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列朝祭祀的至高神都是什麼?
漢朝繼承了楚國的太一祭祀,先秦以及在之後的列朝列代祭祀的至高神是什麼?
商朝:帝
這個商代「帝」,我認為不能跟周朝昊天上帝等同。
因為周代人才崇拜老天。商代「帝」應該不是老天的神格化,跟昊天上帝身份不同
周朝:昊天上帝
秦:四帝
西漢:太一神
漢代起初祭祀還沒有一統,還在沿用秦代的四色帝五色帝。到漢武帝時,就統一祭祀太一神了。王莽:他幹了個事,想把太一和昊天搞合併。
東漢:然而之後的皇帝是拒絕的,東漢朝廷的主神只有昊天上帝,沒太一神的事了
然後昊天上帝就沿用了很多代。
一直到了宋真宗時期,主神換成了玉皇高上帝。
然後到宋徽宗時,他也想搞個玉皇和昊天的合併
然而之後的皇帝是拒絕的,南宋的主神只有昊天上帝,沒玉皇的事了。
接下來就沒啥變動了。各朝繼續祭祀昊天上帝
夏
社神,但具體是什麼概念就不知道
《尚書·虞夏書·甘誓》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予則孥戮汝。」
商
(上)帝
《論語·堯曰》
(湯)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后帝」
《尚書·湯誓》
「王曰:「予惟聞汝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尚書·伊訓》
「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墨子·非命》
於《太誓》曰:「紂夷處,不肯事上帝鬼神,禍厥先神禔不祀,乃曰:『吾民有命。』無廖排漏,天亦縱棄之而弗葆。」
《甲骨文合集》14226
「燎帝史風,一牛」。
《詩經·商頌·長發》
帝命不違,至於湯齊。湯降不遲,聖敬日躋。昭假遲遲,上帝是祗,帝命式於九圍。
周
昊天上帝(皇天上帝)、地祇
《尚書·召誥》
「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
《周禮·春官宗伯第三》
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以貍沈祭山林川澤,以疈辜祭四方百物。
《詩經·大雅·皇矣》
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維此二國,其政不獲。維彼四國,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顧,此維與宅。
《史記·封禪書》
《周官》曰,冬日至,祀天於南郊,迎長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祇. 皆用樂舞,而神乃可得而禮也。
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自禹興而修社祀,后稷稼穡,故有稷祠,郊社所從來尚矣。
秦
皇天上帝、四帝
現在普遍認為的是秦代祭祀四帝,但是根據秦惠文王時的《詛楚文》來看,秦的傳統還是信奉皇天上帝的,但是作為諸侯無權祭祀,只能讓丕顯大神轉告,周王室滅亡至秦統一之後,因資料比較匱乏,不清楚是否祭祀皇天上帝。
《詛楚文》
有秦嗣王,敢用吉玉瑄璧,使其宗祝邵鼛布忠,告於丕顯大神巫咸,以底楚王熊相之多罪。……外之則冒改久心,不畏皇天上帝,及丕顯大神巫咸之光烈威神,而兼倍十八世之詛盟。……求蔑法皇天上帝及丕顯大神巫咸之恤。……繄應受皇天上帝及丕顯大神巫咸之幾靈德,賜克劑楚師,且復略我邊城。敢數楚王熊相之倍盟犯詛,箸諸石章,以盟大神之威神。
《史記·秦始皇本紀》
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
秦不祭祀黑帝,應該是因為黑帝為顓頊高陽氏,是贏氏的先祖,先祖的話應該在宗廟祭祀。
