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對所學的一切感到懷疑,渴望知道萬物的真正本質,對現有的知識無心學習,怎麼辦?
就像計算機,雖然我知道各種書都介紹了它的工作原理,可是我還是不知道它為什麼憑藉一些硬體就可以創造虛擬的但真實存在的畫面,它憑什麼可以識別代碼?
反正就是懷疑一切,我魔怔了?
在這裡人可能有幾種心理:一是人希望得到一個能總持一切的「真理」,在意識到自己所學的東西是無關於自己所關切的「宏旨」的「瑣屑知識」後,產生「被困」、「被局限」的感覺,進而有「抗拒」當下所學東西的心理。
如果是這樣的話,要判明「所學的東西是否確然是往局部深入進去的,是難以讓人去總括總體情況的」。如果「所學的東西可以帶你走向對總體的認識」,那麼只要人認識到這點,人的心態應該會很容易地轉變過來。不過人碰到的往往不是這樣的情況,人碰到的情況更多的是「所學的東西是往局部深入進去的,是難以讓你走向對總體情況的認識的」,這樣的話該怎麼辦?。。。。。。。。。這種心理如果極端的話,人的整個觀念可能會被改變,人可能會對所接觸的所有的事物都產生「抗拒心理」,會認定所有事物都是無關自己所關切的「宏旨」的,都是「瑣屑之事」,而自己要去尋找某種重要的「宏觀大義」。
這裡有「兩個認定」,一個是認定有某種對自己非常重要的「宏觀大義」(或者說在他的價值觀念里,他崇尚這樣一種東西),一個是認定所有接觸到的事物都無關於那個「宏觀大義」(這應該也不同於不可知論者或徹底懷疑主義者的「懷疑一切」)。這種對「宏觀大義」的追求可能來源於人想要「總攬世事」的本能慾望,可能就像知友羅文益說的那樣「完整創造一件事物特徵的過程,都是人類特別願意去做的」,「大多人的痛苦,都來源於一種原始的控制慾望與創造慾望」等等。另一種可能的心理是人覺得「這個東西在這個地方非常模糊、非常不清楚「,又覺得「弄明白這個地方非常重要,它的模糊影響我對世界、對世事的控制,會給我帶來難以預估的、非常可怕的後果」(這點心理可能沒有顯現出來,只在潛意識裡存在,顯現在「檯面」上的可能就只是當事人的不安、焦慮、不舒服),然後覺察到自己所從事的事情方向根本不對,根本不會讓自己在自己所關切的問題的解決上有所進步,所以有種被阻滯的不舒服感。
這種心理可能看起來和前一種差不多,不過我覺得還是有區別的,前一種來源於慾望,後一種來源於恐懼。這樣的話該怎麼辦?。。。。。。。。。沒有回答題主的問題,只是說了一些可能相關的東西。
這兩種心理我覺得有點像強迫症里「強迫性窮思竭慮」者的心理,從他們執著的由起和所思維的內容來看,有點像。
附一片斷某網友關於「強迫性窮思竭慮」者心理和思維情況的描述:(2)分析某一種念頭或思維某一種意境。比方說對音樂的感覺,得出某事結論的邏輯過程,對人物的探究,對詩歌的意境把握,或者對某個課程解題思路自己是如何能夠想到的進行反覆推究等。所有這些都認為有能力把握,可常常在整理思路的過程中會思維停滯,因為害怕自己又太緊張而無力釐清,不能順利思考。害怕出現一轉而過的念頭,而後便有想要細緻深入分析它的想法,很強烈的願望使他緊張,緊張使得頭腦簡單而停滯,不能深入,而後更緊張,開始惡性循環,即:永遠也想不透徹、想不明了。於是一遍一遍又一遍,直到頭暈。但他會堅定地認為以自己的思維能力是完全可以想到踏實、使自己滿意的清晰的境界的,於是開始束縛自己的思考。——最後的結果是無法思考。這也是其他人說起的。本人類似的情況是從初中開始的,和其他患者比不算嚴重,但也夠嗆,對學習方面影響比較大。
