講的「無常」,往往是指人的死亡,所以佛教的無常觀,其實就是對「死」的看法及觀念。這裡引用一些譬喻故事來解說。在佛陀的時代,佛陀就強調無常感的重要,並常引用「四種馬」來譬喻眾生感覺「無常」程度的不同。第一種是「良馬」,所謂「良馬見鞭影而跑」。這種馬很聰明,看到主人的馬鞭,就知道要跑,不可以再慢吞吞的走了。第二種是「好馬」,雖然沒有良馬那麼聰明,可是主人的馬鞭碰到它尾巴的毛端,它就知道要跑。第三種是「庸馬」,這種馬就比較遲鈍了,必須等到馬鞭打在身上覺得痛了,才被嚇到、曉得要跑。第四種是「駑馬」,這種馬最遲鈍,馬鞭打在身上痛入骨髓,才曉得要跑。這四種馬譬喻四種對「無常」不同程度感覺的人。第一種人,他看到花開花落,就體會到人生的無常,看到火葬場燒死屍的濃煙,就感覺到生死事大,就會去思維「人,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死了還有沒有死後的世界?如果沒有,那就一死百了;如果還有,死後會是怎樣的世界?是苦?是樂?」他會去思維這個問題,而想要去了解它。如果真有死後的世界,那麼他要追尋絕對安樂的世界。這種人在佛門是根器比較敏銳的,只要看花朵開了,雖然生命非常燦爛,可是經過一段時間,花朵枯萎了、凋零了、掉落了,他當下就感覺自己跟花朵一樣。第二種人,他看到送葬的人群,或是棺木、靈車經過,就體會總有一天自己也會這樣,所以引起學佛修行的心。第三種人,必須讓他看到自己的鄰居或朋友的死亡,或者參加了朋友的葬禮,才體會到總有一天也會輪到自己,因此想到非修行不可了。第四種人,必須等自己最親近、最關心、疼愛的人,譬如自己的父親、母親或兄弟死去了,他才會警覺到自己不久也會像他們那樣。如果連親人死亡,也沒有深切的感受,直到自己年紀衰老,重病在身,才感覺無常,這是比較遲鈍的人。若是連自己老病來臨,也不覺得無常已經迫在眉睫,那真的是毫無無常感的人。沒有無常感的人比較沒有宗教情操,也不會去追求宗教的信仰並進一步修行。時波斯匿王有祖母極所敬重。忽爾命終。出城闍維。供養舍利畢。弊衣亂髮。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
大王從何所來弊衣亂髮。
波斯匿王白佛。
世尊。我亡祖母極所敬重。舍我命終。出於城外闍維供養畢。來詣世尊。
佛告大王。
極愛重敬念祖親耶。
波斯匿王白佛。
世尊。極敬重愛戀。
世尊。若國土所有象馬七寶。乃至國位悉持與人。能救祖母命者。悉當與之。既不能救生死長辭。悲戀憂苦不自堪勝。
曾聞世尊所說。一切眾生。一切蟲。一切神。生者皆死無不窮盡。無有出生而不死者。今日乃知世尊善說。
佛言大王。
如是如是。一切眾生。一切蟲。一切神。生者輒死終歸窮盡。無有一生而不死者。
佛告大王。
正使婆羅門大姓。剎利大姓。長者大姓。生者皆死無不死者。
正使剎利大王灌頂居位。王四天下得力自在。於諸敵國無不降伏。終歸有極無不死者。
若復大王。生長壽天。王於天宮。自在快樂。終亦歸盡無不死者。
若復大王。羅漢比丘。諸漏已盡。離諸重擔。所作已作。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彼亦歸盡。捨身涅槃。
若復緣覺。善調善寂。盡此身命終歸涅槃。
諸佛世尊十力具足。四無所畏。勝師子吼。終亦捨身取般涅槃。
以如是比。大王當知。一切眾生。一切蟲。一切神。有生輒死。終歸磨滅無不死者。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一切眾生類 有命終歸死各隨業所趣 善惡果自受惡業墮地獄 為善上升天修習勝妙道 漏盡般涅槃如來及緣覺 佛聲聞弟子會當捨身命 何況俗凡夫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處處生處處死,不生方能不死.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生不是開始,死不是結束………
生老病死乃是正常現象,佛教信輪迴。所以在佛教用品http://www.staoo.cn看來死亡是這個人的在塵世間的緣分到盡頭了。
個人認為~佛教的死亡不是所謂的死亡,但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是所謂的死亡
人:=====一代======二代======三代=======四代=======》
獸:=====一代======二代======三代=======四代=======》
蟲:=====一代======二代======三代=======四代=======》
上游節點逐個消弭,下游節點逐個出現。
除了能決定要不要把自身鏈條斷掉,
沒有那個節點可以決定自己出現在哪條鏈上。沒有那個節點可以決定自己消弭於哪條鏈上。新的節點,不在這條鏈上出現,就在那條鏈上出現。
消弭了就消弭了,出現了就出現了,看似有理但又莫名其妙,無常也。看看南禪七日吧,南師給你解釋人是怎麼死的
推薦閱讀:
※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的前世?
※寺廟裡點著蠟燭,引了飛蛾撲火,算殺生嗎?
※佛教天台宗在國內的研究現狀如何?
※《趙州錄》—昨夜三更月到窗
※修行凈土法門,」一心不亂「以什麼為標準呢?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