《史記·秦本紀》
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已成,帝錫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帝舜曰:「咨爾費,贊禹功,其賜爾皂游。爾後嗣將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
西漢
五帝→太一→太一、后土→皇天上帝、皇地後祇
五帝
漢代以五帝為官方最高祭祀始於劉邦,劉邦稱五帝為上帝,上帝,即天帝。
《史記·封禪書》
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
太一
漢武帝時太一地位上升,而五帝成為太一之佐。
《史記·封禪書》
亳人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用太牢,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長安東南郊,常奉祠如忌方。
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巫醫無所不致,不愈。游水髮根言上郡有巫,病而鬼神下之。上召置祠之甘泉。及病,使人問神君。神君言曰:「天子無憂病。病少愈,強與我會甘泉。」於是病癒,遂起,幸甘泉,病良已。大赦,置壽宮神君。壽宮神君最貴者太一;…… 上遂郊雍,至隴西,西登崆峒,幸甘泉。令祠官寬舒等具太一祠壇,祠壇放薄忌太一壇,壇三垓。五帝壇環居其下,各如其方,黃帝西南,除八通鬼道。…… 十一月辛已朔旦冬至,昧爽,天子始郊拜太一。朝朝日,夕夕月,則揖;而見太一如雍郊禮。……
開始祭祀后土,並且太一和后土並列。
其明年冬,天子郊雍,議曰:「今上帝朕親郊,而后土無祀,則禮不答也。」……於是天子遂東,始立后土祠汾陰脽丘,如寬舒等議。上親望拜,如上帝禮。……
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四月,還至奉高。……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太一之禮。……丙辰,禪泰山下阯東北肅然山,如祭后土禮。……
今天子所興祠,太一、后土,三年親郊祠;……
《漢書·郊祀志》
元帝即位,遵舊儀,間歲正月,一幸甘泉郊泰畤,又東至河東祠后土,西至雍祠五畤。凡五奉泰畤、后土之祠。……
皇天上帝(泰一)、皇地後祇(后土)
泰一的稱號為皇天上帝,並且確定后土定名為皇地後祇;開始祭祀社神、稷神。
《漢書·郊祀志》
後莽又奏言:「……今稱天神曰皇天上帝,泰一兆曰泰畤,而稱地祇曰后土,與中央黃靈同,又兆北郊,未有尊稱。宜令地祇稱皇地後祇,兆曰廣畤。……」奏可,於是長安旁諸廟兆畤甚盛矣。
莽又言:「帝王建立社稷,百王不易。社者,土也。宗廟,王者所居。稷者,百穀之主,所以奉宗廟,共粢盛,人所食以生活也。王者莫不尊重親祭,自為之主,禮如宗廟。《詩》曰『乃立冢土』。又曰『以御田祖,以祈甘雨』。《禮記》曰『唯祭宗廟社稷,為越紼而行事』。聖漢興,禮儀稍定,已有官社,未立官稷。」遂於官社後立官稷,以夏禹配食官社,后稷配食官稷。稷種穀樹。徐州牧歲貢五色土各一斗。
東漢
皇天上帝(太一)、后土神祇
東漢建立後,五帝的地位正式下降成為配角。
《後漢書·祭祀志》
建武元年,光武即位於鄗,為壇營於鄗之陽。祭告天地,採用元始中郊祭故事。……其文曰:「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睠顧降命,屬秀黎元,為民父母,秀不敢當。群下百僚,不謀同辭。咸曰王莽篡弒竊位,秀髮憤興義兵,破王邑百萬眾於昆陽,誅王郎、銅馬、赤眉、青犢賊,平定天下,海內蒙恩,上當天心,下為元元所歸。讖記曰:『劉秀髮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子。』秀猶固辭,至於再,至於三。群下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