(3)觀察思維的本質。比如看書的時候,看著看著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會一「看」就「知道」書里的意思了?舉個例子,比如眼前有一台鬧鐘,你看到這個鬧鐘。可你為什麼能看到這個鬧鐘,是什麼在看,看到的是什麼?按照通常說法,是因物體反射光進入你的眼睛,在視網膜上成像,經過視神經傳達至大腦,再經大腦加工處理形成一個鬧鐘的感覺。這種說法乍聽之下好像還真的對問題作出了解答,其實什麼都沒答。真正的問題是這個鬧鐘的「感覺」是怎麼來的?類似如小孩問人從哪裡來的,有人會說是從娘胎里來的,或從類人猿進化來的,可實際上小孩要問的並不是這種知識,而是他的「自我」與「他人」的感覺是怎麼回事。 強迫症患者怎麼看書的呢?在剛開始與這種想法有關係。他會對閱讀、理解、記憶的現象感到奇怪,試圖體會清楚其間作用的過程。為什麼他要這麼想呢?既是人的習性,好專研的精神,也是出於生存的壓力、內心的恐懼,他希望找出其中的原因,並訓練自己以更好、更快、更深入地思考和解決問題。好比一個人開著一輛車在路上跑,他必須對車子的性能、構造、原理、開車技巧有深入了解,並且他希望對車子加以改進,以便能更快更穩地開車,而當車子出了故障的時候,自己也能夠知道處理,最重要的是,試圖從中了解存在的意義。 然而他又帶著焦慮和不安,心裡懷著對未來未知的恐懼,或者害怕失去什麼,他不允許放過每一個細節,想要用理智把周圍事物的每一個細節都抓在自己手中,一種「我」來「控制」的自主感,這樣才能感到踏實,否則很不安。當然他同樣會想為什麼會恐懼焦慮,焦慮什麼,何必焦慮,這種思路做法對不對等等,但他根本想不清楚,卻被一些負面情緒牽引攪擾得焦燥不安。雖然道理上聽說過,認知只是認知,這是因緣聚合產生的現象,可強迫思維都是偏執急燥的,為了安撫內心的焦慮和恐懼,他一定要搞出一個可供觸摸、抓取的實體的感覺來,也就是突出「我」的意識,我要「我」在思考,我要「我」在學習,這是頭上安頭,結果總是注意到那個造出來的「我」的自主感上,不能靜心專註地做事情,並且頭上會發緊、發脹、疼痛,所以無法思考。這是我的情況。看到提問者的問題,想起了我的高中。我所成長的地方很貧窮,其實貧窮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沒有書,任何有價值的書都沒有。基本上大學前,我只學過學校發的書,看過幾本小說,其餘任何書接觸不到,甚至不知道有什麼書,信息極度閉塞。所以高中我只能做的事情變成了思而不學(因為沒得學,沒書,我甚至不知道有人寫過這些書沒有),我的悲劇高中,別人按照老師步驟,早六晚十,題海戰術,往死里拼(這是多少中國貧窮小地方學生的寫照)我的個人習慣或者是腦洞大開,太強大的好奇心讓我在學物理時,想的問題是,牛頓怎麼想的,為什麼這樣,時間,空間是什麼,一些費曼物理講義前幾章科普的東西的問題。學數學時,一直想證明,想實數的不嚴密,怎麼構造的,想的都是陶哲軒實分析前幾章構造實數的問題。學英語想的是語義學,語言發展史的問題,覺得語法不嚴密,起碼老師他按照邏輯來做的語法題,我覺得他傻,沒發現自己做題邏輯不嚴密嗎。我對於高中考的那些做題方法實在無聊,尤其是讓我死做,一直做相似的題,太無聊。後來我高中就悲劇了,那些人們走上了高分,大學畢業,好工作的道路。我到了一所破大學,才知道了原來我思考的,國外教材早他媽寫過,我甚至覺得這尼瑪高中就該講的,我絕對不相信我思考的那些東西國外高中不講一下,科普一下。只能說貧窮小地方的教育害死人。大學我發現國外教材要比國內教材甩幾百條街,起碼要介紹一些歷史,思想等等內容。費曼物理學講義,陶哲軒實分析跟國內的物理教材數學教材比一比,然後我意識到我悲劇了,國外教育甩我幾百條街,因為高中的做法,即使我有強大的好奇心還是悲劇了。用我的血淚教訓給你幾點建議:1隻看國外教材,會解答你一部分好奇,腦洞大開的問題的。2運用互聯網查各種你需要的東西,你的疑問,找任何對你的疑問有解答的書,基本上你所好奇的東西,全部會有書或者互聯網上的資料解答。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也很困惑,很想知道萬物的本質,想知道這個世界究竟是如何運作的。那時,我看了很多東西,包括在網上搜索,看書,看紀錄片……。終於在後來,有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雖然我並不能很清楚地說出最終收穫的那些想法,但我感覺以後永遠也不會被「萬物本質」、「人生意義」之類的問題困惑了。
針對題主的問題,我簡單說一些自己的理解。(答的有些晚了,不知題主現在還有沒有這個困惑了。)
首先,萬物的本質是什麼?
