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進琖」款兔毫盞入藏記

宋 建窯黑釉褐斑兔毫盞

宋代瓷器,既有燒制白釉的定窯,也有燒制黑釉的建窯。當我有意向收藏白釉的定窯同時,就想到也要收黑釉的建窯。為什麼?因為一白一黑,那才有對應,才不孤獨。老子語:「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白守黑,收了個白的定窯,就得繼續收個黑的建窯,這樣他們就般配了,就像宋代的官人和娘子一樣,成一對兒了,就會安安分分留在我這裡了。

宋代的黑釉瓷器,最有名的當屬「建窯」。建窯即建州窯,位於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唐宋時隸屬於建州,故稱建窯。建窯始燒於五代末,繁榮於兩宋,衰落於元末,至清代而終。因為當地瓷土含鐵量極高,故胎色深黑堅硬,有「鐵胎」之稱,其他地方燒不出來——一方瓷土造就一方名窯,正是這裡的瓷土,成就了建窯。

建窯原是江南地區的民窯,北宋晚期由於「鬥茶」的特殊需要,燒制專供宮廷用的黑盞,部分茶盞底部刻印有「供御」或「進琖」字樣,這些底部帶刻字的茶盞應是為宋代宮廷燒制的貢品。

建窯能夠在鬥茶盛行的宋代獨受青睞,主要是因為黑釉茶盞利於襯托白色茶末,易於觀察茶色而廣受時人喜愛。而且碗盞黑釉表面的窯變斑紋,具有千變萬化、綺麗多彩的奇特藝術效果。而所謂「兔毫盞」,因其在黑或褐色釉層中透射均勻細密、狀若兔毫的自然結晶釉紋,故名。

「兔毫盞」的出現,有它特定的時代意義,因為它符合當時人們生活及精神上的需求,符合宋人那種恬淡典雅,在平靜中求變化的審美情趣。建盞胎厚,捧在手中不燙,也適宜於茶湯保溫,尺寸較大方便在盞中擊拂,具有實用性,加上在宋代它的成品率就不高,「物以稀為貴」,因此「兔毫盞」在當時就被帝王貴胄、文人士大夫及禪門僧侶所珍藏使用,成為「茶家珍之」的茶具。

收藏建窯器物,我堅持走精品收藏路線,因為建窯曾經燒制過供皇家使用的貢品,所以就設定先從貢品入手,也就是收有「供御」和「進琖」底款的建窯盞。但有款的建窯盞可謂鳳毛麟角,市場並不多見。

功夫不負有心人,直等到2015年9月,紐約蘇富比舉辦一場「重要的中國藝術品」拍賣會上,出現一隻編號為263的「宋 建窯黑釉褐斑兔毫盞」,底刻有「進琖」二字,圖錄的來源介紹是1970年購於廣州的一位茶葉鑒賞家的收藏品里。

近幾年來,隨著造假者在胎、釉、做舊處理等技術上的突飛猛進,可以說目前的仿宋「兔毫盞」已經達到「以假亂真」的水平了。傳承有序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這件上世紀七十年代有過記錄的老貨,從來源上應是可靠的,但還得看實物。

這件建窯碗遠在紐約,我立即請蘇富比資深專家幫我現場看貨,看品相。蘇富比品相報告顯示:整體品相良好,釉面見正常使用痕迹。這我就放心了。

拍賣是紐約當地時間下午兩點開始,廣州時間就是深夜了。怎麼睡得著呢?人等等等,夜深深深,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去,夜裡等待的時間過得特別漫長,特別折磨人,無奈只好隨手拿起書翻翻看看,不求甚解,打發時間。

深夜電話鈴聲特別響亮,心也隨著鈴聲撲撲地跳了起來……262號流拍,終於等到263號了,由於前面拍得不太理想,這件拍賣師乾脆以低於底價起叫,我馬上出價,如果沒人爭,那我就能以低於底價競得了,那可就真是「撿漏」了。

但這簡直就是「黃粱美夢」——一口、二口、三口……叫價不斷,情況與我預判的完全相反,現場有幾個牌在爭,還有電話委託也加入「戰團」,攪在一起……在這種多人競拍的情況下,很難確定拍品的合理價格是多少了。其價格只能由最後舉牌的兩位買家說了算,只要一個不放手,價格就得繼續往上走。

終於,這件建窯兔毫盞以底價的7倍落槌成交——當然是我競得。再加上25%的傭金,實際上近底價的9倍了。

當這件「進琖」款建窯兔毫盞從西半球回到東半球後,我仔細端詳,此盞造型敦厚古樸,線條自然流暢,修坯隨意大方,一眼看去給人一種古意煥然的感覺。宋代建盞的那種粗、紫、黑、堅的沉重感和歷經千年風霜的歷史感,一一呈現眼前。

這件建窯盞對我來說,既是藏品,又是用品,古為今用,用這件意蘊雋永的茶盞呼朋品茗、引友烹茶,別有一股濃厚古樸的文化氣息和生活樂趣。

推薦閱讀:

老爸迷戀購買金幣銀幣等收藏品,請問如何讓他不再購買?
手盤核桃什麼樣的品相比較好~?
這幅字有什麼特別之處?
鐘錶界中有哪些令人咋舌的設計?

TAG:收藏品 |