二年正月,初制郊兆於雒陽城南七里,依鄗。采元始中故事。為圓壇八陛,中又為重壇,天地位其上,皆南鄉,西上。其外壇上為五帝位。
漢光武帝封禪泰山也是祭天祀地。
(建武三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辛卯晨,燎祭天於泰山下南方,群神皆從,用樂如南郊。……
二十五日甲午,禪,祭地於梁陰,以高後配,山川群神從,如元始中北郊故事。
晉
昊天上帝、皇地之祗
晉代將三國魏時祭的是皇皇帝天和皇皇后地的祭祀與原來的南北郊禮合一。並且不再祭祀太一,改為《周禮》上的昊天上帝,又對五帝的地位進行了反覆討論,最後明確五帝不是天帝,五帝有單獨的祭祀。
《晉書·禮志》
魏元帝咸熙二年十二月甲子,……禪位於晉。丙寅,武皇帝(司馬炎)設壇場於南郊,柴燎告類於上帝,是時尚未有祖配。……時群臣又議,五帝即天也,王氣時異,故殊其號,雖名有五,其實一神。明堂南郊,宜除五帝之坐,五郊改五精之號,皆同稱昊天上帝,各設一坐而已。地郊又除先後配祀。帝悉從之。……二月丁丑,郊禮宣皇帝(司馬懿)以配天,宗祀文皇帝(司馬昭)於明堂以配上帝。是年十一月,有司又議奏,古者丘郊不異,宜並圓丘方丘於南北郊,更修立壇兆,其二至之祀合於二郊。帝又從之,一如宣帝所用王肅議也。是月庚寅冬至,帝親祠圓丘於南郊。自是後,圓丘方澤不別立。
太康……十年十月,又詔曰:「……則明堂上帝不得為天也。往者眾議除明堂五帝位,考之禮文不正。……其復明堂及南郊五帝位。
隋
昊天上帝、皇地祇
《隋史·禮儀志》
高祖(楊堅)受命,欲新制度。乃命國子祭酒辛彥之議定祀典。為圓丘於國之南,……再歲冬至之日,祀昊天上帝於其上,以太祖武元皇帝(楊堅的父親)配。……為方丘於宮城之北十四里。……夏至之日,祭皇地祇於其上,以太祖配。
唐
昊天上帝、皇地祇
《舊唐書·禮儀志》
武德初,定令:
每歲冬至,祀昊天上帝於圓丘,以景帝(李淵的祖父)配。……夏至,祭皇地祗於方丘,亦以景帝配。…… 孟春辛日,祈谷,祀感帝於南郊,元帝(李淵的父親)配,牲用蒼犢二。孟夏之月,雩祀昊天上帝於圓丘,景帝配,牲用蒼犢二。五方上帝、五人帝、五官並從祀,用方色犢十。 季秋,祀五方上帝於明堂,元帝配,牲用蒼犢二。五人帝、五官並從祀,用方色犢 十。孟冬,祭神州於北郊,景帝配,牲用黝犢二。
《新唐書·禮樂志》
古者祭天於圓丘,在國之南,祭地於澤中之方丘,在國之北,所以順陰陽,因高下,而事天地以其類也。其方位既別,而其燎壇、瘞坎、樂舞變數亦皆不同,而 後世有合祭之文。則天天冊萬歲元年,其享南郊,始合祭天地。
玄宗既已定《開元禮》,天寶元年,遂合祭天地於南郊。
宋
昊天上帝、皇地祇
《宋史·禮志》
太祖乾德元年,始有事於南郊。……是歲十一月十六日,合祭天地於圜丘。
大抵累朝典禮,講議最詳。祀禮修於元豐,而成於元祐,至崇寧復有所增損。其存於有司者,惟《元豐郊廟禮文》及《政和五禮新儀》而已。乃若圜丘之罷合祭天地;…… 元豐六年,詳定禮文所言:「本朝昊天上帝、皇地祇、太祖位各設三牲,非尚 質貴誠之義。請親祠圜丘、方澤正配位皆用犢,……」
遼
主要是原始祭祀,但祭祀有白衣觀音、遼河神、天神和地祗。
《遼史·禮志》
遼本朝鮮故壤,箕子八條之教,流風遺俗,蓋有存者。自其上世,緣情制宜,隱然有尚質之風。遙輦胡剌可汗制祭山儀,蘇可汗制瑟瑟儀,阻午可汗制柴冊、再生儀。其情朴,其用儉。敬天恤災,施惠本孝,出於悃忱,殆有得於膠瑟聚訟之表者。太古之上,椎輪五禮,何以異茲。太宗克晉,稍用漢禮。
今國史院有金陳大任遼禮儀志,皆其國俗之故,又有遼朝雜禮,漢儀為多。祭山儀:設天神、地祗位於木葉山,東鄉;中立君樹,前植群樹,以像朝班;又偶植二樹,以為神門。太宗幸幽州大悲閣,遷白衣觀音像,建廟木葉山,尊為家神。於拜山儀過樹之後,增「詣菩薩堂儀」一節,然後拜神,非胡剌可汗之故也。興宗先有事於菩薩堂及木葉山遼河神,然後行拜山儀,冠服、節文多所變更,後因以為常。