這個現在肯定是說不清楚的,以後能不能說清楚也不一定,甚至這個「本質」存不存在也不一定。我的感覺是就算有人類也是沒有能力去發現它的。這方面想多了解,可以看《時間簡史》了解一下宇宙組成、演化與終極理論方面的知識;可以看《上帝擲骰子嗎》了解一下量子論,了解微觀世界以及不確定性的存在等知識。可以看一部紀錄片《與霍金一起了解宇宙》,一共3集,看完真的是開眼界啊,「生命遊戲」、「缸中之腦」等等等等,你會發現好像所有的問題都有人思考過,並且深入地思考過。其次,知道萬物的本質有什麼用?
當然,首先是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但是除此之外呢,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用它來指導生活並不現實,甚至可以說完全沒用。我們所學的知識,所掌握的規律,最大的作用就是指導我們更好做選擇更好的去生活。利用「牛頓力學」,我們就能夠很好得計算預測很多事情,難道還非要去用「相對論」嗎?「牛頓力學」說地球圍繞太陽轉是因為萬有引力,「相對論」說地球繞太陽轉是由於慣性,是時空彎曲。暈了暈了,我管它是因為什麼,我知道地球要繞著太陽轉就行了嘛。人類的腦細胞有限,不用什麼都知道,只要我們所學的知識能夠更好地指導我們去生活不就行了嘛。甚至,很多方法理論是錯的,但其方法確實是有用的(比如超級記憶法的全腦記憶),這樣的方法我們依然可以用的很開心。最後,如何解決這種想知道「萬物本質」的魔怔狀態?- 多了解相關知識,雖然再怎麼折騰也不可能知道「萬物本質」,但你知道更多之後才更可能心悅誠服地接受這個現實;
- 認識到,這並不是意見壞事,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是一件好事;
- 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學習、生活上去,這些宏大的理論還是就給物理學家吧。
同人於野博客文章《真空中的球形雞》或許能解除你的疑惑。你是想關注絕對的真理本身?還是想明白一些機制去模擬實現現實?哲學關注的是絕對真理,科學關注的是如何用理論模型去模擬現實。我們生活在一個主觀的世界裡,有物理學家希望能有個絕對的統一的理論能解釋和預測世界,而大多數物理學家關心去中心化的局部真理,去解決一個個現實問題,而不奢望能一通百通。如果是前者,建議讀讀哲學導論書《大問題》中關於真理的章節。
上班抽空說下個人的認識與經驗吧。
ps:他即筆者,下同。用意略。1.關於題主的問題
他認為,這並不是一個「追求萬物本質」「無心現有知識」,宏觀抽象的認知問題。他認為,這是一個具體的學習方式不同的問題。題主對於自身現象的直觀描述,導致後續的解答被某幾個辭彙所遮蔽,而產生了方向上的誤解。
在宏觀的「認識本質」上花費筆墨。2.關於題主身上的現象解釋
他認為,題主身上發生的現象,都是同一個事件的表徵,即:知識學習的邏輯檢驗機制。a.
題主「對所學一切感到懷疑」,是因為現有的知識,未曾經過自身的邏輯檢驗,所以內心並不信賴,心存懷疑。b.
而「渴望知道萬物的真正本質」,則是經過自身邏輯檢驗後那些純潔澄澈的知識信息,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深入淺出等,充分透徹地把握該知識。c.
「對現有知識無心學習」,也是因為這些知識,並非符合自身內在問題需求的準確解答。而是按部就班所強迫人接受與灌輸的知識。d.
關於題主的具體問題:「知道各種書都介紹了計算機的工作原理,可是我還是不知道它為什麼憑藉一些硬體就可以創造虛擬的但真實存在的畫面」「它憑什麼可以識別代碼」與之類似的問題有:
「為什麼數學的抽象計算,能夠應用於現實」「美學的對象是什麼」「語言的語法是什麼」「邏輯如何判斷對錯,邏輯是什麼」「經濟中的貨幣,勞動,財富等關係如何。崗位是否可被人為創造,人為創造就業是否違反經濟發展」等等。按照題主的需求,實際是想問:計算機的工作原理全景如何。
而不僅僅是以專業術語出發,止步於專業術語的工作原理解答。比如某某編程語言如何運作。
題主的問題鋪展開來也就是這類問題:
「我們日常生活所看到的網頁與程序,那些看似簡單的功能實現背後,需要經過多少部門的配合(通信協議,數字證書,等等)」「計算機從最基礎的01到直觀抽象的功能實現,經過了多少層次」等等。3.關於這種學習方式:
他認為題主不必為這種學習方式感到迷茫與自我懷疑。
這種學習方式並非是錯誤的,恰是最為正確與理想的學習道路。這類學習方式,也就是創造者,發明者,思想家等的學習方式。也就是「謠言止於智者」「不急於下判斷」「獨立思考」「創造性思維」「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邏輯檢驗,實際檢驗)」等等。也就是不受名望,經典,公認,權威等影響而堅持進行的獨立思考(自身的邏輯檢驗機制)。等
只是我們當前的外部學習環境,無法滿足此種挑剔的學習方式要求,無法及時解答疑問,導致此類學習者停留在基礎問題上,被隔離在門牆之外。對此他個人在做相應的學習工具。但當前而言,也只能是要麼固守自身的知識潔癖,完美主義。要麼適當地放開自我去進行妥協。要麼結交內行與大牛,由其進行知識消化後,再精純地反哺自身。怎麼辦??