金
天→天神、地神
金代皇家祭祀是一個從單純的祭天到天地皆祭祀的過程,並且天地分祭。
《金史·禮志》
金之郊祀,本於其俗有拜天之禮。其後,太宗即位,乃告祀天地,蓋設位而祭 也。天德以後,始有南北郊之制,大定,明昌其禮浸備。
常以冬至日合祀昊天上帝、 皇地祗於圜丘,夏至日祭皇地祇於方丘……皇帝即位、加元服、受尊號、納後、冊命、巡狩、征伐、封祀、請謚、營修廟寢,凡國有大事皆告。大定七年正月十三日,上尊號。前三日,命皇子判大興尹許王告天地,判宗正英王文告太廟。於自來拜天處設昊天上帝位,當中南向,皇地祇位次西少卻,並用 坐褥位牌及香酒脯臡等。
元
天神(長生天)→天神(昊天上帝)、地神(皇地祇)
元代皇家祭祀是一個逐步漢化的過程,由單純的祭祀「長生天」天神和祖先(成吉思汗)到接受中原王朝祭祀天神、地神及先聖,前期皇帝只親自祭祀長生天神,其他派人代祭,後來逐步改為皇帝親自祭祀;但因為合祭、分祭歷代不同,元朝實行的合祭,但實行的祭天禮。
《元史·祭祀志》
自憲宗祭天日月山,追崇所生與太祖並配,世祖所建太廟,皇伯朮赤、察合帶皆以家人禮祔於列室。
其天子親遣使致祭者三:曰社稷,曰先農,曰宣聖。元與朔漠,代有拜天之禮,衣冠尚質,祭器尚純,帝後親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玄遠,報本反始,出於自然,而非強為之也。憲宗即位之二年秋八月八日,始以冕服拜天於日月山。其十二日,又用孔氏子孫元措言,合祭昊天后土,始大合樂作牌位,以太祖、睿宗配享。至元十二年十二月,以受尊號,遣使豫告天地,下太常檢討唐、宋、金舊儀,於國陽麗正門東南七里建祭台,設昊天上帝、皇地祇位二,行一獻禮。自後國有大典禮,皆即南郊告謝焉。十三年五月,以平宋,遣使告天地,中書下太常議定儀物以聞。制若曰:「其以國禮行事。大德六年春三月庚戌,合祭昊天上帝、皇地祇、五方帝於南郊,遣左丞相哈剌哈孫攝事,為攝祀天地之始。十月辛酉,始服大裘袞冕,親祀昊天上帝於南郊,以太祖配。神位:昊天上帝位天壇之中,少北,皇地祇位次東,少卻,皆南向。神席皆緣以繒,綾褥素座,昊天上帝色皆用青,皇地祇色皆用黃,藉皆以稿秸。配位居東,西向。神席綾褥錦方座,色皆用青,藉以蒲越。
明
昊天皇帝、皇地祇
《明史·禮志》
明初以圜丘、方澤、宗廟、社稷、朝日、夕月、先農為大祀,……
每歲所常行者,大祀十有三:正月上辛祈谷、孟夏大雩、季秋大享、冬至圜丘皆祭昊天上帝,夏至方丘祭皇地祇,春分朝日於東郊,秋分夕月於西郊,四孟季冬享太廟,仲春仲秋上戊祭太社太稷。
雖然都是大祀但還是有區別的。
《明史·禮志》
凡神位,天地、祖宗曰「神版」,余曰「神牌」。
神位圜丘。洪武元年冬至,正壇第一成,昊天上帝南向。方丘。洪武二年夏至,正壇第一成,皇地祇,南向。(洪武)十二年正月,合祀大祀殿。正殿三壇,上帝、皇地祇並南向。嘉靖九年,復分祀之典。
明洪武元年,開國元勛李善長對歷代祭祀有過總結,《明史》中收錄有他的《郊祀議》:
王者事天明,事地察,故冬至報天,夏至報地,所以順陰陽之義也。祭天於南郊之圜丘,祭地於北郊之方澤,所以順陰陽之位也。
《周禮·大司樂》:「冬日至,禮天神,夏日至,禮地祇。」 《禮》曰:「享帝於郊,祀社於國。」又曰:「郊所以明天道,社所以明地道。」 《書》曰:「敢昭告於皇天后土。」按古者或曰地祇,或曰后土,或曰社,皆祭地,則皆對天而言也。此三代之正禮,而釋經之正說。自秦立四時,以祀白、青、黃、赤四帝。漢高祖復增北畤,兼祀黑帝。至武帝有雍五畤,及渭陽五帝、甘泉太乙之祠,而昊天上帝之祭則未嘗舉行,魏、晉以後,宗鄭玄者,以為天有六名,歲凡九祭。宗王肅者,以為天體惟一,安得有六?一歲二祭,安得有九?雖因革不同,大抵多參二家之說。自漢武用祠官寬舒議,立后土祠於汾陰脽上,禮如祀天。而後世因於北郊之外,仍祠后土。又鄭玄惑於緯書,謂夏至於方丘之上祭崑崙之祇,七月於泰折之壇祭神州之祇,析而為二。後世又因之一歲二祭。元始間,王莽奏罷甘泉泰畤,復長安南北郊。以正月上辛若丁,天子親合祀天地於南郊。由漢歷唐,千餘年間,皆因之合祭。其親祀北郊者,惟魏文帝、周武帝、隋高祖、唐玄宗四帝而已。宋元豐中,議罷合祭。紹聖、政和間,或分或合。高宗南渡以後,惟用合祭之禮。元成宗始合祭天地五方帝,已而立南郊,專祀天。泰定中,又合祭。文宗至順以後,惟祀昊天上帝。今當遵古制,分祭天地於南北郊。冬至則祀昊天上帝於圜丘,以大明、夜明、星辰、太歲從祀。夏至則祀皇地祇於方丘,以五嶽、五鎮、四海、四瀆從祀。
清
天神(昊天上帝)、地神(皇地祇)、社神(土地神)、稷神(五穀神)
《清史稿·禮志》
清初定製,凡祭三等:圜丘、方澤、祈穀、太廟、社稷為大祀。……光緒末,改先師孔子為大祀,殊典也。天子祭天地、宗廟、社稷。
大祀十有三:正月上辛祈穀,孟夏常雩,冬至圜丘,皆祭昊天上帝;夏至方澤祭皇地祇;四孟享太廟,歲暮祫祭;春、秋二仲,上戊,祭社稷;上丁祭先師。 祭告凡登極授受大典,上尊號、徽號,祔廟,郊祀,萬壽節,皇太后萬壽節,冊立皇太子,先期遣官祗告天地、太廟、社稷。
中華民國
昊天上帝
(受@guo.docx提醒,特補充)
1914年的12月23日中華民國政府在北京天壇舉行了民國唯一一次祭天儀式,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政府祭天儀式,從此之後便再沒有官方層面的神仙祭祀。
《祀天定為通祭令》
禮莫大於祭,祭莫大於祀天,應定為通祭,自大總統至國民皆可行之。大總統代表國民致祭,各地方行政長官代表地方人民,應用冬至,祭禮應用跪拜,祭品應用牲牢。
《告令冬至祀天典禮》
改革以來,群言聚訟,輒謂尊天為帝制所從出,郊祀非民國所宜存。告朔餼羊,並去其禮。是泥天下為公之旨,而忘上帝臨汝之誠;因疑配祖為王者之私親,轉昧報本為人群之通義。遂使牲牢弗具,壇壝為虛,甚非所以著鴻儀崇盛典也。且天視民視,天聽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古之蒞民者,稱天而治,正以監觀之有赫,示臨保之無私,尤與民主精神隱相翕合。
第945號大總統令
本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為冬至令節,應舉行祀天典禮。本大總統屆期敬率百官代表國民親詣行禮。
《祭天祝文》
中華民國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大總統袁世凱代表國民敢昭告於上天曰:
惟天降鑒,集命於民,精爽式憑,視聽不遠。時維冬至,六氣滋生,式遵彝典,慎修禮物。敬以玉帛犧齊,粢盛庶品,備茲禋燎,祗薦潔誠。尚饗。
在先秦的祭祀中,至高神的尊號有很多:
1.天
2.皇天
3.昊天
4.天鬼
5.帝
6.上帝
7.皇天上帝
8.昊天上帝
9.皇皇后帝
10.皇帝
可見於《書》及先秦諸子所引《書》章句。
按墨子「尚同」和管子「侈靡」篇所云古者聖王事天,「天」當為夏後氏所祭,其以后土為社。
又按「湯誓」,「盤庚」,墨子「非命」,孟子「公孫丑」,禮記「大學」等篇,殷商有「上帝」與「皇天」的別名,且有甲骨文卜辭為證。
按墨子「非命」,周書「大誥」「多士」「立政」,及「詩」中的「皇矣」「玄鳥」等篇,又兩周金文「盂鼎」,「克鼎」,「秦公鍾」等,周人之稱天神,有沿用殷商舊名曰「上帝」,有用夏後氏舊名曰「天」,間或有用「皇天」。
「帝」,在「泰誓」稱「大帝」,在「呂刑」稱「皇帝」,即「惟皇上帝」之簡稱,即「詩」「書」所謂「皇天」。
兩周金文所見,無「昊天」,無「大帝」,無「上天」,無「蒼天」,無「旻天」,有「上帝」,有「上天子」,有「皇天」。
其餘名稱,或為流傳音誤,或為先秦諸子所敷演。
先秦以來所傳說的「五帝」,實演變自殷商的「帝五臣」,因而「周禮」區別「五帝」與「昊天上帝」,是有根據的。
後世祭天針對「昊天上帝」是否「五帝」的爭論,也出於此。