回歸最本質的意志,做你想做的,如果沒有想做的,回歸最本質的信念,一切皆有可能,未來無限精彩。我也有過這樣的情況,有時會十分糾結於這個事物是不是真實的存在,我雖然看到了但它可能只是幻象……等等 還有就是因為希望一開始就全盤的了解一個東西,比如說計算機技術,自己毫無方向,而同時相關的書籍,知識等本就浩如煙海,不知從何下手,但有希望馬上開始了解……出現想得不可得的局面從而出現焦慮。同時我這個人又比較怪,喜歡走極端,不愛跟人想到一塊(甚至害怕這種情況的發生)覺得當大家都想得一樣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所以我一定要表達和別人不同的觀點 以消除我的恐懼…… 其實我覺得這種情況屬想得太多,有答主說「讀書太少,想得太多」就是以我這種情況。我總是想追求一個很極端的境界或者是說有很像的控制欲,但是同時又無法做到,這就產生了焦慮,迷茫有時甚至是憤怒恐懼(我有時會這樣)。
後來我釋然了,人也輕鬆很多。我是這麼想的。當人掌握一切,了解一些的以後會怎麼樣?我想像到的場景有三個: 1、一個槍手拿著槍射擊時,沒有子彈了,不停扣動扳機,槍不斷發出那種沒有子彈的聲音。2、一個齒輪在高速捏合旋轉時突然崩齒變成了一個圓柱體(而且還在不停的轉,然而它的下一個齒輪已經不再隨之轉動了)。3、一架飛機一直在向上飛,但是動力已經到極限了,即使再仰著頭也不再攀升,但是你在主觀上一直有這個需求(繼續向上飛)。
三個畫面都展現的是已經到極限無法繼續的情況,而相比較我們每個個人來說,也是有極限的。所以,我對自己實施的第一步就是告訴自己,我永遠都到不了理想的那個高度(之前所有的糾結和焦慮迷惘都能夠證明這一點,因為即使是那樣這個問題也沒法解決),所以多想無益,應該靜下心來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切實地改變境況。並反覆的告訴自己,每做的一步都立即有反饋出現,所以稍安勿躁。 另一方面,就像爬過聰明的高峰就會來到傻瓜的平原一樣,物極必反。當你窮盡世間真相以後(預想一下這種情況),整個環境就變得真正恐怖了(本來有限的內心就會被裹塞得快到爆裂邊緣—聯想一下頭暈欲裂)。所以,凡事都要有度,就像我所理解的宇宙的大小一定有限(我暫時是這麼想的)一樣。進退有度才能方顯從容。這個對應於解決無限循環,無限糾結的癥狀。 總之,精力有限,承認有些東西自己根本無法盡知,所以不去多想(我主要想得太多)。承認自己的認知不可能達到無限,也無法穿破天花板(從絕對的角度來看),所以帶著探索這個世界的角度,一步一個坑,今天永遠比昨天要好,這就能擺脫焦慮情緒(我暫時是這樣)。當然,懷著對事物,對知識的無限好奇和憧憬,靜下心來,全力消化當前的東西就好了。 以前聽過有人說過,人犯的錯能歸於兩個原因,一個是無知,一個是無恥(高中時看到的,具體在哪我忘了)。我想如果這能算是一個錯的話,應該歸於「無知」一類。因為從絕對的角度來說,人類文明發展到現在還是挺原始的,只能算是初始階段。所以很多問題根本無法解決,也沒有辦法解釋清楚。現在所有人都在做的事情就是去認識這個世界,而且是一步一步的,步子一邁大就會扯著蛋……你就當自己是個探索者吧,重要的是有條不紊,注意方法。推薦閱讀:
※安迪說邱瑩瑩的天花板是什麼意思?
※怎麼打消「我沒做傷天害理的事,卻得了這種病」的疑惑?
※為什麼軍訓會因為少數人犯錯就全體受罰?
※為什麼以前的同學(包括自己)上大學以後變得很不開心?
TAG:人生疑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