其餘「爾雅」「白虎通」「五經異義」等,已經是後期的論述了。
關於「東皇太一」
「古未有祀太一者,以太一為神名,殆起於周末。漢武帝因方士之言,立其祠長安東南郊,唐宋祀之尤重。」
按「漢書·藝文志」所收錄「諸子略·小說家」,「詩賦略·歌詩家」,「數術略·天文家」等,「太一」即「泰一」,即「天一」,皆為「天乙」或「大乙」之異文,即商湯之號。
「漢書·郊祀志」載謬忌奏祀「泰一」於東南郊。謬忌為毫人,即宋國遺民,即殷商王族之後。其祀泰一方,即殷商郊祀「大乙」(商湯)的遺風。
綜上所述,東皇太一當是殷商高祖湯的神格演變。
《帝王世紀》云:「太昊帝庖犧氏……帝出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稱太昊。」佐證:《易經》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朱熹說:「帝者天之主宰。」又云:傳說,伏羲一畫開天,豈非以一擬太極哉?則凡卦爻,莫非自此一來,固莫非太極之象。佐證:《易經》云:「保世滋大,概群藉而羅萬有者,悉在此一畫開天,人文肇始之。」其系「一」,又稱太一,亦稱「昊天皇帝」。又云:太一者,星名,天之尊神,祀在楚東,以配東帝,故云東皇。《楚墓竹簡》云:「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於水,行於時,周而又始,以己為萬物母........ 」藏於水,稱太一,行於天,稱神明,在天地水之間,循環往複,以己為萬物母也。故而,太一者,星名,又稱隱而不見之星(古代因天極星隱而不見,故以北極為天極),系古楚主神「太」,東方者,陽也。故其為太陽神,又稱春神。太陽者,又稱浮木子,或稱大明。佐證:《易·乾》中有載:「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 李鼎祚集解引侯果曰:「大明,日也。」 東皇太一者,至上神,又稱蒼天,太昊者,又系青天,古代皆以青天為蒼天,又稱皇天。東乃五方之首,古代皇帝封禪,皆在東嶽泰山,日月升於東方,華耀大千,東皇二字,非指地域,實乃指其尊貴程度,故東皇又稱皇天。古楚東皇太一(東帝伏羲)和漢代中黃太一(黃帝軒轅),並不是一個概念。同時,兩者不可以混餚,黃帝考源,多是混餚概念的現象,而且,極為嚴重。舉例,老虎和貓,同屬貓科動物,但是兩者不是一個概念。太陽(四象之太陽)和太陽(陽精),亦不是一個概念,金烏又稱太陽,但是太陽(日精)和太陽(陽精)以及太陽(春季),亦不是一個概念,連同一個辭彙,都代表諸多不同概念,別說皇天和黃天兩個辭彙都不同,黃通皇,也僅僅象徵的意思,並不能完全等同,所以,不要混餚概念,黃天后土者,軒轅句龍也。然則,皇天后土者,伏羲女媧也,女媧又稱媧皇后土聖母,亦稱皇地袛,句龍為神州地袛。當然,現在很多人,玩起來了文化替換,「天」指青天,系蒼天,這是小學課本上都有的,很多自以為是的文化人,偏偏不懂思考,反而偏聽偏信,迷信專家。在東漢末年,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太平道張角尊崇中黃太一,欲要以黃天取代蒼天,以中黃太一取代東皇太一,以太平道取代東漢朝廷,黃天非蒼天,蒼天為皇天,自古如此。古代詩詞中《水調歌頭》中的詞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又或者大詩人李商隱的《嫦娥》中的詩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又或者,女媧補天的神話,又有補青天之說法。都說明,青天為蒼天。(道教尊軒轅,儒教尊伏羲,易經又名聖經,為儒教眾經之首,尊的自然是易經中伏羲。)
帝和神,還是有區別的。
但在世俗文化里已經攪成一鍋粥了,奈何。簡約成一句話吧,甭管哪朝哪代,首祭者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